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PDF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PDF版含解析)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1-09 16:37: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 学年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高三期中考试
生物学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A【解析】多糖需水解为单糖才能被细胞直接吸收利用,单糖可直接被细胞吸收利用,A错误;人和动物
的皮下和腹腔的脂肪具有储能、保温、抗震作用,B正确;蛋白质与糖类、脂质不同,不可作为能量供给
的主要来源,蛋白质可具有催化、运输、免疫、运动、信息传递等功能,C 正确;核酸是细胞内控制其生
命活动的生物大分子,D正确。
2.B【解析】蛋白质的变性作用主要是由于蛋白质分子内部的结构被破坏,天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是通过氢
键等次级键维持的,而变性后次级键被破坏,A正确;球状蛋白氨基酸侧链极性基团分布在分子的外侧,
而非极性基团分布在内侧,说明外侧主要是极性基团,可溶于水,不易溶于乙醇,B错误;加热变性的蛋
白质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该空间结构改变不可逆,不能恢复原有的结构和性质,C正确;变性后空间结构
改变,导致一系列理化性质变化,生物活性丧失,D正确。
3.A【解析】胃蛋白酶属于分泌蛋白,经核糖体合成后需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分泌到细胞外才具有生
物学活性,A错误;衰老的黑色素细胞中的酪氨酸酶活性降低,黑色素合成减少,B正确;参与 Ca2+主动
运输的载体蛋白是一种能催化 ATP水解的酶,当膜内侧的 Ca2+与其相应位点结合时,其酶活性被激活,因
此参与 Ca2+主动运输的载体蛋白可以降低 ATP水解所需活化能,C正确;高温和低温对酶空间结构的影响
不同,高温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失活,而低温会抑制酶的活性,但酶的空间结构不变,D正
确。
4.D【解析】Ca2+通过钙离子通道进出内质网是协助扩散,不消耗 ATP,A正确;细胞自噬将衰老的线粒体
分解,具有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稳定的作用,B正确;敲除 EI24基因的细胞,不能发生钙瞬变,可能出现细
胞自噬缺陷,C正确;溶酶体是高尔基体产生囊泡形成的,自噬体来自内质网,具有单层膜结构,D错误。
5.A【解析】DNA分子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一个 DNA分子的特异性,每一个人的 DNA分子都
是特异的,因此 DNA指纹技术可用于罪犯鉴定、死者遗骸的鉴定等,这主要是利用 DNA分子的特异性,
故选 A。
6.C【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甲基转移酶和去甲基化酶可以对组蛋白进行甲基化和去甲基化修饰,因此组
蛋白的甲基化可以是一个可逆的过程,A正确;构成组蛋白的部分氨基酸残基甲基化或去甲基化后,组蛋
白的空间结构变化,进而影响基因的表达,B正确;真核细胞中 DNA是遗传物质,组蛋白不是遗传物质,
C错误;组蛋白甲基化后抑制基因表达,进而可以增加生物表型多样性,D正确。
7.B【解析】由题意可知,SURF只能识别异常 mRNA的终止密码子,进而抑制了突变基因的表达,A正确;
图中异常 mRNA与正常 mRNA长度相同,据此可推测异常 mRNA产生的原因是转录它的基因发生碱基对
替换造成的,B错误;异常 mRNA由突变基因转录得到,其降解产物为核糖核苷酸,C正确;NMD作用失
效,则细胞内会产生肽链较短的异常蛋白质,D正确。
8.B【解析】据图可知,滚环复制过程中产生的两个子代 DNA分子,一个为环状、一个为链状,而链状 DNA
分子需要在 DNA连接酶的作用下形成环状,A正确;滚环复制产生的子代 DNA分子中均包含亲代 DNA
分子的一条链,因此为半保留复制,B错误;真核生物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 DNA 分子为环状,因此
也会进行滚环复制,C正确;两条子链的延伸方向都是 5' 到 3' ,D正确。
9.D【解析】由 F1白皮自交得到黑皮,可知白皮对黑皮为显性,且亲代和 F1白皮冬瓜均为杂合子,F2中的
X全部表现为黑皮,A、B、C正确;F1白皮冬瓜为杂合子,F2白皮冬瓜中基因型为 1/3显性纯合子、2/3杂
合子,F2白皮冬瓜中基因型和亲代白皮冬瓜相同的占 2/3,D错误。
10.D【解析】表观遗传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中,A正确;基因中碱
基的甲基化会导致 RNA聚合酶不能与 RNA聚合酶结合位点识别,从而影响基因的转录,进而影响基因表
生物学答案 第 1 页(共 5 页)
{#{QQABRYAQogCIABAAAQhCAwkiCAAQkBGCCIoOwFAAsAABQAFABAA=}#}
达的过程,B正确;表观遗传能使生物体的基因序列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发生可遗传的性状改变,C正确;
