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标要求: 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认识商周时期的社会状况,体会商周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青铜器与甲骨文的了解较少,较难理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学生刚接触历史,知识有限,还不适合大量的文字史料阅读,因而教学中需通过文物图片或视频等方式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联系。七年级学生对历史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可设置相关情境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其历史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课本,教师展示图片、播放视频,说出青铜器的的代表、用途。归纳其特点及影响,感知其制作工艺的高超。
2.通过自读课本,教师展示图片、说出甲骨文的基本史实(含义、发现),师生共同探究甲骨文的造字特点,能列举出甲骨文的造字方法,使学生明确甲骨文已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归纳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3.学古鉴今,通过阅读习近平主席的讲话结合本课所学谈感悟。
重点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及造字特点。 难点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孩子们请大声读出第五课的大标题,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请举手回答。学生争先恐后问老师什么是青铜器?它是干什么用的?什么是甲骨文?谁发现的,在哪发现的?大家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带着你们的问题大家自主阅读课本整体感知看从中能找到答案吗?
学生活动:自主整体阅读课本,拿笔勾画
设计意图: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内容,生成问题。 教师活动
展示一些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对夏商周时期器皿的探究兴趣,结合课文中的《相关史事》,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功能,认识到青铜器作为礼器,其数量反映了当时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差异。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通过视频资料、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青铜器的冶炼过程,感知青铜器制作的高超工艺。
这部分内容学习完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进一步加深对这一时期中国灿烂文明的理解。
引导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首先应该明确商代是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时期。
2.什么是青铜器?
3.青铜器的种类有哪些?
4不同种类的青铜器调配铜和锡的比例是一样的吗?。
5代表作:司母戊鼎
设问:假设你是博物馆的文物讲解员,你该怎样向参观者介绍这件文物?请写出简介。不超出80个字。
这样大型的青铜器,是如何制造出来的?说明了什么?(主要教师讲解制造过程)
明确: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技术精湛,气势宏大的司母戊鼎正是当时那个时代辉煌灿烂文明的象征。今天,司母戊鼎被赋予了新的内涵:21世纪来临之际,党中央铸造了司母戊鼎的复制品,命名为"中华世纪鼎”,作为中国人民迎接新世纪的礼物送给联合国,现以被永久收藏。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过渡:通过刚才所学我们知道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作金文,师展示甲骨文图片问学生大家猜猜:这幅图片上的文字称作什么文字呢? 学生活动:学生说出甲骨文的含义,发现时期,发现者,发现地点 教师活动:教师可以展示些甲骨文字例,指导学生辨识,以激发学生对甲骨文的探究兴趣。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文中的《相关史事》,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甲骨文发现经过。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两点:一是甲骨文因文字刻画或书写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二是甲骨文首次发现是在清朝,其记载的是商朝、西周社会的内容
引导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甲骨文是在哪里出土的?
2.甲骨文是怎样被发现的?
3.甲骨文记载了什么内容?
4,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明确:
1、发现地点有河南安阳的殷墟、陕西、山东等地。
2、甲骨文的发现之旅——一片甲骨惊天下。补充发现甲骨文的故事:1899年,北京王府井大街上的一座大宅院里,年过半百的王懿荣生病了去看中医,在老中医开的药方中发现了一味“龙骨”,上面刻着符号,寻常未见。接下来,王懿荣多方努力,收购“龙骨”达1 500余片,并对“龙骨"进行了反复推敲、排比、拼合,深厚的金石功底让他很快了解到这些“龙骨”是龟甲和兽骨,上面的符号是用刀刻上的文字,裂纹则是高温灼烧所致。最后,王懿荣确认这些甲骨上所刻的符号确属一种文字,是我们祖先创造的早于先秦时代青铜器上的文字。
3、要知道甲骨文的内容,首先必须了解商代贵族王室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占卜。王室贵族遇事无论大小,一定要占卜定吉凶,再按占卜的结果安排活动。包括祭祀、战争、农业、狩猎、畜牧业、数字、地理、官制、刑法等,还有医药、气象、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内容。甲骨文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4、甲骨文发现的重大意义,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朝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师生共同探究:“甲骨文的造字特点”这一部分,教师展示图片,结合现代汉字结构和课文中的甲骨文字形举例与学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到甲骨文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造字方法,使学生明确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教师活动:根据刚才所学引导学生归纳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学生活动:齐读甲骨文发现的意义并在书上勾画
教师强调两点:一是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二是经过研究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学生活动:完成达标检测,大家齐读习近平主席的讲话结合本课所学谈感悟。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商朝青铜器的冶炼和制造,创造了举世瞩目的青铜文化。四羊方尊、司母戊鼎代表了当时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成就。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商朝的青铜器成就反映了商朝雄厚的国力和灿烂辉煌的文明。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甲骨文是刻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由于它记录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活动,因此,这些文字成为研究我国上古历史的宝贵资料。不论是安阳殷墟的甲骨文,还是刻有“宅兹中国”的西周何尊,不论是牛河梁遗址的“庙坛玉佩,祭祀神话”,还是良渚遗址的“仪式道具”……向历史更深处追溯,华夏文明之源灿若满天星斗。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知所从来,方明所去!
作业布置:分组制作青铜器简介卡片 ,内容包括:青铜器名、出土朝代、用途功能。根据各组表现,按照优秀、良好、合格对各小组评价。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展示图片,在引导学生鉴赏文物,分析文物的历史价值上,做的比较全面,课后学生在尝试自己分析三星堆新出土的文物时,已经能够初步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其背后的文化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