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在何方——初中语文 九上《故乡》思辨性语文教学
一、设计意图
《故乡》在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本单元有个教学主题为“少年成长”,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王安忆说:小说是心灵的历史。黄厚江老师也认为小说教学要“把性格概括变成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解读”,“把主题解析变成借助小说解读生活”。
现在的学生喜欢读通俗小说,喜欢读完后的“爽”感,却无法沉下心来读严肃小说,这里除了中学生阅历浅的个体因素,还有就是他们缺少阅读这类小说的方法指导以及心灵指引。
融通语文,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的养成为内在逻辑,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让课堂与生活融合,让当下通达未来。
基于此,这节家常课也被我按照公开课的标准进行了打磨,融入我对文本,对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成为融通语文研究的实践案例。立足于人物特点,勾连学生生活,以比读、辩读、思读三阶梯度来推进课堂,本节课重点看学生思维开花和语言交锋的内容,老师成为引导者逐渐站到了课堂的后面,成为东风,助燃思辨的火苗,形成燎原之势,形成新的突破。
二、教学设计
(一)导入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就出自《故乡》,这篇小说的结尾。仔细品读这句话,鲁迅先生把很多秘密都藏在了这句话中,它也许是我们学习《故乡》的一把钥匙。
我们看到出现了两遍的一个字是“路”,这篇小说所写的故事就是迅哥儿——“我”的回乡之路。上节课我们梳理了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经由对比认识了三位主要人物以及故乡的变化,对文本有了基础的认知。这节课,我们要以进行三次说话挑战,再走《故乡》路,找寻故乡的人以及故乡的出路。
(二)比读:说说走路的人
师:请回忆上节课内容,想一想文中有哪些走路的人?
生:主要人物有闰土、杨二嫂,还有“我”就是迅哥儿,次要的是宏儿、水生以及母亲。
师:如果归类的话,这里正好有几代人?
生:三代。长辈的有母亲和杨二嫂。平辈的有迅哥儿和闰土,晚辈是宏儿与水生。
师:我们先来说说主要人物,请你们联系文本,说说这三个主要人物都走了怎样的路,成为了怎样的人?
生:杨二嫂走了一条让人厌恶的路,成为了一个自私势利、尖刻贪婪的圆规。
生:闰土走了一条让人可怜的路,变成了一个苍老麻木的木偶人。
生:迅哥儿走了一条寻找希望的路,成为了一个辗转奔波的人。
师:看来大家上节课的学习成果还不错,其实文中有句话进行了总结: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我们再往下走一走,这三个又代表的是当时三种不同阶层的人,请看大屏幕。
【明确】
辛苦展转而生活,迷茫的知识分子
辛苦麻木而生活,木然的老农民
辛苦恣睢而生活,市侩的小市民
师:接下来再进行一个说话活动。根据文本猜测这三个人的结局?
生:闰土后面应该会被家庭和社会拖死,文中说了“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他说话吞吞吐吐,他还把自己困在了一个等级观念构成的牢笼里,沉入了社会的深海里,然后溺亡。
师:你能勾连文本,说话条理清楚,所用比喻非常恰当。
生:杨二嫂的结局应该会活成老鼠一般的。因为她从一个端庄的豆腐西施,从一个话不多的女人,成为尖刻贪婪、絮絮叨叨、搬弄是非的女人,动不动就到别人家里拿东西,这不是过街老鼠一样被人喊打的人生吗?
生:“我”的结局应该就像鲁迅那样,拿着自己的笔杆去找寻出路,为民众医治心灵。
师:你们都能结合上节课所学,结合文本,融合自己的思考,把话说得清楚明白。老师的总结都显得苍白。
【明确】
闰土走了农民之路,他走得麻木,被压迫,被奴役,不反抗,奴性增加,结局必然是死路一条。
杨二嫂走了小市民之路,她走得丑陋,被异化,被扭曲,充满了市侩性,结局可能是穷困且落魄的。
“我”走了知识分子之路,“我”走得迷茫,但在反思,在求索,在希冀,也在行动,结局可能是未来不明的探索之路。
师:三个人谁最辛苦?
生:闰土最辛苦,因为他要活下去,是生存的需要。那么多孩子,那么多税,层层压迫,年纪不大,“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手都成了老树皮一样的。
生:“我”最辛苦,物质生活容易满足,精神迷茫最苦痛。就像我们学习,找到路径和方向,吃点苦也就好了。如果不知为何而学,学完后去向何方,这不是更辛苦吗?这可是灵魂的苦。
生:杨二嫂也辛苦的。她难道不知道自己丑陋吗?我觉得她是知道的,可是在那个时代,她不丑陋地活下去,就是有尊严地死掉。
师:你的解说倒也颇有见地。她真的知丑吗?
