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 第9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质量检测(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适用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 第9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质量检测(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9 13:19:32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质量检测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3·甘肃张掖)在新中国成立的筹备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根据情况的变化对建政工作多有调整。其间一个重要的变化是1949年9月17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正式决定将“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政协改名为“人民政协”反映了( A )
A.参加会议代表更具广泛性
B.中国革命性质已发生变化
C.人民政权建立并得到巩固
D.新中国政党制度趋于成熟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在筹备建立新中国时,中国共产党将“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正式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明确新政协是中国人民的政协,反映出参加政协会议的代表更具广泛性,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前,中国革命的性质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B项;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是在1949年10月之后,排除C项;新中国政党制度的成熟是在1956年,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3·安徽黄山)1949年6月,投机者通过银元投机,使得人民币兑银元比例从100∶1飙升到2000∶1,造成人民币币值大幅缩水,严重冲击金融市场,引起物价飞涨。人民政府断然采取了强有力巩固人民币的措施。此措施有利于( A )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探索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C.推动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D.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对投机者在有些地区倒卖银元冲击了人民币地位的情况,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措施巩固人民币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前通过“银元之战”巩固了人民政权,A项正确;题干时间是1949年6月,此时新中国还未成立,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排除B项;土地改革法颁布的时间是1950年,题干时间是1949年6月,排除C项;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涉及的事件应是“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完成的时间是1957年,不符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3·广东东莞)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和社会民主改革的情况下,新中国在1949年到1952年的短短三年多时间中,就医治了战争创伤,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这主要得益于( B )
A.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B.党和政府采取了有力的举措
C.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D.获得了苏联的大量经济援助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初期,抗美援朝、民主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等任务的胜利完成,主要得益于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有力的举措,B项正确;新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是影响而非原因,排除A项;直到1956年底,我国才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排除C项;苏联经济援助只是客观因素,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3·山东临沂)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朝鲜战争……它确立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军事强国和亚洲革命中心的地位……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这一威信始终不坠。”这表明抗美援朝战争( C )
A.促使中国和美国走向对抗
B.导致了中国被联合国拒之门外
C.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瓦解了战后的两极格局
[解析] 材料反映了朝鲜战争使中国确立军事强国和亚洲革命中心的地位,建立了军事威信,由此可知,作者意在强调抗美援朝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而不是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抗美援朝战争与中国被联合国拒之门外的关系,排除B项;朝鲜战争结束时,两极格局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3·山东滨州)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新中国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其中“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主要针对的问题是中国( D )
A.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B.如何对待国民政府的外交关系
C.如何处理与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D.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新中国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三大外交政策之一(还有“另起炉灶”“一边倒”),指的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在此基础上与愿遵守和平民主平等等原则的国家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主要针对的问题是中国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D项正确;“一边倒”主要针对的问题是中国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项;“另起炉灶”主要针对的问题是中国如何对待国民政府的外交关系,排除B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主要针对的问题是中国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C项不符合材料,排除。故选D项。
6.(2023·湖南长沙)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写道:“积孙中山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据此,新中国成立后我们( C )
A.外交上倒向社会主义苏联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
D.走中间和平发展道路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C项正确;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不是倒向苏联,而是倒向社会主义,排除A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要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排除B项;走中间和平发展道路与材料“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3·山东济南)1954年6月,英国工党领袖艾德礼指出:“中国的真正执政者第一次参加了在欧洲的这次会议,解决朝鲜问题的真正障碍,是由于直到现在不承认中国的地位。”中国参加的这次会议应是( D )
