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指出,新石器时代的花瓣纹彩陶的流行范围, 已经涵盖了今天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同时,各地区的花瓣纹彩陶又呈现出较强的地域特色,整个文化区就像一朵由花心和多重花瓣组成的史前中国之花。这说明早期中国文化
A. 源远流长 B. 独具特色 C. 生生不息 D. 多元一体
2. 李山在《中国文化史》一文中写到“古代中国人缺少外战的热情,但有守卫家邦的意志。重视血缘家族,关注人伦情感,崇尚家国认同,它不足以激发主动征战的热情,却足以产生‘执干戈以卫社稷’的道义精神。家国对于他们来说是生死于斯的土地。”对这一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刻影响的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礼乐制 D. 世卿世禄制
3. 灭商后,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封邦建国”,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局面。对西周历史理解准确的有
①实行分封制和井田制 ②形成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③体现封建国家的特点 ④周天子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4. 在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在上层社会,旧氏族在国内激烈的兼并斗争中不断消失;在民间,主要是众多家长制家族的解体;姓氏制度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姓的“别婚姻”作用越来越小,氏无区別贵贱的功能。与以上现象属于同一时代的是
A. 分封秩序依然能够有效维持君主统治
B. 只有皇族仍然具有世袭特权,贵族制废除
C. 民族关系出现重大变化,华夏族发展壮大
D. 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5. 战国时期,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可以养活六到九人,甚至十人,这就使得“五口之家”或“八口之家”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井田制的逐步瓦解 B. 各国变法的推动
C. 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D. 铁犁牛耕的使用
6.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任务,是围绕“耕战”目标,推行重农政策,强化国家经济汲取力与社会动员力。比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措施,就体现了这一任务。据此判断,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最主要目的是
A. 改变土地制度 B. 确立小农经济
C.实现富国强兵 D.发展本国经济
7. 以下言论对应的学派依次是
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②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③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④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A.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B. 儒家、法家、墨家、道家
C. 法家、儒家、道家、墨家 D. 道家、法家、墨家、儒家
8. 有学者指出,中华文化认同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经济政治基础、天下一家的观念和代代相承的教育体系。据此理论,下列最有利于秦代推动中华文化认同形成的措施是
A. 推行严刑峻法 B. 建立君主专制
C. 统一文字货币 D. 实行坑儒政策
9.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1000余支。其内容主要涉及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等。 “睡虎地秦简”
“睡虎地秦简”(部分)
A.全面真实地反映了秦代社会状况 B. 填补了秦朝社会研究的空白
C. 佐证了秦代依法治国的政治理念 D. 是研究秦代历史的一手史料
10.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A. “汉承秦制”———为西汉王朝的统治和长治久安埋下了隐患
B. 西汉尊崇儒术 ——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C. 西域都护府的建立———加强了武帝时期对西域地区的管理
D. 张骞出使西域————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军事威胁
11. 光武帝鉴于西汉前期三公权重、权柄下移,故虽设三公之位,而把一切行政大权归之于设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尚书台,即“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此举措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推动了台阁至上
C. 抑制了三公专权 D. 有利于加强皇权
l2. 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虽统一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这一时期, 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A. 制度创新与经济繁荣 B. 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C. 对外交往与文化停滞 D. 中外交流与政权分裂
13. 魏晋至隋唐时期,修建了大量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 宗教信仰多样 B. 艺术种类众多
C. 佛教传播广泛 D. 道教发展迅速
14. 西晋时期,司徒府的左长史掌管着中正品评,获得中正品第的地方士人就被记入司徒府的名册,成为“司徒吏”,等候吏部任用,成为一个候选群体。他们定期到中央服役,不受地方官管理。这说明九品中正制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完善了官员考核制度
C. 助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D. 维护了士家大族特权
15. 下图为唐代不同年份人口概况。导致图中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 赋税制度的改革 B. 政治局势的动荡
