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基础必备 探新知
史料探究 释疑难
随堂训练 测达标
目标展示 定方向
单元概览 明要求
课程延伸 提素养
单元概览 明要求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目标展示 定方向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1.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相关史料探究,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巩固人民政权的必要性及影响。
3.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外交领域的开创性。
4.结合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相关史实,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的努力。
基础必备 探新知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过程
(1)召开新政协会议
①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_______开幕。
②大会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
③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_________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北平
毛泽东
(2)通过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___________的作用。
(3)开国大典: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新中国正式成立。
临时宪法
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结束了___________、封建主义和_______________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_____________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帝国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
1.新民主主义社会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有经济主导的包括国有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面临困难
1.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2.人民解放军仍在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3.新中国面临完成新解放区的___________,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巨大困难,应对美国发动的___________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危害。
土地改革
侵朝战争
(二)巩固措施
1.土地改革
(1)背景: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过程
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到1952年底,全国除一部分___________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3)意义:农民从_______________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_________扫除了障碍。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少数民族
封建土地制度
工业化
2.稳定物价,统一财政经济
(1)背景: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2)措施
①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党和政府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___________”和“米棉之战”。
②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银元之战
(3)意义
①到_______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②到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1950
3.抗美援朝
(1)背景
①_______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从其全球战略和冷战思维出发,作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美国还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②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
③朝鲜党和政府请求。
1950
(2)经过
①1950年10月,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以_________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
②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③_______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彭德怀
1953
(3)意义
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___________。
②志愿军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_____________,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③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国际地位
民族凝聚力
2.“三八线”: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后来,在美、苏占领区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三、开创___________的和平外交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1)新中国按照“_________”方针,先后与苏联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2)按照“___________”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尼、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同时,取消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独立自主
一边倒
另起炉灶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
①1953年12月,中印两国政府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举行谈判。周恩来代表中国第一次提出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决中印之间悬而未决的问题。
②1954年6月,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缅甸,在同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确认了这五项原则。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
3.参加日内瓦会议
(1)_______年4月,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2)___________问题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4.万隆会议: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_______________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提出并坚持“___________”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1954
印度支那
西方殖民国家
求同存异
5.20世纪50年代中期外交新进展:从1954年9月至1956年,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_______、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英国
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中国长期坚持的外交方针,独立自主是相对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屈辱外交”“跪拜外交”而言;和平外交是相对于西方的武力外交、霸权主义外交而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在新中国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体现。
4.“求同存异”:“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都存在差异。“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5.印度支那:是指中南半岛,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二战前为法国的殖民地。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人普遍认为亚洲只有两个国家,即中国和印度,所以把印度和中国的“结合部”,即中南半岛,称为印度支那。二战结束后,印度支那半岛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人民开展了反对法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战争。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_________________,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初步建立: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3)“一五”计划完成: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社会主义工业化
生产资料公有制
【图示点拨】三大改造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1)颁布宪法: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___________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确立三大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3.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人民民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国体与政体
(1)国体(国家的性质):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如我国封建社会的国体是封建地主阶级专政。
(2)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政体由国体和国情决定。我国封建社会的政体是君主专制,近代西方的政体有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不同政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史料探究 释疑难
主题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史料一 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探究1:史料一阐述了哪一种外交方针?有何意义?
