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 络。
思维发展与提升 了解写作背景,学习借古抒怀的手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 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了 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诗歌的豪迈气势,学习作者面对人生挫折时的旷达情怀。 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 “人生入梦”的思想情绪。
教学重点 赏析语言,感受豪迈之情
教学难点 评价作者“人生如梦”的复杂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中国文化史上, 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 以他的天才、渊博, 他的超逸、 多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精神财富和一段段传奇佳话。 当我们登高望远,面对滔滔江水,会禁不住高声吟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 物。” 当我们中秋佳节合家团聚,望着皎皎明月,会禁不住深情吟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娟。” 当我们徜徉在庐山风光中,会禁不住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我们沉醉流连西湖美景,会禁不住抒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当我们遭遇人生的无常,会禁不住发出无奈的叹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 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挫折,会禁不住宽慰失意的自己: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 苏轼的诗词成为我们滋养、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 成为我们提升寻常生活趣味的涓涓 溪流。 一、自主学习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 ,号 ,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文学 家、书画家。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曾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 职。他一生坎坷, 多次被贬官放逐。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 出任杭州、 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 ”,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贬黄州。 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被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州),从此随缘自适, 过着读书作 画的晚年生活。直到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第二年病死于常州。 苏轼与其父 、其弟 合称“三苏”,三人均被列人“唐宋八大家”之中。 与黄庭坚并称“ ”。其词开 一派,他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两人并称 “苏辛”。 散文方面,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歌方面,题材广阔, 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 风格;书画方面,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善画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主要作品:文集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东坡志林》。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二)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是苏轼游览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后所作。当 时苏轼因诗文讽刺新法,被新派官员诬陷论罪,贬至 任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 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 游历访古, 政治上失意, 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 深 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郁结于心。观景顿生种种联想, 眼前浮现出赤壁古战场鏖战的 场景和周瑜“雄姿英发 ”的形象, 遂作词赞颂其功业, 并借以抒发 的感慨。 资料链接 1、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三月, 苏东坡调任湖州, 按惯例作《湖州谢上表》。这本是例行公事, 略 叙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其中加了几句牢骚:“(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 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该语句和此前所作诗 句,以谤讪新政之名上奏,宋神宗派皇甫遵前往湖州拘捕苏轼,押解至京后,苏轼被投入御史 台狱,关押了数月。这个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 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故称“乌台”。所以此案被 称为“乌台诗案”。苏轼七月二十八日被逮捕,八月十八日被送进御史台的监狱。到九月份,
