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景德镇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9 10:1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景德镇市 2023~2024 学年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卷
高一语文
1.A [解析]A 项,只说了一个原因。
2.A [解析]B 项,年轻人外流城市的原因是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C项,太绝对。
D项,是乡绅文化没有消亡。
3.C [解析]判断依据:取得功名并跻身士大夫集团,传承儒家意识形态,带有“政
治人物”特征。
4.①乡绅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乡村的一种基层治理模式;②由兼具德才声望的
乡绅担当治理任务;③治理时以传统的儒家道德观作为支撑;④能维系乡村社会
的稳定和发展。(共 4分,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
5.首先,引用费孝通“双轨政治理论”引出中国农村乡绅制度的议题;接着,提
出问题,摆出事实,分析中国农村的乡绅制度不能重现的原因;最后,指出改善
乡村治理的办法是民主与法治。(共 6分,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
6.C [解析]“说明之前二姐寒暑假出去玩,就是在为这次请假去参军做铺垫”过
度解读,二姐之前的出去玩并不就是为参军做铺垫。
7.D [解析]“隐含了对父亲偏爱二姐的行为的不满”于文无据。
8.①喜欢打猎,对生活具有热情:没有战争的父亲常去打猎,喜欢枪响和硝烟味;
②关爱孩子:担心二姐的将来,为二姐提前做好规划;③具有军人的血性、原则
性强:母亲提议让二姐回来,但父亲坚决反对让二姐当逃兵。(共 6分,每点 2
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①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通过“我”进行叙述,
仿佛二姐的故事就发生在眼前;②“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参与者、见证者,与
二姐及其他人物共同构成小说的内容,推动情节的发展:从“我”的视角揭示二
姐参军的过程;③丰富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通过“我”的内心活
动,如“我真的有些崇拜二姐了”,体现二姐的英勇形象,激发读者的思考与想
象。(共 4分,每点 2分,任答两点即可)
10.②④⑥ [解析]原文: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每
对一处得 1分,共 3分)
11.B [解析]A 分别是“认为”和“可以做”;B都是“离京为官,外放,外迁”;
C分别是“消除”和“前往,到别处”;D分别是“更加”和“增加”。
12.C [解析]含意激切但言辞质朴是他讽喻诗的特点。
13.(1)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声音震荡着岩石和泉水,使深林战栗,使层层山
峰震惊。(“殷”震动;“栗”“惊”使动用法;句意 1分)
(2)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请求马上抓捕凶犯,洗刷朝廷的耻辱,把务必
抓捕凶犯作为要求(或期望)。(“首”,首先,第一个;“亟”,赶快、立即、
马上;“期”,要求、期望;句意 1分)
14.①因旱灾,建言免江淮两赋;②因李师道用私钱为魏征后代赎故第,建言师
道人臣,不宜掠美;③因王锷把所掠之财以“羡余”献朝廷,建言不能加平章事;
④因武元衡被杀,建言亟捕盗。(共 3分,每点 1分,任答 3点即可)
[参考译文]
白居易聪明过人,擅长写文章。他未成年时拜见顾况。顾况是吴地人,自恃才
华,很少推崇赞许他人。但见到白居易的文章,禁不住说:“我认为有才华的人已
经绝迹了,现在又发现了一个您!”贞元年间,考中进士,被授职校书郎。
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白居
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尽,就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宪
宗有所采纳。李师道献上私款六百万,为魏征的孙子赎老宅,白居易上奏说:“魏
征担任宰相时,太宗用皇宫大殿的木料修建成府第赐给他,后人不能守成,陛下还
应以他们是贤臣子孙,赎买后还赐给他们。李师道是臣子,不应夺人之美为己有。”
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河东王锷将被授以宰相职位,居易认为:“宰相是普天下人
所敬仰的,非贤良有重望和显赫的功勋不可以授任。考察王锷百般勒索民财,所得
财物称为‘羡余’作为进献。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
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的职位。各节度使私下想:‘谁还
不如王锷 ’争相宰割百姓搜刮钱财,向您要求自己想得的官职。”
后来,白居易在殿中与宪宗谈论,论辩执着,坦率耿介,皇帝还没有发告示,白
居易就对皇帝说:“陛下错了。”皇帝脸色变了,过后,对李绛说:“这家伙是我一
手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容忍,一定要斥贬他!”李绛说:“陛下能开放言路,
所以群臣敢于对朝政论得论失。如果罢黜白居易,就是钳住他们的口,这不是发扬
帝王盛德的办法。”皇帝醒悟,对待白居易仍然像过去那样。第二年,刺客刺杀宰
相武元衡,京都震动。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请求马上抓捕凶犯,洗刷朝
廷的耻辱,把务必抓捕凶犯作为要求。宰相嫌他超越职权(以宫官先于谏官言事),
因而不高兴。不久就传言“白居易的母亲是坠井死的,他却写了《新井篇》的诗,
言辞浮华,没有德行,不能在朝中任职”。于是派他出京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
涯又上书说白居易不宜任刺史,于是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被贬以后,白居易能顺
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道生死之说,好像无所顾忌。
评论:白居易在元和、长庆年间,与元稹都很有名气,最擅长写诗,其他文章,
未足称佳,诗多至数千篇,为唐以来所没有的。他自己说:“有关歌颂或讽刺的,
叫作讽喻诗;歌咏性情的,叫作闲适诗;碰到事情有感而发的,叫作感伤诗;其他
的为杂律诗。”又自讽“世人所钟爱的只是杂律诗,他们看重的,正是我所轻视的。
至于讽喻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闲适诗思虑恬静淡泊而文辞迂缓,由于质
直并迂缓,人们不喜爱也是应该的了”。现在读他的诗文,的确如此。但是杜牧说:
“纤艳不检点的诗文,不是庄重高雅的人所作的。这种诗流传人间,父子母女口口
相教授,淫词亵语入人肌骨而不能消除。”审视白居易,最初竭力直言,在天子面
前为政局的安危诤谏,希望以此立功。虽然中道被斥贬,但后来更为坚定不衰。呜
呼,白居易是个贤达的人啊!