提示:方针:“另起炉灶”。意义: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史料二
探究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恩来总理同有关国家总理会晤达成了怎样的国际关系原则共识,为什么能够达成这种共识。
提示:共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原因:三国近代历史上都曾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都是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都面临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政权的任务,又都面临大国强权政治的威胁,都需要和平、稳定、安全的国际环境。
【拓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1)平等性: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均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体现了新中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
(2)结盟性:“一边倒”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3)过渡性:其形成过程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逐渐摆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主题二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史料三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
——摘编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苏联过去所走过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我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正是根据苏联的经验从建立重工业开始。
——毛泽东
探究3:史料三表明我国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提示:原因:重工业基础差;巩固国防的需要;学习苏联的经验。
史料四 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有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以下。
探究4:史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反映的问题:主要反映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绝对优势。
【拓展】
1.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历史因素:我国重工业基础尤其薄弱,亟待发展。
(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借鉴苏联经验:苏联的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经济关系: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2.三大改造的实质和意义
(1)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意义
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②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③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课程延伸 提素养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国内外历史条件变化的产物
国际方面:朝鲜战争的爆发,使新中国的国家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国防安全迫切需要强大的重工业基础。优先发展重工业需要政府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而新中国私营和个体经济与资源配置集中化、计划化不相适应,这就要求建立社会主义的管理体制和经济体制。
国内方面:1952年底,中国的国有经济已经超过私营经济,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为有计划地展开工业化建设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通过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一系列措施,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政权得到了巩固,这为我国有计划地开展工业化建设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因此,在国际国内历史条件变化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在1953年9月正式提出了“逐步实现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随堂训练 测达标
1.(2023·山西临汾)1949年10月成立的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如下:毛泽东担任主席,6位副主席中党外人士3人;4名副总理中,党外人士2人;15名政务委员中,党外人士9人;在政务院所辖的34个部门中,党外人士14人。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
A.是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
B.民主党派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C.开始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D.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反映出的中央人民政府各级职位中存在党外人士可知,新政府是党内人士和党外人士的民主联合政府,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主党派发挥民主监督作用”,排除B项;1953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C项;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3·湖南怀化)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我们当前的总方针,就是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为此,提出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方针。由此可知,此方针有利于( )
A.党和政府工作重心转移
B.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C.缓和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D.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革命主要的任务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因此材料中的“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有利于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B项正确;建国前的七届二中全会,已经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的“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排除C项;1950年,一五计划还没有提出,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3·河南联考)到1952年底,我国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七亿亩土地,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9%。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的( )
A.“一五”计划 B.土地改革
C.“米棉之战” D.三大改造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我国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七亿亩土地,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9%,B项正确;“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且内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A项;“米棉之战”指的是新中国对不法资本家囤积粮食、棉纱、棉布和煤炭,引发涨价风潮的不法行为的打击,排除C项;三大改造指的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3·广东湛江)1949年6月,毛泽东提出“一边倒”外交战略;1973年2月,毛泽东提出“一条线”外交战略,即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上的国家联合抗苏,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这一变化说明( )
A.外交政策服务于国家利益
B.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新中国外交开始走向成熟
D.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分裂
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毛泽东提出“一边倒”是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保卫国家安全,在国家建设中争取援助,1973年提出“一条线”外交战略是因为苏联对中国构成威胁,需要联合美国等国家对抗苏联,两次都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A项正确;中美建交时间是197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是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排除C项;20世纪50年代末社会主义阵营就已出现分裂,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3·河北石家庄)1954年,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吸收中国代表团的建议,形成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这反映出(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同
B.中国全方位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
C.亚非民族独立国家成为世界上重要力量
