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单元卷
一、单选题
1.密度公式ρ=因能被写成下图所示的样式,而被称为“物理最美公式”。下列关于该公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不同种类的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定不同
B.ρ=是密度的定义式,实质上密度与物体质量、体积无关
C.同种物质的密度和由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D.同种物质的密度和由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答案】B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对密度的特点的认识判断即可。
【解答】A.煤油和酒精的密度相同,即二者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等,故A错误;
BCD.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质量和体积大小无关,故B正确,而C、D错误。
故选B。
2.体积和质量都相等的铁球、铜球和铅球,已知ρ铁≤ρ铜<ρ铅,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铁球是实心的,则铜球和铅球一定是空心的
B.若铜球是空心的,则铁球和铅球一定是空心的
C.若铅球是空心的,则铁球和铜球一定是空心的
D.三个球都可以做成空心的,空心部分体积最大的是铁球
【答案】A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公式计算三个球中实心部分的体积大小,再根据V空=V总-V比较空心部分体积大小即可。
【解答】三个球质量相等,且密度 ρ铁<ρ铜<ρ铅 ,
根据可知,实心部分的体积V铁>V铜>V铅。
三个球的总体积相等,根据V空=V总-V可知,空心部分的体积:V铁空因此铁球可能是空心的,而铜球和铅球都是空心的。
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3.如图所示,甲实验中大烧杯内盛有水,试管内盛有乙表中所列的一种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若对烧杯底部持续加热,最终发现试管内的液体发生沸腾,则试管内盛的液体是( )
A.水 B.酒精 C.煤油 D.水或酒精
【答案】B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分析】液体沸腾的条件:① 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
【解答】试管内的液体能够沸腾,说明它能从外面的水中吸热达到沸点,然后还能继续吸热,因此试管内液体的沸点应该低于水的沸点,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4.在农村有一些“装神扮鬼”骗人钱财的人,他们有一手绝活:从翻滚的油锅中用手把“鬼“揪出来。其中奥秘在锅中的“油”里:上层是真正的菜油(沸点约为300℃),而下层是其他的液体,这种液体的沸点最有可能是( )
A.50℃左右 B.80℃左右 C.100℃左右 D.200℃左右
【答案】A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对人体温度的承受程度的认识判断。
【解答】人的手放入沸腾的油中而没有被烫伤,那么这种油的沸点应该比人的体温略高,而80℃的水就能将鸡蛋煮熟了,因此50℃最合适,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5.餐馆里有一道名为“纸锅烧豆腐”的菜。如图所示,纸锅里的豆腐烧熟了,纸却不会被烧掉(纸燃烧需要达到的最低温度为纸的着火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高
B.水沸腾温度不变,但继续吸热
C.热量都被水吸收了,纸没有吸热
D.纸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答案】C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液体沸腾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AD.如果纸的着火点低于水的沸点,那么纸盒肯定会燃烧起来,故A、D正确不合题意;
B.水沸腾时虽然不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在加热过程中,水和纸盒都会吸收热量,故C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6.在一些洗手间装有热风干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如图所示。关于图中利用了哪几种方法加快水的蒸发,以下选项中正确且全面的是( )
①提高液体的温度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D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描述分析影响蒸发的要素即可。
【解答】在一些洗手间装有热风干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则热风可以提高液体的温度,加快空气流速,而风会将手上的水摊开进而增大蒸发表面积,还能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7.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看到“白气”,下面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夏天打开冰箱门时,门口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i
B.文艺演出时,舞台上放出的“白气”是干冰在常温下汽化成的气态二氧化碳
C.冬天,在户外说话时,常看见人们的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的蒸发现象
D.冬天打开热水瓶的盖子时,瓶口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
【答案】A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即可。
【解答】A.夏天打开冰箱门时,门口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成的小水滴,故A正确;
B.文艺演出时,舞台上放出的干冰吸热,从固态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而周围的水蒸气放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形成小水珠,故B错误;
C.冬天,在户外说话时,常看见人们的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的液化现象,故C错误;
D.冬天打开热水瓶的盖子时,瓶口周围的“白气”是瓶子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故D错误。
故选A。
8.夏天,小雨将冰水和热水分别倒入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杯壁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烧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烧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烧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烧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D.甲烧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烧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答案】D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而液化向外放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烧杯壁上出现的水雾,其实是高温的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小水珠。因此哪侧的水蒸气温度高,则小水珠就会出现在烧杯壁的哪一侧。放入冰水时,烧杯内壁温度低而外侧温度高,因此水珠出现在烧杯外壁。放入热水后,烧杯内壁温度高而外侧温度低,因此水珠出现在烧杯内壁。
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9.如图所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下列关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盐使冰的熔点降低,冰熔化放热,易拉罐温度升高
B.盐使水的凝固点降低,水凝固吸热,易拉罐温度降低
C.白霜是空气中的小水珠遇冷凝固而成的小冰晶
D.白霜是易拉罐周围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小冰晶
【答案】D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AB.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向外放热;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从外界吸热;
CD.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A.加入盐后,冰的熔点降低,冰熔化吸热,导致易拉罐的温度降低,故A、B错误;
CD.白霜是易拉罐周围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小冰晶,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10.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形态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形成新物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所以新物质是组成和结构上与变化前不同的物质分析。
【解答】A、“新物质”必须客观存在,不符合题意;
B、“新物质”可能与变化前的物质的颜色、状态等方面相同,不符合题意;
C、“新物质”可能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形态上相同,不符合题意;
D、化学变化形成新物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符合题意;
故选D。
11.一架天平的量程是200g,有四位同学用这架天平测质量约为150g的物块,测量的结果为145g,他们加减砝码的步骤不同,其中正确的是(数值表示加减砝码的质量,“↓”表示放入砝码,“↑”表示拿掉砝码)( )
A.100g↓、20g↓、20g↓、5g↓
B.100g↓、50g↓↑、20g↓、20g↓、5g↓
C.100g↓、50g↓↑、20g↓、20g↓、10g↓↑、5g↓
D.50g↓、100g↓、50g↑、20g↓、20g↓、5g↓
【答案】B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砝码从大到小的顺序增减。在测量过程中,50克放下又拿起,说明物体质量小于150克,那放下两个20克之后已经140克了,就无需再放下10克来试了,因为20+20+10=50,结果必然是加10克后多了,右盘下沉,因此10克不需加,直接试5克,故A、C、D错误,而B正确。
故选B。
12.下列对相应实验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B.