C. 自然灾害的频繁 D. 少数民族的入侵
16. 表 1是对历史上某一赋税制度的看法
陆贽: “阅稼以莫税, 度产以衰征,料丁壮以计庸, 占商贾以均利”。
《资治通鉴》: “户无主客, 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
表 1评价的是
A. 租庸调制 B. 租调制 C. 均田制 D. 两税法
17. 唐传奇《朝野佥载》述: “贞观年中,定州鼓城县人魏全家富,母忽然失明……候见一人……其人曰: ‘仆不解医,但解作犁耳,为主人作之。 ’持斧绕舍求犁辕,见桑曲枝临井上,遂斫下,其母两眼焕然见物。”该故事虽有神怪成分,但仍是学者考证曲辕犁出现时间的佐证。据此可知,该文学作品
A、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 B. 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C. 印证了唐代农耕生活情景 D. 反映了唐代医学水平
18.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①司马迁开创纪传体通史体例, 《史记》成为史书的典范
②《黄帝内经》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
③《齐民要术》是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④隋朝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9. 表2是北宋前期宰相任职情况表。这说明宋代
任用人数 (人) 平均任职年限 (年)
宋太祖时期 6 2.8
宋太宗时期 9 2.3
宋真宗时期 12 2.1
宋仁宗时期 23 1.95
A. 相权弱化皇权加强 B.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C. 冗官问题弊端显露 D. 官僚政治体系有所完善
20.图1为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在①②③④处填写对应的内容,正确的是
A. 道一府州军监一郡守一转运司 B. 路一参知政事一郡守一节度使
C. 路一府州军监一转运司一通判 D. 州一参知政事一节度使一巡抚
21.某同学在学习11 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漫画中的“我们”是指
A. 西夏 B. 辽 C. 金 D. 蒙古
22. 学者黄仁宇在谈到王安石变法时说:“新法之重点,无非加速金融经济,使财政商业化……而它用经济最前进的部门做财政的基础,技术上不能与大多数的小自耕农的低层机构融合……为效亦至微。”据此可知,黄仁宇意在说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 忽视了小农经济基础 B. 变法指导思想背离统治需要
C. 触犯了地主阶级利益 D. 变法操之过急加重人民负担
23. 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准确全面的是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 建立 宋辽订立 澶渊之盟 西夏 建立 宋夏达 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 北宋 南宋取得 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 签订和约
A. 各民族政权大多处于战争状态 B. 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C.金与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 北宋与辽、四夏父战处于劣势
24. 北宋初年,在全国各地设立榷酒机构,实行对酒的官营垄断政策。此后,榷酒机构逐渐废弛,到宋神宗时,将全国各州、县、镇市的官员酒坊全部包给民户,还实行了招标竞标的“实封投状法”。这一做法
A. 推动了“重农抑商”的废弛 B. 解决了朝廷的财政危机
C. 适应了宋代商业经济的发展 D. 满足了民众对酒的需求
25. 南宋时期,著名的外贸海港广州、泉州遍布多种名窑,已不仅是瓷器的集散地,更是窑群林立的瓷器生产中心。据此可知当时
A. 沿海地区瓷业发展远远超过内陆 B. 海外贸易刺激沿海瓷业迅速发展
C. 外贸税收成为国家收入主要来源 D. 瓷器成为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26. 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 魏晋时期,佛教在中国盛行吸纳儒道思想
C. 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D. 金朝建立后保持了女真民族的猛安谋克制
27. 北宋的山水画构图工整,气势恢宏,阳刚奔放,如图1。而南宋山水画构图不求对称,渲染恬淡,像当时的画家夏圭往往把景物放在画面一侧,被时人称为“夏半边”“残山剩水”,如图2。这种绘画特点的变化反映了
A. 艺术创作反映社会现实 B. 文人画追求写意的艺术风格
C. 艺术创作呈现主观化趋势 D. 理学兴起推动了绘画的发展
28. 中国古代的三个依次延续时期分别是: “骄兵悍将的世界” “文治的时代” “与中国传统政治绝异,政治上依种类分四等”,这三个时期分别是
A. 秦、隋唐、五代十国 B. 秦汉、两宋、元
C. 五代十国、两宋、元 D. 东周、秦汉、元
29.有学者研究,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当时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还对地质学化石、宇宙起源、大地自转、日食与月食等问题都有见解阐述。这一现象反映了
A. 自然科学教育的逐渐普及 B. 宋代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转变
C. 理学思想极大促进科技发展 D. 朱熹“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
30. 郭守敬主持制订的《授时历》,在当时是非常准确的历法。清朝人甚至说“有元一代制度,莫善于历”。能制订如此先进历法的客观条件主要取决于
A. 对西方知识的全面了解 B. 国家统一和版图辽阔
C. 郭守敬个人的学术造诣 D. 天文观测设备的齐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31题13分,32题14分,33题13分,共40分。
31.(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政府才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三 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財富,以供中央需要。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在官员来源上的区别。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为“协调地方与中央关系”采取的政治方面的措施。 (6分)
(3) 根据材料三,归纳元朝行省的特点。 (3分)