D.“一边倒”方针发挥了重要作用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中国在国际上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久后,就被万隆会议所吸收和引申,这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同,A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认可,没有体现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世界地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一边倒”方针指的是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3·江苏扬州)1955年,我国某企业在分配利润时,国家税收占34.5%,职工福利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本家红利占20.5%,企业利润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
B.生产关系发生深刻变革
C.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建立
D.现代税收制度日臻完善
B
[解析] 根据材料“1955年”“企业利润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正值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时期,通过改造,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转变为国营企业,这佐证了当时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革,B项正确;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企业利润分配方面的变化,未涉及社会保障制度和现代税收制度,排除C、D两项。故选B项。第九单元 第25课
一、素养达标
1.(2023·云南玉溪)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并提出“保存富农经济,不动中农土地”等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 )
A.推进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有利于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
C.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D.有力地配合了抗美援朝战争
2.(2023·山东枣庄)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先后进行了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剿匪镇反、抗美援朝等活动,其共同目的是( )
A.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B.解除封建土地束缚
C.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D.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3.(2023·山东青岛)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提出了国际和平统一战线的理念,即不论他国的社会制度如何,只要热爱和平,就可以成为中国交往、争取的对象。这表明新中国( )
A.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B.积极引进西方资金技术
C.建立抗美的反帝国主义同盟
D.调整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4.(2023·辽宁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欧国家加入了美国的对华经济封锁。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英两国贸易规模迅速扩大,中法两国也开始了经贸文化往来。这说明( )
A.英法脱离美国影响
B.日内瓦会议由中国主导
C.中国国际地位上升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5.(2023·四川凉山)1955年,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这表明中国政府( )
A.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推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倡导“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6.(2023·河南三门峡)1956年4月,党中央召开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表彰了4700余名“提前完成并达到优等质量五年计划指标”和在“学习与推广先进经验或在掌握先进技术试制新产品方面有成就感”的全国先进生产者。这一大会的召开( )
A.促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
B.鼓舞了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
C.直接推动三大改造胜利结束
D.标志着中国科技水平的提升
7.(2023·湖南联考)据统计,从1950—1965年,原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以资方红利、定息、高薪等形式,从国家共拿走34.1亿元,超过全行业公私合营时他们的资产总额的42%。这可以说明( )
A.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得到落实
C.一五计划建设注重所有制调整
D.计划经济体制稳定了民族工业
8.(2023·新疆乌鲁木齐)据统计,在对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讨论中,有730多万名报告员、宣传员和群众积极分子参与其中。在近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有1.5亿人参加了讨论,提出了118万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 )
A.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B.扩大了政协参政议政职能
C.完善了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D.体现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9.(2023·山东潍坊)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区的面积日益扩大,如何对待现存的外资企业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重要课题。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认为外资企业一方面压制中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一方面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包括侨民、外资企业)在旧中国依据不平等条约而享有的一切特权,另一方面则规定保护外国侨民在华的一切合法财产,允许外资企业在遵守人民政府的政策法令下继续经营。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国务院宣布管制在美的一切中国公私财产,并禁止在美国登记的船只驶往中国港口。随后中国政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之美国政府和美国企业的一切财产,应即由当地人民政府加以管制,并进行清查。”对于其他西方国家的在华企业,除了少数企业予以征用外,凡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也予以代管,其他在华企业仍可独立自主经营,并未受到管制。但是由于封锁禁运,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关系基本中断,很多外资企业在华业务难以为继。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仍坚持对中国实行全面禁运的政策。1953年,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帝国主义在华企业”也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的人民的企业,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此中国对外资企业加速转让改造。
——摘编自孙玉琴《建国初期我国对西方
在华企业的政策演变及其效应》
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阐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外资政策的演变。
二、能力提升
10.(2022·辽宁高考)1950年9月,中共中央将《关于东北工厂迁移问题的意见》下发到东北局,10月初,东北南部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兼有部分轻工业的23家工厂正式向北迁移,一个月之内相关设备和人员全部到位。这一举措是为了( )
A.平衡地区差异 B.调整工业结构
C.应对朝鲜战争 D.恢复国民经济
11.(2022·北京高考)1950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1956年,“马列主义基础”和“中国革命史”被列入高校必修课。这些高校课程的调整( )
A.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B.标志着国家“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形成
C.成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思想基础
D.推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2.(2022·海南高考)1952年,以反细菌战为目的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展开;到1956年,“除四害”(四害指老鼠、蚊子等病媒虫害)成为该运动的新内容。在整个过程中,群众是主体力量,既是参与者也是服务对象。这充分反映了( )
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群众运动取得了成效
C.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D.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13.(2022·广东高考)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
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
14.(2022·山东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的透视:一幅宣传画
图:《工人新村》(1952年,孙佳桐 何正慈作)
结合所学知识,以“《工人新村》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第九单元 第25课
一、素养达标
1.(2023·云南玉溪)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并提出“保存富农经济,不动中农土地”等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 B )
A.推进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有利于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
C.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D.有力地配合了抗美援朝战争
