课件44张PPT。第23课
孙中山的他的民主追求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 ,曾化名中山樵,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杰出代表。早年学习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弃医从政。1894年6月曾上书李鸿章,希望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上书的失败,促使他放弃了对清政府的幻想,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从此终生为反清和捍卫民主共和而奔走呼号。幼年时期—志气不凡少年时期—向往革命壮年时期—实践理想晚年时期—壮志未酬1、鸦片战争后各种挽救危机的救国主张都因清政府的顽固不化而遭失败,实践证明改良的道路行不通。
2、孙中山在上书改革碰壁之后,认识到“和平之法,无可复施”,必须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创建民国,方可救国。一、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分析一:孙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义”的背景 广州中山纪念堂一、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民族主义(民族革命)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民生主义(社会革命)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平分土地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前提核心补充
发展一、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分析二:如何评价 “三民主义”?
①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
②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③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中华民国(重大成果1) ;
④颁发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重大成果2)。 没扫荡汉族封建地主势力,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国民一律平等的主张抽象空洞;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因此辛亥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进步性:局限性:维新派康有为资产阶级改良日本 君主
立宪制戊戌变法失败革命派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美国 民主
共和国辛亥革命有成有败二、“知难行易”——三民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问题一:孙中山先生为什么提出“知难行易”学说?1)民国初年很多革命党人忽视了革命理念对实践运动的指导作用,革命理想退化,内部出现分裂。
2)孙中山批判总结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认为造成此现象的根源在于中国人数千年来奉行的“知易行难”说。孙中山故居 为此,孙中山写下了这本《孙文学说》,它是孙中山思想中建国方略之心理建设,又名“知难行易学说”,写于1918年,1919年发表于上海。内容共有八章,孙中山在书中列举了十个事例来论证知难行易学说,期望能借此思想的传达,改造国人传统“知易行难”的错误心理,重振人心,力行实践,以科学的理论指导革命实践,确保革命事业的成功。二、“知难行易”——三民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强调具体实践比空谈理论更显重要“知”:理论
“行”:实践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春秋到明末清初孙中山(民国初年)“行”到“知”是一个艰苦的过程,“知”以“行”为基础,“行”以“知”为指导理论高于实践、指导实践认识:高中阶段我们可不必去争论哪种说法更有理,应重在分析孙中山提出“知难行易”说的出发点和目的。轻视、忽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流于空谈,不敢或不愿实践打破人们保守畏难的心理,鼓励人们投身实践,改造中国(1)“知难行易”学说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哲学
理论基础,是孙中山为革命建设事业提出的新的思维方式。
(2)体现了孙中山对理论于实践关系的认识,即理论高于实践、指导实践,没有科学的理论就不会有成功的实践。
(3)揭示了一个真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必然要求变革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而且这种变革必须成为社会建设的首要的、重要的内容。二、“知难行易”——三民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问题二:如何评价孙中山先生提出的“知难行
易”学说?选择题练习
请准备!3、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是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享主义
1、中国近代以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兴办洋务”、“君主立宪”等思想的失败说明了
A.近代中国要谋求社会进步必须走革命的道路
B.提出这些思想的人都是志大才疏的人
C.近代中国不可能走向富强
D.中国必须进行辛亥革命2、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大主义,其中“民族主义”的含义是
A.推翻腐朽的清政府 B.结束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贯彻“平均主义”的主张4.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政治目标是
A.推翻封建制度,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B.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C.推翻满族贵族的统治
D.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5、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其目的是
A.防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出现
B.避免革命成功后出现新的革命
C.根治资本主义制度中的不平等
D.达到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目标7、以下对三民主义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 集中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
B. 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C.它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D.在它的指导下,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6、中华民国成立后,由孙中山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A.《资政新篇》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和平建国纲领》8.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是
A.知难行更难 B.知易行难 C.知难行易 D.知行合一
9.关于孙中山“知难行易”学说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三民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
B.是孙中山为推翻清政府而提出的新学说
C.体现了孙中山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认识
D.揭示了社会建设应首先变革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
10.孙中山“知难行易”学说揭示的“知”与“行”二者的关系是
A.“知”是基础,“行”是指导
B.“行”是基础,“知”是指导
C.“知之未必能够行之”
D.“行之则更易知之”第23课
孙中山的他的民主追求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1913年
二次革命袁世凯制造“宋教仁案”,镇压国民党失败1915年
护国运动袁世凯称帝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
护法运动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失败1921年
第二次
护法运动失败《临时约法》仍没有执行 革命活动一再受挫,促使孙中山潜心于革命理论的创建。为此,孙中山写下了这本《孙文学说》,又名“知难行易学说”,写于1918年,1919年发表于上海。内容共有八章,书中列举了十个事例来论证知难行易学说,期望能借此思想的传达,改造国人传统“知易行难”的错误心理,重振人心,力行实践,以科学的理论指导革命实践,确保革命事业的成功。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出 席代表165人,其中有李大钊、毛泽东、谭平山等20多位共产党人。孙中山致开幕词。会议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改组了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大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孙中山致开幕词
三、新三民主义——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问题一:孙中山先生提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是什么?
