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得分
一、下列各项词语字音、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3分)
A.逶迤(wēi tuó) 磅礴(páng bó) 岷山(mín shān)
B.绷带(bēng dài) 崎岖(qí qū) 沉着(chén zhuó)
C.擎着(qíng zhe) 瞻仰(zhān yǎng) 电纽(diàn niǔ)
D.豫皖(yù wǎn) 姓郝(xìng hè) 璀灿(cuǐ càn)
二、看拼音,写同音字组词。 (8分)
yá ( )状 天( )虫 悬( ) 发( )
fù ( )部 ( )死 ( )手 ( )贵
huì ( )报 ( )顾 智( ) 教( )
zhèng ( )治 ( )好 ( )重 ( )据
三、写出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8分)
1.七连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 ( )
2.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 )( )
3.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 )
4.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 )( )
四、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4分)
典:①标准,法则;②典故;③典礼;④主持。
1.雷锋永远是大家学习的典范。 ( )
2.开国大典的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 )
融:①融化;②融合,调和;③流通。
3.上海是我国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 )
4.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 )
五、选词填空。(4分)
汇集 聚集
1.我们( ) 起来,站成一个圆圈。
2.丁字形的广场( )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检阅 检查
3.我们搞卫生不是为了应付上级( ) 。
4.两个半钟头的( ),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
六、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填序号)(4分)
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神态描写 D.外貌描写
1.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 )
2.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 )
3.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 ( )
4.郝副营长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 ( )
七、按要求写句子。(6分)
1.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缩句)
3.战士们也昂首挺胸,断续从悬崖往下跳。(修改病句)
八、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 (4分)
l.“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军”指的是陆军、海军、空军。 ( )
2.《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察冀根据地。 ( )
3.《开国大典》一文记叙了 1949 年 10 月 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 )
4.《灯光》一文中,“灯光”是全文的线索,串联起了不同时期和不同空间。 ( )
九、阅读理解。(29分)
(一)课内阅读。(9分)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 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1.这三个自然段按 顺序,写了 和 两个程序。(3分)
2.“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句话中的“站起来”是什么意思 (3分)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朗读语段时应用自豪、激昂的语调,表达我们激动、振奋的心情。
B.朗读语段时应用悲怆的语调,舒缓的语速,因为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缅怀先烈。
C.朗读语段时应该用客观的态度,平缓的语速,不能掺杂过多的个人感情。
(二)课外阅读。(20分)
1935年春,甘南。
出征的队伍绵亘十几里,风萧马嘶秋冷,红军将士们行色悲壮。 每次突破敌人的封锁线,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战斗队减员严重,而担架队却越来越长,任务也随之越来越艰巨。一个清瘦干练的姑娘穿梭在队伍里,像踩着风火轮似的,跑前跑后,安排抬担架的、照顾负伤的。这是她的职责,她是担架队队长,叫英子。
在长征前她受领了队长一职。临危受命,意味的不再是权力,而是用性命兑 现所有的职责。 困难、问题、危险,接踵而来。担架不够用,伤员有增无减! 有的 担架员受伤了,雇来的民工逃跑了。十几个担架被扔在路上,重伤员血污模糊地 躺着,较轻一点的伤员发出阵阵痛苦的呻吟。年轻的队长杏眼瞪圆,咬着嘴唇,狠狠地说:“背也要背着走!”她对担架员的任务进行了分配,尽力找回逃走的民工,尽量安顿好每个伤员。 可安排到最后,再也匀不出担架和人来抬一个伤势严重、生命垂危的小战士了。
看着奄奄一息的小战士,矮小、单薄的英子决定背着他走。她背着他在崎岖泥泞的路上,迈开了沉重的步子……伤员的手无力地搭在她的肩上,用微弱的声音说:“放-—-下-—-我,放-——下-——我吧……”英子充耳不闻,薄薄的嘴唇坚强地抿起。
是奇迹吗 弱小的她,背着比她高、比她重的战士,翻山越岭,竟然走过了许多路程。 而受伤的战士,也顽强地抗争着,在缺医少药的状况下居然开始好转!担架队艰难而曲折地前进着,而英子却越来越瘦,她总是将少得可怜的食物分给担架员和伤员;她也越来越弱,她总是将金贵的盐和水送进战友的嘴里……
队伍来到山里的一座小桥时,仿佛春天正好等在那里,娇嫩的小花与新绿扑面而来。 那个重伤的战士已经能够拄着棍子走了,也许是受了这美景的鼓励,他走到英子队长面前,说:“队长,我要编个花环给你!”英子笑了,她点点头回答:“嗯,好。”可之后又故意板起脸说:“但是,你此刻还需要休息。”这是她一生中所说的最后一句话。 为了给伤员舀水喝,她坠到了桥下的河水里。她坠落的声音那么小,她甚至没有挣扎,就顺水飘去……
一去七十年! 白云苍狗,世事变迁。 一个垂暮老人,站在小桥边,凝视远方。山青水碧、草青花艳,和平的阳光照耀大地。老人的眼睛湿润了,他缓缓地弯下腰在草地上采来缤纷的野花,用颤抖的手认真地编起一个花环,轻轻挂在桥头……
1.英子队长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都包括( )。(多选)(4分)
A.担架不够用 B.伤员越来越多
C.缺医少药 D.雇来抬担架的民工逃跑
2.文中画“ ”的部分属于 描写,既烘托了 的氛围,又表现了红军战士 的精神。(6分)
3.“临危受命,意味的不再是权力,而是用性命兑现所有的责任 。”联系上下文,请从结构或内容方面说说这句话的作用。(6分)
4.读了这个故事,是否有股感动充溢着你的胸膛 结合短文,谈谈是什么打动了你。(4分)
题目:难忘的一次活动
要求:①写清楚活动过程,把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来写;②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要注意人物的表现;③详略得当,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