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0张PPT)
3 短诗五首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了解诗人及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早期新诗的特点。
朗读这五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重点)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重点)
感受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提高艺术鉴赏水平。
学习目标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
新知导入
月 夜
沈尹默
新知讲解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中国白话诗歌之先河。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赫然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讲,正是因了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
新知讲解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走近作者
新知讲解
这首诗写于1917年,当时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中国处在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下,广大的人民群众并没有真正觉醒。封建愚昧思想仍旧严重的戕害着我们的民族。因此,唤起自由思想和个性意识很重要。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
背景介绍
新知讲解
多音字
( )吹着 ( )着落 ( )着急 ( )高着儿
着
zhe
zhuó
zháo
zhāo
下棋时下出的高明的着数;泛指好办法、好主意。
字词清单
串句记忆法:你这着(zhāo)儿真绝,让他干着(zháo)急,又无法着(zhuó)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zhe)。
新知讲解
形近字
霜( )
孀( )
下霜
遗孀
shuānɡ
shuānɡ
株( )
姝( )
一株
名姝
zhū
shū
以义辨形
株:多与植物相关。
姝:美好;美女。
新知讲解
词语集注
霜风
刺骨的寒风。
顶
表示程度最高。
新知讲解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诗歌诵读
新知讲解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突出风的冷凄,给人一种萧索
的感受。
诗歌赏析
描写出环境的萧森,写出当时的社会环境正如诗中的月夜一般。
新知讲解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突出“我”独立不倚。写出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正显示出“五四”时期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新知讲解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新知讲解
月夜图景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新知讲解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通过对“霜风、月光”景物的描写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为夜晚;渲染了清冷、幽远的氛围;烘托人物孤独的心情;为后文抒发追求人格独立和追求自我意识做铺垫。
整体感知
新知讲解
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新知讲解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诗歌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表达了诗人在冷冽的环境中不惧朔风、不畏寒霜、不愿倚仗高树,追求自由独立的情怀。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新知讲解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语言简洁含蓄,内涵深刻丰富
本诗的语言简洁、含蓄。四句诗只是简单地描绘画面,没有抒情与说教的内容,却鲜明地塑造了“我”在寒风中卓然独立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了深刻丰富的内涵:以“我”的形象,表达了当时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独立自由的渴望。
新知讲解
霜风吹月光照
烘托
凄冷的环境
“我”高树
并立而不靠着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月夜
自我意识的觉醒,对独立自主的渴望
新知讲解
月
夜
月光——明明的照着 明朗
树——顶高的
冰冷
遮蔽、保护、
传统、固执
并排立着 思想的并立
却没靠着 独立
清寂
衬托
性格独立不倚与坚强果敢
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
板书设计
新知讲解
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完成课后作业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2、用自己的语言表现《月夜》的诗意
第一类
第二类
请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类作业认真完成。
新知讲解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新知讲解
戴望舒(1905年3月5日-1950年2月28日)原名戴梦鸥,名承,字朝安,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望舒的诗继承和发展了后期新月派、20世纪20年代末象征诗派的诗风,开启了现代诗派的时代。
戴望舒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文学小团体“兰社”,创办了《兰友》旬刊。1927年,他的诗《雨巷》显示了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1929年所创作的《我底记忆》则成为了现代诗派的起点。
作者简介
新知讲解
背景资料
萧红在1942年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年仅31岁。诗人在1938年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他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1944年作者虽已获释出狱,但祖国山河破碎依旧,作者心情仍然是十分沉重的。作者前往浅水湾探访萧红的墓地,这首诗是作者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
新知讲解
萧红(1911-1942),作家。原名张廼(nǎi)莹,黑龙江呼兰人。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与萧军合出小说、散文集《跋涉》。1934年到上海,发表《生死场》,描写东北农民的悲惨生活和抗日斗争。文笔细腻,抒彩浓烈,颇具散文化倾向。著有《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
背景资料
新知讲解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20日
màn
pàn
mò
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重音与节奏。
新知讲解
形近字
畔( )
pàn
衅( )
xìn
河畔
挑衅
绊( )
羁绊
寞( )
漠( )
寂寞
冷漠
bàn
mò
mò
以义辨形
畔:(江、湖、道路等)旁边,附近;田地的边界。
衅:嫌隙,争端。
绊:挡住或缠住,使跌倒或行走不方便。
新知讲解
【口诀记忆法】
墓( )地有土埋忠骨,夜幕( )似布笼天穹,日暮( )到来太阳落。
【串句记忆法】
经过漫( )长的岁月,这些蔓( )草已经覆盖了整片大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
màn
màn
mù
mù
mù
新知讲解
词语集注
寂寞
孤单冷清;清静,寂静。
漫漫
(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新知讲解
问题探究
因悼念而感到寂寞;
对险境的坚忍和不屈;
深沉的怀念,庄严的哀思,对抗战胜利的期盼;
镇静,坚守和自勉。
1.你能体会到诗人的哪些心境?