A.巴黎和会 B.第26届联大
C.万隆会议 D.日内瓦会议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的真正执政者第一次参加了在欧洲的这次会议,解决朝鲜问题的真正障碍……”可知,这次会议应是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D项正确;巴黎和会是一战后在巴黎召开的战后会议,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1971年10月在纽约召开的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1955年4月,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3·江苏南通)周恩来总理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强调:“(我们)本着反对殖民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主旨把会议开好,而不要陷入不利于达成协议的争论;会议应把大家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最主要的。”这次会议( D )
A.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政治解决
B.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迎来中国同西方国家建交热潮
D.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解析] 依据材料“周恩来”“会议应把大家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最主要的”可知,这次国际会议是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在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D项正确;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政治解决,排除A项;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迎来中国同西方国家建交热潮,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3·山东德州)1953年,毛泽东认为工业化完成的标准应是,“使现代化工业能够领导整个国民经济而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绝对优势”。20世纪60年代初期,毛泽东又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方针。由此可见,毛泽东( B )
A.开始认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
B.逐步形成了切合国情的发展战略
C.强调了借鉴苏联模式的必要性
D.找到了快速实现工业化的途径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反映了毛泽东探索中国从农业国转向工业化国家的道路。60年代毛泽东主张在农业基础上发展工业化,适合中国的国情。因此材料反映了逐步形成了切合国情的发展战略,B项正确;材料不是体现毛泽东开始认识发展工业的重要性,而寻找切合国情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苏联模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快速发展的途径,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3·天津南开)1955年拍摄的电影《深山探宝》,讲述了一群资源勘探队员的故事。他们高歌:“哪怕重重的高山,无边的森林,哪怕滚滚的河水道路艰难,我们骄傲地高举着队旗,勇敢地走向生活,为了寻找地下的宝藏,把青春献给祖国。”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A )
A.经济发展战略激发群众劳动热情
B.优先发展重工业成为社会共识
C.矿产资源的开采取得了重大成就
D.社会主义工业化已经基本实现
[解析] 材料“1955年”“哪怕滚滚的河水道路艰难,我们骄傲地高举着队旗,勇敢地走向生活,为了寻找地下的宝藏,把青春献给祖国”体现“一五”计划时期,人民群众不怕艰难困苦,把青春奉献给祖国的经济建设,A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进行资源开发,没有体现先发展重工业成为社会共识,排除B项;材料只是涉及矿藏开采的信息,但没有体现已取得重大成就,排除C项;1955年,我国尚未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1.(2023·云南昆明)1953年初,个体经济仍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成分,这种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不利于开展多种经营和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由此,新中国开展了( B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乡村振兴战略 D.大规模工业建设
[解析] 根据“这种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不利于开展多种经营和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可知,为了集中有限的力量发展经济,新中国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B项正确;1952年底,新中国已经完成了土地改革运动,排除A项;这一时期还没有开展乡村振兴战略,排除C项;材料内容涉及的是农村,和进行工业建设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3·江苏淮安)1954年宪法最先是中共中央起草,然后是北京500多名高级干部讨论,全国8000多人讨论,然后是三个月的全国人民讨论,最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000多人又讨论。由此可见,1954年宪法( A )
A.制定过程民主严谨 B.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
C.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D.近代中国第一部宪法
[解析] 材料信息强调了1954年宪法制定的过程,即最先是中共中央起草,然后500多名高级干部讨论,全国8000多人讨论,然后是三个月的全国人民讨论,最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000多人又讨论。由此可见,1954年宪法制定过程民主严谨,A项正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排除C项;《钦定宪法大纲》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宪法,排除D项。故选A项。
13.(2023·安徽联考)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全国大部分地区对生产关系采取了“拔苗助长”的政策,不断提高公有化的程度与规模,同时又普遍采用了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分配方式。上述做法( D )
A.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要求
C.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D.反映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迫切愿望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后期,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全国大部分地区不断提高公有化的程度与规模,普遍推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迫切愿望,D项正确;“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生产关系的“拔苗助长”、普遍采用平均主义“大锅饭”等不符,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左”倾错误在经济领域中的表现,并非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要求,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打击而非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4.(2023·江苏扬州)20世纪60年代,我国调整工农业比例,从1960年的3.6∶1调整为1965年的1.7∶1。此次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B )
A.实施乡村振兴重大战略
B.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C.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D.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由于出现三年经济困难,国家为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而调整政策,1965年我国工农业比重发生了变化,B项正确;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于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排除A项;当时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排除C项;“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