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结局的历史教训,使孙中山致力于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五四运动时期中华民族的新觉醒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给了孙中山启示和希望;
苏俄、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建议与帮助;
孙中山救国救民伟大情怀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等
孙中山听到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消息后非常高兴,他给列宁发去了贺电。贺电中说:“中国革命党对于贵国革命党之艰苦卓绝的奋斗,表示极大的敬意;而且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当时,社会主义的苏俄正处在帝国主义四面包围的危机时刻,列宁最早收到这份充满深情厚意的电报,十分兴奋,他认为“这是东方的光明来了”。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民族压迫,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和自决。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及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切实改善工农生活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核定地价,增值地价国家所有,国民共享
①无反帝→有反帝主要由资产阶级掌握→强调民权的普遍性、平等性①节制资本②扶助农工②反满→民族平等①都主张反对民族压迫,要求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和平均地权。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相同点中山纪念馆② 都以民权为核心, 把民族、民权、民生紧密结合。③都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以挽救民族危亡为目标,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与发展,是指导新时期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体现了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如何评价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它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仍有很大差别。 孙中山融铸中西方思想文化精粹而创立的三民主义学说是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既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又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特色,并迅速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三民主义学说的总评价 1925年3月12日,一代伟人孙中山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弥留之际仍口呼 “和平”、“奋斗”、“救中国”。1925年在北京各界群众集会哀悼孙中山1929年6月1日,孙中山灵柩移葬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园。各国使节、各界群众前往送殡,队伍长达3公里。 选择题练习
请准备!1、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结成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是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D.“知难行易”学说2、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因为它
A、发展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B、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平均地权的内容
C、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原则相一致
D、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指导下形成的3、新三民主义不同于旧三民主义的内容有
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②平均地权③反对民族压迫④节制资本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毛泽东曾提出:“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新三民主义就是三大政策
B、新三民主义是三大政策的核心
C、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
D、新三民主义有局限性,不可能实现5、孙中山从“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客观上反映了
①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强
②民族资产阶级继续保持了其革命性的一面
③中国各革命阶级开始了联合斗争
④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上海孙中山故居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①要不要进行革命。
②要不要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③要不要进行土地革命。论战使三民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这次论战是一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论战的焦点:论战的影响: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不同点民族主义----旧主要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
新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的新内容。
民权主义----旧是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为目标;新主张民权
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发展为建
立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政府.
民生主义----旧只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新三民主义增加了节制
资本、耕者有其田的内容。反封建革命性增强。2)影响不同:旧三民主义是指导辛亥革命 的思想理论体系,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 起到重大推动作用;新三民主义是指导国民革命 的思想理论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发展。1)内容不同:分析材料:
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毛泽东请思考: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之间有何内在联系?1、三大政策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 ,是依据和体现这一思想理论体系所确定的重要 。2、新三民主义是纲领和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两者紧密联系。核心 政策原则如何辨别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适 应 其 需 要提供思想理论依据核 心重要政策原则纲领、奋斗目标、统战的政治基础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手段推动国民革命发展回顾孙先生的伟大一生南京中山陵①从对清政府幻想,和平改革救中国→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②革命指导思想形成①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
②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屡败屡战①超越党派界线,与时俱进,实现人生跨越
②促成国共首次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达高潮请思考: 孙中山先生一生有两次重要的转变。你知道是哪两次吗?孙中山先生的这两次转变说明他拥有哪些优秀的品质?(1)孙中山先生一生有两次重要的转变,第一次是放弃改良而走向革命道路:第二次是在他领导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失败后,接受苏联和中共的帮助,把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实行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2)孙中山先生始终坚持民主革命立场,与时俱进,具有为民族革命贡献毕生精力的高贵品质。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授予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及权利;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中国国民党新三民主义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 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中国共产党最高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