御史台已抄获了苏轼寄赠他人的大量诗词。有一百多首在审问时呈阅,有多人受到牵连,其中 官位最高的是司马光。当时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又因太 皇太后曹氏、章惇等人出面力挽,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 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轰动一时的“ ”也就此销结。 2、周瑜一一名副其实的国士无双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人。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 太尉。有姿貌、精音律, 江东有“曲有误, 周郎顾 ”之语。自幼与孙策交好, 孙策初崛起时周 瑜随之扫荡江东,并送钱粮物资助孙策。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执掌军 政大事。曹操消灭袁绍后, 威逼孙权送儿子为人质, 周瑜劝阻孙权送质。赤壁大战之时, 力主 抗曹,并明察曹军的劣势和己方的优势,指挥全军在赤壁乌林大败曹军,是赤壁之战的头号功 臣。其后又成功地攻克了荆州战略要地南郡,曹仁败走。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建议出兵攻 取蜀地,消灭张鲁,吞并刘璋,与曹操二分天下,体现了一个军事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后随周瑜猝 死,东吴的王图霸业化为泡影,自此从欲染指天下转为偏安一方。 (三)题目解读 念奴娇, 名。“ ”是词的题目,揭示该词所写的是词人游览赤壁, 追念古人。苏轼所游的赤壁是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并非东汉末年赤壁大战处, 苏轼只 是借题发挥。 (四)文学常识 1、豪放派 豪放派是形成于中国 代的词学流派, 与 相对。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 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 ”一词衡文评诗。而第一个用“豪放 ”评词的是苏轼。 豪放词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 气象恢宏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 用事较多, 气势雄浑,思想豪放不羁,不拘守韵律格调。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 曾有人 以“学士词, 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 ‘ ’”来评价苏轼豪放词的雄壮、 豪迈之美,令苏轼本人为之绝倒。 到南宋时,已明确地把 、 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2、咏史怀古诗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为题材, 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 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 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 , 手法委婉。 咏史怀古诗特点: ⒈形式标志: ①标题中有 、 。《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赤壁》《隋宫》《蜀 先主庙》《三闾大夫庙》 ②古迹、古人前冠以“ ”。《咏怀古迹》 ③古迹、古人后加“ ”“ ”等。《金陵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山 坡羊·潼关怀古 》 ⒉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 等。 ⒊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 感慨; ⒋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 ①“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②“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③“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 5.咏史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 ,思古人,忆其事, 。 6.这类诗大体分为四类:①写 ,感慨国运衰微;②写 ,讽刺其荒淫 奢侈; ③写地名,悲叹昔盛今衰; ④写古人,抒壮志难酬、孤寂失意。 (五)字词 1、填起括号内的易错字 大江东去, 浪( )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 )当年,小乔( )嫁了,雄姿英发。羽扇()巾,谈笑间,( ) ( ) 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 发。人生如
(
思
之事
)梦, 一( )还( )江月。 2、解释下点加点词及文化常识 ①故垒: ② 羽扇纶巾: ③樯橹: ④故国: ⑤尊: ⑥ 酹: ⑦念奴娇: (
观
之景
)(六)板书设计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抒 之怀
二、合作学习 阅读课文《念奴娇· 赤壁怀古》,完成下面小题。 第一组 1、 下列对《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江 ”指长江,词人由流逝的江水联想到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感慨万千。 B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集中描写了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象。 C .“小乔初嫁了 ”写英雄美人相得益彰,衬出词人年轻有为,风流倜傥。 D .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豪放, 以大手笔描写了赤壁大战的恢弘场面。 2、这首词雄浑苍凉,境界宏阔,被视为豪放词的代表。请简要分析本词是如何体现豪放 风格的? (6 分)
第二组 3 .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即抒情,起笔颇有气势,从着笔,空间巨大; 千古风流人物 的历史时空广阔,英雄豪杰无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 悠久的时空背景。 B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作者把目光从江涛转向赤壁,既点出了赤壁的历 史意义,也为下片歌颂周瑜埋下了伏笔。 C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描写了周瑜风华正茂的形象。插入小乔初嫁 了这一生活细节,是为了突出小乔貌美,足以与周瑜相配,美人英雄相得益彰。 D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写了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的文士风度,突 出了周瑜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谈笑间三字,字字千斤,力透纸背,充分反映了周瑜当年 赤壁破曹时那种轻而易举的神态。 4、这首词情感比较丰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 分) 第三组 5 、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篇,直奔历史,把奔流不尽的大江与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 背景。 B.“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直插云霄的山峰、拍岸惊涛和澎湃的雪浪。 C. 下片由“遥想”领起五句,着力塑造了年轻有为、春风得意、指挥若定的东吴将军周瑜的 形象。 D.词中所描绘的“乱石”“惊涛”的赤壁景色与“雄姿英发”的周郎形象,相映生辉,各臻其妙。 