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纪念白求恩
一、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共产主义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2、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3、 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
难点:叙议结合的写法 ,议论文的要素
三、课前导入
先请同学们听一首诗朗诵(最好配乐):(多媒体出示诗歌)
“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我们用无边的哀悼,来纪念您!这里——河边的石头,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但是,亲爱的白求恩大夫,您静静地安息吧!在您的后面,全世界被压迫的兄弟,已经起来了,我们将追随您的光辉,高举新医学的旗帜,向白求恩开辟的道路,勇往直前!……”
这是朱子奇先生写的《白求恩纪念歌》。诗歌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沉痛心情和继承白求恩遗志的决心,催人奋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纪念白求恩》,看看白求恩同志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四、知识链接
1.作者。
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1976年逝世于北京。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2. 白求恩
白求恩(1890—1939),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医生。1937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他率领加拿大美国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中国,3月底到延安,不久赴晋察冀边区,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多。在一次为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被细菌感染,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
3.议论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是作者对要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起着统帅全文、纲举目张的作用。论点要简洁、正确、鲜明,不能模棱两可。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包括事例论据和道理论据。
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4.写作背景
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胸外科医师,国际主义战士。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一支医疗队到中国解放区。1938年3月到延安,不久转到晋察冀边区工作﹐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后因抢救伤员感染病毒,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
五、积累词语
1.重点字
派遣(qiǎn) 狭隘(ài) 鄙薄(bǐ bó) 晋察冀(jì)
见异思迁(qiān) 漠不关心(mò) 热忱(chén) 拈轻怕重(niān)
麻木不仁( rén) 殉职(xùn) 纯粹(cuì)
2.重点词语
派遣:(政府、机关、团体等)命人到某处做某项工作。
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狭隘: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宽广。热忱:热情。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儿也不关心。
麻木不仁: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文中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纯粹:不掺杂别的成分的。
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益,更。
一班:一些,一群。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文中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鄙薄:轻视。
不足道:不值得一提。
目标学习一:品读文章,整体感知
听朗读录音,并思考下列问题。
1.抽查四个人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着重检查学生读的通顺度及生字词的准确性。
2.抽一人评价朗读效果,教师范读,纠正读音和感情的处理。
3.学生再一次默读课文,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归纳各段要点。
明确:第一自然段的重点句是:“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自然段的重点是:“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4.第一自然段分几层写的?各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至“不幸以身殉职”):高度概括白求恩同志的主要事迹。
第二层(从“一个外国人”至“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高度概括白求恩的思想和行动,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三层(从“列宁主义认为”至结束):引用马列主义观点论述白求恩同志具有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目标学习二:深刻理解课文
1.文章开头对白求恩同志的介绍包含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他是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员;年岁已大,壮心不已;肩负重担,奔赴前线;以身殉职,重于泰山。扣住国际主义的原则概述白求恩同志的简历,是对逝者的追忆,也是论述白求恩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事实依据。
2.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身上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明确:“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3.引用“列宁主义认为”一段话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为了突出白求恩同志这一精神的重要意义。作者在这里引用马列主义的观点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这是运用论证法中的“引证法”,论述白求恩同志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4.作者为什么先举“前线回来的人”的例子,再举“晋察冀边区军民”的例子?
明确:从前线进一步扩大到整个边区,用广大军民的反应证明自己的论断,证明第二自然段中两个“极端的”判断是准确无疑的。(此题让学生自由发言)
5.为什么把写白求恩的精神放在第一自然段,而把写其专心业务、精研技术放在第三自然段?
明确:一个专心业务、精研技术的人,如果没有进步的政治思想,他可以为反动的压迫者、剥削者服务,而白求恩是共产主义战士,他把他高明的医术和宝贵的生命奉献给了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进行解放斗争的中国人民。白求恩的这种国际主义精神特别值得我们肯定与赞美,值得我们学习。因此,文章首先把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提出来,接着再指出他的积极工作、热爱同志、热爱人民的共产主义品德。
6.你还知道白求恩大夫的哪些事迹?请上网查阅。
明确:在英国学习期间,由于专心于业务,住房的冰箱里经常装着人的器官,“像个血淋淋的肉铺子”。
当听到有人要“照顾”他,让他留在后方延安时,白求恩气愤之下竟把座椅从窗户扔出。
年近50岁,一次竟连续为115名伤员做手术,持续时间达69个小时。
目标导学三:把握重点语句
1.这是什么精神 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运用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起人们对下文评价的关注。
2.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双重否定表达肯定,突出白求恩感人至深的精神。人们对白求恩的评价﹐从侧面烘托出白求恩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增强了事实的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3.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五个短句构成排比,依次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这五个方面来阐述前一句中“大有利于人民”的含义。感情真挚,句式流畅,极富号召力。
4.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明确:不可以删去。突出年龄、里程更能表现白求恩精神的可贵。
(2)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
明确:“只”表达了一种遗憾之情。“许多”可见白求恩同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那种倾心的热爱和忠诚。
5.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成语。结合实例,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明确:如“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句话用了大量成语。这里“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三个意思相近的成语连用,从情绪、态度、感觉等几个角度,形象而又充分地揭露了不少人的错误表现,与白求恩的精神形成鲜明对比,语言极其简练。文中运用多个成语,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6.本文在句式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举例说明。
明确:(1)用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2)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的语气。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3)用排比句,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采取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目标导学四:写作特点
1.以议为主,夹叙夹议。
本文以议为主,叙是为了证明论点而提出的事实论据。叙得简明扼要,议得精辟恳切,为议而叙,议从叙出,二者有机结合。如第1段,首先以叙述的方式交代了白求恩的国籍、年龄、来华目的、工作地点以及牺牲的原因等﹐再根据这些展开议论,概括出他的精神实质,号召人们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再如第3段中,运用先叙述后议论的方式,先概述他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及其医术的高明,然后对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的人提出批评。这种叙议结合手法的运用,不仅可以使人物、事件更加鲜明、生动,而且能够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2.运用对比,说服力强。
第2段和第3段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第2段中的对比十分明显,白求恩同志“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与“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相对比,白求恩同志“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与“不少的人”“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相对比,一正一反,分外鲜明。第3段运用对比的手法,笔法又显得灵活﹐把批评那一班人的“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内容组织到一个议论性的句子里去。这种对比的写法能够更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观点。
3.语言鲜明有力,富有说服力。
在句式上,句子多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且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如文章结尾部分作者运用“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样一组排比句,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大意义,感情真挚,句式流畅,极富号召力。另外,文中多处运用整齐的句式来增强说理力量。如第l段论述列宁主义原理,进而强调世界无产阶级要互相支援,才能“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样的句子让人感到气势宏大,富有感染力。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本堂课从时间安排上,从教学目标的确立上都比较合理,尤其是小组合作竞赛比较突出,有评价机制,学生的参与意识比较高,真正实现了“和谐高效、思维对话”。
2. 但这节课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自主学习时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缺少教师有效的引领,使时间上前松后紧,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