实验现象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 品红加入水中后,整杯液体变红色
解释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子总是在不停运动着
C. D.
实验现象 水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情况 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
解释 常温时分子不运动,加热时分子才运动 分子间有空隙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和描述,分析其中包含的科学原理即可。
【解答】A.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因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品红加入水中后,整杯液体变红色,是因为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水分子在温度高时运动更加剧烈,说明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低时分子运动缓慢,温度高时运动剧烈,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3.小明用天平、量筒和烧杯测量某种食用油的密度,下图表示了他的主要操作过程,几位同学对他的实验提出了如下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甲认为他测出的油的质量为62g
B.乙认为他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C.丙认为他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小
D.丁认为他的实验操作简洁,结果准确
【答案】B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与密度相关的物理现象;液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实验室测量液体密度时,一般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用量筒测量出液体的体积。
【解答】A.对比两图可知,油的质量为34g;
B.在倒油过程中,会有部分的油残留在烧杯中,导致所测体积偏小,密度偏大;
C.由B可知,C错误;
D.实验存在误差,结果不准确。
故答案为:B
14.如图所示,在“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时,同学们使用的器材有: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烧杯、温度计、初温和质量都相同的食用油和水。关于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本实验中,使用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是使食用油和水在相同的加热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
B.在本实验中,物体吸热多少是由物质的种类决定的
C.将食用油和水加热到相同的温度时,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
D.在本实验中,食用油吸热升温较快,所以食用油的吸热能力较强
【答案】A
【知识点】内能;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比热容
【解析】【分析】物质的吸收的热量多少与物质的种类和物质的质量有关。
【解答】A.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在相同的时间内产生的热量相同;
B.物质吸热的多少由加热时间决定的;
C.水的比热大,故其吸收的热量更多;
D.食用油的温度升高快,则其吸热能力弱。
故答案为:A
15.在研究物质密度时,小英对某种固体的密度和体积的关系作出下图实线所示的图像。有关该图像说法如下:①该固体的密度为2.0×103kg/m3;②图中所围的面积表示相应体积该固体的质量;③该固体的密度不随体积的增大而变化;④当该固体的体积为3cm3时,它的质量为2g。上述说法中正确的有(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①从图像提取信息判断;
②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ab分析;
③根据图像寻找信息判断;
④根据m=ρV计算。
【解答】①根据图片可知,该固体的密度为2g/cm3=2.0×103kg/m3,故①正确;
②图中所围的的图形为长方形,那么它的面积S=ab=ρV,表示相应体积该固体的质量,故②正确;
③根据图片可知,该固体的密度不随体积的增大而变化,故③正确;
④当该固体的体积为3cm3时,它的质量m=ρV=2g/cm3×3cm3=6g,故④错误。
那么正确的是①②③。
故选A。
16.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固态物质在相同热源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其中bc∥b'c',根据图像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物质在熔化时吸热相等
B.甲、乙两种物质的熔点相同
C.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在固态时升高相同的温度,甲物质吸热较多
D.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在液态时升高相同的温度,甲物质吸热较多
【答案】A
【知识点】比热容;热量的计算
【解析】【分析】物质吸收的热量等于比热容与质量和变化的温度的乘积。
【解答】A.熔化时的吸收的热量与其加热的时间有关;
B.由图像可知,乙物质的熔点更高;
C.由图可知,升高相同的温度,乙物质的吸收的热量更多;
D.当其为液态物质时,升高相同的温度,甲物质的吸收的热量更多。
故答案为:A
二、填空题
17.
(1)酒精的密度为0.8×103千克/米3,其单位读作 。一只杯子最多可盛质量为0.2千克的水,它一定 (填“能”或“不能”)盛下质量为0.2千克的酒精,如果用此杯子盛满浓盐水,则盐水质量一定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0.2千克。(ρ酒精<ρ水<ρ盐水)
(2)取质量相同的甲、乙、丙三种液体,分别放入完全相同的烧杯中,液面如图所示,三种液体中密度最大的是 (填“甲”“乙”或“丙”)。
【答案】(1)千克每立方米;不能;大于
(2)丙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①读取复合单位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读取,其中的“/”读作“每”,“*”不读;
②根据比较水和酒精的体积大小即可。根据m=ρV比较盐水和水的质量大小即可
(2)根据分析液体的体积和密度的数量关系即可。
【解答】(1)①酒精的密度为0.8×103千克/米3,其单位读作千克每立方米;
②根据公式可知,质量相同的水和酒精,酒精的密度小而体积大,因此不能装下0.2kg的酒精;
根据公式m=ρV可知,当体积相同时,盐水的密度大小,则盐水的质量一定大于水的质量0.2kg。
(2)根据图片可知,液体的体积V乙>V甲>V丙,而三者质量相等,根据可知,三者的密度大小:ρ乙<ρ甲<ρ丙,因此密度最大的是丙。
18.
(1)甲、乙两个实心球体积之比是4:3,密度之比是1:2,则其质量之比是 。
(2)甲、乙两个实心球体积之比是1:3,质量之比是4:9,则其密度之比是 。
(3)甲、乙两个实心球密度之比是2:3,质量之比是10:9,则其体积之比是 。
【答案】(1)2:3
(2)4:3
(3)5:3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m=ρV分析计算;
(2)根据计算二者的密度之比;
(3)根据公式计算二者的体积之比。
【解答】(1)根据公式m=ρV可知,二者的质量之比:m甲:m乙=ρ甲V甲:ρ乙V乙=(4×1):(3×2)=2:3;
(2)根据可知,二者的密度之比:;
(3)根据可知,二者的体积之比:。
19.小雪在探究某种固体熔化成液体再到沸腾的实验中(如图甲所示),得到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乙中 段表示物质处于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质 热量,熔化过程经历的时间为 min。
(2)如果停止给液体加热,液体的沸腾会 (填“停止”或“继续”)。
【答案】(1)BC;吸收;2
(2)停止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1)晶体熔化前温度升高,熔化中温度不变,熔化后温度继续升高。图像中温度保持不变的时间就是熔化经历的时间。
(2)液体沸腾的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
【解答】(1)根据乙图可知,BC段温度保持不变,则处于熔化过程,这个过程要吸收热量,且熔化过程经历的时间为:4min-2min=2min。
(2)如果停止给液体加热,则液体的沸腾会停止。
20.如图所示,房间里放有一盆水蒸气室温下的水,里面有一支试管A和一支温度计B。现向试管中通入100℃的水蒸气,过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
(1)试管A中产生的现象: ,原因是 。
(2)温度计B的示数 (填“上升”“下降”或“不变”),该实验说明水蒸气液化会 热量。
【答案】(1)试管内壁上有小水珠产生;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
