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高一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第9课 赤壁赋 课件 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年春高一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第9课 赤壁赋 课件 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3-22 20:08:17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第九课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扣舷(xuán)  舳舻(zhú)  举酒属客(zhǔ)
B.渔樵(jiāo) 潜蛟(jiāo) 卒莫消长(zhǎnɡ)
C.匏樽(páo) 遗世(yí) 山川相缪(liáo)
D.肴核(yáo) 溯流光(sù) 倚歌而和(hé)
【答案】 C(A.舷:xián;B.樵:qiáo;D.和:hè。)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逝者如斯(这)      清风徐来(慢慢地)
水波不兴(起)
B.一瞬(一眨眼工夫) 冯虚御风(驾)
溯流光(逆流而上)
C.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襟危坐(端正)
何为其然(这样)
D.卒莫消长(到底) 洗盏更酌(更换)
东方之既白(既然)
【答案】 D(更:重新;既:已经。)
3.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舞幽壑之潜蛟(深谷)
B.渺渺兮予怀(茫然的样子)
C.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盘绕)
【答案】 B(悠远的样子。)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 D(A.属:①劝人饮酒,②同“嘱”嘱托;B.东:①名词作状语,向东,②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进发;C.困:①被围困,②贫困;D.唱歌。)
5.下列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B.望美人兮天一方
C.凌万顷之茫然
D.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答案】 D(A.古:白茫茫的水气,今:二十四节气之一;B.古:所思慕的人,今:美女;C.古:旷远的样子,今:①形容完全不了解或不知所措的样子,②形容因失意而神情恍惚的样子;D.古今都指凌乱。)
6.下列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客有吹洞箫者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固一世之雄也
【答案】 AB(AB是倒装句,C.被动句,D.判断句。)
7.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突出了景色的爽朗、澄净和优美。
B.“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徘徊”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柔美的月光对人的依恋和脉脉含情。
C.“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词表现了作者极度欢乐的心情。
D.“客有吹洞箫者……嫠妇。”运用比喻、夸张手法,突出了箫声的凄切、婉转,也烘托出人物内心的悲凉、幽怨之情。
【答案】 C(歌词中虽有欢乐,但也流露出作者内心中挥之不去的一种失意和感伤情绪。)
8.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B.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C.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
D.阐明物质不变的道理。
【答案】 A
二、语段精读
精段阅读,回答9~12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9.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危:端正
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盘绕
C.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酾:喝酒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渚:江边
【答案】 C(酾:斟。)
10.作者用曹操的典故的用意是(  )
A.惋惜曹操如此英雄竟兵败赤壁
B.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C.慨叹人生无常,人生短暂
D.借曹操自比,对自己功业无成的悲愤
【答案】 C
11.对这三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B.苏子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C.第1自然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2自然段的超脱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
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答案】 C(“第1自然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不对。)
三、延伸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劝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文日数千言  属:连续
B.闻者始哗不厌 厌:满意
C.适足以累之也 累:拖累
D.赙以金帛,辞之 辞:告辞
【答案】 D(辞:拒绝。)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母许之否乎
②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
B.①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
②然后取而用之
C.①母程氏亲授以书
②会洵卒,赙以金帛
D.①后以书见修
②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
【答案】 C(A.①代词,我;②代词,它。B.①助词,的;②代词,他。C.都是介词,用。D.①介词,拿;②介词,根据。)
1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使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诤臣之志。
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C.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既报知遇之恩,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D.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父母官。
【答案】 C(苏轼既不是向韩琦要官,也不是为自己要官。)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苏轼的才能,是很大的才能,今后自然会被朝廷重用。
(2)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分别守在各个地方,终于保全了城池。又调来征夫加固城墙,做了木制的堤岸,以便预防洪水第二次到来。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都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了么?”
