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秦始皇刻石是素始阜乐巡所刻制的七个碑石,碑石中符秦始皇的功业事迹分为如儿类:平
高一历史试题
息战争、社会安定、风裕改易、产业兴旺、官僚尽职等。秦始尖刻石台在
A规范礼仪形制
B.強化秦朝政治认问
C,建立若主专制
D.称颜素始皇的功绩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泽题和菲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了5分钟。
5.图2是一懈关干议代农业的画像砖,画面左侧一人持长两弯剥豳地松上,另二人并排俯身单
2.请将各题答案英写在答题卡上。
手伸向地里,似为施播利子,动作整齐刻一:这幅画像砖可以用米说明,议代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三草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
题目要求。
].根据图1可知,该时期
A.踪合国力的预盛
B.小农经济的繁
C.地漾并的严重
1).衣业的精拱细作
6魏晋吋期,流民多庇大姓为客,编齐民姆为了逃避课役纷纷逃入私」,甚至连政府所控制的
“名工绯巧”也“悉纳私第”,流民和编户大其托庇于世族。此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A.小衣经济的跪弱性
3.中央集权的训强
(,庄园经济迅速发展
D.游牧经济的排挤
】二建头址平西图
7.唐承隋制,于贞观二年(628年)正式设肾义仓并征收义仓税。据统计,自唐高祖武德心年
A.族权与政权形成了结合
(618年)至文宗开成五年($0作)的220余年间.巾央歧府实行赈你共计136次,共中义仓赈
B.已出现君主专制的萌芽
贷106次,约占总赈贷次数的80%。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C.手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
A社会保障依靠民间力量
B.赋税制度的日益完苦
D.处丁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C,歧附发挥社会教化功能
D.政府有一定备荒意识
2.西周时期,周王室在分封诸侯时,要举行分封典礼。典礼一股包括领赐象征物品、颁布分封
“命书”、确认诺侯氏称、限定祭祀范制等内容。周干室向诸侯颁赐物品,斑表示了赐予诸侯统
8.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谈话中曾对黄门侍郎正珪说:“国家本置巾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沼敕
治权力,又显示了诺使出月宗周、从属宗周之意,山此可知,西周的分封典礼
或有差失,下当行驳正。”对此解读最正确的是,当时
A政府重视决策的让确性
B.中书省集巾行使审核权
A.促进了各地文化交筑
B.扩人了国家蜮范由
).门下省单独行使决策权
C损化了周+室的权威
).稳定了中央集衩统治
C.三脊之间希要紧密配合
3.在论及上古圣干与当今人主修宫殿的差异时,墨子说:“是放爸王作为室,便于生,不以为观
.东晋时瑚,道教代表人物葛洪在把朴子·对俗巾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
乐也;作为衣服带腰,使丁身,不以为辟怪地。”这表明,墨子
木,若德行不邀,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这反唤了
A.道教发楼超过儒学
乃.三款合流的趋势已出现
孔.重视兼爱
B提倡节俭
).道教思想与儒学的融合
C.强调尚贤
D.崇尚当山
C儒学符合民间需求
【高一万史第1灰(共8万1]
【高-历史第2页共8医》道]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C【解析】根据二里头遗址平面图标注的陶窑、治铸青铜器遗址可知,当时的手工业发展到
一定水平,故选C项:西周分封制实现了族权与政权的结合,故排除A项:君主专制萌生于春
秋战国时期,故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该时期已经进人了阶级社会发展阶段,故排除D项。
2.C【解析】材料反映了分封典礼的内容,以及周王室颁赐物品的内涵,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分
封典礼是实行分封制时的一个重要仪式,这个仪式强化了周王室的权威,故选C项;材料侧
重点在于分封仪式,与各地文化交流和西周疆域关系不大,故排除A、B两项;分封制不利于
中央集权,故排除D项。
3.B【解析】墨子此言的大意是:古代的圣君建造宫室,是为了便于生活,并非为了观赏玩乐:
裁制衣服,是为了便于身体,并非因为行为怪僻。墨子在此提倡节俭,故选B项;“兼爱”、“尚
贤”、自由与墨子此言的主旨不符,故排除A、C、D三项。
4.B【解析】刻石内容是对秦始皇功绩的称颂,其根本目的在于强化政治认同以维护统一,故
选B项,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注重礼仪形制,故排除A项:建立君主专制先于东巡刻石,故
排除C项。
5.D【解析】画像砖中体现的是三个劳动者在劳作的情形,翻地和播种的动作体现出了农业的
精耕细作,故选D项;仅凭借农业生产情形,无法说明综合国力的强盛和土地兼并的严重,故
排除A、C两项;仅凭画像砖中的画面无法判断当地的农业生产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故排
除B项。
6.A【解析】封建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是动荡时代流民增多、农户大量依附于豪强地主的根本
原因,故选A项;魏晋时期中央集权遭到了削弱,故排除B项;庄园经济发展是材料现象的结
果而不是原因,故排除C项;游牧经济没有排挤农业经济的发展,故排除D项。
7.D【解析】根据材料“220余年间,中央政府实行赈贷共计136次,其中义仓赈贷106次”可
知,政府有一定备荒意识,故选D项;社会保障主要依靠中央政府,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
赋税制度的日益完善和政府发挥社会教化功能,故排除B、C两项。
8.A【解析】中书省有权拟旨,门下省负责修正,这样可以很好地集思广益,避免决策失误,故
选A项;中书省不具有审核权,其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故排除B项;唐太宗强调二省各司其
职,未提及尚书省,故排除C项:中书省与门下省共同行使决策权,故排除D项。
9.D【解析】东晋时期道教代表人物葛洪在《抱朴子·对俗》中的话体现了道教融合了儒学思
想,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道教人物为了教派的发展融合了儒学思想,故排除A项;材料未
涉及佛教思想,故排除B项:需学是否符合民间的需求与道教教义变化无关,故排除C项。
10.C【解析】对比唐代瓷俑和北魏文官俑的服饰,可以看出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吸收,故
选C项;北魏文官俑无法反映社会风气,故排除A项;唐代瓷俑没有体现典章制度,故排除
B项:材料未给出北魏文官俑的材质信息,故排除D项。
11.D【解析】根据材料“唐后期,财政收入主要依靠东南诸镇”“有关御史察访地方的文献诸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