(2)上升;放出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通入的水蒸气在试管中向外放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在试管内形成小水珠。而水槽内的水吸热后温度升高,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试管A中产生的现象:试管内壁上有小水珠产生,原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
(2)温度计B的示数上升,该实验说明水蒸气液化会放出热量。
21.使气体液化可采用降低温度和在一定温度下压缩体积两种方法。例如,家庭生活中用水壶烧水时壶嘴所冒的“白气”(如图甲所示),实际上是采用 的方法使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家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如图乙所示)是在常温下采用 的方法使石油气液化后储存到钢瓶中的。
【答案】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对液化方法的认识分析解答。
【解答】家庭生活中用水壶烧水时壶嘴所冒的“白气”,实际上是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家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下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石油气液化后储存到钢瓶中的。
22.电冰箱工作原理图如图所示。电冰箱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一种叫氟利昂的物质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冷冻室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边。
(1)制冷剂是一种既容易 ,又容易 的物质。(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2)氟利昂在冷冻室内发生 ,在冷凝器内发生 。(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3)有同学认为,电冰箱既然能够制冷,那么打开电冰箱的门,让其持续工作就可以像空调一样降低室内温度,你认为这种说法 (填“正确”或“错误”)。
【答案】(1)汽化;液化
(2)汽化;液化
(3)错误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2)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3)注意电冰箱将冷冻室内的热量散失到屋内还是屋外了。
【解答】(1)制冷剂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
(2)氟利昂在冷冻室内发生吸热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在冷凝器内散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
(3)我认为这种说法错误,因为电冰箱将冷冻室内的热量抽出释放到屋内,不但不能降温,还会使屋内温度升高。
23.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模型如图所示。某物质由图丙状态直接变为图甲状态时,发生的物态变化为 ,下列事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与之相同的是 (填序号)。
①固体清香剂用了一段时间后变小
②打开冰箱门,看到有“白气”冒出
③寒冷的冬天,早上看到的霜
【答案】凝华;③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①固态分子之间距离很小,而气态分子之间距离很大,据此判断物质的状态;
②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即可。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甲的分子距离最小,为固态;丙的分子距离最大,为气态;则乙为液态。
物质从丙变长甲,即从气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
①固体清香剂用了一段时间后变小,即从固态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故①不合题意;
②打开冰箱门,看到有“白气”冒出,即水蒸气从气态变长液态发生液化现象,故②不合题意;
③寒冷的冬天,早上看到的霜,即水蒸气从气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故③符合题意。
故选③。
24.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填空。
(1)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伐薪”是 ,“烧炭”是 。
(2)有机化合物一般可以燃烧,受热易分解。“可以燃烧,受热易分解”属于 。
(3)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成气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这些都属于 。
【答案】(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2)化学性质
(3)物理性质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描述中还“可”“能够”等的为性质,否则为变化,需要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为化学性质,不需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为 物理性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分析。
【解答】(1)“伐薪”为变化,该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烧炭”是变化,该变化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
(2)“可以燃烧,受热易分解”属于性质,该性质需化学变化体现,为化学性质。
(3)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成气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这些都属于不需化学变化体现的物理性质。
故答案为:(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2)化学性质;(3)物理性质。
三、实验探究题
25.有一假设:水果和蔬菜切开后,质量的变化可解释为是它们内部水分的蒸发散失所致。验证该假设的实验方案的部分情景如图所示,实验材料是均匀剖开的胡萝卜,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能验证该假设的实验情景是 (填字母)。
(2)以上情况只能说明蒸发的快慢与 有关;除此以外,蒸发快慢与 也有关。
【答案】(1)A
(2)液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液体的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1)在实验A中,一个胡萝卜放在塑料袋中不能受到风吹,蒸发很慢;一个用电风扇吹风,蒸发较快,然后一段时间后称量二者质量的变化即可验证质量变化是否与蒸发有关。
(2)根据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1)能验证该假设的实验情景是A。
(2)以上情况只能说明蒸发的快慢与液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有关;除此以外,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也有关。
26.小明用三支温度计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他将b、c温度计的玻璃泡蘸上酒精并置于不同的环境中,观察到a温度计示数不变,b、c温度计示数先减小后变大最后不变,但c温度计示数变化得快。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酒精蒸发时会向温度计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比较b和c温度计的示数,可以得出:蒸发的快慢与 有关。
(3)该实验 (填“可以”或“不可以”)将温度计换成体温计进行实验。
(4)小明用水代替酒精多次实验,发现在相同温度但天气不同的情况下,三支温度计示数有时差别不大,有时差别却很大,他猜想水的蒸发情况可能与天气有关,若示数差别不大,可能的天气是 (填“潮湿的”或“干燥的”)。
【答案】(1)吸收
(2)液面上方空气的流速
(3)不可以
(4)潮湿的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蒸发吸热的知识解答;
(2)根据图片分析b和c中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3)根据温度计和体温计的测温范围判断;
(4)当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较大时,蒸发就会变得缓慢,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酒精蒸发时会向温度计吸收热量。
(2)根据图片可知,b和c中温度计上方空气流速不同,则比较b和c温度计的示数,可以得出:蒸发的快慢与液面上方空气的流速有关。
(3)常用温度计的测温范围-2~102℃,而体温计的测温范围为35~42℃,二者测温范围不同,那么该实验不可以将温度计换成体温计进行实验。
(4)若示数差别不大,说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多,那么可能的天气是潮湿的。