DNA甲基化只是对某些碱基进行化学修饰,不会改变 DNA中的碱基排列顺序,D错误。
11.D【解析】由图可知,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A正确;由“只有具有完整染色体组的配子(染色体片段既无重复也无缺失)
才可育”和图示可知,邻近分离产生的所有配子的染色体组不完整(缺失或重复),因此均不可育;而交替
分离产生的配子具有完整的染色体组,所以均可育,B正确;发生此变异后,发生邻近分离的配子不育,
无法遗传给子代,能遗传给子代的只有交替分离产生的 2种配子,因此能遗传给子代的配字种类数会减少,
C正确;由图可知,邻近分离产生的配子,染色体数目均未发生改变,D错误。
12.D【解析】正常纯合小瓶雌株 XbXb与正常纯合大瓶雄株 XBY杂交,后代中雌性均为大瓶 XBXb、雄性均
为小瓶 XbY,可证明 B/b基因只位于 X染色体上,A正确;根据题意分析,由于 X染色体上的雌性育性基
因会促进雌性特异性基因的表达,因此三体 XXX 白麦瓶草性别为雌性,由于 Y染色体上的雌性抑制基因会
抑制雌性特异性基因的表达,因此只要存在 Y染色体,植株性别就表现为雄株,B正确;红花植株和黄花
植株正反交结果不一致,也可能是细胞质遗传,C正确;分析题图可知,雌性抑制基因和雌性育性基因分
别位于 Y的非同源区段和 X的非同源区段,故不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D错误。
13.C【解析】基因 a控制合成酶 1,在酶 1的作用下,淀粉转化为蔗糖,故基因型 aaBBDD的玉米微甜的原
因是淀粉能转化为蔗糖,A错误;基因型为 aa _ _ _ _的有甜味,基因型共有 3×3=9种,B错误;假设超甜
玉米的基因型为 aaBBdd,与普通玉米(AABBDD)杂交得 F1,F1的基因型为 AaBBDd,基因 A/a 和 D/d都
位于 4号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分离定律,F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A_BBD_(普通玉米):aaBBdd(超
甜玉米)=3:1;假设超甜玉米的基因型为 aabbDD,与普通玉米(AABBDD)杂交得 F1,F1的基因型为 AaBbDD,
基因 A/a和 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A_B_DD(普通玉米):aaB_DD(微甜玉
米):A_bbDD(普通玉米):aabbDD(超甜玉米)=9:3:3:1,由此可见,若 F2出现普通玉米:超甜玉米=3:1,
则超甜玉米的基因型为 aaBBdd;若 F2出现普通玉米:微甜玉米:超甜玉米=12:3:1,则超甜玉米的基因型为
aabbDD,C正确,D错误。
14.A【解析】正常人的细胞内都含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其中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
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癌细胞的无限增殖是由于原癌基因和抑癌
基因突变引起的,A错误;癌变后的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周期变短,功能也异常,B正确;癌
细胞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使癌细胞容易分散转移,C正确;辐射、化学诱变剂等
是常见的诱导癌变的因素,远离辐射、化学诱变剂等致癌因子,可减少癌症的发生,D正确。
15. B【解析】可遗传的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没有可遗传的变异,生物不可能进化,A正确;基因重组
可以产生多种多样基因型的后代,但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基因重组不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B错误;
“收割理论”指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
局面,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正确;物种在种群中会与其他物种构成一些种间关系,一个物种的形成
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D正确。
16.BCD【解析】在 0.3g/mL的 KNO3溶液中,乙组水稻的原生质体体积增加,说明乙组水稻可以从外界环
境中吸收水分,属于耐盐碱水稻,A错误;乙组水稻的曲线不能无限上升,除受限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外,
还受到细胞内外浓度差的影响,B正确;A→B段,甲组水稻的原生质体体积减小,说明细胞失水,细胞液
浓度增加,随细胞液浓度的增加,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C增强;实验过程中并未添加清水,但由于
细胞能通过主动吸收 K+和 NO3-,使 B→C段细胞液浓度高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因此细胞会发生质
壁分离的复原,D正确。
17.ABD 【解析】若含有 D的雄配子或雌配子死亡率 50%,则基因型为 Dd的个体自花传粉,子代中
生物学答案 第 2 页(共 5 页)
{#{QQABRYAQogCIABAAAQhCAwkiCAAQkBGCCIoOwFAAsAABQAFABAA=}#}