15.(2023·江苏淮安)1951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公布了第一套成人广播体操,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1954年3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下达了《关于在政府机关中开展工间操和其他体育运动的通知》,倡导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各机关团体在工间休息时做广播体操成为制度。据此可知( B )
A.全民健身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B.体育运动服务于国家建设的需要
C.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已形成体系
D.广播体操是全民健身的主要形式
[解析] 根据“1954年3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下达了《关于在政府机关中开展工间操和其他体育运动的通知》,倡导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各机关团体在工间休息时做广播体操成为制度”可得出,要求做广播体操是为了适应当前开展工业化建设的需要,练好身体,投入到建设中去,B项正确;当时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高潮还没有到来,排除A项;体系并没有形成,排除C项;没有比较不能得出是主要形式,排除D项。故选B项。
16.(2023·四川宜宾)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钱三强说道:“自然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核物理学家于敏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可以欣慰了。”这反映出( A )
A.科研人员为国奉献的无私精神
B.科学家积极地践行“科教兴国”战略
C.我国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并举
D.中国科技发展对世界格局影响巨大
[解析] 材料“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可以欣慰了”等信息反映了科学家的爱国情怀,科研人员为国奉献的无私精神,A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排除B项;材料强调科学家的爱国情怀,没有涉及科技发展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科技对世界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4分,共52分)
17.(12分)(2023·河北邢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不允许任何外国及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因为中国是独立国家,中国境内之事,应由中国人民及人民的政府自己解决”……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决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只要它们一天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以合法的地位”……“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毛泽东还表示,“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摘编自《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毛泽东选集》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从政治、经济、军事上施加压力,并从朝鲜半岛南部、中国台湾和印度支那三个方向形成威胁中国大陆的态势。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看到苏联军事力量迅速膨胀,自己却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为扭转同苏联争霸的不利局面,谋求从越南“脱身”,美国转而尝试同中国接近。另一方面,中苏关系的恶化也使美国的这种想法具有实现的可能。而就中国而言,要应对苏联的威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恢复和扩大国际交往,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也需要同美国缓和关系。中美两国都认为有必要也有可能进行改善两国关系的谈判,并着手进行准备。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并简述在这些外交政策和方针指导下取得的外交成就。(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华态度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6分)
[答案] (1)外交政策和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答出三点即可)
外交成就:收回了帝国主义从旧中国攫取的军事、政治、经济、教育、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特权,巩固了民族独立地位,维护了主权完整;迎来了同社会主义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建交高潮;先后与苏联等国家建立友好外交关系;出席日内瓦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了万隆会议取得成功。(答出三点即可)
(2)转变:由敌对走向缓和。
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遭受苏联的威胁;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考虑;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需要。(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1)政策和方针:根据材料一“不允许任何外国及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因为中国是独立国家,中国境内之事,应由中国人民及人民的政府自己解决”,可以归纳外交政策和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据材料一“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可以归纳为“另起炉灶”;根据材料一“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可以归纳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根据材料一“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可以归纳为“一边倒”。外交成就:可从中国参与的国际会议还有建交国家等方面叙述即可,具体可以阐述为:收回了帝国主义从旧中国攫取的军事、政治、经济、教育、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特权,巩固了民族独立地位,维护了主权完整;迎来了同社会主义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建交高潮;先后与苏联等国家建立友好外交关系;出席日内瓦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了万隆会议取得成功。
(2)转变:根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美国转而尝试同中国接近”可以归纳为,转变:由敌对走向缓和。原因:根据材料二“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看到苏联军事力量迅速膨胀,自己却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为扭转同苏联争霸的不利局面,谋求从越南‘脱身’”,可以归纳为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根据材料二“中苏关系的恶化也使美国的这种想法具有实现的可能”可以归纳为,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根据材料二“而就中国而言,要应对苏联的威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恢复和扩大国际交往,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可以归纳为,中国遭受苏联的威胁;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考虑;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需要。再结合所学可知,还有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