27.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提出问题]液体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联系实际]①将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比晾在阴凉处干得快,摊开晾比叠着晾干得快,晾在通风处比晾在无风处干得快;②相同条件下,将水和酒精同时擦在手臂上,酒精更容易干。
[作出猜想]猜想一: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跟液体 的高低、液体 的大小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
猜想二: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 有关。
[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小明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同的酒精,通过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他探究的是酒精蒸发的快慢与 是否有关。
[交流反思]该实验过程中需控制酒精的和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 相同。
[联系实际]我们知道液体蒸发时要 ,请你列举一个应用该特性的事例: 。
【答案】温度;表面积;液体的种类;液体表面积;温度;吸热;夏天在地上洒水来降温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作出猜想】根据描述现象中变化的因素分析解答。
【进行猜想】根据图片分析液体的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交流反思】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解答;
【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蒸发吸热的实例即可。
【解答】【作出猜想】在实例①中“太阳底下比阴凉处温度高”,“摊开比叠着面积大”,“通风处空气流速大”,则进行猜想一: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跟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
②中水和酒精的液体种类不同,那么得到: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进行实验】根据图片可知,玻璃板上酒精的液体表面积不同,那么它探究的是酒精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是否有关。
【交流反思】]该实验过程中需控制酒精的温度和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相同。
【联系实际】我们知道液体蒸发时要吸热,生活中的实例为:夏天在地上洒水来降温。
28.某小组同学在做“观察碘的升华”的实验时,由于碘蒸气有毒、有刺激性气味,他们选择用碘锤进行实验,碘锤是由装有少量碘的密闭玻璃管制成的。同学们设计了两种方案如图甲、乙所示。
(1)两种方案都采用加热的方法,所以他们都猜想:碘在升华时是 热的。
(2)利用两种方案进行实验,碘锤中都出现了紫色碘蒸气。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的加热温度为400~500℃,碘的熔点约113℃。根据这个信息,同学们将甲、乙方案进行比较,认为乙方案合理。请分析说明乙方案比甲方案合理的原因: 。
【答案】(1)吸
(2)碘的熔点约113℃,乙方案中热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锤中的碘蒸气是碘升华而成的;甲方案中酒精灯的火焰温度为400~500℃,高于碘的熔点,碘锤中的碘蒸气有可能是碘先熔化再汽化而成的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加热时物体的温度升高,肯定吸收热量;
(2)注意分析是否能够排除熔化后再汽化的可能性即可。
【解答】(1)两种方案都采用加热的方法,所以他们都猜想:碘在升华时是吸热的。
(2)乙方案比甲方案更合理的原因:碘的熔点约113℃,乙方案中热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锤中的碘蒸气是碘升华而成的;甲方案中酒精灯的火焰温度为400~500℃,高于碘的熔点,碘锤中的碘蒸气有可能是碘先熔化再汽化而成的。
29.学习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后,小丽同学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请你利用下面提供的实验样品,设计实验验证小丽的猜想是否正确。
(1)实验中应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积和 都相同。
(2)实验室已提供装好酒精和水的几个样品,如图甲所示。按实验要求,选择图甲中 两个样品进行对比,能够比较方便地进行研究。
(3)若一个同学选好两个液体样品后,将一个放在室内,另一个放在室外,经过相同时间后进行对比,他这样做是 (填“正确”或“不正确”)的。
(4)按要求正确选择样品并进行正确操作经过相同时间后样品的情况如图乙所示。据此,你认为小丽的猜想 (填“正确”或“不正确”)。
【答案】(1)液体的温度
(2)a、b
(3)不正确
(4)正确
【知识点】蒸发及其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在物理学上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为:液体表面积,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等。
【解答】(1)实验过程中,需控制其余无关变量相同,即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的温度都相同;
(2)在研究时,需控制水和酒精的质量相同,故选择ab两个样品对比;
(3)室内和室外的空气流动速度不同,故其不正确;
(4)其它条件均相同时,发现酒精蒸发的更快,说明蒸发快慢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30.在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中:
(1)小琳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甲所示。分析图像可知,冰的熔点是 ℃,其熔化过程的特点是 。在第6min时该物质处于 (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2)另一个小组为了使物质更快受热,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你认为该装置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
【答案】(1)0;继续吸热,温度不变;固液共存状态
(2)物质受热不均匀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在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时,冰在熔化过程中其温度保持不变,还需要不断地吸热。
【解答】(1)由图可知,冰的熔点为0摄氏度;熔化过程中需继续吸热,并且其温度保持不变,在第六分钟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2)探究冰熔化特点时,需使其受热均匀,如图所示的器材热量集中在了试管的底部。
四、解答题
31.有一个塑料矿泉水瓶,上面标有“600mL”的字样,某同学用天平测得其总质量为625g。他喝完后测得空瓶的质量为10g。
(1)此矿泉水的密度为 kg/m3
(2)若此同学喝掉的矿泉水后,则剩下的矿泉水和瓶的总质量为 g。
(3)若在此瓶中装满煤油,则煤油的质量为 g。(煤油的密度为0.8g/cm3)
(4)若在瓶中放入400g水和194g的酒精,刚好装满,则此混合溶液的密度为 g/cm3。
【答案】(1)1.025×103
(2)502
(3)480
(4)0.99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计算矿泉水的密度;
(2)总质量等于水的质量加瓶子的质量;
(3)装满煤油后,煤油的体积等于瓶子的容积,根据m=ρV计算煤油的质量;
(4)根据公式计算混合溶液的密度。
【解答】(1)矿泉水的密度为:;
(2)该同学喝掉的水后,剩余矿泉水的质量m水=(625g-10g)×(1-)=492g;
则剩余矿泉水和瓶子的总质量为:m总'=m剩+m瓶=492g+10g=502g;
(3)装满煤油后,煤油的质量为:m油=ρ油V油=0.8g/cm3×600cm3=480g;
(4)此时混合溶液的密度为:。
32.“五一”假期,征征和妈妈到无锡旅游,买了一只宜兴茶壶,如图所示。他听说宜兴茶壶是用宜兴特有的泥土材料制成的,他很想知道这种材料的密度。于是他用天平测出壶盖的质量为44.4g,再把壶盖放人装满水的溢水杯中,并测得溢出水的质量是14.8g。
(1)请你帮征征计算出这种材料的密度是多少。
(2)若测得整个空茶壶的质量为159g,则该茶壶所用材料的体积为多大?
【答案】(1)根据题意可知,壶盖的体积等于排开水的体积,
即,
这种材料的密度:;
(2)该茶壶所用材料的体积:。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计算壶盖的体积,再根据计算材料的密度;
(2)根据公式计算茶壶所用材料的体积。
33.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节水洁具逐渐进入社会。所谓节水洁具,是指每冲洗一次的耗水量在6L以内的洁具,某校新安装了10套每冲洗一次耗水量为5L的节水洁具,而原有的洁具每冲洗一次耗水量为9L。则:
(1)1t水可供一套节水洁具冲洗多少次?
(2)从理论上计算(设每套节水洁具平均每天使用100次,每月以30天计),该校因使用节水洁具每月可节水多少吨?
(3)该校水表示数如图所示,则其累计用水约为多少吨?