6 、有人说,词的最后一层含有消极成分,与全词豪壮情调不合,你的看法如何?(6 分) 三、教考融合 (一)阅读下面词,回答问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 一番过、 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 列炬鱼龙怒。卷长波、 一鼓困曹瞒③ ,今如许? 江上渡, 江边路。形胜地, 兴亡处。览遗踪, 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 千年往事 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释: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貔虎, 貔(p í)和虎。亦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开篇点题, 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怀”字相照应。 B.“鱼龙怒”指潜蛰深水的鱼龙等因受战火威胁而怒, 写出吴蜀联军火攻曹军时翻江倒海之势。 C .“今如许”三字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 D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 ,感慨三国至今几次改朝换代,历史往事已逝。 2、这首词与苏轼的《念奴娇 · 赤壁怀古》都写到了赤壁之战, 但用意不同,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 析。 (二)【湖北省十堰市东风高中、天门中学、仙桃中学 2023 届高三 12 月联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怀古 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②, 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觜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②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所写之事与《赤壁赋》“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 B.一二联以描写为主,三四联以议论为主,具体分析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C.第三句紧承上句士气如云的场景,写千艘战船横布长江,突显曹军雄壮气势。 D. “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 4、请从内容、表达方式、风格中任选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
不同。 (三)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龙吟 苏轼 小沟东接长江,柳堤苇岸连云际。烟村潇洒,人闲一哄,渔樵早市。永昼端居,寸阴虚 度, 了成何事。但丝莼玉藕,珠杭① 锦鲤,相留恋,又经岁。 因念浮丘②旧侣,惯瑶池、羽觞沈醉。青鸾歌舞,铢衣摇曳,壶中天地。飘堕人间,步 虚声断,露寒风细。抱素琴,独向银蟾影里,此怀难寄。 (注)①税:又作粳,即不黏之稻。②浮丘:浮丘公,古仙人名。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词采用以景托情,正反观照,杂以仙话寄托的手法,由景入情,由实入虚,以虚显情, 由虚而实,层次并然,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B.上片开头五句写景 :小沟、长江、柳堤、苇岸、烟村、早市。描绘出一幅开阔辽远、祥 和而富有生机的风景画。 C.下片开头六句运用仙话寄托的笔法 :词人此时被贬黄州,他想象着“浮丘 ”仙人式的、 “瑶池 ”仙境般的沉醉生活,再现了众“青鸾 ”穿着“摇曳 ”的“铢衣”,进入“壶中天 地 ”而“歌舞 ”的缥缈美景。这反映出他遭逢大变,灵肉煎熬,消极避世的心态。 D.“飘堕人间 ”三句,作者笔锋一转, 由“仙境 ”陡然坠入“人间 ”,反照现实,过着 “露寒风细 ”贫困的贬居生活,好不凄凉,可见当时的苏轼面临着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困境。 6、此词系苏轼被贬黄州两年之时寄赠友人所作,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情感。 (四)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 赵翼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 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从山河形胜落笔,写三国时的营垒依稀可辨,“依然”“故”体现了今昔之感。 B .颔联“乌鹊南飞”与曹操《短歌行》、苏轼《赤壁赋》中“乌鹊南飞”意蕴相同。 C .本诗写景有虚有实,意境壮阔,笔触大开大合,议论不落窠臼,体现诗人的历史观。 D .本诗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由眼前景联想到与此相关的人、事,并抒发感慨。 8、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蕴含的情感。 参考答案 (一)作者介绍 子瞻,东坡居士,讪谤朝政;苏洵 苏辙,苏黄,豪放, (二)写作背景 黄州,有志报国却壮怀难酬,乌台诗案 (三)题目解读 词牌,赤壁怀古, (四)文学常识 1、宋,婉约派,大江东去,苏轼、辛弃疾 2、历史陈迹,托古讽今,典故 古迹、古人名,咏,怀古、咏怀, 临古地,抒己志 国家,统治者 (五)字词 1、淘 岸 瑾 初 纶 樯橹 华 尊 酹 2、①故垒: 旧时的军队营垒的遗迹。 ②羽扇纶巾: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儒者的 装束,形容周瑜具有儒将风度。③樯橹:代指曹操的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 船的桨。 ④故国:赤壁古战场。 ⑤尊 :同“樽 ”,一种盛酒器,这里指 酒杯。 ⑥酹:将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 ⑦念奴娇:词牌名。 (六)板书设计 眼前 历史 一己 二、合作学习