生:我觉得她应该不知丑,你看她絮絮叨叨所说之话,明明自己要占人家的便宜,偏说人家有钱不在乎,明明可能自己藏的东西,还要说是闰土干的。她恣睢地活着,自己不辛苦,我们看着辛苦呀。
师:这番解读能说服我。这三个人走在那个时代,都是辛苦的。他们都活的辛苦,下一代又该走什么路呢?故乡的路又在哪里呢?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
(三)辩读:未来之路
师:有个著名的监狱实验,有人知道吗?
生:我知道,有个教授为了测试人性是不是会受环境的影响,选择了一批大学生分别扮演预警和犯人,最后这个试验中的所有人,都被深深卷入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无法自拔,不管是虐待者还是受虐者,甚至于主持实验的教授也被卷入其中,成了维持他那个监狱秩序的法官形象。
师:所以有人说人是环境的奴隶。但荀子也说过,人定胜天,毛主席也这么认为。现在宏儿已经跟随他的大伯离开了故乡,水生是留下还是离开呢?请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三位主要人物的人生之路,你觉得水生是离开还是留下?请大家进行一个现场辩说。
【明确】
有人说,人是环境的奴隶。荀子却说,人定胜天。
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三位主要人物的人生之路,你觉得水生:离开?留下?
请大家进行一个现场辩说。
生:留下。因为彼时的水生年龄尚幼,你看水生的模样,跟同时期的闰土相比,更为黄瘦,说明家里条件更差了,出去能干什么?不能做工,需要别人养活,结局还是死路一条。
师:你能在文本里比对闰土与水生的外在形象,得出水生不能出去的经济原因。
生:留下。你看闰土一家生了5个孩子,好不容易水生已经长到能干活的年龄,如果现在出走的话,对家庭来说是一大损失,他们家必将更加凄惨。
师:童童是分析出水生不能出走的家庭原因。
生:离开。离开才有更好的出路。在故乡的那种环境,跟着闰土这样的爹,原本活泼可爱的水生,他将来也是一个木偶人。你看出来的祥子,他不可以通过努力买到养活自己的车吗?只有出来,才有生活的活路。我们看迅哥儿,他因为出走看到了故乡的变化是往更差的方向,那是因为出去了才看到外面世界的好,好的标准是什么,才能感知到不好是什么,这就是水生要出来的原因之二。
师:可是祥子最后的结局还是死路,他不也成了一个旧社会的末路鬼。
生:至少他见过好的是什么,他还跟着曹先生学到了很多呀。
师:确实不一样了,祥子经历过心灵的斗争,只不过最后他依旧败给了那个社会,但他不是没有努力过。
生:出来,肯定要走出来。也许肉体不能远行,精神必须出走。从水生的生理条件来说,他身体出走肯定会遇到障碍,毕竟外面的环境也不容乐观,但至少精神上要走向外面的世界。走出来可以遇到革命,走出来可以遇见先进思想,然后改变自己,影响环境,最后改变环境。
师:这段表达简直精彩绝伦,你这两天在语文课堂上的阐述,个性突出,表达清晰。
生:走出来!走出来,遇到困难很正常,但出来才有点燃思想,改变自我的机会,也许会失败,但可以……
师:想想《红星照耀中国》的红小鬼
生:但可以成为星火,最后成为燎原之势。
生:走出来!早上康文说不出来就只能是井底蛙,看到的永远是井圈一般大的天空。
师:井那么深怎么办?
生:那就更要有刚才子文说的精神出走。
师:或者还有更好的办法,因为有了出来的需求,必然会有行动上的改革,可能是利用外界给的竹竿跳出来,也可以寻求同伴帮助,更可以改变策略,但无论如何,出来就是方向。
生:出来!不然遇到苦难只能求菩萨。闰土最后把希望放在了所谓的"偶像"上,香烛供奉就能换来平安健康吗?当然不可能,当年的祥子是求大仙给虎妞接生的,最后一尸两命,如果送去医院,虎妞和孩子都有可能活下的机会,也许祥子未来的命运就不一样了。所以思想不改变,结局必然是死路一条。
师:你们的发言句句在理,事事有据,比喻举例对比道理,你来我往,思维在燃烧,语言在开花。
走出来还是留下来,结果又是怎样呢?