18.(12分)(2023·广东惠州)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根据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历史经验,可以就现代化问题提出如下一组命题:
(1)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就不可能从传统政治体制向现代民主体制直接过渡,而需要通过若干中介阶段。
(2)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国权问题(民族解放)而不是民权(个人解放)问题,是民族的生存权而不是个人的人权。
(3)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就愈需要权力集中。
(4)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工业化的启动就愈需要强大的国家导向与政治推动。
(5)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农村势力(上层地主阶级、下层农民阶级)在社会变革中就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现代化”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近现代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证。(12分)(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 示例一
论题:中国现代化需要依靠强大的国家导向与政治推动
论证:中国现代化自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启动,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进行的,更需要依靠强大政权力量支持,且发展过程比较艰难。
19世纪60年代,内忧外患下的清政府,在以洋务派为首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推动下,开展了洋务运动,兴办军用工业和民用企业,引进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开启了晚清工业现代化的历程。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一穷二白,为改变落后农业国的现状,中国共产党以国家政权力量推行一系列政策,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发展国营经济、稳定物价、开展土地改革等措施恢复发展国民经济。1953年又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开展了“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推动现代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依靠政权的力量,不仅坚定了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也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持续发展。
总之,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工业落后的国家不仅在工业化启动时需要国家力量的推动,而且在深入发展时同样需要国家政治的推动,促进工业的发展。
示例二
论题:在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和发展中,农村势力在社会变革中就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论证: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吸取革命失败的教训,逐渐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农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下,发挥了重要作用,壮大了中国革命的社会基础,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开展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在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转变,继而逐步确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
总之,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到重要作用。
[解析] 本题为观点论证类题目,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首先,围绕“中国现代化”,根据材料“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工业化的启动就愈需要强大的国家导向与政治推动”可以提炼出论题“中国现代化需要依靠强大的国家导向与政治推动”;根据材料“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农村势力(上层地主阶级、下层农民阶级)在社会变革中就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提炼出论题“在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和发展中,农村势力在社会变革中就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次,围绕所提炼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详细论证,如:中国现代化需要依靠强大的国家导向与政治推动,中国现代化自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启动,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进行的,更需要依靠强大政权力量支持,且发展过程比较艰难。19世纪60年代,内忧外患下的清政府,在以洋务派为首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推动下,开展了洋务运动,兴办军用工业和民用企业,引进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开启了晚清工业现代化的历程。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一穷二白,为改变落后农业国的现状,中国共产党以国家政权力量推行一系列政策,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发展国营经济、稳定物价、开展土地改革等措施恢复发展国民经济。1953年又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开展了“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推动现代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依靠政权的力量,不仅坚定了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也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持续发展。或者再如,在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和发展中,农村势力在社会变革中就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吸取革命失败的教训,逐渐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农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下,发挥了重要作用,壮大了中国革命的社会基础,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开展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在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转变,继而逐步确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
最后,总结升华,再次说明论题的正确性,如:总之,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工业落后的国家不仅在工业化启动时需要国家力量的推动,而且在深入发展时同样需要国家政治的推动,促进工业的发展。或者,总之,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到重要作用。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9.(14分)(2023·湖北宜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22年民国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它是中国第一部对国家体育教育进行细化的学制。它不仅规定了体育课程的时间,同时在中学入学试验最低限度标准上,明确提出“小学体育标准测验及格者”方能入学。为了与新学制相匹配,1923年民国政府又颁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壬戌学制》及《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正式将体操科改为体育科,并规定中小学课程分为国语、算数、历史、英语、体育等科目,学生必须将学分修满方能毕业或继续深造。同时在课程内容上,废除了中小学的兵操,改为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要求初中把生理卫生纳入体育科。
