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统编普通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梳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史实,理解它们与该时期政治、文化变革的关系。(唯物史观)
2.了解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特征、影响,认识百家争鸣的内容及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梳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史实,认识诸侯纷争促进华夏民族认同。(家国情怀)
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老子、孔子学说;“百家争鸣”。
难点: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BC1046
BC771
BC476
BC475
BC221
西周
春秋
战国
东周(BC770-BC221)
秦
统一
统一
分裂
BC770
[时空观念]
公元前770年
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
春秋由来
西周
春秋
战国
公元前221年
东周
时代特征:
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前770
平王东迁
680
齐桓霸业
546
弭兵之会
510
吴越争霸
476
齐桓公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一)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问题2:结合教材p9“周郑交恶”的故事,指出春秋的政治特点。
宋国约晋、楚两国在宋国都城商丘开会,调停两国间的战争。会议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平分霸权。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春秋争霸战争
一、列强纷争与华夏认同
前475
422
李悝变法
221
(二)战国时期:大夫上位,兼并频繁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论语·季氏》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403
三家分晋
379
田氏代齐
379
吴起变法
356
商鞅变法
各国称王
318
合纵攻秦
256
秦灭东周
战国兼并战争
问题3:阅读上段材料,思考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特点
春秋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中华民族在先秦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夏、商、西周,发展形成了华夏族;
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春秋时代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沈长云《先秦史》
春秋时期,戎狄蛮夷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战国时期,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
民族认同
(中华民族)
大融合
变动变革中形成的华夏认同
唐朝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意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
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中华民族的发展体现出怎样的特征?
从华夷对立,到华夷一统,体现出民族交融的特点
(一)经济发展
农业:冶炼技术的出现,铁制农具的开始使用,牛耕的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设施。
工商业:分工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出现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煮盐业
羽毛齿革
粮食
羊马
盐池
药材
冶铁业
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1、表现
铁制农具 青铜牛尊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井
公
私
新
私
私
私
私
私
私
私
2、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
影响:生产力进步,井田制开始瓦解,小农经济开始出现,引起生产关系变革,春秋战国出现社会大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与贵族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场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
——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
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的根本原因。
新型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而变法就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
战争的频繁也对各国提出变法的革新的要求。
(二)战国变法
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旧的统治秩序已经无法维持。变法已成必然!
领 域 主要内容 作用
政治
经济
社会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普遍推行县制
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农民
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小农经济)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实行什伍连坐制,互相纠察告发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特点和影响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⑴特点: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⑵影响: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面对政局动荡、社会混乱的局面,一些有责任、有担当,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思想文化自由活跃。
春秋先声
三、“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诸子百家的争鸣交织:
儒家学派创始人 道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家孔子 哲学家老子
春秋先声: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1.以仁释礼、 号召仁政、强调德治。
2.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垄断
3.整理传统文献。
1.提出“道”的观念。
2.蕴含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秉持消极的政治态度(“无为而治”)。
战国争鸣
兵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葬(下层平民)
墨家
孙子
《孙子兵法》,提出战略思想
荀子
人性本恶;“隆礼重法”
儒家
孟子
人性本善“仁政”、民本
(新兴地主阶级)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隐士)
道家
韩非子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中央集权思想
(新兴地主阶级)
法家
邹衍
阴阳五行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
阴阳家
思想解放;文化传承;孕育政治理想、道德准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意义:
中华思想文化的基本精神:
民本(儒家)、
尊重自然(道家)、
爱好和平、节俭(墨家)、
法制(法家)。
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③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④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1.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 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 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 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2.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出现交变现象。行金版和铜贝的楚国在晚期亦铸行布币,行刀币的齐、燕亦铸行圜钱。这说明战国时期
A.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B.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C.区域间商贸联系的加强 D.货币使用状况混乱
B
C
3.战国时期,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都以养士著称,其门下宾客数以千计;齐国国君则在国都临淄设置稷下学宫,广纳贤才。他们这样做旨在
A.厚植政治势力 B.谋求抗秦策略
C.实现富国强兵 D.笼络才能之士
4.孔子在人际关系上倡导“仁”,而孟子将“仁”发展成为“仁政”,强调了其治国理政的功用。这一变化
A. 体现了儒学应时革新 B. 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
C. 提升了儒学政治地位 D. 开启了儒与法的争鸣
A
A
5.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以“仁”待物,即“推己及人”“成己成物”。二者思想都
A.主张顺从自然 B.倡导战胜自然
C.蕴含和谐理念 D.提出仁者爱人
6.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D
C
知识结构
秦朝(统一)
中国古代第一次社会大转型时期
政治 宗法分封、世卿世禄 王室衰微、五霸七雄、变法改革 大动荡 大争鸣 大变革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经济 石器锄耕、井田国有 铁犁牛耕、小农经济 封建土地私有制
文化 礼乐文明 礼崩乐坏、百家争鸣 以法治国
夏商西周(统一)
BC770
奴隶社会:贵族政治
春秋战国
(过渡时期:分裂)
BC221
秦朝(统一)
封建社会:官僚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