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 第6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件+练习含解析(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 第6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件+练习含解析(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9 20:37:09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基础必备 探新知
史料探究 释疑难
随堂训练 测达标
目标展示 定方向
单元概览 明要求
课程延伸 提素养
单元概览 明要求
第18课 辛亥革命
目标展示 定方向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1.运用唯物史观,认识辛亥革命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体会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
2.立足时空观念,梳理武昌起义的过程;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对《临时约法》的性质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3.从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意义,认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艰难曲折。
基础必备 探新知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外部因素:___________的加深。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3.阶级基础:_______________力量壮大。
4.思想基础:20世纪初,西方_______________的传播。
民族危机
民族资本主义
民族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思想
5.条件成熟
(1)清末新政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使人们认识到推翻清政府的必要性。
①时间:1901年初。
②目的:清政府通过“新政”进行“_______”。
③特点:“新政”的内容与___________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 。
自救
戊戌维新
④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项目 举措 意义
官制 改革官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机构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维护帝国主义利益的工具
军事 编练新军 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后来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
项目 举措 意义
商业 倡导创办工商企业 促进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教育 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才
⑤结果:失败。
⑥影响: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预备立宪加剧了清王朝的覆灭
①背景:在革命运动推动下。
②时间:1906—1911年。
③过程
A.1906年,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B.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_______________》,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C.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
④结果: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___________”,预备立宪失败。
⑤影响: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钦定宪法大纲
皇族内阁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组织上: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背景
①孙中山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式的近代教育。
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于1894年在檀香山组织_________,走上了革命道路。
(2)成立时间、地点:_________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
兴中会
1905
(3)性质:全国性的___________________。
(4)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___________”。
(5)影响: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三民主义
2.理论上:三民主义的提出
思考:结合课本第109页学思之窗,指出三民主义的内容,分析其意义及局限。
提示:(1)内容:民族、民权、民生。
(2)意义
①集中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③以它为指导,制定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3)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①民族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幻想帝国主义的支持。
②民权主义将矛头主要指向皇帝和满洲贵族,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幻想。
③民生主义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致使资产阶级革命缺乏群众基础,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军事上:组织武装起义
(1)表现: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2)影响: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二)辛亥革命的发展——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1)有利条件:1911年四川___________造成湖北防务空虚。
(2)过程:1911年10月10日晚,___________爆发。随后,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
(3)结果:成立_____________,推黎元洪为都督。
(4)影响: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保路运动
武昌起义
湖北军政府
2.中华民国的建立
(1)建立:1912年1月1日,___________________在南京成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政体产生。
(2)清朝灭亡: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①原因:英国等列强的支持;利用___________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诱使其展开和议;孙中山的让步(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袁世凯对_________施压,迫使清帝退位。
②窃取:1912年2月,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_________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革命党人
清政府
袁世凯
(4)1912年3月颁布《___________________》。
①目的: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
