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水循环(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1 水循环(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1-09 08:5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水循环
一、课标解读
内容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该条课标的行为动词为“运用”与“说明”,主要是看学生是否能使用水循环示意图来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的机会,让学生自己梳理水循环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构建水循环过程模型。
水循环的过程主要是指水循环的动态过程,核心是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的形式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断地循环,需要将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的水循环综合起来分析,不可分割。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具有全球性,其教学必须建立在整体把握水循环的过程之后,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同时,因为水循环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表现出来的过程、特点与地理意义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水循环进行不同尺度下的综合研究,帮助学生全面、辩证地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使用人教版教材。人教版本节教材包括导入、正文、活动、自学窗等栏目,其中,导入选用的是《宋书天文志》中对于海水水量维持稳定的解释,涉及中国优秀传统书籍,所以本设计使用该导入;正文主要包括三部分: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循环的过程教材又将其分为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三种,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包括水循环联系四大圈层、促使各种水体更新,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塑造地表形态、促进全球热量平衡、影响气候与生态等,教师可带领学生学习两个地理意义,其他的交给学生课下探究。因为水循环的概念涉及水循环环节、类型,所以本节课将教学顺序调整为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活动教材采用的是“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自学窗是”法国水文学家佩罗证实降水是河水的主要来源,属于科学史的部分,但因为本节课教学容量较大,所以自学窗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不涉及,布置给学生课下阅读。
三、学情分析
水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较为频繁的自然要素。学生从小接受的保护水资源等公民环境教育也使他们对自然界中的水存在发自内心的关注与亲切感。经过适当引导,学生会产生
强烈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学生处于高一年级,初中所学知识及生活经验仅限于了解自然界中水体的简单存在形式,如液态水体——江、河、湖、海、雨,气态水体——水蒸气等,不能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过程。教材中“相互联系的水体”内容已被删除,但有关水体类型的名称、含义及相互转换是学习水循环的重要基础,学生可能不知道或者先前学过已经忘记,教师应补充讲解。
四、教学目标
1.够从各个环节相互联系的角度,说出水循环的概念,画出水循环的示意图。(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结合身边的地理现象,描述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3.能够结合实例,列举归纳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综合思维)。
4.通过水循环三种类型发生的空间不同,解释、归纳不同空间尺度下水循环的特点(区域认知)
5.学习我国古代学者关于水循环的记录和研究,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展示材料:公元前300多年,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天问》中提出:“东流不溢,孰知其故?”对百川入海,而海水不溢的原因,提出问题。几千年来很多先哲都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公元5世纪,南宋著名天文学家何承天在《宋书·天文志》中对海水水量维持稳定作了解释:“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入海。日为阳精,光耀炎炽,一夜入水,所经燋竭。百川归注,足以相补。故旱不为减,浸不为溢。” 提问:文中是如何解释海水水量维持稳定的原因的?这种解释科学吗?蒸发的海水到底去哪儿了呢? 利用语文知识阅读古书,思考《宋书·天文志》中对海水水量维持稳定的解释是否正确。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就。
新课讲授 “水”以及“水体” “水”以及“水体”相关知识的补充(课前预习填完,课上提问) 1 .水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水体从空间分布看分为海洋水(96.53%)、陆地水、大气水。 3.陆地上淡水的主体 陆地上淡水可分为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地下水等,其中冰川水是淡水的主体,占淡水总量的 2/3 课前预习,上课通过回答教师的问题回忆与补充知识。 补充相关知识,促进学生对接下来学习的理解。
自主探究 水循环的过程 【自主探究】 阅读课本文字和水循环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 水循环示意图 1.水循环发生在哪些水体之间? 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哪些?(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3.水循环的过程中有哪些主要的环节? 阅读课本文字和水循环示意图,自主思考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在有了相关知识铺垫后,水循环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较为简单,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文字与图像,来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读图析图的能力,并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梳理水循环的过程。
合作探究 水循环的过程 【合作探究】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分组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1.水循环的的动力来源?水循环主要环节分别受何动力影响? 2.水循环过程中水的相变?发生的空间变化? 3.绘制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并加以说明。 【汇报展示】学生组内交流讨论后分组汇报展示,组间相互补充。 展示说明讨论结果和绘图成果,跟随教师进行知识总结改正图示,促进新老知 识的联系内化。 小组讨论集思广益,通过图像的绘制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理顺循环过程及参与环节,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
小组活动 【活动】分组合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宁夏中部气候干旱,人们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这就是砂田。砂田作物产量高、品质优。 宁夏砂田景观 【合作探究】 1.分析砂石覆盖层对水的下渗的影响。 2.比较砂田和裸田蒸发量的差异,说明砂石覆盖层对蒸发的影响。 3.比较4月末砂田和裸田的土壤含水量,归纳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及其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派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补充 小组共同讨论分析砂石覆盖层对下渗、蒸发等环节的影响,为下面人类活动对水循环产生影响的学习打下知识与思想基础。
【承转】砂田影响水循环环节说明了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产生影响,人类还可以影响水循环的其他环节,如通过修水库和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知识讲授 人类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 【多媒体展示】 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人工降雨等图片 提问:这些图片反映了人类对水循环哪些环节的影响?初次之外,你还能想到什么案例来说明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时间分布。植树造林影响水的下渗;人工降雨影响的是降水环节。除此之外,人类还可以通过凿井抽取地下水来影响地下径流等。 通过图片的展示,直观的展示人类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同时通过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其他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生的开拓性思维与人地协调观。
合作探究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合作探究】 分组阅读以下材料,共同完成问题。 1.地球上各种水体如何能够不断更新?其更新的周期有何不同? 水循环和水平衡示意图 2.如何分析全球的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的水量变化以及全球水的总量变化 黄土高原景观 3.黄土高原当初形成的时候地表是平坦的,是什么使它形成今天这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并派代表整理分享讨论接结果;倾听其他组讨论结果,与自己组的结果进行比较,取长补短。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水循环的意义: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塑造地貌。
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   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回顾本节知识体系,整理水循环的概念、环节、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画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 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整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逻辑更加清晰,记忆更加深刻。
【课后作业】  课后查阅资料,思考水循环还有什么其他地理意义?表现是什么?分小组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 课后查阅资料,归纳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由于时间的限制,将水循环的其他地理意义留给学生课下自主查阅,培养学生查阅信息提取信息、综合信息的能力与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