32. (14分)官员的选拔与考核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期的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二 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设置进士科算起,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发布上谕停罢科举止,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300年。科举制把考试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 向社会各阶层敞开入仕大门,朝廷得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政府各层级管理部门。科举制促进了中国的强盛统一,也一度使得中国衰败落后;既有利于吏治的清明,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朋党;既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也阻碍了学术的进步;既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又使学校沦为其附庸; 既选拔了大量才智之士, 也虚耗了无数学子的人生光阴。
——摘编自张国安等《中国古代文官选捩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 根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确立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科举制的影响。 (8分)
33. (13分)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之际,部曲制解体,部曲奴婢转化成农民,靠租佃为生。部曲奴婢等贱民身份的大量改变,使得中古良贱身份制度也无以为继。唐代及其以前, 天子只能和世家大族分享权力,君权势弱,世家大族甚至可以罢黜天子。而宋代时,世家大族衰落,尽管天子与士大夫分享权力,但君权却不断强大。唐代乐于接受外来文化,其文化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进取的。宋以后,佛、道、儒等诸家思想趋于融合,渐成一统之局,遂有民族本位文化——理学的产生,宋以后的文化精神及动态趋向单纯与收敛,渐显保守。
——摘编自李华瑞《“唐宋变革”论与唐宋之际的变革》
材料二 北宋统一中原后,在农业、手工业生产发展,交通运输工具和条件改善的基础上, 商品经济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农村地区草市的勃兴,地区间贩运贸易的活跃,海外贸易的兴盛以及货币关系的空前发展,使宋代成为继秦汉后商品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 开始过分追求精神方面的享受,从而导致社会风气出现变化,人们不论家庭条件好坏,均追求奢侈、铺张的生活,极尽享乐之能事。
——摘编自王丽丽《宋代社会的奢靡之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表现。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消费观念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7分)
滨城高中联盟 2023-2024 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B A C D C A C D B D B C A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B D A C B A B C B C A C D B
1. D【解析】据材料“各地区的花瓣纹彩陶又呈现出较强的地域特色” “整个文化区就像一朵由花心和多重花瓣组成的史前中国之花”可知, 大部分地区流行花瓣纹彩陶, 各地花瓣纹彩陶又呈现较强的地域特色,说明早期中国文化呈一体多元发展并相互交流,故选D项; 材料未反映其他选项, 故均错误。
2. B 【解析】据材料“有守卫家邦的意志,重视血缘家族,关注人伦情感”等可知,是宗法制的影响,所以选B,其他三个制度都不是这样的特征,所以均不对。
3. 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为了巩固统治,推行分封制;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封邦建国体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西周分封制使国家形成严密的等级序列,所以①②理解准确,A项正确;西周是奴隶制国家, 天子没有绝对权威,所以③和④理解错误,排除B、C、D三项。
4. C【解析】由“旧氏族在国内激烈的兼并斗争中不断消失”、 “众多家长制家族的解体”、 “姓氏制度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等信息可得,这个时期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华夏族形成,华夏认同观念出现,故选C项;其他选项均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特征,所以均排除。
5. 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小农经济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 使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越, 因此D正确;A、B、C是影响因素之一,但是并非是根本原因, 排除。
6. 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强调“耕战”,旨在实现富国强兵,故选C项;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目的在于兼并战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而非其他, 故排除 A、 B、 D项
7. A 【解析】据所学可知。
8. C【解析】由材料“经济政治基础、天下一家的观念和代代相承的教育体系”可知秦朝统一文字货币, 有利于不同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和文化交流, 巩固了统一, 推动中华文化认同,故选C项;秦朝的严刑峻法、焚书坑儒很难形成文化认同,排除A、D项;秦朝建立皇帝制度,开创了君主专制体制,给后世政治制度深远影响,并非推动文化认同,排除B项。
9. D【解析】据材料可知, “睡虎地秦简”是出土的秦代竹简, 属于一手史料, 故选D,其他选项的说法都不够准确, 故A、B、C均排除。
10. 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只有B选项说法正确,其他均是错误的。