【答案】(1)1t水的体积;
则可供一套节水洁具冲洗次数:。
(2)该校内洁具节水的体积为:V总=(9L-5L)×10×100×30=1.2×105L=120m3;
则每月节约用水:m总=ρ水V总=103kg/m3×120m3=1.2×105kg=120t。
(3)根据图片可知,该校累计用水约332.0m3,故用水量为332t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计算出1t水的体积,再根据计算节水洁具冲水次数;
(2)首先将每次节水体积×每天次数×天数计算节水体积,再根据m总=ρ水V总计算节水的总质量;
(3)在水表上,最右边的为小数部分,据此读出水表的示数即可。
34.一些地方常用塑料壶装酒,并以体积代替质量,以致产生缺斤少两的现象。如某地产十斤(5千克)一壶的烧酒其实是体积为5升的烧酒。小明从壶中倒出少量烧酒,测得质量为35克,体积为40毫升。
(1)倒出部分与壶中部分的烧酒的密度 (填“相同”或“不同”)。
(2)根据题中数据,请计算该种烧酒的密度。
(3)请计算这壶烧酒的实际质量(不包括塑料壶)。
【答案】(1)相同
(2)解:由题意可知,当m酒=35克时,V=40厘米3,
烧酒的密度ρ= =0.875克/厘米3。
答:烧酒的密度为0.875克/厘米3。
(3)解:整壶烧酒的体积为V总=5升=5 000厘米3,
m总=ρV总=0.875克/厘米3×5 000厘米3=4375克=4.375千克。
答:这壶烧酒的实际质量为4.375千克。
【知识点】液体密度的测量;设计实验测密度
【解析】【分析】(1)液体的密度大小与质量和体积均无关;
(2)烧酒的密度等于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3)烧酒的总质量等于密度与总体积的乘积。
【解答】(1)倒出一部分酒,壶中烧酒的密度不发生变化。
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单元卷
一、单选题
1.密度公式ρ=因能被写成下图所示的样式,而被称为“物理最美公式”。下列关于该公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不同种类的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定不同
B.ρ=是密度的定义式,实质上密度与物体质量、体积无关
C.同种物质的密度和由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D.同种物质的密度和由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2.体积和质量都相等的铁球、铜球和铅球,已知ρ铁≤ρ铜<ρ铅,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铁球是实心的,则铜球和铅球一定是空心的
B.若铜球是空心的,则铁球和铅球一定是空心的
C.若铅球是空心的,则铁球和铜球一定是空心的
D.三个球都可以做成空心的,空心部分体积最大的是铁球
3.如图所示,甲实验中大烧杯内盛有水,试管内盛有乙表中所列的一种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若对烧杯底部持续加热,最终发现试管内的液体发生沸腾,则试管内盛的液体是( )
A.水 B.酒精 C.煤油 D.水或酒精
4.在农村有一些“装神扮鬼”骗人钱财的人,他们有一手绝活:从翻滚的油锅中用手把“鬼“揪出来。其中奥秘在锅中的“油”里:上层是真正的菜油(沸点约为300℃),而下层是其他的液体,这种液体的沸点最有可能是( )
A.50℃左右 B.80℃左右 C.100℃左右 D.200℃左右
5.餐馆里有一道名为“纸锅烧豆腐”的菜。如图所示,纸锅里的豆腐烧熟了,纸却不会被烧掉(纸燃烧需要达到的最低温度为纸的着火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高
B.水沸腾温度不变,但继续吸热
C.热量都被水吸收了,纸没有吸热
D.纸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6.在一些洗手间装有热风干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如图所示。关于图中利用了哪几种方法加快水的蒸发,以下选项中正确且全面的是( )
①提高液体的温度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7.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看到“白气”,下面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夏天打开冰箱门时,门口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i
B.文艺演出时,舞台上放出的“白气”是干冰在常温下汽化成的气态二氧化碳
C.冬天,在户外说话时,常看见人们的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的蒸发现象
D.冬天打开热水瓶的盖子时,瓶口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
8.夏天,小雨将冰水和热水分别倒入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杯壁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烧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烧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烧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烧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D.甲烧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烧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9.如图所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下列关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盐使冰的熔点降低,冰熔化放热,易拉罐温度升高
B.盐使水的凝固点降低,水凝固吸热,易拉罐温度降低
C.白霜是空气中的小水珠遇冷凝固而成的小冰晶
D.白霜是易拉罐周围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小冰晶
10.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形态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11.一架天平的量程是200g,有四位同学用这架天平测质量约为150g的物块,测量的结果为145g,他们加减砝码的步骤不同,其中正确的是(数值表示加减砝码的质量,“↓”表示放入砝码,“↑”表示拿掉砝码)( )
A.100g↓、20g↓、20g↓、5g↓
B.100g↓、50g↓↑、20g↓、20g↓、5g↓
C.100g↓、50g↓↑、20g↓、20g↓、10g↓↑、5g↓
D.50g↓、100g↓、50g↑、20g↓、20g↓、5g↓
12.下列对相应实验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B.
实验现象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 品红加入水中后,整杯液体变红色
解释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子总是在不停运动着
C. D.
实验现象 水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情况 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
解释 常温时分子不运动,加热时分子才运动 分子间有空隙
A.A B.B C.C D.D
13.小明用天平、量筒和烧杯测量某种食用油的密度,下图表示了他的主要操作过程,几位同学对他的实验提出了如下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甲认为他测出的油的质量为62g
B.乙认为他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C.丙认为他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小
D.丁认为他的实验操作简洁,结果准确
14.如图所示,在“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时,同学们使用的器材有: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烧杯、温度计、初温和质量都相同的食用油和水。关于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本实验中,使用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是使食用油和水在相同的加热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
B.在本实验中,物体吸热多少是由物质的种类决定的
C.将食用油和水加热到相同的温度时,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
D.在本实验中,食用油吸热升温较快,所以食用油的吸热能力较强
15.在研究物质密度时,小英对某种固体的密度和体积的关系作出下图实线所示的图像。有关该图像说法如下:①该固体的密度为2.0×103kg/m3;②图中所围的面积表示相应体积该固体的质量;③该固体的密度不随体积的增大而变化;④当该固体的体积为3cm3时,它的质量为2g。上述说法中正确的有(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6.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固态物质在相同热源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其中bc∥b'c',根据图像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物质在熔化时吸热相等
B.甲、乙两种物质的熔点相同
C.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在固态时升高相同的温度,甲物质吸热较多
D.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在液态时升高相同的温度,甲物质吸热较多
二、填空题
17.
(1)酒精的密度为0.8×103千克/米3,其单位读作 。一只杯子最多可盛质量为0.2千克的水,它一定 (填“能”或“不能”)盛下质量为0.2千克的酒精,如果用此杯子盛满浓盐水,则盐水质量一定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0.2千克。(ρ酒精<ρ水<ρ盐水)
(2)取质量相同的甲、乙、丙三种液体,分别放入完全相同的烧杯中,液面如图所示,三种液体中密度最大的是 (填“甲”“乙”或“丙”)。
18.