DD:Dd:dd=1:3:2,表型中红花:白花=2:1,A、B可能;若个体中存在 dd基因型纯合致死现象,则基因型为
Dd的个体自花传粉,子代中 DD:Dd=1:2,全为红花,C不可能;若个体中存在 D基因纯合致死现象,则基
因型为 Dd的个体自花传粉,子代中 Dd:dd=2:1,D可能。
18.C【解析】图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有姐妹染色单体,着丝粒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分裂Ⅱ中期,
有 8条姐妹染色单体,细胞中同时出现基因 A与 a是由基因突变导致,A错误;染色体变异可以通过光学
显微镜观察,基因突变无法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B错误;与图中细胞同时形成的另一个同时期细胞为次
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不考虑其他变异,其基因组成为 AAbb,C正确;若图中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继
续进行减数分裂,会出现不均等分裂,若为第一极体,则发生均等分裂,D错误。
19.ABC【解析】甲植株中,A和 B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甲和丁
杂交,甲产生的配子有 A、a、AB、aB四种,丁产生的配子有 AB、a两种,产生的子代含 A和 B个数分别
为 4、3 、2、1、0个,因此有 5种表型,B正确;甲、乙、丙、丁转基因油菜均含有 2个显性基因,因此
株高相等,C正确;4种转基因油菜自交,甲自交后代有五种表型,乙、丙自交后代只有一种表型,丁自交
后代有 3种表型,D错误
20.AC【解析】b1→b2发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A正确;d1和 d2是不是两个新物种关键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
生殖隔离,B错误;c1→c2经历了突变和基因重组,使得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正确;a和 c2不能确
定是不是两个物种,所以不一定产生了生殖隔离,D错误。
21.(10分,除标注外,每空 2分)
(1)协助扩散
(2)空间结构(1分)
(3)不能(1分) 专一性(或特异性)(1分)
(4)选择透过性
(5)(肝)糖原 淀粉(1分)
【解析】(1)葡萄糖分子的运输方向是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需要
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2)据图分析,载体的两种状态是通过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实现的,进而完成了葡萄糖的转运过程。
(3)该载体不能运送氨基酸分子进入肝细胞,说明载体蛋白具有专一性(或特异性)。
(4)在动物消化道中,小肠绒毛吸收大量的葡萄糖,却很难吸收木糖,这个事实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
过性,同时说明小肠细胞膜上没有转运木糖的载体。
(5)肝脏细胞吸收的葡萄糖除了用于氧化分解之外,还可用于合成(肝)糖原储存能量,且糖原是人和动
物细胞中特有的多糖,而植物细胞中能储存能量的多糖是淀粉。
22.(10分,除标注外,每空 2分)
(1)光系统Ⅱ(1分) NADP+(氧化型辅酶Ⅱ) NADPH和 ATP
(2)品种Ⅰ红∶蓝=1∶2
(3)将长势良好的生菜幼苗均分成 A、B两组,A组用完全营养液培养,B组用只缺镁的营养液培养,其
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生菜的生长状况;B组生菜叶片变成淡黄色后,更换成完全营养
液,继续在相同环境中培养,观察生菜生长状况(3分)
【解析】(1)从图 1可以看出,光系统Ⅱ可以将水光解,光合作用过程中,接受电子的是 NADP+,该物质
接受电子和 H+后,生成了 NADPH;光反应过程中捕获的能量储存在 ATP和 NADPH 中。
(2)据图 2左图可知,品种Ⅰ、Ⅱ叶绿素总量较高,据右图可知,品种Ⅰ红∶蓝=1∶2时,壮苗指数与对
照组的比值最高,壮苗指数越高,产量越高,因此为提高经济效益,应选择的生菜品种与光质的最佳组合
生物学答案 第 3 页(共 5 页)
{#{QQABRYAQogCIABAAAQhCAwkiCAAQkBGCCIoOwFAAsAABQAFABAA=}#}
是品种Ⅰ红∶蓝=1∶2。
(3)若要证明Mg是生菜生长的必需元素,则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含有Mg2+,因此实验思路为:将长势良
好的生菜幼苗均分成 A、B两组,A组用完全营养液培养,B组用只缺镁的营养液培养,其他条件相同且适
宜,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生菜的生长状况;B 组生菜叶片变成淡黄色后,更换成完全营养液,继续在相同
环境中培养,观察生菜生长状况。
23.(12分,除标注外,每空 2分)
(1)①gdgd gDg+、gDgd
②雄株:两性株:雌株=4:3:1
(2)①2(1分) 2(1分) 自由组合
②3
【解析】(1)①根据组合 2分析,两性株自交,后代两性株:雌株=3:1,可判断两性株的基因相对于雌株是
