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1.了解西汉初期的政治统治和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文景之治的相关表现,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唯物史观)
2.掌握汉武帝为加强统治在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对外关系方面所采取的措施,认识其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了解东汉建立的基本情况,理解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东汉衰败的主要原因,了解东汉政治黑暗的表现。了解两汉文化繁荣的主要表现。(历史解释)
4.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思想统一与政治统一的辩证关系。通过对两汉文化成就的学习,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重点: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措施。
难点:两汉衰亡的原因。
重点难点
西汉疆域图
东汉疆域图
长安
洛阳
前207年
秦朝灭亡
前202年
西汉建立
公元9年
王莽新朝
公元23年
新朝灭亡
公元25年
东汉建立
公元220年
东汉灭亡
前202—公元9年
公元25—220年
时空观念
汉高祖刘邦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西汉的建立
2.汉初经济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汉高祖:‘兵皆归其家’商人不得拥有土地,田租十五税一
思考:西汉初年,交到统治者手中的是一个怎样的国家?汉初统治者是如何恢复经济的?效果如何?“文景之治”的出现给我们什么启示。
汉文、景帝:减轻罪罚,提倡节俭,田租三十税一。
秦末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
背景
汉初统治者尊奉黄老无为思想,休养生息
结果
文景之治-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启示:制定政策要将恢复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务,重视民生,治世是汉初统治者长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
汉初继承了秦朝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汉承秦制 有所损益)初政治
观察西汉初期形势图与秦朝相比较,汉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损益变化是什么?
郡国并行--兼采周秦之制
郡国并行制
汉初为什么实行郡国并行制?
(1)吸取亡秦孤立之败的教训;
(2)东方六国旧地分封置王的观念传统深厚,从俗而治,有助于巩固新生的政权;
(3)壮大自己势力,安抚宗室和功臣的工具;
(4)确保刘氏天下和皇位传承的稳固。
归纳总结:
汉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政治:汉承秦制、实行郡国并行制、与匈奴和亲
经济:经济残破,实行与民休息(休养生息)政策
思想文化(统治思想):黄老无为(黄老之学)
影响:
“文景之治”
“无为”
“有为”
优势·财富
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馀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淮书》
1、劣势·危机(背景)
汉武帝面临的局面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丞相田蚡强行请求占用少府之地扩建宅第,武帝愤怒的说到,要不我把武库之地也给你吧!
丞相权重,威胁皇权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书》
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史记·平准书》
“(商人)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 ——晁错《论贵粟疏》
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史记·匈奴列传》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可守。
——《汉书·董仲舒传》
思想不一
地方
经济
思想
军事
土地兼并严重,商人暴利,阶级矛盾尖锐
中央
(二)西汉强盛
思考:汉武帝是如何应对的?
主父偃
推恩令:诸侯王除了让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的庶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
酎金夺爵: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又借口诸侯王所献酎金的斤两、成色不合规定,废诸侯106人,此后,还以种种罪名废去一些诸侯,到汉武帝末年,汉初所封王国铲除殆尽,藩国的威胁自此消除。
汉武帝时期的统治措施
政治
①解决王国问题
皇 帝
尚书令
侍 中
常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九 卿
内朝
外朝
上报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②中央官制:中外朝制度
汉初,宰相位高权重,权力非常大。武帝即位以后,任用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他们组成内朝,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原来的三公丞相、太尉及御史大夫组成外朝,权力逐步被架空,退出决策层,成为执行机构。
集权于皇帝
③确立新的官吏选拔制度——察举制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选拔标准:“孝”和“廉”——品行
自下而上选拔人才的制度
作用:有利于招揽各类人才
④监察制度
汉武帝时,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作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部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推恩令
设刺史
用酷吏
政治
方面
察举制
设中朝
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
经济:
①改革币制
——铸币权收归中央,削弱诸侯王、地方豪强经济势力
2.措施
②盐铁官营
③均输平准
均输:设均输官,将郡国须上交中央而中央充裕的物资,从出产地直接运到所需地贩卖,减少郡国与中央往来的运输费用。
平准:接受均输货物,贱买贵卖,平抑物价,调剂供需。
——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销售。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一定程度阻碍商业发展
——抑制大商人垄断市场,囤积居奇,增加政府收入,平抑物价
④抑制工商
材料: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检举揭发。揭发有功,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抵破”—— 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颁布算缗、告缗令,向商贾征收财产税。
