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历史第一册堂堂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历史第一册堂堂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9 18:1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1.铁器的出现和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促进了私田的发展,同时也为手工业提供了锐利的工具。牛耕渐趋普遍起来,牛耕技术的发展,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材料中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
A.石器时代 B.春秋后期 C.战国晚期 D.西周时期
2.下表为《春秋战国铁器出土情况对比》。由此可知,当时( )
铁器出土地点 铁器数量(件) 铁农具数量(件)
广西平乐银山岭 181 91
河南辉县固围村 93 58
长沙衡阳61座楚墓 70余 17
辽宁抚顺莲花堡 80余 68
山西长治分水岭 36 21
A.铁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 B.铁农具制造技术成熟
C.南方冶铁业较北方发达 D.铁主要用于制造农具
3.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古书上记载,当时的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如图)耕种土地了,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反映了( )
A.金属货币更多使用 B.分封制的逐步瓦解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古代军事水平提升
4.《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立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这一段文字反映的实质是( )
A.分封诸侯,比肩周王 B.权倾四方,王命是从
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诸侯兼并,异姓反叛
5.下列人物属于春秋霸主的有( )
①齐桓公 ②晋文公 ③楚庄王 ④项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如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为( )
A.社会生产力提高 B.诸侯间争霸兼并战争
C.分封制逐步瓦解 D.大一统局面完全形成
7.某学习小组正在进行一次历史探究课。这次探究的主题是“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你认为下列哪位同学的说法不正确( )
A.小李:促进了周王朝巩固和统一
B.小张:各诸侯国变法图强,推动社会变革
C.小王:中原各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D.小孙: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8.铁器使用、地主与自耕农、列国变法……以及百家争鸣、礼崩乐坏这些新现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 )
A.社会转型 B.民族交融 C.思想繁荣 D.政局动荡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西周时期国王称天子,全天下土地归天子所有,受封的诸侯享有管理封地和征收赋税的权利。但诸侯也必须服从天子命令,朝见天子,交纳贡物,服从调兵。诸侯在自己领地还可以在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在分封给士,这样层层分封,形成严密统治网络。
——摘编自《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诸侯对天子应尽的义务。(答到两项即可)
(2)小历说“西周实行分封制,最终导致西周走向灭亡。”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10.七年级(1)班的同学,学习了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后,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究学习,请你参与回答相关问题。
【追根溯源探因果】
材料一: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从此我国进入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周王统治出现了危机。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国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
材料二: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后人评说析作用】
材料三: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的人说,“春秋无义战”。列宁曾这样评价战争:“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了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
(1)结合材料一分析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首先称霸的是哪一诸侯国?除了“桓公”外,该时期称霸中原的霸主还有哪些?
(3)从列宁对战争的评价角度,说说春秋时期的战争对历史前进的积极作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故选B。
2.答案:A
3.答案:C
解析:A.材料与金属货币的使用无关,排除A。B.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推动了分封制的解体,不符合题意,排除B。C.据材料“当时的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如图)耕种土地了,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反映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C正确。D.材料与古代军事水平的提升无关,排除D。故选:C。
4.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楚王问鼎”的典故,反映的实质是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鼎”是古代权力的象征,王室衰微,周王室势力弱于楚王势力,楚王问鼎的故事说明了楚王对周王权力的觊觎。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纷纷争霸。C项正确。故选:C。
5.答案:A
解析:春秋时期,由于周室衰微,几个大诸侯国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的支配权,乘机争霸,出现了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五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故选;A。
6.答案:A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不断的争霸和兼并战争,诸侯国数量越来越少,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进一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引发了社会上的一系列变革,A项正确;诸侯兼争霸兼并战争是现象,不是原因,排除B项;分封制逐步瓦解是因为生产力的提高,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大一统局面当时还没有完全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A
解析: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衰落,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为了争夺领土和人民,各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故小李;促进了周王朝的巩固和统一的说法不正确。故选;A。
8.答案:A
解析:题干“铁器使用、地主与自耕农”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的变化,题干“列国变法”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的变化。题干“百家争鸣”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的变化,因此题干说明当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A项正确;民族交融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题干中的“铁器使用、地主与自耕农、列国变法”不是思想繁荣,排除C项;“铁器使用”反映的不是政局动荡,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1)义务:必须服从天子命令,朝见天子,交纳贡物,服从调兵。
(2)观点:不同意;理由:西周逐渐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是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地方诸侯势力强大,导致西周灭亡,因此西周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观点:同意;理由:分封制度下诸侯独立性较大,是西周灭亡的主要原因。
解析:(1)根据材料“诸侯也必须服从天子命令,朝见天子,交纳贡物,服从调兵”可知,诸侯对天子应尽的义务有必须服从天子命令,朝见天子,交纳贡物,服从调兵。
(2)小历说“西周实行分封制,最终导致西周走向灭亡。”不同意他的看法,因为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这些诸侯不是独立的国家,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必须向天子缴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等。这样就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或同意他的观点,因为分封制的实行,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落后和经济政治的发展不平衡,交通不便,诸侯国与王室之间又相距太远,彼此的政治、经济联系日渐减少,因此,分封制下的统一只是一种松散的统一,在后期容易出现诸侯坐大,导致弱干强枝,诸侯势力崛起,使周王室地位下降,王室衰微,最终导致西周灭亡。
10.答案:(1)周王室衰微,诸侯强大;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
(2)齐国。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
(3)通过争霸,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实现局部统一;民族流动、迁徙,促进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解析:(1)据材料“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可知,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是,春秋时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2)春秋时期出来争霸的霸主主要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
(3)据材料“春秋无义战”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加速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