——唐文昊《南京国民政府体育教育政策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伊始,全国体育事业同其他事业一样进入了崭新的时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954年中共中央提出“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根据这一原则,国家要求在全国各厂矿中,有准备、有计划地逐步推行劳动前后或劳动工作间歇的体操。在全国各机关,要开展在上班前后和工作休息时间的工作操。在农村主要结合当时民兵训练,利用农民的业余时间,推行一定项目的体育锻炼。同时规定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定期举行运动竞赛,进一步推动人民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通过参加体育运动,人民群众患病率不断下降。据统计,衡阳发电厂在开展广播体操后,职工患呼吸疾病、精神不振的情况大有改善,医药费也减少了200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均寿命不断增长,除了科技、医疗等贡献外,也得益于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摘编自余敏《建国初期湖南
群众体育研究(1949—195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与《壬戌学制》有关的体育教育措施实行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体育事业的原因及意义。(8分)
[答案] (1)背景:中华民国的成立;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西方体育教育的影响;有志之士的推动及民族复兴的时代需要。特点:由国家主持推动;身体素质成为入学、毕业的考核内容;课程内容多样化、科学化。
(2)原因:受传统体育教育的影响;体育事业关乎工农业建设及国防安全;国民身体素质较低影响身体健康。意义: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高了人民的身体素质,减少了患病率;推动了国民寿命的增长;提高了我国的体育竞争力;凸显了党和国家对人民身体健康的关爱和重视。
[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一中“1922年民国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社会和时代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20世纪20年代体育教育改革的原因主要有,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西方体育教育的影响,有志之士的推动及民族复兴的时代需要。特点:根据材料一中“1922年民国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它是中国第一部对国家体育教育进行细化的学制”“民国政府又颁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可知,由国家主持推动;根据“‘小学体育标准测验及格者’方能入学”“体育等科目,学生必须将学分修满方能毕业或继续深造”可知,身体素质成为入学、毕业的考核内容;根据“在课程内容上,废除了中小学的兵操,改为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要求初中把生理卫生纳入体育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课程内容多样化、科学化。
(2)原因:综合材料一中国民政府的做法,联系材料二中“全国体育事业同其他事业一样进入了崭新的时代”“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现实、国家和个人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受传统体育教育的影响,体育事业关乎工农业建设及国防安全,国民身体素质较低影响身体健康。意义:根据材料二中“在全国各厂矿中,有准备、有计划地逐步推行劳动前后或劳动工作间歇的体操”可知,国家重视体育事业,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根据“通过参加体育运动,人民群众患病率不断下降”可知,提高了人民的身体素质,减少了患病率;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均寿命不断增长,除了科技、医疗等贡献外,也得益于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可知,推动了国民寿命的增长;根据“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定期举行运动竞赛”可知,提高了我国的体育竞争力;综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凸显了党和国家对人民身体健康的关爱和重视。
20.(14分)(2023·北京石景山)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59年国庆节前夕中国在松辽地区发现了油田,并将其命名为“大庆油田”。当时中国石油工业发展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建设需要,为了尽快拿下这个大油田,石油工业部组织了大庆油田会战,会战中涌现出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先进模范人物。王进喜和工人们艰苦创业,战胜了各种困难,不怕苦、不怕死,不讲工作条件好坏,不计报酬多少,一心想要甩掉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为国争光,铸就了“铁人精神”。经过三年的石油会战,中国的原油产量大幅增长,1963年,中国的石油可以基本自给了。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二卷
材料二 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阐明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密切关系,认为“物质文明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建设不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正确的发展方向”。中共十二大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全面论述,标志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基本形成。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三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王进喜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的认识。(8分)
(2)结合时代背景,简要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提出的重要作用。(6分)
[答案] (1)认识:新中国石油工业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需要大力发展石油工业;工作条件差,但是人们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高涨(背景)。王进喜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无私奉献,艰苦奋斗,铸就了“铁人精神”(内涵)。王进喜是时代的楷模,为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铁人精神”成为激励人们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影响)。
(2)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提出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并保证其正确方向。
[解析] (1)根据“王进喜和工人们艰苦创业,战胜了各种困难,不怕苦、不怕死,不讲工作条件好坏,不计报酬多少”“一心想要甩掉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为国争光”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从背景、内涵、影响等三个方面谈认识,即新中国石油工业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需要大力发展石油工业;工作条件差,但是人们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高涨(背景)。王进喜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无私奉献,艰苦奋斗,铸就了“铁人精神”(内涵)。王进喜是时代的楷模,为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铁人精神”成为激励人们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影响)。