②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___________;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③影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际上确立了_____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性质的重要文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全体国民
责任内阁制
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
(1)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
(2)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3)规定国内各族人民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4)规定内阁总理的产生与职权,体现出责任内阁制的原则。
三、辛亥革命的影响
1.意义
(1)性质: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2)政治:革命推翻了_________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___________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3)思想:传播了___________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
(4)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_______________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清王朝
君主专制
民主共和
民族资本主义
2.局限性
(1)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___________、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民族独立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也可以说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或封建帝制,但不能说结束了封建制度。
史料探究 释疑难
主题 正确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史料一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史料二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
史料三 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
——以上史料均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探究1:根据以上史料,概括《临时约法》的特点。
提示:史料一强调人民主权,史料二规定人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史料三强调议会对总统的制约。
探究2:陈旭麓先生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揖美追欧”的结果。结合上述史料,谈谈你的理由。
提示:理由:《临时约法》体现了西方分权制衡、主权在民、天赋人权的思想;仿效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和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拓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与评价
(1)特点: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了参议院权力;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规定了极其严格的修改程序。
(2)评价
①进步性: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和弹劾权的规定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愿望。国民拥有一系列权利自由的规定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在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它的颁布促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②局限性: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课程延伸 提素养
清末新政的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彼此背离
清政府推行教育改革,其主观目的是想造就“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之人。但160余万新式学生的出现和众多八股士类的淘汰,则直接和间接地牵动了整个社会。新式教育培养出的新型知识分子,思想得到解放,对清廷的本质有更深刻的了解,不愿再受皇权专制的束缚,反对清王朝的情绪更加强烈,他们或主张立宪,或参加革命,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
军队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清王朝赖以维持其统治的支柱之一。20世纪初,清政府在全国各省扩编新军,是为了镇压变乱、维持其正在动摇中的统治秩序。然而事与愿违,其给革命党人在各省提供了发展势力的机会。革命党人在新军中的宣传,使新军接触新思想,受到革命的鼓舞,最终成了清王朝的“叛军”。
清政府奖励实业,是想借此摆脱严重的财政危机。在客观上,奖励实业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队伍日益成长和壮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对与之匹配的政治制度和权利的要求愈加强烈,与专制制度的冲突也愈大,他们要求实现君主立宪,提升其政治地位,参与到国家政权管理中,掀起了立宪请愿运动。
此外,在清末十年改革中,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迅速脱颖而出,实力急剧壮大,竟发展到清廷无法驾驭和控制的地步,这对后来的辛亥革命和民国初年的政局走向影响很大。
总之,清政府原想借实行改革来实现王朝的自我挽救,但新政和预备立宪非但没有延长它的寿命,反而都走向了清政府希冀的反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加速了它的灭亡。
随堂训练 测达标
1.(2023·山西忻州)孙中山一方面说“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另一方面又说“中国人的民权思想都是从欧美传进来的”。由此可见,孙中山三民主义(  )
A.具有开放与包容的理论特色
B.是比较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
C.认为中国革命应借鉴国外经验
D.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一方面三民主义来源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另一方面三民主义也是欧洲民权思想的产物,可见,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吸收了西方文化,具有开放与包容的理论特色,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表明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B项;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项。
2.(2023·湖南怀化)辛亥革命前,有学者认为“中国政府,不知依赖商、工业家,亦不能保护之。其罗款项抽厘税,皆尽其力所能及,百端摧折实业而不顾……”由此可知 (  )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缺乏制度保障
B.封建专制阻碍中国融入世界市场
C.经济转型是辛亥革命的根本动力
D.实业救国已成社会层面主要共识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前清政府阻碍工商业的发展,使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缺乏制度保障,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融入世界市场,排除B项;辛亥革命的根本动力是发展资本主义,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实业救国成为共识,排除D项。故选A项。