11. D【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光武帝借鉴前朝的教训,通过尚书台把持一切行政大权,使三公只有职位,没有实权,这大大加强了皇权,D项正确;将中央的相权转移给中朝,与中央集权无关,A项错误;尚书台由皇帝直接指挥,是皇权至上,B项错误; 削弱的是相权,但三公没有专权故 C项错误。
12. 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流特征是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故B 项正确, 其他的要么不是主流特征, 要么不是魏晋南北朝的特征, 故均可排除。
13. C【解析】略
14. A【解析】据材料“他们定期到中央服役,不受地方官管理”可知,故选A,其他选项均与材料无关。
15. B【解析】据材料的时间可知是安史之乱后的政局动荡造成的。
16. D【解析】据材料“户无主客, 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可知是两税法。
17. B【解析】据材料“该故事虽有神怪成分,但仍是学者考证曲辕犁出现时间的佐证”可知, 虽然该文学作品有一定的艺术加工成分,但可以用来研究曲辕犁出现的时间, 能够反映一定的史实, 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故选 B项;其他选项均不恰当。
18. D【解析】略
19. A【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宋代宰相任职人数增加但年限呈减少的趋势,说明相权的分散和任职时间缩短,这反映了相权的衰落和君权的强化,故选A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皇权的强化,不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排除B项;宰相数量增加是冗官的表现之一,但是不能概括整个材料所表达的含义,排除C项;材料信息只能说明宰相受到限制,不能得出官僚政治体系完善的结论,且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出现了冗官的局面,官僚体系并不完善,仍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排除 D项。
20. 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
21. B【解析】据所学得出宋给岁币的是辽。
22. A【解析】据材料“技术上不能与大多数的小自耕农的低层机构融合……为效亦至微”可知,失败原因是忽视了小农经济基础,故选 A,其他选项均与材料无关。
23. B【解析】依据题干要求“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准确全面的是”可知B选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都是不确切的。
24. C【解析】据材料“榷酒机构逐渐废弛……酒坊全部包给民户, 还实行了招标竞标的“实封投状法”可推知C选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正确。
25. B【解析】据材料“著名的外贸海港广州、泉州遍布多种名窑, 是瓷器的集散地,更是瓷器生产中心”可知, 故选B,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26. C【解析】略
27. 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政权守着半壁江山,偏安江南,与夏圭的山水画中的"残山剩水"的意境非常相似,所以说,这种绘画特点体现了政治环境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故选 A 项。北宋和南宋的山水画都注重写意,这一特点没有发生变化, 排除 B 项 ;山水画均体现主观化的倾向,这不是变化,排除 C项 , 山水画的写意风格与理学强调心性和气节有相通之处,南宋和北宋的绘画均有写意特点,但是绘画特点从气势恢宏到渲染恬淡特点的转变是受政局动荡影响导致的,排除 D项 。
28. C【解析】据材料“骄兵悍将的世界” “文治的时代” “与中国传统政治绝异, 政治上依种类分四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个时期对应的是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专权,宋代重文轻武, 元朝实行四等人制, 故选C项;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29. 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朱熹对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等都有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说明他践行了“格物致知”的理念,深刻的探究了万物,得到了其中的“理”, 故选D项。宋代自然科学教育逐渐普及与史实不符, 排除A项;宋代主流价值观没有变化,排除B;材料是朱熹对古代科技进行研究并提出见解,不是促进科技发展, 故C错误。
30. B【解析】据材料“客观条件主要取决于”可知, B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31. (1)区别:分封制官员根据血缘关系世代相袭,实行“世卿世禄制”; 郡县制的长官由君主任免, 有任期限制。 (4分)
(2)政治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刺史制度,巡视监察辖区内的官员及子弟;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打击豪强势力。 (6分)
(3)特点: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
聚集境内财富。 (3分)
32. (1)原因:门阀士族的衰落; 庶族地主阶级的兴起;唐朝治国方针的推动;南北朝已有考试取士的相关措施。 (任答三点得6分)
(2)作用:推动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促进了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朝着相对公正公平方向发展。 (答出三点得6分)容易导致朋党政治出现;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日益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科学文化发展。 (答出一点即可, 2分)
33. (1)表现: 由部曲制变为租佃制;部曲身份由贱民变为良民; 由君权势弱变为君权强大;由贵族分享权力到文官分享权力;由复杂进取变为单纯收敛(由开放变为保守)。 (每点2分, 任答三点共6分)
(2)变化:奢侈消费逐渐成为流行风尚。 (2分)
原因:社会生产力进步;商品经济发展;社会局势相对稳定;市民阶层崛起;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过分追求。 (5分,任答3点得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