新知讲解
问题探究
轻重,动静,人我,生死,
多重对比关系,结构平衡而协调。
2.试分析本诗的结构对比关系。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新知讲解
问题探究
本诗的语言朴素、洗练,明白如话,而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标志着新诗语言的成熟。
3.本诗语言简单明白,请分析这种语言风格在新诗中的地位和价值。
新知讲解
基础积累
深入探究
这首诗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伤悼之情
伤悼萧红的不幸早逝。
是自言自语,又是在寂寞地倾诉。诗句简短却意味深长。
惋惜萧红因早逝而不能创造更多优秀的作品。
惋惜之情
新知讲解
《萧红墓畔口占》是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好友逝去友人的怀念,也表达了诗人因悼念而产生的寂寞。
小结全诗
新知讲解
本诗写诗人长途跋涉来到萧红墓前祭奠亡友的所行所思,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沉的哀思,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以及险境中的坚守等复杂情感。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新知讲解
语言平实,言简义丰
诗句采用口语,质朴且明快的语言,没有过多铺陈,没有华丽辞藻。叙述十分简洁,简单描述诗人去萧红墓前凭吊的事,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能让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发出来。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新知讲解
板书设计
萧红墓畔口占
“我”
走长途——六小时、寂寞
放山茶——意味深长
等待着——民族解放
“你”
——卧听闲话
深沉的哀思
对胜利的期盼
新知讲解
山茶花每当花谢之时,花瓣一片片的慢慢凋谢,一直到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么小心翼翼的凋谢方式,你是否感受到它的执着和温柔呢?
“红山茶”之隐喻比德,表达了对萧红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红山茶之花性花品,所蕴含的意义岂不正是萧红一生品性风采的写照——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屈、执著奔放 。采摘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戴望舒这样一位情深意笃的诗人心目中对亡友最好的缅怀与祭奠,放置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对萧红这样一位生前爱花写花的诗人最好的告慰与祭奠。
拓展延伸
新知讲解
断 章
卞之琳
新知讲解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走近作者
新知讲解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新知讲解
诗歌赏析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你与风景的关系是互为对立的两端,但人物、景物在相对、互换中,都悄悄发生了转变,因为“看风景的人在楼_上看你”,你又成了“风景”你原先看到的“风景”,在注目“你”的人中,又不是“风景”了。
新知讲解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诗歌赏析
此际,没曾想在楼上赏景的“你”,又下意识的到窗前,欣赏明月的万里清辉,不经意间却成了一道令别人梦绕魂牵的“风景”,在别人的梦境中,你是他的一轮皓月。
前两句的意蕴从连环往复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升华,形成了--种无限繁富的多元开放系统。
新知讲解
诗歌赏析
看到的风景,进入梦里,将四个画面交叠在一起。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充溢着奇幻色彩、荡漾着温馨情调。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都说优秀的诗歌都是心灵的歌唱,要真正地了解诗歌就必须要用嘴说出来,用耳朵去聆听并用脑去思考,这样才能全方位地了解一首诗它所发出的心声。请同学们按照下面这种断句来读一下!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断章》
新知讲解
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不是绝对和孤立存在的。
新知讲解
《断章》通过几组意象营构了丰富的诗境、诗趣、诗思,表达了诗人与主客体相对关系的思考。体现出一个哲理:宇宙万物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新知讲解
构思新颖,结构巧妙
诗歌阐释了“宇宙万物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的哲理。但诗人没有直接陈述,而是精心描绘了四幅息息相关的画面,以鲜明美好的生活图景间接阐释。
在构思上,诗句运用了类似“顶真”的手法,将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句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并把两组意象融为一体,十分巧妙。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新知讲解
连环——仿卞之琳诗意
余光中
你站在桥头看落日/落日却回顾/回顾着远楼/有人在楼头正念你
你站在桥头看明月/明月却俯望/俯望着远窗/有人在窗口正梦你
拓展链接
新知讲解
以桥为中心
以夜为中心
断章
第一幅画:你站在桥上
看风景
第二幅画:看风景人
在楼上看你
第三幅画:明月装饰了你
的窗子
第四幅画:你装饰了别人
的梦
主客体互相转换
世界相互存在
板书设计
新知讲解
课堂导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新知讲解
风雨吟
芦 荻
新知讲解
走近作者
【芦荻】1912年生,现代诗人。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曾与人合编刊物。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任暨南大学教授。著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芦荻诗选》等,亦有诗歌理论、鉴赏文章和著作行世。本诗写于1941年。
新知讲解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941年12月,这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时候。但在全国人民的心中,正积聚着愤怒的力量,将会有一场大风暴席卷中华大地,给中华民族带来新生。
