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主题训练
------二十四节气:我们的生存智慧和生活哲学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二十四节气中,有小暑也有大暑,有小寒也有大寒,但有小满却没有大满。小满被称为“最有智慧”的节气,它代表了古人的一种人生态度。
以上材料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1.书写规范。2.确定立意,自拟标题。3.不要套作,不得抄袭。4.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古人以二十四节气指导他们的生产和生活。遵循这些规律,人类的生命得以在循环反复中独特存在,绵延不息。每个生命因独特而弥足珍贵。
材料二:长津湖战役中,冰雕连战士在-40℃的环境下挑战人类生存的极限,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成为一座座永恒的丰碑!他们背离自然界的求生之道,获得了生命的永存。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作为新时代青年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3.阅读下列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注】尾联的意思是:上半年的每个月两个节气,前一个节气在六号左右,后一个在二十一号左右。下半年的每个月两个节,前一个在八号左右,后一个在二十三号左右。
你最喜欢其中哪一个节气?为什么?请写一篇文章,或记叙,或抒情,或议论。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无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使其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社会现实,写一篇演讲稿,参加学校组织的“我们的节日”演讲比赛。
要求:题目自拟,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要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例文:
小满,刚刚好
花未开全月未圆。小满,刚刚好。
二十四节气中,有小暑大暑,小雪大雪,有小满,却独独没有大满,为何?
房子很多,离圆满只差半步,可偏偏只建九十九间半,为何?
满月光华四射,完美无缺,然而偏偏是那一弯朦胧弦月,得到诗人更多的青睐,为何?
我以为,这是因为,生命因小满而丰盈,而能永远生生不息。
“满招损,谦受益。”古人恪守中庸之道,不把任何事做到极致,不把任何话说得太满,正是给生命留有余地。正因为此,在丰富的侧面和宽厚的背景下,中华民族的文化得以延伸至今,从没断流。帆只扬五分,船便安;水只注六分,器便稳;花看半开,瞻前大有希望;酒饮微醺,顾后也没绝生机。许多时候,含苞待放时最美,酩酊大醉则生厌。眼中有分寸,胸中有底线,生命才不会因为满溢而迅速萎败。
水满则盈,月盈则亏。很多时候,过犹不及。走在人生边上,三毛愿做一棵树,一半安详,一半飞扬;杨绛与谁都不争,与谁争她都不屑,终于成就了内心的一方宁静。小满,即是不争。把自己处在至高点以下,宁愿仰视攀登,不愿俯视跌落。坐在中庸的位子上,虽无众星捧月之飘飘然,但有仰望星空之喜悦。人生至此,足矣。
一直以来,根植于中国人内心的“中庸之道”常为中外新兴学者所诟病,以为此非小满,乃为折中主义,是在以自我保护的姿态躲避问题。我以为,中庸之道不可与折中主义划等号,小满也绝非一味逃避现实。胡适曾言:“容忍,比自由还重要。”他从未被那个黑暗时代所激怒,却也没有沦陷于退隐避世的文人情怀,因为他骨子里的不过火又不妥协的中庸君子气质,让他以独特的姿态成为“温而厉”的斗士。折中多半是妥协,容忍往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反观当下,物质生活及其丰富的今天,很多人一味推崇完美主义,事事追求“大满”,在网络上做“键盘侠”,在现实中不愿“断舍离”,物质比精神丰盈,生命也少了韧性。与满相反,未满是一种临界状态,中国画上讲究的留白,亦是如此。因为快节奏,我们不如从过分充实的生活中抽身出来,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沉潜蓄力。
小满,就是那半间。
小满,看似亏损,其实充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中国二十四节气之“小满”引出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和人生态度。“小满”并非消极,并非不追求,而是在追求中懂得知足,这是一种刚刚好的境界;小满不完全圆满,留有微妙的空间,适度适当,刚刚好。“小满”是一种情感态度,是一种交友原则, “君子之交淡如水”,交浅不言深、相处不越界、做事知进退,这是处事之道中的“小满”。我们应当追求小满的状态,小满的状态能让我们过得很充实,但不是一味的埋头苦干,要有一些快乐的放松的时间,要有一些微妙的空间,让一切刚刚好。
小满虽然没有那么轰轰烈烈,但又是必不可少的,就像是一年中休憩的小站,总把持着一份朦胧的惬意。“盛极而衰,水满则溢”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生活智慧,它告诉我们人生还有“花开小满,茶饮半夏”的另一面,歇歇脚,松松手,给忙碌的世界稍微留点缝隙,那是光照进来的方向。你不可能365天每天都看见满月,那么在看到皓月当空的那一刻,你才会感觉到惊喜。你不可能在有生之年,年年都万事如意,那么在幸运如意的时候你才会感慨:“我真是上帝的宠儿!”只有珍惜每一份小小的满足,生活才有了色彩,有了诗意,有了美。
试题要求对此写一篇议论文,从二十四节气的“小满”引出人生态度和处世智慧。主体部分可以论述追求完美但不苛求完美,论述适度和知足,论述忙碌中懂得诗意生活,论述处世时的说话分寸、进退有度。最后总结,“大满”只是人们对于完美无缺的苛求,“小满”才是我们最真实的人生目标。
立意:
1.小满,人生最好的状态。
2.人生小满不自满。
