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晨昏,“园林、篱巷”中是一派清明景象,反映出农家的祥和美好。
B.领联视觉与听觉结合,描摹了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写出丰年的来之不易。
C.颈联写乡亲们祭祀祈祷、占卜问事,写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D.尾联写“鸡犬声”既表现了农村的生活气息,又反衬出乡村的清静。
16.这首诗与《归园田居(其一)》都是田园诗,两首诗都写到了农村中最常见的景物,请比较两首
诗在乡村场景和风物的选取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韩愈《师说》中,作者通过“▲”一句话,不仅表达了写文送给李蟠的原因,也表明
作者倡导恢复古人从师学习风尚的态度。
(2)荀子《劝学》中,“▲”一句话运用比喻从反面说明用心不专,即使有良好条件,也
会导致的后果。
(3)曹操《短歌行》运用典故表达自己思念贤才的句子是“
(4)杜甫《登高》中运用情景交融手法,有声色形,有视有听,刻画出苍凉雄浑、沉郁悲壮意境
的诗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1918年5月15日,《狂人日记》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刊发,署名鲁迅。这是第一篇中
国文学史上现代白话文小说,却是周树人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一笔名。
而就在此之前,公务员周树人尚处在“十年沉默”之中。真到《狂人日记》发表,他才真正成
为我们熟悉的那个鲁迅。这一转折的发生,和1917年中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以及《新青
年》编辑部成员在北大的会聚有直接的关系。
在钱玄同的鼓励下,抱着希望与绝望并存的心情,鲁迅终于答应“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
的一篇《狂人日记》。就这样,《狂人日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短篇白话小说,为中国文学开
启了一个全新的纪元,现代小说①。形式上,鲁迅采用日记体,“小序”使用文言,日记主体
用白话,语言风格②,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西方现代小说和中国传统小说的双重借鉴;内容
上,反抗“吃人的礼教”亦成为整个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主旨之一。
陈独秀、胡适等人从理论上倡导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的真正实绩就最先体现在鲁迅的创
作上。《狂人日记》发表后,鲁迅和北大诸人的关系进一步拉近,当时的北大学生傅斯年、孙伏园
为《狂人日记》撰写了最初几篇评论,将其推向公众,陈独秀则对鲁迅的创作“实在五体投地的佩
服”。此后③向他约稿,催生了《孔乙己》K药》等一系列重要作品。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
②
③
19.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他在《狂人日记》发表后,成为鲁迅”,请分析原文在表达
效果上的好处。(4分)
【高一语文第7页(共8页)】
·24-140A·
团指会作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