新知讲解
题解
“风雨吟”,即风雨中的吟诵。标题表明本诗是由现实中的风雨有感而发的一首诗。
新知讲解
朗读诗歌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心,
在/大地的海上。
新知讲解
朗读指导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心,
在/大地的海上。
“郊原/如海,房舍/如舟。”——语速宜慢,要读出沉重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要读得坚定。
短短六行,以丰富的意象,描绘了铺天盖地的暴风雨给人的冲击与感受,表达了诗人勇当“舵手”的志向。
新知讲解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雨之迅猛,滂沱而下,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
风之大,呼啸奔腾、摧枯拉朽。
诗歌赏析
“大地”是稳定和力量的象征,没有什么能够动摇它;“大地”都被“卷来”了,写出了风雨的大!此处翻天覆地的暴风骤雨,是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的象征。“卷”和“奔”体现出了强大的自然力,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
新知讲解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风雨之大、之猛,同时也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飘摇、波动不定甚至是些许的恐惧。
雨中大地景象
新知讲解
这里的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
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
这首诗作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这里的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更深层次的涵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新知讲解
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年轻舵手”,缺乏出海经验。“年轻舵手的心”既有雄心壮志,又不知道如何把握方向。“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新知讲解
这首诗描绘了狂风席卷一切、暴雨铺天盖地的画面,展现了诗人愿做年轻舵手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面对风雨的勇气和责任感。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新知讲解
1.气势恢宏,比喻形象
第1节紧扣题目,描绘了风雨交加的大地,气势恢宏。第2节,“郊原如海,房舍如舟”,将郊原比作大海,将房舍比作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风雨中郊原和房舍的状态。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新知讲解
2.委婉含蓄,含义丰富
“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意指当时中华大地上的腥风血雨;“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则可以理解为“我”虽因年轻经验不足而忧思满怀,却也因年轻而有着在风雨中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勇气。这些都相当含蓄而深刻。
新知讲解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风雨吟
郊原:如起伏动荡的大海
房舍:如翻涌海上的孤舟
我:如年轻的舵手,面对“大地风雨的海”忧思满怀——心中的风雨
忧心
忡忡
动
静
自然的风雨
板书设计
新知讲解
统一
聂鲁达
新知讲解
走近作者
【聂鲁达】智利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 1945年获得智 利国家文学奖,1971年10月获诺贝尔文学奖。
新知讲解
1949年2月聂鲁达离开智利,经阿根廷去苏联,并到巴黎参加世界和平大会。此后他到过欧、亚、美的许多国家,积极参加保卫和平运动,并继续从事诗歌创作。1951~1952年暂居意大利,其间曾到中国访问。1952年8月智利政府撤销对他的通缉令,人民以盛大的集会和游行欢迎他的归来。回国后过了几年比较安定的生活,完成了很多诗篇。
写作背景
新知讲解
统一 聂鲁达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诗歌诵读
新知讲解
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一思想的?
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整体感知
新知讲解
1.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 “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 是相同的。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2.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本诗借叶、花、果,指出所有的叶、所有的花、所有的果都是同一片叶、同一朵花、同一个果,看似各有各的个性,却不失共性,是“统一”的,表明了世界具有统一性与和谐美。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新知讲解
主旨鲜明,脉络清晰
全诗紧扣题目“统一”,表明了世界具有统一性与和谐美,主旨鲜明。前三行,诗人写自己不同寻常的见解,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然后以一个“因为”引领后三行,对前面自己的见解进行阐释,脉络清晰。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新知讲解
统一
叶一片
花一朵
统一性
和谐美
果实无差异
树木是一棵
大地是一朵花
繁多是个谎言(果)
统一性本质(因)
由表及里
板书设计
新知讲解
通过本课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课堂小结
1.背诵这五首诗歌,尝试对某一首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2.抽空试着小组进行诗歌朗诵比赛。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