3.大满则累,小满为宜。
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借古人以二十四节气指导人类日常生产和生活的例子,指出古人以时间的规律指导自己生命的规律这一现象。材料中的节气是鲜活的存在,不仅是地方性的,也不仅只与农耕有关,它和所有人的时空感相关。所以,本则材料虽讲的是节气,其实展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生命内涵,也对我们当今的日常生活方式给出了引导。而材料二中,“冰雕连”牺牲自我,挑战人类生存极限,背离自然界的求生之道,是为了维护和保障更多人的生命和生存,为了祖国的和平与发展。这则材料引导我们对于生命意义产生思考。
本题要求在写作中展开新时代青年对生命的思考。写作中对于材料一,可就“个人的生存方式”做如下当代思考:现在,即使你不从事农业,不熟悉二十四节气,你也可以像曾经的农民一样,去感受时间和生命的轮转循环。如今,年轻人的职责是在时间和生命里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这就是节气和生命的自然意义。而对于材料二,则应针对“生命的至高意义”指出:我们的生命不只是我们个人的,更是属于社会的,属于全人类的。所以,我们应当追求自己生存的高质量,但不能自私地仅考虑自己的生命,而要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即使我们自己的生命不幸遭遇损伤,也终会有人记得我们的付出。这个时候,我们的生命也依然是永存的。
写作时可以先表明自己的观点:既要追求自我生命的高质量,也要为人类生存而努力。主体部分安排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追求自我生命的高质量,从身体健康和心理思想健康入手;第二部分写为人类生存而努力。最后再照应开篇,重申观点。
立意:
1.在合适的时间做该做的事。
2.“小我”融入“大我”,生命自得永存。
3.既追求自我生命的高质量,也为全人类生存而努力。
3.例文:
立春正当时
二十四节气中,我最喜欢立春,因为立春代表着春之伊始,人之新生。
一缕春风拂过大地,带着春光的朝气,唤醒沉睡的生命。
渐暖的空气驱散了料峭的寒风,破冰的流水送来了温暖的气息。和着春风的节拍,渐绿的柳条舞出动人的舞姿,含苞的花蕾吐露幸福的芬芳。春天的信使——燕子,那清脆的鸣叫唤醒了沉睡的万物,那精致的燕尾服给蔚蓝的天空更增几分姿色。立春,辞去冬日的萧条,迎来春天的生机。
大地上春的讯息传遍每个角落,也同样传入华夏民族每一个人的心田。孩童穿着鲜艳的红衣迎接立春的到来;大人捡拾樟树根片用以焜春,驱除害虫以净屋迎春。田间不再一片平静,而是活跃着生的气息。老牛浑身充满干劲,目视前方,那翻耕的犁铧激起一行行土浪,上升到地表的土壤形成整齐而粗大的线条,这便是立春时节,人们在大地上留下的斑纹。立春时节,家乡的人们有个习俗,要放鞭炮,那时大街小巷,爆竹争鸣,烟花齐放,人们以内心的澎湃与久候的渴望来迎接大地的福泽——“春”的到来。
每次面对此情此景,我都会陷入深思。时光车轮滚滚向前,伴随着季节的更迭,立春一次次降临大地,但为何世人不曾对它有丝毫的怠慢?孩子眼中充满童真的渴望,大人心中充满敬意的祈祷,在他们那里,我找到了答案——立春是一种新生的渴望,也是一种内心的慰藉。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即开始;春,即温暖生长。一年之计在于春,春以强大的生命力为世人称赞,也赋予人新生的契机。“佳人南陌上,翠盖立春风”,这是宋朝曹修古于池上的愉快、期待;“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这是晏几道立春时的蓦然回首;“悠然出山去,天阔浮云多”,则为明代舒頔的立春希冀。这些便是立春的力量,无论在哪个时期,总有人会对立春吟诵赞美。
立春乃万物开始之时,意味着新一轮回的开启,任何生物只要有向上的生机,便可在这个春天绽放自己的光彩。对新生的渴望是内心的一种动力,让人们在艰难前行的路上能披荆斩棘充满力量。立春时节的那抹淡绿会渐渐地拂卷大地,这预示着一种新生的力量,它会带给人们无穷的力量。
立春,一个播种希望的季节,一段流光溢彩的岁月,一颗刚刚破土的种子。万物复苏,百灵用歌声唱破大地疲惫的梦;生机勃勃,花儿草儿用色彩渲染大地。调皮可爱的春姑娘开始拨弄大地,把大地变得生机盎然,每个角落开始流淌着春天的气息。
于立春时节,让我们满怀希望,整装待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二十四节气歌》引出关注传统文化与关注生活这一话题。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文化观念,所以人们会在特定的节气中进行特定的活动,比如“清明”节,人们会在那天吃清明饼、上坟祭拜祖先。而试题要求选出“最喜欢”的一个节气,这一喜欢,不仅可以喜欢特定节气中人们的特定活动、体现的生活气息,更在于这一节气蕴含的的文化内涵、民族精神和给自己带来的思考。
写作要突出“最喜欢”的原因,这其中有一个比较的意味,可以明确指出,也可以暗示。如果记叙,可以叙述与某个节气相关的印象深刻的故事;如果抒情,可以以某个节气为线索,表现其季节特点、文化特色;如果议论,可以探讨某个节气的重要意义、其命名的哲学意味等。在写作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凸显“我”,因为节气本身无所谓优劣之分,只是因为“我”的原因而才“欢喜”的。
立意:
1.清明,寄托哀思,不忘根本。
2.小满,人生应有的状态。
3.白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4.例文:
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传统节日风俗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传统节日风俗》。
情人节的玫瑰,母亲节的康乃馨,感恩节的南瓜灯,万圣节的假面具……这些对现代中国的孩子来说已不再陌生;而端午节的粽子,鬼节的冥币,端午节的五彩线,元宵节的花灯……这些也许被一些城市里的孩子遗忘在脑后,我始终不懂,中国有与情人节配套的七夕节,有与圣诞节抗衡的春节,为何中国孩子的脑海中仍会有“洋节”?