A
3.(2023·湖南常德)1902—1911年,见诸记载的“民变”平均两天半发生一次:有抗捐抗税,有抢米风潮,有会党、农民起义,有罢工斗争,有兵变,有反对教会与外国侵略者的斗争……参加者覆盖官员以外的几乎所有社会阶层。这一情形(  )
A.加速了清王朝的覆亡
B.实现了义和团的宗旨
C.暴露了“新政”的缺陷
D.冲抵了外来经济侵略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02—1911年,“民变”不断发生,反映了清朝统治危机加深,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和清王朝的覆亡,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是指19世纪末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中国农民运动,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清朝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未体现“新政”的缺陷,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抵制外来经济侵略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3·湖南益阳)1911年12月下旬,在南京各省代表会议上,决定实行总统制。1912年,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袁世凯继任大总统。同年3月,南京参议院规定实行内阁制。南京参议院对中央政府组织机构形式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
A.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戒备
B.革命党人内部斗争日趋激烈
C.全国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
D.列强加大对中国革命的干涉
A
[解析] 依据材料“1911年12月下旬,在南京各省代表会议上,决定实行总统制……南京参议院规定实行内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限制袁世凯独裁,实行责任内阁制,A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革命党人内部斗争状况,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对袁世凯的限制,并未涉及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列强对中国革命的干涉,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3·山东青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这体现出中华民国确立了(  )
A.责任内阁制 B.三权分立制
C.开明君主制 D.君主立宪制
A
[解析] 根据题干“临时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可知,总统的权力受到参议院的制约,这体现了责任内阁制,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行政权和立法权,未涉及司法权,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辛亥革命后废除皇帝,实行民主共和制,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华民国的政体属于民主共和制,D项不符史实,排除。故选A项。
6.(2023·山西太原)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管中国的事。”“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梁启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
A.传播了民族民主思想
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C.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D.实现了救亡图存目标
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管中国的事”指的是辛亥革命传播了民族思想,“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指的是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思想,A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体现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排除B、C两项;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没有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A项。第六单元 第18课
一、素养达标
1.(2023·安徽宣城)据统计,1902 至 1911 年间,各地民变多达 1300 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民变中既有旧的力量,也有新的力量彼此呼应。当时兵变有 20 多次,学生也经常闹学潮。因此,有人说,武昌起义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反映了( )
A.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将胜利
C.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D.清朝专制统治陷于孤立境地
2.(2023·湖北荆州)1904年8月,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正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中讲道:“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从根本上彻底的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孙中山意在说明( )
A.革命道路是当时的必然选择
B.清末“新政”改革毫无建树
C.满清政府极端反动腐败无能
D.南京政府迫切需要国际援助
3.(2023·甘肃庆阳)1903年,《湖北学生界》杂志刊登《痛黑暗世界》,指出“十九世纪之腥风血雨”,已“自大西洋移至太平洋,而演地球上空前绝后之悲惨剧”,中国人应当“奋身跳入二十世纪之新舞台,掷头颅,洒鲜血,以求子孙之立足地者也”。这反映出( )
A.反对君主专制成为时代呼声
B.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紧迫感
C.湖北学生引领救亡图存浪潮
D.揖美追欧思潮的反思与退却
4.(2023·北京东城)20世纪初,革命党人运用传统的诗词、戏曲等艺术,又吸收外来的话剧、漫画等,生动形象地宣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反清革命的时代主题。革命党人的这些活动( )
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B.实践了三民主义
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有利于思想解放
5.(2023·山西忻州)1912年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在官方文书《对外宣言书》中最早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此后,“盖吾中华民族和平守法,根于天性,非出于自卫之不得已,决不肯轻启战争”“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的思想不断发展。南京临时政府这些举措利于( )
A.塑造国民的宪政观念
B.削弱政府的社会影响
C.激发民族认同的意识
D.消弭满汉利益的冲突
6.(2023·贵州统考)1912年3月,北京某报发表时评“电报与共和”,称“自去年八月十九日以至于今……谋独立以电报,举都督以电报,以至停战以电报,议和又以电报。主张君主以电报,主张共和又以电报”,“说者谓中国之革命为电报之革命,其信然欤”。这一时评( )
A.折射出武昌起义后政治形势的复杂
B.有利于促进近代中国确立共和政体
C.揭示出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激烈斗争
D.强调了近代通讯对革命的决定意义
7.(2023·四川德阳)武昌起义爆发后,苏州商会选择与当地封建官府互保,竭力消弭由革命引起的社会动荡。在得知江苏即将独立后,苏州商会下的各商店又率先挂出表示拥护的白旗,会中一些上层绅商俨然以光复元勋的姿态参与新政府的大计。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清王朝灭亡具有偶然性