【明确】
“在旧社会,我们一家人的命运不堪回首。”88岁的章贵说。章贵是章运水(闰土原型)长子启生的二儿子,担任过鲁迅纪念馆副馆长。章运水一家只有六亩薄沙地,收获的粮食缴完租税后,养活不了一家人。1934年大旱,地里颗粒无收,逼债的、收捐的逼得他只好把地卖了。终因贫困和积劳成疾,五十多岁就病逝。“爷爷有三子一女,都没有上过学。”章贵说,他的父亲也在1941年病逝,那时也就30多岁,胸口生了疮,没钱医治,躺在乌篷船上去寺庙求菩萨,死在了回家的船上。
新中国成立后,村里给章贵分了土地,又分了两间房,章贵才从外地回到了家。1954年4月,因为和鲁迅家的渊源,章贵被招到鲁迅纪念馆担任讲解员。“从那以后,我过的日子才像日子了。”章贵说,他是在工作中自学的文化知识,他这一代兄弟姊妹,仍然没有人读过书,“但我们的子女都上了学,都有了工作,或是做生意,全国各地都有。”“这样的日子,恐怕爷爷做梦都不敢想。”
师:读完资料,你发现什么?
生:无论留下了还是走出去,大环境不改变,思想不改变,结局都是死路一条。
师:但有人能够看透世道,勇于改变,不仅自己变,还要带着一群人改变,因为他深知身体医好了功效不大,关键要医治心灵。这个人就是鲁迅。他用文学作品,唤醒一代又一代人们:师:他说——
学生齐诵: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师:他说——
学生齐诵: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即一天一天的堕落,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师:人性表现随环境而变化,小说里的人物必然在人性表现上有差异,这些差异就是所谓民族性。敢于把国民的劣根性展示给大家看的就是鲁迅,他一直在“走”,在实践在探索,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但有人却说,年少读不懂鲁迅(看视频)。
师:余华说 35 岁后才读得懂鲁迅。那少年该不该读鲁迅?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思读。
(四)思读:少年与鲁迅
【明确】
活动 3:迷你演讲(1 分钟)
请以“少年与鲁迅”为话题,就阅读鲁迅小说的意义进行演讲(演讲结构:金字塔、黄金圈、PREP、时间轴)
选题 1:少年就要读鲁迅小说
选题 2:少年不要读鲁迅小说
生:觉得我们现在不应该读鲁迅,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彻底地明白鲁迅文字中的那种深刻含义。就像文中的一些道理,我也没有特别读懂。我们有可能就会像余华那样,因为学习时候的一些问题,就一直讨厌就鲁迅。而且我们以后也不一定像余华那样,有机会去参与到就是有关于鲁迅作品改编的事情,也有可能会一直讨厌鲁迅。可能直到长大能读懂的时候,却没有机会或者没有想法去再去重读这个名著。就像《儒林外史》的严监生,之前对那个在两个灯芯燃着不肯死去的人,当时我只会说他是一个非常吝啬的人。但我们跟着老师再看那个名著,发现严监生其实还是个不错的人。这就是我不想现在读鲁迅的原因。
师:你的阐述符合 PREP 的演讲结构,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想法。你不想读鲁迅,是不想因为考试学习造成的压力对鲁迅产生误解,而非真的对鲁迅对其作品有偏见。你想等自己的价值判断更成熟的时候再去读,可以更客观公正一点,对吗?
生:我觉得少年还是不要读鲁迅小说的,我们现在理解能力是比较有限的。我们可能无法理解文字中的第二层深层含义,这就会导致我们的思维只能在平面层中无限延伸,而不能拓宽思维,因为受局限的思维和认知,就会对小说中想表达原意出现认知偏差。因此,我觉得少年的理解能力有限,还是先不要读鲁迅。
师:你能从认知偏差的角度去阐述观点,非常漂亮。如果你能用更多事实论据,比如就《故乡》的某一个主题的理解偏差来论证自己的想法就更好了。其实如果有人带着你读懂底层思想,可能你会接受鲁迅作品的,对吗?
生:我觉得少年就要读鲁迅小说。我觉得鲁迅的小说其实没有传说中那么晦涩难懂。读鲁迅小说也可以学习里面很多的文学手法,比如说我们从故乡可以学到很多(写作手法)。记得七年级还是八年级的时候,我读鲁迅的《呐喊》,大部分的小说都是可以看懂的,读完澎湃人心,小说的情节也是有趣的。所以我觉得少年就要读鲁迅。
师:你选择了文学手法这个角度非常好。如果结合《故乡》具体的内容,比如开头,写景,人物塑造等实例来应证自己的观点。你提到的《呐喊》是八年级讲完《藤野先生》后推荐阅读的,你还模仿了《狂人日记》的写法写了班级的一件趣事,引发大家的思考。
生:哈哈!那是某同学偷拿点心放柜子的事情。
师:所以,少年读鲁迅小说还能提高写作水平。比如隔壁的小朱同学,考试中写了一篇跟鲁迅有关的作文,直接拿到了年级最高分。后来,这位同学一直阅读鲁迅作品,司老师说她的写作就像开了窍一样。这些例子我都补充给你们过,演讲的时候如果引用,就更有说服力。
生:我的观点是——我们应该读鲁迅的小说。他的文章并没有那么难懂,其实沉下心来都是可以理解他。就像视频里对他的评价,他是民族魂,更是我们解毒剂。他的这种精神是可以促进我们学习,他批判社会上面的败类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看窥探他的思维,他的思维逻辑非常棒,他的文章是一个真实社会的写照。比如说孔乙己里面的场景,就是孔乙己被围着笑话,最后被打断了腿,这种情景在现实生活里还会出现。鲁迅先生不仅观察仔细,还能洞察人心背后的真相。所以我觉得我们要读鲁迅的作品。
师:你发言的点落在了鲁迅先生对社会人心的洞察,能举例《孔乙己》的民众一起笑话孔乙己的场景,这在我们班还存在吗?在我们现在的社会还存在吗?
