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文档属性

名称 马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3-22 17:3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成语解释:伯乐能发现千里马。
比喻善于发现和选拔人才。 伯乐相马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取材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常常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说“马说”即谈马、论马。 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都没有得到赏识。加上当时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lè zhǐrǔpiáncáolìshí sù dànsìxiànyé
cè 听课文朗读,把握准确字音。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枥之间。
2、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
/其能千里也?划节奏原文欣赏 马 说 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翻译课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完一石粮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所以)这样的马,即使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阅读理解(1)本段(文)的论点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何作用?1、分析第一段: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是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统领全篇,在全文论述中起中心论点的作用。(5)归纳第一段内容?提出中心论点,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4)没有伯乐 ,千里马会有怎样的悲惨遭遇?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2、分析第二段:(1)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一食或尽粟一石(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5)本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6)本段段意: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3、分析第三段(1)全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 ,鸣之通其意。(4)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句子: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5)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6)本段段意:抒发对当世无人识马的慨叹。揣摩研讨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不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
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2、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
者怎样的思想?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中心思想)
千里马——比喻人才
伯 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统治者(贤明的君主)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3、“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讽喻和抨击的社会现象是什么? 4、你如何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拓展延伸1、你认为作者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列举大家熟悉的一位伯乐并概括其事迹。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2、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需要适合成长的环境和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3、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1)不气馁 ,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2)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
(3)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4)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
(5)做到心态平和,相信金子总会发光。4、你认为21世纪的我们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1)要具备日行千里的素质。
(2)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3)要善于把握机遇。
(4)要有团队合作精神 。5、在当今社会,你认为伯乐和千里马哪个更重要?请举例说明。(1)伯乐重要。封建社会埋没了不知多少人才,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柳宗元、与民同乐的欧阳修,韩愈等。许多人才,想为国家、百姓做事,无奈社会黑暗,没有发现人才的伯乐,多次被贬,结局凄惨。(2)千里马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赏识,要主动寻找机会。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或许还在黑暗中徘徊。6、请写出你熟悉的怀才不遇者抒写的诗句并表明作者和出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 咏怀》用原文填空:1、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2、表现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是哪些,
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个段末的三个“也”字和文中十一个“不”。第一段中的“不”和“也”,流露出作者无
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中的“不”和“也”,流露出作者对
食马者的无知愤怒谴责的感情;第三段中的“不”和“也”,表达了作者对
“食马者”平庸浅薄的深刻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