B.革命进程由立宪派主导
C.辛亥革命潜伏失败危机
D.资产阶级各派达成妥协
8.(2023·广东深圳)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传到海外,华侨社会“人人手舞足蹈,企望革命军成事,且特排列队伍游行中国街衢,以表庆祝之忱”。这表明辛亥革命( )
A.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提升了民族的自信心
D.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气焰
9.(2023·吉林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欧美资本主义诸强迅速崛起之际,中国历史才步履蹒跚、被迫地步入近代,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的衰亡已成必然。特别是《辛丑条约》签订后,彻底堕落的满清政府已无力地处于风口浪尖之中了,虽然慈禧太后企图通过“新政”“预备立宪”来力挽狂澜,但一切只是徒劳。武昌起义实际上与从前孙中山领导的反清暴动一样,按常理清廷依旧可以轻易镇压,但这次起义却成为压垮满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清廷无力回天,这样辛亥革命成功地将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摘编自胡绳武、金冲及《辛亥革命史稿
第四卷: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材料二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摘编自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
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成功地翻开中国历史新篇章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
二、能力提升
10.(2023·青海西宁)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立宪派起草立宪奏章,与革命派论战;1907年立宪派发起国会请愿运动,再次与革命派论战。武昌起义后,立宪派策动南方各省独立,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材料表明( )
A.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
B.民主革命是当时中国大势所趋
C.辛亥革命促使资产阶级的觉醒
D.立宪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11.(2021·广东高考)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12.(2021·浙江高考)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13.(2022·湖北高考)如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 )
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
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
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
材料一 辛亥革命爆发数天后,在汉口一家外国商行任职的美国人鲍布写给母亲的家书:“亲爱的妈妈,我从来没有想到会看见一场革命,但是现在我正在目睹着一场真正的革命。”
——据[美]鲍布《辛亥首义目睹记》
材料二 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帝国已经被辛亥革命彻底埋葬,这个腐朽的封建帝国已经轰然倒塌,中国人民迎来了更加自由和光明的时代。放眼全球,纵观人类的整个历史,还有比辛亥革命的胜利更加激动人心的时刻吗
——[美]阿瑟·贾德森·布朗《辛亥革命》
材料三 我在这里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赞同革命,甚至比较开明的低级满族官吏也反对他们的政府。现在要得出目前最好该做什么的意见还为时太早,但我想,在现在绝对君权和如此众多的中国人正在酝酿的共和制之间,要有个中间阶段。清王朝终究还有一种使中国各省和人民凝成一个整体的影响。
——《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致
对外新闻部主任的信(1911年10月27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加以阐释。(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第六单元 第18课
一、素养达标
1.(2023·安徽宣城)据统计,1902 至 1911 年间,各地民变多达 1300 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民变中既有旧的力量,也有新的力量彼此呼应。当时兵变有 20 多次,学生也经常闹学潮。因此,有人说,武昌起义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反映了( D )
A.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将胜利
C.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D.清朝专制统治陷于孤立境地
[解析] 根据材料“1902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 1300 余起,……武昌起义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可知,反映1902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次数较多,参与反清斗争的社会力量此起彼伏,说明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内部统治危机,武昌起义加速了清王朝灭亡的步伐,D项正确;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项;B项表述有误,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排除;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2.(2023·湖北荆州)1904年8月,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正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中讲道:“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从根本上彻底的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孙中山意在说明( A )
A.革命道路是当时的必然选择
B.清末“新政”改革毫无建树
C.满清政府极端反动腐败无能
D.南京政府迫切需要国际援助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通过将满清王朝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来揭露满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当时采用“支撑”即“改良”的办法已毫无意义,其意在说明必须采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A项正确;孙中山只是指出“支撑”等改良的办法已无实际意义,并未讲到清末“新政”毫无建树,而且实际上“清末”新政一系列改革客观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到来,排除B项;孙中山抨击满清政府的反动腐败无能是为说明革命手段的必然性,排除C项;南京政府当时尚未成立,且材料中孙中山也没有表达出寻求国际援助的意图,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3·甘肃庆阳)1903年,《湖北学生界》杂志刊登《痛黑暗世界》,指出“十九世纪之腥风血雨”,已“自大西洋移至太平洋,而演地球上空前绝后之悲惨剧”,中国人应当“奋身跳入二十世纪之新舞台,掷头颅,洒鲜血,以求子孙之立足地者也”。这反映出( B )
A.反对君主专制成为时代呼声
B.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紧迫感
C.湖北学生引领救亡图存浪潮