(1)甲、乙两个实心球体积之比是4:3,密度之比是1:2,则其质量之比是 。
(2)甲、乙两个实心球体积之比是1:3,质量之比是4:9,则其密度之比是 。
(3)甲、乙两个实心球密度之比是2:3,质量之比是10:9,则其体积之比是 。
19.小雪在探究某种固体熔化成液体再到沸腾的实验中(如图甲所示),得到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乙中 段表示物质处于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质 热量,熔化过程经历的时间为 min。
(2)如果停止给液体加热,液体的沸腾会 (填“停止”或“继续”)。
20.如图所示,房间里放有一盆水蒸气室温下的水,里面有一支试管A和一支温度计B。现向试管中通入100℃的水蒸气,过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
(1)试管A中产生的现象: ,原因是 。
(2)温度计B的示数 (填“上升”“下降”或“不变”),该实验说明水蒸气液化会 热量。
21.使气体液化可采用降低温度和在一定温度下压缩体积两种方法。例如,家庭生活中用水壶烧水时壶嘴所冒的“白气”(如图甲所示),实际上是采用 的方法使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家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如图乙所示)是在常温下采用 的方法使石油气液化后储存到钢瓶中的。
22.电冰箱工作原理图如图所示。电冰箱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一种叫氟利昂的物质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冷冻室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边。
(1)制冷剂是一种既容易 ,又容易 的物质。(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2)氟利昂在冷冻室内发生 ,在冷凝器内发生 。(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3)有同学认为,电冰箱既然能够制冷,那么打开电冰箱的门,让其持续工作就可以像空调一样降低室内温度,你认为这种说法 (填“正确”或“错误”)。
23.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模型如图所示。某物质由图丙状态直接变为图甲状态时,发生的物态变化为 ,下列事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与之相同的是 (填序号)。
①固体清香剂用了一段时间后变小
②打开冰箱门,看到有“白气”冒出
③寒冷的冬天,早上看到的霜
24.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填空。
(1)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伐薪”是 ,“烧炭”是 。
(2)有机化合物一般可以燃烧,受热易分解。“可以燃烧,受热易分解”属于 。
(3)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成气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这些都属于 。
三、实验探究题
25.有一假设:水果和蔬菜切开后,质量的变化可解释为是它们内部水分的蒸发散失所致。验证该假设的实验方案的部分情景如图所示,实验材料是均匀剖开的胡萝卜,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能验证该假设的实验情景是 (填字母)。
(2)以上情况只能说明蒸发的快慢与 有关;除此以外,蒸发快慢与 也有关。
26.小明用三支温度计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他将b、c温度计的玻璃泡蘸上酒精并置于不同的环境中,观察到a温度计示数不变,b、c温度计示数先减小后变大最后不变,但c温度计示数变化得快。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酒精蒸发时会向温度计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比较b和c温度计的示数,可以得出:蒸发的快慢与 有关。
(3)该实验 (填“可以”或“不可以”)将温度计换成体温计进行实验。
(4)小明用水代替酒精多次实验,发现在相同温度但天气不同的情况下,三支温度计示数有时差别不大,有时差别却很大,他猜想水的蒸发情况可能与天气有关,若示数差别不大,可能的天气是 (填“潮湿的”或“干燥的”)。
27.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提出问题]液体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联系实际]①将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比晾在阴凉处干得快,摊开晾比叠着晾干得快,晾在通风处比晾在无风处干得快;②相同条件下,将水和酒精同时擦在手臂上,酒精更容易干。
[作出猜想]猜想一: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跟液体 的高低、液体 的大小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
猜想二: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 有关。
[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小明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同的酒精,通过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他探究的是酒精蒸发的快慢与 是否有关。
[交流反思]该实验过程中需控制酒精的和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 相同。
[联系实际]我们知道液体蒸发时要 ,请你列举一个应用该特性的事例: 。
28.某小组同学在做“观察碘的升华”的实验时,由于碘蒸气有毒、有刺激性气味,他们选择用碘锤进行实验,碘锤是由装有少量碘的密闭玻璃管制成的。同学们设计了两种方案如图甲、乙所示。
(1)两种方案都采用加热的方法,所以他们都猜想:碘在升华时是 热的。
(2)利用两种方案进行实验,碘锤中都出现了紫色碘蒸气。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的加热温度为400~500℃,碘的熔点约113℃。根据这个信息,同学们将甲、乙方案进行比较,认为乙方案合理。请分析说明乙方案比甲方案合理的原因: 。
29.学习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后,小丽同学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请你利用下面提供的实验样品,设计实验验证小丽的猜想是否正确。
(1)实验中应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积和 都相同。
(2)实验室已提供装好酒精和水的几个样品,如图甲所示。按实验要求,选择图甲中 两个样品进行对比,能够比较方便地进行研究。
(3)若一个同学选好两个液体样品后,将一个放在室内,另一个放在室外,经过相同时间后进行对比,他这样做是 (填“正确”或“不正确”)的。
(4)按要求正确选择样品并进行正确操作经过相同时间后样品的情况如图乙所示。据此,你认为小丽的猜想 (填“正确”或“不正确”)。
30.在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中:
(1)小琳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甲所示。分析图像可知,冰的熔点是 ℃,其熔化过程的特点是 。在第6min时该物质处于 (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2)另一个小组为了使物质更快受热,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你认为该装置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
四、解答题
31.有一个塑料矿泉水瓶,上面标有“600mL”的字样,某同学用天平测得其总质量为625g。他喝完后测得空瓶的质量为10g。
(1)此矿泉水的密度为 kg/m3
(2)若此同学喝掉的矿泉水后,则剩下的矿泉水和瓶的总质量为 g。
(3)若在此瓶中装满煤油,则煤油的质量为 g。(煤油的密度为0.8g/cm3)
(4)若在瓶中放入400g水和194g的酒精,刚好装满,则此混合溶液的密度为 g/cm3。
32.“五一”假期,征征和妈妈到无锡旅游,买了一只宜兴茶壶,如图所示。他听说宜兴茶壶是用宜兴特有的泥土材料制成的,他很想知道这种材料的密度。于是他用天平测出壶盖的质量为44.4g,再把壶盖放人装满水的溢水杯中,并测得溢出水的质量是14.8g。
(1)请你帮征征计算出这种材料的密度是多少。
(2)若测得整个空茶壶的质量为159g,则该茶壶所用材料的体积为多大?
33.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节水洁具逐渐进入社会。所谓节水洁具,是指每冲洗一次的耗水量在6L以内的洁具,某校新安装了10套每冲洗一次耗水量为5L的节水洁具,而原有的洁具每冲洗一次耗水量为9L。则:
(1)1t水可供一套节水洁具冲洗多少次?
(2)从理论上计算(设每套节水洁具平均每天使用100次,每月以30天计),该校因使用节水洁具每月可节水多少吨?
(3)该校水表示数如图所示,则其累计用水约为多少吨?
