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课标要求: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包括选官制度的演变、中枢政务机构的沿革、赋税制度的变化。
一、选官制度 从 九品中正制 到 科举制
二、中枢政务机构 从 三省制 到 三省六部制
三、赋税制度 从 租调制 到 两税法
(从魏晋到隋唐)
租庸调制
(一)九品中正制
相关史料
1、背景: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历史纵横第一行)
2、颁布时间:曹魏(正文第一行)
3、内容: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正文第二行)
4、选官标准:家世、道德、才能→家世(正文第三行)
阅读课本P38,正文第一段和“历史纵横”,思考并回答:九品中正制的创立背景、颁布时间、内容、选官标准、影响分别是什么?
基础梳理
九品:
上上
上中
上下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
(一)九品中正制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1、背景
2、颁布时间
3、内容
4、选官标准
5、影响
初期:
(1)为曹魏选拔出有用人才,评议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P38历史纵横)
后期:
(2)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P38第一段第五行)
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二)科举制
基础梳理
1、背景: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2、发展过程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
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二)科举制
重点探讨
相关史料
3、影响:积极:
(1)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统治基础。
(2)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3)把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4)促进文化教育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
材料一:(科举制)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材料二: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二)科举制
重点探讨
相关史料
3、影响
积极
消极:
八股取士严重禁锢思想,不利于科技的发展和创新。
科举考试偏重文史和学术问题,……这对培养求是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这种制度虽然使中国保持了上千年的稳定,但是它同样也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朝代 夏商周 秦国 汉朝 魏晋 南北朝 隋唐
至明清
选官制度
选官方式
选官标准
4、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1)选官标准:从重家世到重才能
(2)选官方式:从推荐到考试
(3)选官原则:制度化、公开化、公正化
世卿世禄制
世袭
血缘
军功
爵制
任命
军功
察举制
自下而上
推荐
品行
九品中正制
评定
授官
门第
科举制
分科考试
才学
1、形成与发展过程
基础梳理
(一)三省六部制
汉
设立
尚书台
魏晋
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
隋文帝
正式确立
三省六部制
唐朝
政事堂
后改称
中书门下
唐太宗任命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一)三省六部制
皇 帝
中书省
草拟
诏令
尚书省
执行
诏令
门下省
审议
批驳
吏、户、礼、兵、刑、工
2、职能
“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一)三省六部制
重点探讨
1、形成与发展过程
2、内容
群相制: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钱穆《国史新论》
4、影响
(1)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三省长官共议国事,一定程度上节制君权,减少决策失误。
(3)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影响(P40上第二段),是古代政治体制成熟的标志之一。
3、特点:
(1)相权三分、彼此牵制
(2)程序分工,提高效率
(3)集体宰相制(群相制)
古代民众的义务:“税”+“役”
田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
人口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
户税:以户为单位的财产税
古代王朝依据自己所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
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力役 、军役、杂役等等
(一)租庸调制
基础梳理
1、魏晋:租调制
①魏晋: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②北魏孝文帝:均田制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租:纳粮;调:纳布)
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唐初:租庸调制
①创新之处:庸:纳绢或布代役(实质:代役税)
②作用:
a.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b.政府的赋税收入有所保障
P40上“赋税制度”第一段
(二)两税法
重点探讨
相关史料
1、背景:(P40上“赋税制度”第二段)
(1)土地兼并严重,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2)政府税收减少,财政困难。
2、确立:
780年,唐德宗实施两税法
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白寿彝《中国通史》
(二)两税法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1、背景:
2、确立:780年,唐德宗实施两税法
3、内容:
(1)“量出以制”,根据预算征税。
(2)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3)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
阅读教材第40页,概述两税法的内容。
(二)两税法
重点探讨
4、比较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创新之处)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征税标准
征税项目
征税对象
征税次数
以人丁为主
以财产为主
租庸调、杂役
户税和地税
受田农民
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
一次征收
夏、秋两季
放松了人身控制
简化了税收名目
扩大了收税对象
固定了收税时间
(二)两税法
重点探讨
5、影响
积极:(P40最后一段)
(1)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2)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对比租庸调制:生产时间)
消极:(课本P41问题探究)
(1)田亩资产长期不核查审定,征税严重不合理。
(2)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农民负担沉重。
对政治制度创新的认识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2、制度创新要适应国情,顺应生产力发展,符合时代潮流
3、创新是在历史继承中的创新,也是政治制度历史变革中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4、每一个封建王朝走向盛世的时候,都会出现各种弊端,进行制度改革和创新能缓和社会矛盾,延续王朝的寿命,但是不能解决根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