[解析] 依据材料“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保存富农经济,不动中农土地”依据材料时间“1950年”,结合所学可知,从1950年国家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实行对地主进行有限制的打击,并保存富农经济,不动中农土地的政策,有利于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推动土地改革的进程,B项正确;三大改造开始于1953年,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没有涉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排除C项;材料与抗美援朝战争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3·山东枣庄)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先后进行了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剿匪镇反、抗美援朝等活动,其共同目的是( C )
A.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B.解除封建土地束缚
C.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D.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稳定物价等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C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已被推翻,排除A项;B项只是土地改革的目的,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故选C项。
3.(2023·山东青岛)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提出了国际和平统一战线的理念,即不论他国的社会制度如何,只要热爱和平,就可以成为中国交往、争取的对象。这表明新中国( A )
A.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B.积极引进西方资金技术
C.建立抗美的反帝国主义同盟
D.调整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解析] 根据材料“不论他国的社会制度如何,只要热爱和平,就可以成为中国交往、争取的对象”可知,这一理念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符,为当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A项正确;这一时期西方对中国进行封锁,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中的理念相反,排除;材料中的理念并非专门指向苏联,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3·辽宁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欧国家加入了美国的对华经济封锁。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英两国贸易规模迅速扩大,中法两国也开始了经贸文化往来。这说明( C )
A.英法脱离美国影响
B.日内瓦会议由中国主导
C.中国国际地位上升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解析] 根据材料“西欧国家加入了美国的对华经济封锁。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英两国贸易规模迅速扩大,中法两国也开始了经贸文化往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由于受冷战国际形势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了封锁、孤立的政策,而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影响力的逐渐上升,英法两国与中国的贸易规模逐渐扩大,因此这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促进英法等国家对中国的贸易规模扩大,不代表英法脱离了美国的影响,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不是由中国主导,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底,不是材料所述内容主要说明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3·四川凉山)1955年,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这表明中国政府( D )
A.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推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倡导“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解析] 根据材料“1955年”“周恩来”“国际会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万隆会议;“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就是“求同存异”,所以材料表明中国政府倡导“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D项正确;材料与“一边倒”无关,排除A项;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改为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中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起推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3·河南三门峡)1956年4月,党中央召开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表彰了4700余名“提前完成并达到优等质量五年计划指标”和在“学习与推广先进经验或在掌握先进技术试制新产品方面有成就感”的全国先进生产者。这一大会的召开( B )
A.促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
B.鼓舞了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
C.直接推动三大改造胜利结束
D.标志着中国科技水平的提升
[解析] 根据“提前完成并达到优等质量五年计划指标”可知,我国的“一五”计划出现了提前完成的情况,这鼓舞了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B项正确;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是在1952年,排除A项;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才宣告完成,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科技的突破,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3·湖南联考)据统计,从1950—1965年,原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以资方红利、定息、高薪等形式,从国家共拿走34.1亿元,超过全行业公私合营时他们的资产总额的42%。这可以说明( B )
A.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得到落实
C.一五计划建设注重所有制调整
D.计划经济体制稳定了民族工业
[解析] 由材料“从国家共拿走34.1亿元,超过全行业公私合营时他们的资产总额的42%”可知,新中国对民族工商业是真正的赎买,并不是剥夺,让民族资产阶级获得了实利,体现了国家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落到了实处,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而非国民经济调整工作,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而非一五计划对所有制的调整,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计划经济体制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3·新疆乌鲁木齐)据统计,在对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讨论中,有730多万名报告员、宣传员和群众积极分子参与其中。在近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有1.5亿人参加了讨论,提出了118万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 D )
A.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B.扩大了政协参政议政职能
C.完善了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D.体现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解析] 根据材料“有730多万名报告员、宣传员和群众积极分子参与其中。在近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有1.5亿人参加了讨论,提出了118万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可以得出,在宪法修订中充分地调动了各阶层参与,说明参与的主体较为广泛,D项正确;材料并不是体现基层民主政治,排除A项;材料与政协无关,排除B项;建国初期的法律属于初创时期,并未形成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3·山东潍坊)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区的面积日益扩大,如何对待现存的外资企业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重要课题。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认为外资企业一方面压制中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一方面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包括侨民、外资企业)在旧中国依据不平等条约而享有的一切特权,另一方面则规定保护外国侨民在华的一切合法财产,允许外资企业在遵守人民政府的政策法令下继续经营。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国务院宣布管制在美的一切中国公私财产,并禁止在美国登记的船只驶往中国港口。随后中国政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之美国政府和美国企业的一切财产,应即由当地人民政府加以管制,并进行清查。”对于其他西方国家的在华企业,除了少数企业予以征用外,凡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也予以代管,其他在华企业仍可独立自主经营,并未受到管制。但是由于封锁禁运,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关系基本中断,很多外资企业在华业务难以为继。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仍坚持对中国实行全面禁运的政策。1953年,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帝国主义在华企业”也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的人民的企业,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此中国对外资企业加速转让改造。
——摘编自孙玉琴《建国初期我国对西方
在华企业的政策演变及其效应》