34.一些地方常用塑料壶装酒,并以体积代替质量,以致产生缺斤少两的现象。如某地产十斤(5千克)一壶的烧酒其实是体积为5升的烧酒。小明从壶中倒出少量烧酒,测得质量为35克,体积为40毫升。
(1)倒出部分与壶中部分的烧酒的密度 (填“相同”或“不同”)。
(2)根据题中数据,请计算该种烧酒的密度。
(3)请计算这壶烧酒的实际质量(不包括塑料壶)。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对密度的特点的认识判断即可。
【解答】A.煤油和酒精的密度相同,即二者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等,故A错误;
BCD.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质量和体积大小无关,故B正确,而C、D错误。
故选B。
2.【答案】A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公式计算三个球中实心部分的体积大小,再根据V空=V总-V比较空心部分体积大小即可。
【解答】三个球质量相等,且密度 ρ铁<ρ铜<ρ铅 ,
根据可知,实心部分的体积V铁>V铜>V铅。
三个球的总体积相等,根据V空=V总-V可知,空心部分的体积:V铁空因此铁球可能是空心的,而铜球和铅球都是空心的。
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3.【答案】B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分析】液体沸腾的条件:① 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
【解答】试管内的液体能够沸腾,说明它能从外面的水中吸热达到沸点,然后还能继续吸热,因此试管内液体的沸点应该低于水的沸点,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4.【答案】A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对人体温度的承受程度的认识判断。
【解答】人的手放入沸腾的油中而没有被烫伤,那么这种油的沸点应该比人的体温略高,而80℃的水就能将鸡蛋煮熟了,因此50℃最合适,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5.【答案】C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液体沸腾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AD.如果纸的着火点低于水的沸点,那么纸盒肯定会燃烧起来,故A、D正确不合题意;
B.水沸腾时虽然不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在加热过程中,水和纸盒都会吸收热量,故C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6.【答案】D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描述分析影响蒸发的要素即可。
【解答】在一些洗手间装有热风干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则热风可以提高液体的温度,加快空气流速,而风会将手上的水摊开进而增大蒸发表面积,还能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7.【答案】A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即可。
【解答】A.夏天打开冰箱门时,门口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成的小水滴,故A正确;
B.文艺演出时,舞台上放出的干冰吸热,从固态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而周围的水蒸气放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形成小水珠,故B错误;
C.冬天,在户外说话时,常看见人们的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的液化现象,故C错误;
D.冬天打开热水瓶的盖子时,瓶口周围的“白气”是瓶子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故D错误。
故选A。
8.【答案】D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而液化向外放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烧杯壁上出现的水雾,其实是高温的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小水珠。因此哪侧的水蒸气温度高,则小水珠就会出现在烧杯壁的哪一侧。放入冰水时,烧杯内壁温度低而外侧温度高,因此水珠出现在烧杯外壁。放入热水后,烧杯内壁温度高而外侧温度低,因此水珠出现在烧杯内壁。
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9.【答案】D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AB.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向外放热;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从外界吸热;
CD.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A.加入盐后,冰的熔点降低,冰熔化吸热,导致易拉罐的温度降低,故A、B错误;
CD.白霜是易拉罐周围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小冰晶,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10.【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形成新物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所以新物质是组成和结构上与变化前不同的物质分析。
【解答】A、“新物质”必须客观存在,不符合题意;
B、“新物质”可能与变化前的物质的颜色、状态等方面相同,不符合题意;
C、“新物质”可能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形态上相同,不符合题意;
D、化学变化形成新物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符合题意;
故选D。
11.【答案】B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砝码从大到小的顺序增减。在测量过程中,50克放下又拿起,说明物体质量小于150克,那放下两个20克之后已经140克了,就无需再放下10克来试了,因为20+20+10=50,结果必然是加10克后多了,右盘下沉,因此10克不需加,直接试5克,故A、C、D错误,而B正确。
故选B。
12.【答案】C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和描述,分析其中包含的科学原理即可。
【解答】A.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因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品红加入水中后,整杯液体变红色,是因为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水分子在温度高时运动更加剧烈,说明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低时分子运动缓慢,温度高时运动剧烈,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3.【答案】B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与密度相关的物理现象;液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实验室测量液体密度时,一般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用量筒测量出液体的体积。
【解答】A.对比两图可知,油的质量为34g;
B.在倒油过程中,会有部分的油残留在烧杯中,导致所测体积偏小,密度偏大;
C.由B可知,C错误;
D.实验存在误差,结果不准确。
故答案为:B
14.【答案】A
【知识点】内能;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比热容
【解析】【分析】物质的吸收的热量多少与物质的种类和物质的质量有关。
【解答】A.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在相同的时间内产生的热量相同;
B.物质吸热的多少由加热时间决定的;
C.水的比热大,故其吸收的热量更多;
D.食用油的温度升高快,则其吸热能力弱。
故答案为:A
15.【答案】A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①从图像提取信息判断;
②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ab分析;
③根据图像寻找信息判断;
④根据m=ρV计算。
【解答】①根据图片可知,该固体的密度为2g/cm3=2.0×103kg/m3,故①正确;
②图中所围的的图形为长方形,那么它的面积S=ab=ρV,表示相应体积该固体的质量,故②正确;
③根据图片可知,该固体的密度不随体积的增大而变化,故③正确;
④当该固体的体积为3cm3时,它的质量m=ρV=2g/cm3×3cm3=6g,故④错误。
那么正确的是①②③。
故选A。
16.【答案】A
【知识点】比热容;热量的计算
【解析】【分析】物质吸收的热量等于比热容与质量和变化的温度的乘积。
【解答】A.熔化时的吸收的热量与其加热的时间有关;
B.由图像可知,乙物质的熔点更高;
C.由图可知,升高相同的温度,乙物质的吸收的热量更多;
D.当其为液态物质时,升高相同的温度,甲物质的吸收的热量更多。
故答案为:A
17.【答案】(1)千克每立方米;不能;大于
(2)丙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①读取复合单位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读取,其中的“/”读作“每”,“*”不读;
②根据比较水和酒精的体积大小即可。根据m=ρV比较盐水和水的质量大小即可
(2)根据分析液体的体积和密度的数量关系即可。
【解答】(1)①酒精的密度为0.8×103千克/米3,其单位读作千克每立方米;
②根据公式可知,质量相同的水和酒精,酒精的密度小而体积大,因此不能装下0.2kg的酒精;
根据公式m=ρV可知,当体积相同时,盐水的密度大小,则盐水的质量一定大于水的质量0.2kg。
(2)根据图片可知,液体的体积V乙>V甲>V丙,而三者质量相等,根据可知,三者的密度大小:ρ乙<ρ甲<ρ丙,因此密度最大的是丙。
18.【答案】(1)2:3
(2)4:3
(3)5:3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m=ρV分析计算;
(2)根据计算二者的密度之比;
(3)根据公式计算二者的体积之比。
【解答】(1)根据公式m=ρV可知,二者的质量之比:m甲:m乙=ρ甲V甲:ρ乙V乙=(4×1):(3×2)=2:3;
(2)根据可知,二者的密度之比:;
(3)根据可知,二者的体积之比:。
19.【答案】(1)BC;吸收;2
(2)停止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1)晶体熔化前温度升高,熔化中温度不变,熔化后温度继续升高。图像中温度保持不变的时间就是熔化经历的时间。
(2)液体沸腾的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
【解答】(1)根据乙图可知,BC段温度保持不变,则处于熔化过程,这个过程要吸收热量,且熔化过程经历的时间为:4min-2min=2min。
(2)如果停止给液体加热,则液体的沸腾会停止。
20.【答案】(1)试管内壁上有小水珠产生;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
(2)上升;放出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通入的水蒸气在试管中向外放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在试管内形成小水珠。而水槽内的水吸热后温度升高,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试管A中产生的现象:试管内壁上有小水珠产生,原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