生:我们有时候也会笑话某些同学的一些生活小细节,尤其在八年级的时候。后来发现,这也是民族劣根性的在我们身上的遗留毒素。
师:这就对了,读鲁迅的小说看的是别人的故事,联结的是自己的生活。我们能共情能反思,认知就在提升。
生:我认为应该读鲁迅,因为我们现在的就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信息如此之发达,现在是个文化的大花园,所以肯定会有各种文化的混杂。文化在交流,读鲁迅的文章,有效地防止文化入侵,就是西方的腐朽的资本主义思想进入中国人的脑子里,到时候像苏联那样解体,那就得不偿失了。而且青少年的三观还没有成型,读鲁迅非常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有我们、对国家有认同,对民族有自信,对文化有自信,非常地适合,就是所以我认为青少年应该读鲁迅的原因。
师:我欣赏你说的文化这个点,鲁迅在小说里是在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的,这样是有利于我们对本国文化以及对他国文化的思辨,就像他说的“从来如此就对吗”,文化的反思有助于青少年正确三观的塑型。老师希望你更多的用文学作品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少点道法知识点的背诵。
生:我认为少年应该读鲁迅。孟子曾经说过,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鲁迅的作品是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所写的。那时候的中国就像一个大铁房子,一群人在里面昏睡着,如果再这样下去,所有人都得憋死。而鲁迅从其中醒来,他用自己最强大的力气把人们叫醒,号召人们一起把它破坏掉。出于这种目的,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将人间最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也把人间最丑恶的东西扯出来给人看,他把这种最沉重、最悲剧的东西展示出来,他的笔下有我们的丑恶,他的笔下是中国,是几千年来糟粕文化影响了中国。他想扫除一些丑恶,他想扫除这些糟粕,他是我们的范本,他是我们的领袖,他是我们的精神。青少年正处于塑造人生格局这个关键时期,必须将鲁迅的思想、鲁迅的忧患意识烙入我们的精神,让我们祛恶扬善,居安思危,去除我们民族思想中的劣根性,发扬我们民族的优点。人忘危必衰,国忘战必亡。
师:慷慨激昂,逻辑严密,道理论证充分,能够联结《呐喊》自序里的文字作论据。你的发言一次更比一次强。你们的发言让我很惊叹,首先从演讲的结构来说,大部分同学都能把去年学过的方法再落地实践,其次你们都能从不同维度阐明自己的观点,可见大家的思维非常的灵动,再次你们能结合阅读积累阅读思考,联结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案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学习方式值得表扬。
师:现在我们总结一下阅读鲁迅小说的意义——
【明确】
我们读懂了鲁迅,说明我们懂了生活,也懂了人性。
小时候,我们都是天真的闰土,觉得生活有无数种可能,而自己就是主宰,充满希望。
成年后,是挑着一身重担的闰土,为了生活,拼尽全力,谈梦想还不如多挣几块钱。我们也许曾反抗过生活,但一万次反抗无果,最后也只能像阿Q,自我安慰说,这就是命,这就是生活。
我们睁开眼睛,外面是高楼大厦,人来人往,可回到屋里一想,人还是一百多年前的人,生活还是一百多年前的那样,看热闹不怕事大,人与人之间充满距离与隔阂。
我们需要悲哀中的呐喊,需要有人去打破那隔阂,去叫醒已麻木的心灵。
——读鲁迅,品人性。
【明确】
看到别人以及别人的生活——移情
想到自己以及自己的生活——反省
——读鲁迅,提认知。
【明确】
从来如此,便对么?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我又愿中国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理会这冷笑和暗箭。
——读鲁迅,担大任。
(五)结课
师:一百多年前鲁迅在《故乡》里思考故乡,思考中国未来的新路(板书)。(故与新形成对比)即便希望无所谓无,无所谓有,但他仍然扮演那个走新路的人,无数青少年在鲁迅作品的影响下,跟着走,“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板书:走、路、人、鲁迅)明天是十月十九日,是鲁迅逝世纪念日,谨以此课致敬先生,下课!
(六)作业
二选一
选择《呐喊》里的任何一篇小说写读后感。
以“路”为话题,写一封信给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