(2)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建设不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提出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并保证其正确方向。第九单元质量检测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3·甘肃张掖)在新中国成立的筹备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根据情况的变化对建政工作多有调整。其间一个重要的变化是1949年9月17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正式决定将“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政协改名为“人民政协”反映了( )
A.参加会议代表更具广泛性
B.中国革命性质已发生变化
C.人民政权建立并得到巩固
D.新中国政党制度趋于成熟
2.(2023·安徽黄山)1949年6月,投机者通过银元投机,使得人民币兑银元比例从100∶1飙升到2000∶1,造成人民币币值大幅缩水,严重冲击金融市场,引起物价飞涨。人民政府断然采取了强有力巩固人民币的措施。此措施有利于( )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探索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C.推动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D.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3.(2023·广东东莞)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和社会民主改革的情况下,新中国在1949年到1952年的短短三年多时间中,就医治了战争创伤,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这主要得益于( )
A.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B.党和政府采取了有力的举措
C.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D.获得了苏联的大量经济援助
4.(2023·山东临沂)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朝鲜战争……它确立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军事强国和亚洲革命中心的地位……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这一威信始终不坠。”这表明抗美援朝战争( )
A.促使中国和美国走向对抗
B.导致了中国被联合国拒之门外
C.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瓦解了战后的两极格局
5.(2023·山东滨州)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新中国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其中“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主要针对的问题是中国( )
A.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B.如何对待国民政府的外交关系
C.如何处理与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D.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
6.(2023·湖南长沙)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写道:“积孙中山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据此,新中国成立后我们( )
A.外交上倒向社会主义苏联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
D.走中间和平发展道路
7.(2023·山东济南)1954年6月,英国工党领袖艾德礼指出:“中国的真正执政者第一次参加了在欧洲的这次会议,解决朝鲜问题的真正障碍,是由于直到现在不承认中国的地位。”中国参加的这次会议应是( )
A.巴黎和会 B.第26届联大
C.万隆会议 D.日内瓦会议
8.(2023·江苏南通)周恩来总理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强调:“(我们)本着反对殖民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主旨把会议开好,而不要陷入不利于达成协议的争论;会议应把大家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最主要的。”这次会议( )
A.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政治解决
B.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迎来中国同西方国家建交热潮
D.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9.(2023·山东德州)1953年,毛泽东认为工业化完成的标准应是,“使现代化工业能够领导整个国民经济而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绝对优势”。20世纪60年代初期,毛泽东又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方针。由此可见,毛泽东( )
A.开始认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
B.逐步形成了切合国情的发展战略
C.强调了借鉴苏联模式的必要性
D.找到了快速实现工业化的途径
10.(2023·天津南开)1955年拍摄的电影《深山探宝》,讲述了一群资源勘探队员的故事。他们高歌:“哪怕重重的高山,无边的森林,哪怕滚滚的河水道路艰难,我们骄傲地高举着队旗,勇敢地走向生活,为了寻找地下的宝藏,把青春献给祖国。”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
A.经济发展战略激发群众劳动热情
B.优先发展重工业成为社会共识
C.矿产资源的开采取得了重大成就
D.社会主义工业化已经基本实现
11.(2023·云南昆明)1953年初,个体经济仍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成分,这种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不利于开展多种经营和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由此,新中国开展了(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乡村振兴战略 D.大规模工业建设
12.(2023·江苏淮安)1954年宪法最先是中共中央起草,然后是北京500多名高级干部讨论,全国8000多人讨论,然后是三个月的全国人民讨论,最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000多人又讨论。由此可见,1954年宪法( )
A.制定过程民主严谨 B.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
C.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D.近代中国第一部宪法
13.(2023·安徽联考)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全国大部分地区对生产关系采取了“拔苗助长”的政策,不断提高公有化的程度与规模,同时又普遍采用了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分配方式。上述做法( )
A.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要求
C.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D.反映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迫切愿望
14.(2023·江苏扬州)20世纪60年代,我国调整工农业比例,从1960年的3.6∶1调整为1965年的1.7∶1。此次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实施乡村振兴重大战略
B.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C.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D.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15.(2023·江苏淮安)1951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公布了第一套成人广播体操,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1954年3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下达了《关于在政府机关中开展工间操和其他体育运动的通知》,倡导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各机关团体在工间休息时做广播体操成为制度。据此可知( )
A.全民健身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B.体育运动服务于国家建设的需要
C.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已形成体系
D.广播体操是全民健身的主要形式