D.揖美追欧思潮的反思与退却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人应当“奋身跳入二十世纪之新舞台,掷头颅,洒鲜血,以求子孙之立足地者也”,这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紧迫感,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对君主专制的信息,排除A项;C项错在“引领”,排除;材料也没有“退却”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3·北京东城)20世纪初,革命党人运用传统的诗词、戏曲等艺术,又吸收外来的话剧、漫画等,生动形象地宣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反清革命的时代主题。革命党人的这些活动( D )
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B.实践了三民主义
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有利于思想解放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革命党人通过各种方式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有利于思想解放,D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排除A项;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权、民生等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3·山西忻州)1912年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在官方文书《对外宣言书》中最早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此后,“盖吾中华民族和平守法,根于天性,非出于自卫之不得已,决不肯轻启战争”“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的思想不断发展。南京临时政府这些举措利于( C )
A.塑造国民的宪政观念
B.削弱政府的社会影响
C.激发民族认同的意识
D.消弭满汉利益的冲突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南京临时政府将五个民族合成为一个民族,有利于激发民族认同的意识,C项正确;“宪政观念”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五族共和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加强各民族对政府的认同观念,排除B项;“消弭”说法夸大,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3·贵州统考)1912年3月,北京某报发表时评“电报与共和”,称“自去年八月十九日以至于今……谋独立以电报,举都督以电报,以至停战以电报,议和又以电报。主张君主以电报,主张共和又以电报”,“说者谓中国之革命为电报之革命,其信然欤”。这一时评( A )
A.折射出武昌起义后政治形势的复杂
B.有利于促进近代中国确立共和政体
C.揭示出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激烈斗争
D.强调了近代通讯对革命的决定意义
[解析] 根据材料“谋独立”“举都督”“停战”“议和”“君主”“共和”可知,武昌起义后,各势力派别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张,折射出武昌起义后政治形势的复杂,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武昌起义后政治形势的复杂,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体现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激烈斗争,排除C项;决定意义的表述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3·四川德阳)武昌起义爆发后,苏州商会选择与当地封建官府互保,竭力消弭由革命引起的社会动荡。在得知江苏即将独立后,苏州商会下的各商店又率先挂出表示拥护的白旗,会中一些上层绅商俨然以光复元勋的姿态参与新政府的大计。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C )
A.清王朝灭亡具有偶然性
B.革命进程由立宪派主导
C.辛亥革命潜伏失败危机
D.资产阶级各派达成妥协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武昌起义后苏州商会为了自保先后投靠封建官府和革命党人,表明革命党人内部成分复杂,并不是真正的拥护革命,革命力量不坚固,为辛亥革命潜伏了失败危机;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清朝灭亡的偶然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立宪党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各派,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3·广东深圳)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传到海外,华侨社会“人人手舞足蹈,企望革命军成事,且特排列队伍游行中国街衢,以表庆祝之忱”。这表明辛亥革命( C )
A.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提升了民族的自信心
D.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气焰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传到海外后,华侨“人人手舞足蹈,企望革命军成事”,这说明辛亥革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升了民族的自信心,C项正确;辛亥革命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排除A项;辛亥革命并没有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气焰,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3·吉林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欧美资本主义诸强迅速崛起之际,中国历史才步履蹒跚、被迫地步入近代,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的衰亡已成必然。特别是《辛丑条约》签订后,彻底堕落的满清政府已无力地处于风口浪尖之中了,虽然慈禧太后企图通过“新政”“预备立宪”来力挽狂澜,但一切只是徒劳。武昌起义实际上与从前孙中山领导的反清暴动一样,按常理清廷依旧可以轻易镇压,但这次起义却成为压垮满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清廷无力回天,这样辛亥革命成功地将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摘编自胡绳武、金冲及《辛亥革命史稿
第四卷: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材料二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摘编自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
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成功地翻开中国历史新篇章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
[答案] (1)原因:《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日益腐朽;“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失败,使清朝统治集团众叛亲离;革命党力量不断壮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辛亥革命顺应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
(2)进步性: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新的革命道路打开了视野;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激励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而斗争的勇气。(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局限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中国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特别是《辛丑条约》签订后,彻底堕落的满清政府已无力地处于风口浪尖之中了,虽然慈禧太后企图通过‘新政’、‘预备立宪’来力挽狂澜,但一切只是徒劳”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日益腐朽;“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失败,使清朝统治集团众叛亲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革命党力量不断壮大;辛亥革命顺应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