显性;由组合 1 可知,雄株的基因对两性株和雌株为显性,两性株对雌株为显性,故可知决定雄株的基因
为 gD,决定两性株的基因为 g+,决定雌株的基因为 gd,雌株基因型为 gdgd,雄株基因型是 gDg+、gDgd。②
组合 1亲代雄株基因型为 gDg+,雌株基因型为 gdgd,故其子代两性株基因型为 g+gd;组合 3亲代雄株基因
型为 gDgd,两性株基因型为 g+gd,其子代雄株基因型为 gDg+:gDgd=1:1;组合 1 的子代两性株去雄后产生雌
配子 g+:gd=1:1,组合 3子代雄株产生雄配子gD:g+:gd=2:1: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可得到雄株:两性株:雌株=4:3:1。
(2)①黄花两性株自交,F1的表型及比例中黄花:白花=15:1(9:3:3:1 的变形),从自交结果看,这种植物
花色最可能由 2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些等位基因位于 2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②设黄花、白花受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则亲本黄花基因型为 AaBb,其自交后代基因型有 9种,
其中只有一种 aabb为白花,其余均为黄花,故子代黄花基因型有 8种,雌株基因型肯定为 gdgd,故 F1黄花
雌株基因型有 8种,纯合子有 AABB、AAbb、aaBB 3种。
24.(12分,每空 2分)
(1)常 隐
(2)CFTR蛋白中缺少了一个苯丙氨酸 CFTR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CFTR基因中缺失了 3个碱基
对)
(3)密码子具有简并性
(4)(互为)等位基因
【解析】(1)根据图 1遗传系谱图可知,I-1 和 I-2正常,生有患病的女儿,可以得出 CF的遗传方式为常
染色体隐性遗传。
(2)根据图 2分析,导致 CF 的直接原因是患者体内 CFTR蛋白中缺少了一个苯丙氨酸,使其空间结构发
生改变所致;根本原因是控制合成 CFTR 蛋白的基因中缺失了三个碱基对,导致 CFTR 基因发生了基因突
变。
(3)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即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多种密码子,故 mRNA上的密码子由 AUC变为 AUU,
但其决定的氨基酸仍是异亮氨酸。
(4)引起 CF 的致病基因是由正常基因突变而来,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故引起 CF 的致病基因与正常
基因之间的关系是互为等位基因。
25.(11分,除标注外,每空 2分)
(1)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在不断改变
(2)ALX1基因中碱基的替换、缺失或增加(1分) ABD
(3)B
生物学答案 第 4 页(共 5 页)
{#{QQABRYAQogCIABAAAQhCAwkiCAAQkBGCCIoOwFAAsAABQAFABAA=}#}
(4)ACD
(5)120
【解析】(1)由图 1可知,该 DW种群第一年到第三年,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在不断改变,因此该 DW种群
生物发生了进化。
(2)造成地雀 ALX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多样性的本质是 ALX1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由曲线
图可知,与MG核苷酸序列差别最小的是 CE,因此二者的亲缘关系最近,A正确;由曲线图可知,与 DP
核苷酸序列差别最大的是MG,二者亲缘关系最远,B正确;由题意可知,DP和 DW之间不能进行交配产
生可育后代,因此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地雀喙的形态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3)由题意可知,蛾不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是由于地雀捕食的结果,B种群中WbWc的个体明显增多的原
因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B正确。
(4)Wa基因在 A种群中的频率为(200+50×2+100)÷[(200+50+100+150+100) ×2] ×100%≈33%,A正
确;B种群中具有WaWb的个体不存在,具有该基因型的个体不是一个物种,B错误;地雀对蛾的选择性捕
食导致蛾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了蛾的进化方向,C正确;由表格信息可知,就W基因而言,
A种群的基因型种类多,遗传多样性高于 B种群,D正确。
(5)由表格信息可知,A种群的数量是 600只,每个个体都有 104对基因,假设每个基因的突变概率都是
10-5,则种群 A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是 600×2×104×10-5=120个。
生物学答案 第 5 页(共 5 页)
{#{QQABRYAQogCIABAAAQhCAwkiCAAQkBGCCIoOwFAAsAABQA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