16.(2023·四川宜宾)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钱三强说道:“自然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核物理学家于敏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可以欣慰了。”这反映出( )
A.科研人员为国奉献的无私精神
B.科学家积极地践行“科教兴国”战略
C.我国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并举
D.中国科技发展对世界格局影响巨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4分,共52分)
17.(12分)(2023·河北邢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不允许任何外国及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因为中国是独立国家,中国境内之事,应由中国人民及人民的政府自己解决”……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决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只要它们一天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以合法的地位”……“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毛泽东还表示,“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摘编自《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毛泽东选集》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从政治、经济、军事上施加压力,并从朝鲜半岛南部、中国台湾和印度支那三个方向形成威胁中国大陆的态势。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看到苏联军事力量迅速膨胀,自己却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为扭转同苏联争霸的不利局面,谋求从越南“脱身”,美国转而尝试同中国接近。另一方面,中苏关系的恶化也使美国的这种想法具有实现的可能。而就中国而言,要应对苏联的威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恢复和扩大国际交往,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也需要同美国缓和关系。中美两国都认为有必要也有可能进行改善两国关系的谈判,并着手进行准备。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并简述在这些外交政策和方针指导下取得的外交成就。(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华态度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6分)
18.(12分)(2023·广东惠州)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根据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历史经验,可以就现代化问题提出如下一组命题:
(1)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就不可能从传统政治体制向现代民主体制直接过渡,而需要通过若干中介阶段。
(2)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国权问题(民族解放)而不是民权(个人解放)问题,是民族的生存权而不是个人的人权。
(3)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就愈需要权力集中。
(4)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工业化的启动就愈需要强大的国家导向与政治推动。
(5)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农村势力(上层地主阶级、下层农民阶级)在社会变革中就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现代化”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近现代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证。(12分)(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19.(14分)(2023·湖北宜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22年民国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它是中国第一部对国家体育教育进行细化的学制。它不仅规定了体育课程的时间,同时在中学入学试验最低限度标准上,明确提出“小学体育标准测验及格者”方能入学。为了与新学制相匹配,1923年民国政府又颁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壬戌学制》及《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正式将体操科改为体育科,并规定中小学课程分为国语、算数、历史、英语、体育等科目,学生必须将学分修满方能毕业或继续深造。同时在课程内容上,废除了中小学的兵操,改为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要求初中把生理卫生纳入体育科。
——唐文昊《南京国民政府体育教育政策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伊始,全国体育事业同其他事业一样进入了崭新的时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954年中共中央提出“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根据这一原则,国家要求在全国各厂矿中,有准备、有计划地逐步推行劳动前后或劳动工作间歇的体操。在全国各机关,要开展在上班前后和工作休息时间的工作操。在农村主要结合当时民兵训练,利用农民的业余时间,推行一定项目的体育锻炼。同时规定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定期举行运动竞赛,进一步推动人民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通过参加体育运动,人民群众患病率不断下降。据统计,衡阳发电厂在开展广播体操后,职工患呼吸疾病、精神不振的情况大有改善,医药费也减少了200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均寿命不断增长,除了科技、医疗等贡献外,也得益于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摘编自余敏《建国初期湖南
群众体育研究(1949—195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与《壬戌学制》有关的体育教育措施实行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体育事业的原因及意义。(8分)
20.(14分)(2023·北京石景山)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59年国庆节前夕中国在松辽地区发现了油田,并将其命名为“大庆油田”。当时中国石油工业发展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建设需要,为了尽快拿下这个大油田,石油工业部组织了大庆油田会战,会战中涌现出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先进模范人物。王进喜和工人们艰苦创业,战胜了各种困难,不怕苦、不怕死,不讲工作条件好坏,不计报酬多少,一心想要甩掉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为国争光,铸就了“铁人精神”。经过三年的石油会战,中国的原油产量大幅增长,1963年,中国的石油可以基本自给了。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二卷
材料二 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阐明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密切关系,认为“物质文明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建设不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正确的发展方向”。中共十二大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全面论述,标志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基本形成。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三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王进喜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的认识。(8分)
(2)结合时代背景,简要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提出的重要作用。(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