(2)进步性:根据材料二中“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可知,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根据材料二中“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可知,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新的革命道路打开了视野;根据材料二中“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可知,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激励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而斗争的勇气。局限性:根据材料二中“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中国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二、能力提升
10.(2023·青海西宁)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立宪派起草立宪奏章,与革命派论战;1907年立宪派发起国会请愿运动,再次与革命派论战。武昌起义后,立宪派策动南方各省独立,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材料表明( B )
A.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
B.民主革命是当时中国大势所趋
C.辛亥革命促使资产阶级的觉醒
D.立宪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解析] 由材料“立宪派起草立宪奏章,与革命派论战……立宪派策动南方各省独立,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可知,清末新政并未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反而让立宪派对其非常失望,转而投入革命阵营,这表明民主革命在当时已是大势所趋,故选B项;立宪派和革命派当时都已要革命,这说明的是革命性,而不是妥协性和软弱性,排除A项;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之前就已觉醒,C项颠倒了因果,排除;立宪派刚开始是不支持革命的,后来之所以转向革命派阵营,是因为对清政府失望透顶,而不是说它就支持建立民主共和制,排除D项。
11.(2021·广东高考)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D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孙中山提出了社会革命来解决民生问题,“免得再蹈覆辙”,故D项正确;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不是孙中山的目的,故A项错误;“均贫富”不是孙中山的政治理想,故B项错误;联合苏俄的政策依据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故C项错误。故选D项。
12.(2021·浙江高考)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B )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共中央认为辛亥革命的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由此可知,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的反帝反封建内涵,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任务,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故D项错误。故选B项。
13.(2022·湖北高考)如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 B )
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
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
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
[解析] 根据材料“元旦日记、国旗五色、黄龙旗销声匿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民国成立,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青年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排除A项;根据材料“元旦日记、国旗五色、黄龙旗销声匿迹”可知 ,材料未涉及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排除C项;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作者对革命的立场,排除D项。故选B项。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
材料一 辛亥革命爆发数天后,在汉口一家外国商行任职的美国人鲍布写给母亲的家书:“亲爱的妈妈,我从来没有想到会看见一场革命,但是现在我正在目睹着一场真正的革命。”
——据[美]鲍布《辛亥首义目睹记》
材料二 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帝国已经被辛亥革命彻底埋葬,这个腐朽的封建帝国已经轰然倒塌,中国人民迎来了更加自由和光明的时代。放眼全球,纵观人类的整个历史,还有比辛亥革命的胜利更加激动人心的时刻吗
——[美]阿瑟·贾德森·布朗《辛亥革命》
材料三 我在这里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赞同革命,甚至比较开明的低级满族官吏也反对他们的政府。现在要得出目前最好该做什么的意见还为时太早,但我想,在现在绝对君权和如此众多的中国人正在酝酿的共和制之间,要有个中间阶段。清王朝终究还有一种使中国各省和人民凝成一个整体的影响。
——《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致
对外新闻部主任的信(1911年10月27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加以阐释。(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 观点:美国人鲍布和布朗都高度肯定辛亥革命的积极作用;英国人莫理循认为辛亥革命是历史必然,但是中国不宜直接进入共和制。
阐释:他们对辛亥革命有不同的认识,首先是基于不同国情和历史,美国人看重革命的彻底性,英国人更注重政治变革的渐进性。另外,个人立场、认识方法的差异等也是他们观点不同的原因。
辛亥革命是在20世纪初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处于积贫积弱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革命还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辛亥革命是“亚洲革命风暴”的重要组成部分,冲击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总之,对待任何历史事件,我们都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辩证地分析认识。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作答内容应包括以下四个角度①概括材料的相关观点。分别或综合概括材料,得出观点。②阐释所持观点的原因。对材料观点差异的原因进行多角度解读。③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结合背景,对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历史局限等进行叙述。④明确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要实事求是,运用唯物史观看待历史问题。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