(2)温度计B的示数上升,该实验说明水蒸气液化会放出热量。
21.【答案】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对液化方法的认识分析解答。
【解答】家庭生活中用水壶烧水时壶嘴所冒的“白气”,实际上是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家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下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石油气液化后储存到钢瓶中的。
22.【答案】(1)汽化;液化
(2)汽化;液化
(3)错误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2)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3)注意电冰箱将冷冻室内的热量散失到屋内还是屋外了。
【解答】(1)制冷剂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
(2)氟利昂在冷冻室内发生吸热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在冷凝器内散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
(3)我认为这种说法错误,因为电冰箱将冷冻室内的热量抽出释放到屋内,不但不能降温,还会使屋内温度升高。
23.【答案】凝华;③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①固态分子之间距离很小,而气态分子之间距离很大,据此判断物质的状态;
②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即可。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甲的分子距离最小,为固态;丙的分子距离最大,为气态;则乙为液态。
物质从丙变长甲,即从气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
①固体清香剂用了一段时间后变小,即从固态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故①不合题意;
②打开冰箱门,看到有“白气”冒出,即水蒸气从气态变长液态发生液化现象,故②不合题意;
③寒冷的冬天,早上看到的霜,即水蒸气从气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故③符合题意。
故选③。
24.【答案】(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2)化学性质
(3)物理性质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描述中还“可”“能够”等的为性质,否则为变化,需要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为化学性质,不需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为 物理性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分析。
【解答】(1)“伐薪”为变化,该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烧炭”是变化,该变化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
(2)“可以燃烧,受热易分解”属于性质,该性质需化学变化体现,为化学性质。
(3)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成气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这些都属于不需化学变化体现的物理性质。
故答案为:(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2)化学性质;(3)物理性质。
25.【答案】(1)A
(2)液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液体的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1)在实验A中,一个胡萝卜放在塑料袋中不能受到风吹,蒸发很慢;一个用电风扇吹风,蒸发较快,然后一段时间后称量二者质量的变化即可验证质量变化是否与蒸发有关。
(2)根据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1)能验证该假设的实验情景是A。
(2)以上情况只能说明蒸发的快慢与液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有关;除此以外,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也有关。
26.【答案】(1)吸收
(2)液面上方空气的流速
(3)不可以
(4)潮湿的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蒸发吸热的知识解答;
(2)根据图片分析b和c中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3)根据温度计和体温计的测温范围判断;
(4)当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较大时,蒸发就会变得缓慢,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酒精蒸发时会向温度计吸收热量。
(2)根据图片可知,b和c中温度计上方空气流速不同,则比较b和c温度计的示数,可以得出:蒸发的快慢与液面上方空气的流速有关。
(3)常用温度计的测温范围-2~102℃,而体温计的测温范围为35~42℃,二者测温范围不同,那么该实验不可以将温度计换成体温计进行实验。
(4)若示数差别不大,说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多,那么可能的天气是潮湿的。
27.【答案】温度;表面积;液体的种类;液体表面积;温度;吸热;夏天在地上洒水来降温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作出猜想】根据描述现象中变化的因素分析解答。
【进行猜想】根据图片分析液体的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交流反思】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解答;
【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蒸发吸热的实例即可。
【解答】【作出猜想】在实例①中“太阳底下比阴凉处温度高”,“摊开比叠着面积大”,“通风处空气流速大”,则进行猜想一: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跟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
②中水和酒精的液体种类不同,那么得到: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进行实验】根据图片可知,玻璃板上酒精的液体表面积不同,那么它探究的是酒精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是否有关。
【交流反思】]该实验过程中需控制酒精的温度和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相同。
【联系实际】我们知道液体蒸发时要吸热,生活中的实例为:夏天在地上洒水来降温。
28.【答案】(1)吸
(2)碘的熔点约113℃,乙方案中热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锤中的碘蒸气是碘升华而成的;甲方案中酒精灯的火焰温度为400~500℃,高于碘的熔点,碘锤中的碘蒸气有可能是碘先熔化再汽化而成的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加热时物体的温度升高,肯定吸收热量;
(2)注意分析是否能够排除熔化后再汽化的可能性即可。
【解答】(1)两种方案都采用加热的方法,所以他们都猜想:碘在升华时是吸热的。
(2)乙方案比甲方案更合理的原因:碘的熔点约113℃,乙方案中热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锤中的碘蒸气是碘升华而成的;甲方案中酒精灯的火焰温度为400~500℃,高于碘的熔点,碘锤中的碘蒸气有可能是碘先熔化再汽化而成的。
29.【答案】(1)液体的温度
(2)a、b
(3)不正确
(4)正确
【知识点】蒸发及其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在物理学上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为:液体表面积,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等。
【解答】(1)实验过程中,需控制其余无关变量相同,即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的温度都相同;
(2)在研究时,需控制水和酒精的质量相同,故选择ab两个样品对比;
(3)室内和室外的空气流动速度不同,故其不正确;
(4)其它条件均相同时,发现酒精蒸发的更快,说明蒸发快慢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30.【答案】(1)0;继续吸热,温度不变;固液共存状态
(2)物质受热不均匀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在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时,冰在熔化过程中其温度保持不变,还需要不断地吸热。
【解答】(1)由图可知,冰的熔点为0摄氏度;熔化过程中需继续吸热,并且其温度保持不变,在第六分钟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2)探究冰熔化特点时,需使其受热均匀,如图所示的器材热量集中在了试管的底部。
31.【答案】(1)1.025×103
(2)502
(3)480
(4)0.99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计算矿泉水的密度;
(2)总质量等于水的质量加瓶子的质量;
(3)装满煤油后,煤油的体积等于瓶子的容积,根据m=ρV计算煤油的质量;
(4)根据公式计算混合溶液的密度。
【解答】(1)矿泉水的密度为:;
(2)该同学喝掉的水后,剩余矿泉水的质量m水=(625g-10g)×(1-)=492g;
则剩余矿泉水和瓶子的总质量为:m总'=m剩+m瓶=492g+10g=502g;
(3)装满煤油后,煤油的质量为:m油=ρ油V油=0.8g/cm3×600cm3=480g;
(4)此时混合溶液的密度为:。
32.【答案】(1)根据题意可知,壶盖的体积等于排开水的体积,
即,
这种材料的密度:;
(2)该茶壶所用材料的体积:。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计算壶盖的体积,再根据计算材料的密度;
(2)根据公式计算茶壶所用材料的体积。
33.【答案】(1)1t水的体积;
则可供一套节水洁具冲洗次数:。
(2)该校内洁具节水的体积为:V总=(9L-5L)×10×100×30=1.2×105L=120m3;
则每月节约用水:m总=ρ水V总=103kg/m3×120m3=1.2×105kg=120t。
(3)根据图片可知,该校累计用水约332.0m3,故用水量为332t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计算出1t水的体积,再根据计算节水洁具冲水次数;
(2)首先将每次节水体积×每天次数×天数计算节水体积,再根据m总=ρ水V总计算节水的总质量;
(3)在水表上,最右边的为小数部分,据此读出水表的示数即可。
34.【答案】(1)相同
(2)解:由题意可知,当m酒=35克时,V=40厘米3,
烧酒的密度ρ= =0.875克/厘米3。
答:烧酒的密度为0.875克/厘米3。
(3)解:整壶烧酒的体积为V总=5升=5 000厘米3,
m总=ρV总=0.875克/厘米3×5 000厘米3=4375克=4.375千克。
答:这壶烧酒的实际质量为4.375千克。
【知识点】液体密度的测量;设计实验测密度
【解析】【分析】(1)液体的密度大小与质量和体积均无关;
(2)烧酒的密度等于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3)烧酒的总质量等于密度与总体积的乘积。
【解答】(1)倒出一部分酒,壶中烧酒的密度不发生变化。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