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商人暴利,阶级矛盾尖锐
重农抑商
思想:
董仲舒的新儒学
内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化中央集权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
“三纲五常”——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施行仁政” ——缓和阶级矛盾
尊崇儒术
设五经博士,兴办太学
(外儒内法,济之以道,兼采百家)
以思想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针对:思想不一
儒学为主
道家、
法家、
阴阳五行家
影响:a、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b、逐渐成为两千多面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继承并改造了先秦儒学)
汉
武威
张掖
酒泉
敦煌
西域都护府
①三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
②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③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新疆开始正式归属中央
④因地制宜,有效治理东南西南
汉族逐渐形成
开拓边疆:
危机与问题 维度 措施 影响
政治集权
经济垄断
文化一统
稳固边防 开拓疆域
推恩令、中外朝、察举制、设刺史、
任用酷吏,打击豪强、游侠
诸侯强势胁中央
丞相权重制君权
豪强霸道扰社会
加强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
商人暴利匮财政
改革币制、盐铁官营
均输平淮、抑制工商
收回财权
国库充裕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儒学成为
正统主流
思想不一异人心
匈奴为患威边境
三击匈奴设河西四郡
出使西域开丝绸之路
管理西域设西域都护府
有效治理东南西南
国家统一
民族融合
汉族逐渐形成
汉武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三、东汉的兴衰
1.西汉的衰亡
经济
土地兼并
赋税沉重
社会
流民问题
社会动荡
政治
外戚干政
政治黑暗
矛盾激化
社会动荡不安
公元9-23年
外戚王莽建立新朝
思考
汉武帝之后,西汉为何迅速衰亡?
农民起义(绿林、赤眉)
(一)东汉建立
25年,西汉宗室刘秀(汉光武帝)重建汉朝,定都洛阳。
(二)“光武中兴”
领域 措施 作用
政治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员
整顿吏治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释放奴婢
思想 重视儒学
加强皇权
节省开支;加强中央集权
缓和阶级矛盾;加强中央集权
推动经济恢复;增加政府收入
增加农业劳动力;缓和阶级矛盾
加强思想控制,促进儒学发展
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
三、东汉(公元25-220年)
1、政治: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败黑暗。“党锢之祸”
实质:封建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的产物
2、经济:田庄经济兴起、豪族势力扩张
“田庄经济模式”
政治上:把握选举,世代为官,影响地方政权
经济上:自给自足规模大
军事上:有私人武装和军事设施
3、社会: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东汉豪强地主南阳樊氏)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司马彪《续汉书》
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名存实亡
(三)东汉衰亡
——形成地方割据,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
184年
三、东汉(公元25-220年)
西汉与东汉衰亡的原因有何异同,给后世留下怎样的历史教训?
西 汉
东 汉
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
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外戚王莽篡汉改新
皇帝年幼,外戚宦官轮流专政。
政治黑暗腐败,正直官员被镇压。
豪强势力强大,土地兼并严重。
民
重视民生
保障
民生
抑制兼并
选贤任能
类别 代表人物或作品 特点或影响
史学 司马迁《史记》 首部纪传体通史(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上起黄帝下至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秉笔直书
班固《汉书》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汉赋 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乐府诗 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
五言诗 流行于东汉民间,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科技 《黄帝内经》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九章算术》 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蔡伦改进造纸术 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四、两汉的文化(前202—220年)
2.东汉初年,光武帝把具体的权力交给“官小权大”的尚书台,而三公虽地位较高,秩禄万石,却不能管理具体的事务,仅可“坐而论道”。这一举措
A.丰富了古代国家治理手段
B.激化了皇权与相权间的矛盾
C.打击了贵族地主等级观念
D.完善了官僚队伍的选拔制度
A
1.汉初,吴、楚等七国叛乱时,吴王刘濞宣称:吴国坐拥铜山,寡人所铸金钱数量巨大,诸王如有需要,尽管开口。叛乱虽然很快被平定,但造成的破坏却不容小视。这反映出当时
A.盐铁官营触及诸侯王利益 B.中央集权的加强势在必行
C.地方军阀割据局面出现 D.朝廷沿袭前朝制度政策失误
B
课堂练习
3.据记载,西汉的刺史不仅要熟知国家各种法令,还要穿着特定服饰、坐着专用马车,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由此可知,西汉刺史
A.负责监察辖区外的官员
B.可以随意处罚违纪官员
C.具有职责明确的专职性
D.拥有位高权重的权威性
4.董仲舒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其主要目的是
传播神学思想 B. 加强中央集权
C. 禁绝百家思想 D. 发展文化教育
C
B
5.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这一措施
A. 改变了抑商政策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抑制了农业生产 D. 实现了国家统一
6.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反映了
A. 无为而治推动思想统一 B. 法制建设利于文教发展
C. 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 D. 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
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