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历史第一册堂堂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历史第一册堂堂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9 19:2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公元383年,前秦出兵伐晋,交战于淝水,此次战役史称“淝水之战”。下列关于淝水之战,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B.淝水之战时期,前秦团结一致,从容应对
C.淝水之战后,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
D.“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这些成语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
2.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东晋以8万精兵打败了号称有百万大军的前秦。东晋获胜的根本原因是( )
A.前秦将士无心恋战,有意想输掉战争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经济发展快
C.前秦士兵不习水战,晕船怕水忙逃跑
D.东晋将领指挥得当,火烧连营建奇功
3.《魏书·任城王传》记载:“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峭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据材料可知,下列说法不属于北魏孝文帝迁都原因的是( )
A.平城文化落后 B.北方各民族交融加强
C.平城中守旧势力强大 D.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
4.“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胁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不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上述材料说明了( )
①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②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③孝文帝名为南伐,实要迁都 ④南伐与迁都均有阻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
5.在纪录片《中国》第八集《融合》中,深受汉文化熏陶的北魏第七位皇帝孝文帝,带领鲜卑族,主动发起变革,融入汉文化。下列属于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有( )
①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②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③奖励军功,统一度量衡 ④改鲜卑姓为汉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豹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肉习惯。在炙肉时,将整只动物放在火上烧烤,再分块分食。南北朝时,南北方社会上层的宴饮中,食用炙烤肉类现象普遍。南齐高帝曾赐给江淹鹅炙和美酒,奖励他草拟诏书有功。说明这一时期( )
A.北人大量迁往南方 B.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C.南北方饮食基本一致 D.民族之间相互交融
7.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写道:“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以上材料说明( )
A.汉族在民族交融中占居主导 B.民族交融方式多样
C.斗争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D.胡汉之别观念淡化
8.在传统胡人饮食中,五谷杂粮并非作为主食食用。但在《齐民要术》中记载,魏晋时期,胡人在烹饪牛羊肉时都加入了米和面。发生这种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外贸易的发展 B.民族交融的影响
C.自然环境的改善 D.社会生活的安定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更高的爵位)……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本人徭役)。……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不得载入宗室名册)。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次改革的内容?依据材料,归纳这次改革的具体措施。(至少答出两条)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中北魏服饰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是孝文帝哪项诏令引发的变化?除此之外,请再列举出他推行的两项汉化措施。
材料三
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倾(倾覆)邻国而雄诸侯(强大自己国家)……至于始皇,遂并(统一)天下。 ——班固《汉书·食货志》 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不要忘记像孝文帝元宏那样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壮大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盖世英雄。 ——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
(3)依据材料三,分别概括史学家对两次改革的评价。(不得照抄原文)
10.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在交往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接近、相互认同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初年)匈奴争立,日逐来奔,……奉籓称臣,永为外扞(同“捍”)。天子总揽群策,和而纳(接纳)焉。乃诏有司(相关官吏),开北鄙(北方边境地区),择肥美之地,量水草以处(安置)之。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材料二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着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力排众议,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又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
材料三 4世纪后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加强集权,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官制,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
下列组图为反映魏晋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各民族交融的文物画面。
魏晋时期少数民族牛耕壁画 北魏帝王出御图(出自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魏晋汉人胡食画像砖 胡旋舞扁陶壶(河南出土)
材料四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据材料一及所学,指出东汉初年对南匈奴采取的政策及目的。
(2)据材料二及所学,分析当时的北方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又在这一进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归纳魏晋以来民族交融的主要内容。(至少两点)
(4)结合材料四以及所学,谈谈“民族大交融”这一趋势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怎样的意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淝水之战时期,前秦团结一致,从容应对是错误的。故选:B。
2.答案:B
3.答案:B
解析:《魏书·任城王传》记载:“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峭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据材料可知,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平城文化落后,平城中守旧势力强大,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北方各民族交融加强,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结果,不是原因,故B符合题意。故选:B。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看出孝文帝充分估计了迁都的困难,才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③正确;从“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可看出许多人不愿离开故土南迁,说明其保守势力很强,②正确;从材料中可理解到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④正确;而①项所述意思和题干表达意思正好相反,是错误的。故选:B。
5.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控制。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后,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故①②④,符合题意。③奖励军功,统一度量衡,属于商鞅变法内容,排除。故选:D。
6.答案:D
7.答案:B
8.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胡人的饮食习惯在魏晋时期发生改变,即胡人在烹饪牛羊肉时加入米和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与魏晋时期民族交融的加强有关。故选B。
9.答案:(1)改革:商鞅变法;措施:奖励军功;奖励耕织;废除旧贵族特权。
(2)诏令:穿汉服汉化措施: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联姻。
(3)班固: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最强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葛剑雄: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
解析:(1)依据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更高的爵位)……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本人徭役)……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不得载入宗室名册)。”可知,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内容。结合课本所学,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商鞅推行奖励军功、奖励耕织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2)依据材料二中北魏服饰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孝文帝穿汉服这项诏令引发的变化。除此之外,他推行的其它汉化措施还有说汉语、改汉姓等。结合课本所学可知,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依据材料三可知,这是史学家班固和葛剑雄分别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班固评价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最强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葛剑雄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
10.答案:(1)政策:允许匈奴内迁;目的: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或维护北部边境的安定局面)
(2)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
(3)制度交融,生产、生活方式交融,文化艺术交融(或各族人民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生产生活方式互相学习,文化艺术方面相互学习等)
(4)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