为什么还有数亿中国人不敬屈原而敬耶稣呢?为什么我们对外国节日是如此的推崇,而对我们自己的节日冷眼相待呢?为什么我们五千年的文明竟抵不过一个个毫无内涵、毫无文化底蕴的外国节日呢?是不是因为我们爱慕虚荣,不知情人节会被别人笑话为“老土”?又或是不是因为我们争强好胜,不过愚人节显现不出我们的聪明程度?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抛弃“洋节”,重拾我们的传统节日。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刻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我们的母语外,恐怕也就只有我们的传统节日了。在无数有良知的中国人心里,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五千年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传统节日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承载着文化的宝藏,承载着我们对先人的追念与景仰,亦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祝福与期望。透过它,我们隐约听到了春节时,那辽阔夜空上五千多年来不变的爆竹声响;透过它,我们似乎看到了中秋佳节时,那小小的庭院中,全家人围坐赏月、把酒欢谈的温馨夜场……
现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无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使其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让我们从自我做起,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传统节日风俗,当端午节时,让孩子们想着吃粽子,想到屈原,懂得赛龙舟;当重阳节时,中学生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懂得诗人是在何时有感而作的;当中秋节时,我们知道月饼是团团圆圆……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要点】“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审题】本题是一则材料作文,根据材料的内容可知,“节日”主要是指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以校组织的“我们的节日”演讲比赛为背景,重点是发表自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看法和思考,适合写议论文,组织行文时要注意演讲稿的要求。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构思作文,也可从现象、原因、解决办法等方面分析。还可重点突出弘扬传统文化、关注传统节日的中心。也可选择一个视角,以点带面展现家乡的节日盛况。如中秋的赏月、清明的祭祖等,以表现节日的气氛和时代的旋律。还可重点在作文中描绘节日的来历、风俗、传说等。也可分享节日的盛况,抒发情感,表达感悟等,要延伸到节日蕴含的精神文化上。
【立意】1.我们需要的节日,是要有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也是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的
2.保护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义不容辞的责任
3.过好传统节日,能营造更好的社会风气
4.挽救节日文化,是传承祖国文化
【素材】精彩片段型
1.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警惕的一是形式化、二是极端化。汉服热也好、国学热也好、祭孔热也好,都只是形式上的热闹,而没有触及人的精神世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历数千年而生生不息,不是因为这些形式上的东西,而是因为它作为一种人生哲学构建了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传统文化的生命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践行。
2.以前“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春节,现在又有多少人记得那些美好的习俗,那寄寓希望与祝福的“压岁钱”充满了铜臭味,越来越多的人在说过年没年味了。以前“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的端午节,如今又有几人会在房屋前插一根艾草,喝一碗黄雄酒呢?以前“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的中秋节,那轮圆月越发清冷、孤独,似乎那明亮的光辉都被璀璨的烟火夺走了……
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这天,为了纪念自己的先祖、缅怀自己的先祖,一大早,人们便开始忙碌着,准备好祭拜品:金猪、鸡、鸭、鹅、鱼、糕点、纸钱……十点左右,一家族就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原本空无一人的山上,变得热闹非凡,他们都是来祭拜祖先的。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在山中回荡。如今,远方的游子,久居城市的人们,趁机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乡间,来到郊外,踏一方清幽,撷一片青绿。祭拜先祖,洗涤心灵……
4.“节分端午为谁言,乃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百姓们怕鱼儿糟蹋屈原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米团投入江中。后来就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逐渐发展为龙舟竞赛。这个天的活动还少不了挂艾叶、佩香囊、喝雄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