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名校强基联盟高一期中联考
历
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二单元。
最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三关遗址出土的器物有小口尖底瓶、葫芦瓶、敛口彩陶体、夹砂红陶瓷
等。研究表明,在三关遗址中不仅发现了小口尖底瓶与尖腹底斝共存,还发现有仰韶文化庙
底沟类型玫瑰花图案彩陶与红山文化龙鳞纹彩陶共存。这说明三关遗址
A.属于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B.出现了社会不平等现象
C.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D.融合了不同区域的文化
2.关于夏朝建立后的王位传承,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的接班
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则写道:“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
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据此能够认定的史实是
杯
A益将王位让于启
B.启用武力夺取王位
C.禹将王位传给启
D.启最终继承了王位
3.“王”字的甲骨文有青、直、王等多种写法。孔子日:“一贯三为王。凡王之属皆从王。”《说文
解字》解释为:“王,天下所归往也。”徐中舒解释为:“象刃部下向之斧形,以主刑杀之斧钺象征
王者之权威。”这反映了夏、商和西周
A.盛行君权神授的观念
B.普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C,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
D.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王权
4.《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
人,皆举亲也。”《荀子·儒效》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两则史
料可以用来研究西周
A.分封对象的主体
B.诸侯国的政治权力
C.分封的主要区域
D.分封制的历史作用
【高一历史第1页(共8页)】
.24-140A·
恩
5.春秋末期,晋国赵简子在出征前的誓师中有“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的内容。战国
时,韩、赵、魏、燕、楚等国均设置郡,且所置郡多在国境边区。以后以边郡地域大,遂分置数
县;内地事多,遂在数县之上,置郡以统之。对郡、县的解读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县制已经普遍确立
B.春秋时期郡比县的生产力更先进
C.战国时期郡制仅在北方盛行
D.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以郡统县之制
6.中国古代有兴修水利的传统。对表1所示水利工程的修筑及其地位描述正确的是
表1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选项
时间与政权
工程
地位
A
春秋时期吴国
邪沟
连接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
名
战国时期秦国
灵渠
连接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秦朝
都江堰
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D
隋朝
大运河
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
7.图1是河北博物院院藏的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的“错金银四龙四
凤铜方案”。它以静为基调,底部是两雄两雌跪卧的梅花鹿,四龙
四凤互相盘结,翼尾相接,并突破了商、周以来青铜器动物造型以
浮雕或圆雕为主的手法。其框上刻有铭文:“十四祀,右车,啬夫
郭,工疥。”大意为:“中山‘厝’王十四年,右车工匠‘郭制作,监工
人‘疥’。”该“方案”
图
A.传承了传统青铜器制作工艺
B.反映了中山国官营手工业水平
C.展现了龙飞凤舞的动态场面
D.说明中山国尚未出现治铁技术
8.《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向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
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这表明商鞅主张
A.奖励耕战
B.什伍连坐
C.重刑少赏
D.变法图强
9.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夏商周三代,尤其在春秋时期,
为之奠定了两个并重且不可分离的历史基础:人才和思想资源。该学者意在强调百家争鸣
A是社会大变革的反映
B.其形成源远流长
C.是思想文化上的创造
D.其思想博大精深
10.先秦时期某思想家在政治上尊崇尧、舜、文、武、周公,赞扬西周的制度。他认为:大至国家,
小至家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要以一定的伦理来维系。因此,人们都要加强个人的修养,
【高一历史第2页(共8页)】
.24-140A·
巴群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