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阐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外资政策的演变。
[答案] 阐释: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基于外资在华企业的侵略性和合理性,中国共产党对外资企业实行监督、利用、发展的政策,这有利于解放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敌视中国的政策,管制、征用在华外资企业成为外交斗争的重要手段,导致中西贸易基本中断,国家关系进一步恶化。1953年开始,为落实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继续反帝斗争,中国对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工商业实行公有制改造,这加速了外资企业在华的终结,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对外资企业政策的调整,与复杂的国际形势、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等密切相关。
[解析] 阐释:根据“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一方面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包括侨民、外资企业)在旧中国依据不平等条约而享有的一切特权,……允许外资企业在遵守人民政府的政策法令下继续经营”,可以从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基于外资在华企业的侵略性和合理性,中国共产党对外资企业实行监督、利用、发展的政策,这有利于解放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分析阐述解放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外资政策。根据“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国务院宣布管制在美的一切中国公私财产,并禁止在美国登记的船只驶往中国港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之美国政府和美国企业的一切财产,应即由当地人民政府加以管制,并进行清查”“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关系基本中断”,可以从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敌视中国的政策,管制、征用在华外资企业成为外交斗争的重要手段,导致中西贸易基本中断等方面对朝鲜战争时期的外资政策进行阐述。根据“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中国对外资企业加速转让改造”,结合所学,可从1953年开始中国对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工商业实行公有制改造,这加速了外资企业在华的终结,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等对朝鲜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外资政策进行阐述。综合材料,可以看出,复杂的国际形势、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等是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对外资企业政策调整的重要因素。
二、能力提升
10.(2022·辽宁高考)1950年9月,中共中央将《关于东北工厂迁移问题的意见》下发到东北局,10月初,东北南部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兼有部分轻工业的23家工厂正式向北迁移,一个月之内相关设备和人员全部到位。这一举措是为了( C )
A.平衡地区差异 B.调整工业结构
C.应对朝鲜战争 D.恢复国民经济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9月,即抗美援朝前夕,中共中央快速北迁东北南部的23家重要工矿企业至安全地带,既可减少战火波及所产生的损失,又能保证工业生产能够满足前线和后方的需求,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应对朝鲜战争,C项正确;23家工厂从东北南部迁到东北北部,并不能平衡工业的地区差异,排除A项;东北工厂北迁与调整工业结构无关,排除B项;将东北工厂北迁与国际环境变化有关,并非为了恢复国民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
11.(2022·北京高考)1950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1956年,“马列主义基础”和“中国革命史”被列入高校必修课。这些高校课程的调整( A )
A.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B.标志着国家“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形成
C.成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思想基础
D.推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废除了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加强了在高校中进行马克思主义、革命史的思想教育,这些调整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A项正确;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排除C项;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与材料的第一个时间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2022·海南高考)1952年,以反细菌战为目的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展开;到1956年,“除四害”(四害指老鼠、蚊子等病媒虫害)成为该运动的新内容。在整个过程中,群众是主体力量,既是参与者也是服务对象。这充分反映了( C )
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群众运动取得了成效
C.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D.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历次运动中群众既是参与者也是服务对象,这体现了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C项正确;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意味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群众运动的效果,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人民生活条件,排除D项。故选C项。
13.(2022·广东高考)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B )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
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
[解析] 题干中毛泽东指出“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说明新中国积极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通过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的影响力,故选B项;材料中“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强调的是发展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材料没有体现“一边倒”政策需要调整,排除A项;1955年4月,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排除C项;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兴起,排除D项。
14.(2022·山东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的透视:一幅宣传画
图:《工人新村》(1952年,孙佳桐 何正慈作)
结合所学知识,以“《工人新村》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 (一)信息提取
信息举例:(1)材料性质类信息:1952年的宣传画《工人新村》。
(2)经济生活类信息:工厂、自来水、自行车、电灯、生产模范锦旗、玩具飞机和玩具汽车等。
(3)政治寓意类信息:红旗、向日葵、鸽子、报纸等。
(4)场景主题类信息:整齐的房子、干净的街道、喜悦的表情、和谐融洽的氛围等。(若能提取其他信息,合理即可)提取材料信息比较全面,并能对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归纳。
(二)历史阐述
阐述角度:(阐述应主要包括三个角度)
(1)结合工厂、生产模范锦旗等信息,联系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国民经济的努力,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角度阐述。
(2)结合鸽子、和谐融洽的氛围等信息,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斗争,从社会稳定、人民热爱和平的角度阐述。
(3)结合红旗、向日葵等信息,从人民拥护党的领导、认同新生政权的角度阐述。(若从其他角度阐述,言之有理,也可)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并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完整、充分的阐释说明。
(三)历史表述
能表述成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解析] 首先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历史的透视:一幅宣传画:“《工人新村》(1952年,孙佳桐 何正慈作)”得出,这是一幅1952年创作的宣传画《工人新村》,画作内容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可得到示例一:根据画作内容得出,远处,工业烟囱的浓烟;近处,生产模范锦旗等信息,为我们描绘了工厂建设如火如荼的画面,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知,这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国民经济的努力(重点放在恢复国计民生急需的矿山、钢铁、动力、机器制造等行业和主要化学工业,同时恢复和增加纺织及其他轻工业生产);示例二:根据画作“《工人新村》”可得知鸽子在天空自由地翱翔,整齐的房子、干净的街道、人们喜悦的表情、和谐融洽的氛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画面,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斗争,如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剿匪镇反、抗美援朝,促使社会稳定,人民更加热爱和平;示例三:根据画作“《工人新村》”得出,远处,工厂的红旗;近处,门口的向日葵,表明人民拥护党的领导、认同新生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知这幅宣传画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对工业建设的激情,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也为将来一五计划的展开做了思想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