15.C [解析]是想象两位前行途中之景。
16.①王勃:四海之内只要存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同近邻一样。表现友
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表达诗人的乐观豁达。
②王维:劝君再饮下这杯离别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再难遇到故人。表达诗人对
朋友远行的深切关心和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③权德舆:不必担心旅途劳顿、往而无果,听说宣城太守非常贤明,一定会慧眼
识珠。表达诗人对朋友一定会求有所成的美好祝愿。(每点 2分,共 6分)
17.(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长江滚滚来。(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每空 1分,共 6分)
18.C [解析]答题时,要重点考虑“话题一致性”原则,结合前后文的语境进行
分析。括号前语句的主语是“一些写实主义油画家”,而“艺术的根没有扎在自
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的主语是“艺术的根”,与括号前语句的主语不一致,
据此排除 A、B 两项;分析剩余两项,C 项的主语一致,都是“一些写实主义油
画家”,而 D项后半句主语改换。
19.B [解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形式”比作“容
器”。A项,出自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诗句将敬亭山拟人化,写诗人与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B项,出自贺知章的《咏柳》,诗句把“二
月春风”比作“剪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出自白居易的《卖炭翁》,
是反衬;D 项,出自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主要运用了借代的修
辞手法,以“朱门”代指豪门之家。
20.几千年前,我们的先辈就已经意识到了这种责任,并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质
兼优的主张。(每改对一处得 1分,共 3分)
[解析]画横线的语句有三处语病:一是偷换主语,“并提出了……”的主语应是
“我们的先辈”,而不是“这种责任”;二是“认识”与“责任”搭配不当,应将
“认识”改为“意识”。三是“提出”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加上“的主张”。
21.①“提前症”者如何消除焦虑 ②减少不确定性 ③理解并接纳自己的焦虑
(每处 2分,共 6分)
22.①“提前症”者给人一种靠谱的感觉,行动力强,但常陷入消除焦虑的旋涡
中;②“提前症”者要想消除焦虑,就要提高容忍不确定性的能力,接纳自己的
焦虑。(共 5分,答对一点得 2分,两点得 5分)
23.作文(60 分)
[审题] 引语摘自该书尾页:“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
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任性”一词,本指放
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是一贬义词。作者却解释为“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
喜欢的事”,贬词褒用,用以转指对喜爱之事竭尽全力、坚持到底的处事风格。
后半句“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表明作者对上述处事态
度的欣赏认可,在他眼中,唯有爱一事、终一生,才算不虚度光阴,实现了人生
的价值。
导语要求以“新时代的青年”身份,谈对选文的“认知和思考”。贾平凹的
话语启发青年人思考人生选择,意识上确立自己的喜好,行动上在相应领域坚持
深耕,目标是度过充实完满的一生。注意立足“新时代”,所谓“做自己喜欢的
事”并不是只考虑个人好恶,还要结合时代需求和历史使命,将个人志业融入民
族复兴伟业,做有意义的事,成为有社会价值的人才。
文体可以写成记叙文,分享自己不懈追求志业的故事,吐露过程中的得失悲
欢,做到真实自然,可在记叙中穿插议论、抒情。若写成议论文,可以从意识到
行动,从小我到大我,谈当代青年如何“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一生不虚此行”;
也可以反面论证,批判当下存在的随波逐流,任意改变目标的虚浮风气,再反思
贾平凹话语的教诲和启示意义。
[参考立意] ①喜一事,终一生。②任性坚守,不虚此行。 ③做喜欢的事,
成想成为的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