1、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衬出词人年轻有为,风流倜傥 ”错误。“小乔初嫁了 ”衬出的是周瑜年轻有为,风流 倜傥,而非词人。 故选 C。 2 、①用词刚健有力。 “ 穿 ”“拍 ”“卷 ”等动词笔力遒劲,化静为动,画面感强,富有 气势。②词境阔大恢宏。乱石、惊涛、千堆雪等意象相互渲染,有视角冲击力,营造出雄 浑苍凉的意境。③人物称雄。通过小乔初嫁和大破曹操,表现了周瑜雄才大略、意气风发 的英雄形象,有感染力。④情感豪迈。遭到贬谪的苏轼虽然也有失意的苦闷,但是他很快 能够自我消解,表现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 3、C(【解析】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 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 4 、①“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直接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英雄豪杰的仰 慕;②“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等句,表达了对周瑜功业早成的崇拜和自身遭贬失意的 苦闷; ③“ 多情应早笑我,早生华发 ”以自嘲的方式,表达了走出苦闷的释怀洒脱; ④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结尾洒酒祭江,消解愁绪,表明诗人与郁结和解,表达了乐 观旷达的积极态度。(每点 2 分,答到三点即可) 5、【答案】A【解析】A 项,“词的开篇,直奔历史”不当,词的开篇写的是眼前景。 6、①“多情”是古代诗词中一个常用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是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 “华发”固然已使人生悲,这种悲是因为尚未实现青云之志。 ②“人生如梦”则是词人在遭受 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 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③统观全词,可以说豪放中略见苍凉,而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二 者并不矛盾。 【解析】作者用祭奠江月来收束全词,表现了自己的忧谗畏讥和无可奈何,但“江月”一词, 又让人感到作者的豁达与豪放。 三、教考融合 1、C 【解析】“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错,“现在的朝廷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2、①苏词通过细节描写周瑜“谈笑间”,就让曹军快速崩溃,意在表现青年周瑜才能卓越、 年少立功,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怀古是为伤己;②戴词则用对偶、比喻、夸张等手 法, 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 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 艺术地再现了周瑜火烧 曹营时惊心动魂的赤壁战场, 意在表现战争场面宏大激烈,反衬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 颓,怀古是为讽今。 3、B (【解析】“一二联以描写为主”错, 一二联是“新破荆州得水军, 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 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 ,写曹操攻下荆州得到诸多水军,于是带领千艘战船到达赤 壁准备与孙刘联军大战, 结果没想到一把大火烧了战船。这是记叙了曹操赤壁之战的情景, 因 此一二联以记叙为主。) 4、(1)内容不同:①聚焦的历史人物不同。苏辙诗聚焦于曹操;苏轼词聚焦于周瑜。②情 感不同。苏辙诗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 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苏轼借追忆周瑜的功业来抒发自己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感慨。 (2)表达方式不同:苏辙诗以记叙、议论为主;苏轼词以描写、抒情为主。 (3)风格不同:苏辙诗朴实无华,理性客观;苏轼词雄浑豪放。 5、C 【解析】做题时,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要考虑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 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 内容一般为曲解诗 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C 项,“逃避现实 ”分析不正确。下片开头六句运用仙话寄托的笔法,反映了东坡借仙人、 仙境以疏解空虛苦闷的心态。 故选 C。 6、 (1)感叹光阴虚度,功业无成。上片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词人面对美丽的乡村风 光,却感叹自己“寸阴虚度, 了成何事 ”。 (2)于苦闷中见旷达。词人虽然对自己当前的 困境感到苦闷,但又从“丝莼 ”“玉藕 ”“珠粳 ”与“锦鲤 ”的寻常百姓生活中,看到了 一条值得留恋的人生道路。 (3)怀念京城生活。词人想象的仙境生活亦可看作是对往昔和 旧友痛饮沉醉的京城生活的怀念。 (4)想要超脱苦闷而不得的无奈。词人虽然借美食、仙 境、回忆来自我疏解,甚至还要“抱素琴 ”向月独奏来遥慰旧友,但仍有“此怀难寄 ”之 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 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
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①“寸阴虚度, 了成何事 ”写自己整天安居无事,光阴白白度过,什么事也未作成,抒发 年华易逝之感慨。②“丝莼玉藕,珠粳锦鲤,相留恋 ”几句,写苏东坡从丝莼、玉藕、珠 粳、锦鲤的寻常百姓生活中,看到了一条值得留恋的人生道路,抒发了他对现实生活的留 念。③下阕开头六句,从宴饮和歌舞两个侧面,再现了当年东坡京城那种“浮丘 ”仙人式 的、“瑶池 ”仙境般的“沉醉生活,再现了众“青鸾 ”穿着“摇曳 ”的“铢衣 ”,进入 “壶中天地 ”而“歌舞 ”的缥缈轻举美之情景,这一部分是苏东坡在回忆京城令人陶醉的 生活。④后半部分笔锋一转,反照现实,天上人间,好不凄凉,从“瑶池 ”、“壶中天地 ” 的仙境陡然“飘堕人间 ”,过着“露寒风细 ”贫困的贬居生活,突出“此怀难寄 ”。 方法指引: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从题材入手, 同一类题 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 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 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 感或借景抒情;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 情感; 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7 、B【解析】意蕴相同 ”错。颔联“乌鹊南飞无魏地 ”是说曹操大败无立足之地。曹操《短 歌行》中“乌鹊南飞 ”喻客子无所依托。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 在三国鼎立的局面 下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 ”的情景来启发他们, 不要三心二意, 要善于 择枝而栖。苏轼《赤壁赋》中“乌鹊南飞”,是通过引用曹操的诗句引出下文对曹操的议论。 意蕴明显不同。 8、(1)尾联写赤壁古战场已为陈迹, 只剩明月下渔父的吟唱。借此抒发历史变迁的沧桑之感。 (2)通过对三国历史的怀想, 抒发往事如烟、胜败成空的感叹。(3)运用渔父的典故, 表达 自己的归隐之心。
板书设计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观眼前之景
思历史之事
抒一己之怀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