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的形成 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本节课对应内容的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 课标解读:“热力环流原理”为重点学习内容。“运用”“说明”等行为动词主要是看学生能否绘制示意图或使用示意图来说明过程。
设计思路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解释生活中一些自然现象如海陆风、山谷风、城郊环流等所用的原理,也是后续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的基础。但很多学生由于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不到位,导致在大气运动的学习中出现困难。 故本节微课立足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以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引入,采用动画演示的方式生动展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空气的运动情况,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过程,并对学生易犯错误的知识点进行强调,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夯实地理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最后给与学生的课后地理实践活动做出推荐和指导,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教学目的 通过动画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过程,并对易犯错误的知识点进行强调,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高空和近地面各点气压状况的比较
教学过程 引入 引入生活中的孔明灯、热气球、水蒸气等热力环流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二、知识铺垫 引入气压的概念,提出气压与空气密度呈正相关的关系,同一地点,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越低。 三、过程讲解 如果A、B、C三地受热均匀: 则同一高度的空气密度相同,气压相同,空气没有上升和下沉运动。 如果A地受热较多,B、C两地受热较少: 则A地空气受热会膨胀上升,B、C两地空气遇冷会收缩下沉。 高空和近地面同一高度的空气密度发生改变,引起同一高度气压状况发生改变: 高空同一高度,A地上空形成相对高压,B、C两地上空形成相对低压。 而近地面,A地形成相对的低压,B、C两地形成相对的高压。 同一水平高度上,气流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在高空,空气由A地上空流向B、C两地上空。在近地面,空气由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气流,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四、规律总结 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 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是引起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五、易错点强调 气压值总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气压状况高低的比较是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进行的; 高空的气压状况与近地面相反; 近地面形成热低压,冷高压; 空气的垂直运动遵循热上升,冷下沉的原则。水平运动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巩固练习 推荐课后实践任务 课后,同学们也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热力环流的模拟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