等到成年的时候,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常常一日作几千字的文章,特别喜欢贾谊、陆贽之文。后来读了《庄子》,感叹不已:“过去我时常想某些想法,欲表达出来往往觉得辞不达意,而今读罢此书,真是句句中我下怀!”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当时求奇求怪的不良文风占据上风,主考官欧阳修正想扭转文风,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惊喜万分,后来苏轼拿着信件来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看来不久此人就要青出于蓝,超过老夫了。”人们听说欧阳修如此赞许苏轼,都吃惊而不满意,后来苏轼文章盛传于世,学士大夫才叹服不已。
英宗治平二年,苏轼进入登闻鼓院任判官,英宗在继位之前,就听说过苏轼之名,所以就想根据唐朝的典故,召苏轼入翰林院,担任知制诰一职。宰相韩琦说:“苏轼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今后自然会被朝廷重用。现在关键是要好好地培养他,使天下人都信服,都希望朝廷对他重用,那时再重用他,人们就不会有异议。如果现在骤然使他身居要职,则天下人未必信服,那样反而拖累了他。”等到考试二论,进入第三等,得到史馆的官职。苏轼后来听说此事,对韩琦非常感激,说:“韩公是一个‘爱人以德’的人!”适逢苏洵去世,(英宗)诏赐金银丝帛,苏轼婉言谢绝,只求赐官。英宗于是赐(苏洵)光禄寺丞。
苏轼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有钱人争着要逃出避水。苏轼说:“有钱人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有钱人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要效命于您。”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地下,但城却没有沉。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分别守在各个地方,终于保全了城池。又调来征夫加固城墙,做了木制的堤岸,以防洪水第二次到来。朝廷很赞赏他。
四、高考热点
16.根据下列有关“空气污染指数”的几个特点,给“空气污染指数”下定义。(不超过80个字)
①空气污染指数(AirpollutionIndex),简称APD。
②空气污染指数分级表征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
③空气污染指数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指数值形式。
④空气污染指数适合于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空气污染指数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分级表征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的适合于表示城市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的单一的概念性指数值形式。
17.阅读漫画,说明漫画的内容和启示。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内容:现代都市社会的背景下,一双手臂捧出写有“陌生人”字样和微笑神情的一颗大大的爱心,对方拿着带有问号的放大镜,用吃惊的眼神满脸疑惑地看着,身体还有本能地后仰。
启示:增强互信,利人利己,营造和谐社会。
18.仿照下面示例的形式、选取“财富/地位”“成功/幸福”“胜利/丰收”等中心词,另写一组句子,必须使用比喻修辞手法,并含有一定的哲理。
示例:
机会,凭自己争取
命运,靠自己把握
生命是自己的画板
为什么要依赖别人着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财富,靠自己创造
地位,凭自己奋斗
生活,是自己的航船
为什么要依赖别人掌舵
五、写作创新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晚上,行走在路上,我们总要感谢那一直陪伴着我们的路灯,是它驱散了我们心中的恐惧,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不灭的灯,它一直陪伴着我们成长、成熟……
请以“心头那盏不灭的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写作指向】 这是一个具有较大开放性的题目,可以着眼于自己的人生体验、美丽梦想,从个人经历入手;也可以立足于人类历史,从文化和思想的角度着笔;还可以把触角伸向现代社会,捕捉生活的瞬间,这样,“灯”就有了较多的喻意,它可以是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感情、一种道德,也可以是一个人、一本书等。写作时,要注意“灯”的定语“心头”、“不灭”,还要注意“灯”的指引作用。
【佳作赏读】
永不熄灭的灯
站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我回首张望,在这烟波浩渺的时空,有着人类走向辉煌、走向文明的脚印。每一个脚印都是一盏不灭的灯。在灯的映照下,我看到了脚印一边的悬崖,也看到了另一边的坦途。一盏不灭的灯在旁边映照着。是谁?是谁一次次地拿着灯指引和提醒着我们?
是那位在楚国望着漫漫长路不断上下求索的三闾大夫吗?原本少年得志的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备受怀王的赏识。但君王的昏庸和小人的当道,使你受尽痛苦,遭遇流放,原本忠心尽职的你,面对着滔滔的汩罗江,也不禁长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然后纵身投到江里,永葆自身的高洁。因为你知道,当今污浊的社会已经没有人能明白你。你只好把你的著作和自身高洁的情操,化为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当今,指引着后世。
是那位学问渊博、学术造诣很高却过着清贫生活,视楚国相位于不顾,终日靠编织草鞋为生的庄子吗?原本可以做官,享尽荣华富贵的你,却要秉承道家的思想,“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继续传扬自己“道法自然”的观点,安时处顺,逍遥自得。慢慢地,在时代的道路上你化为一盏灯,一直指引着人们走向心中的那座象牙塔。
是那位在草屋里居住,有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而宁愿自己挨饿受冻的杜甫吗?面对着统治者的荒淫无道,面对着老百姓受尽饥寒的社会现状,你流尽了泪水,用毕生去书写着所有的一切。最后,你去了,带着遗憾,带着未能实现的愿望,在一个寒冷漆黑的冬夜,飘向了远方。然而,那高尚的情操、深厚的爱国情感,已化作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了后人的心灵。
是那位建造了“西湖景致六条桥,隔株杨柳隔株桃”这个西湖十景之首“苏堤”的大文学家苏轼吗?心有大志,却遭贬谪,但你没有让自己湮没在个人的悲痛之中,你将目光投向了百姓,投向了那年久失修的西湖灌溉工程。从此,苏轼就化作一盏永不熄灭的灯,高高地挂在西湖上空,并时时地照着历代官员的内心。
是的,是他们,是那些心系江山社稷黎民百姓的他们,把自身化成了一盏盏永不熄灭的灯,指引着我们,让我们无惧无畏地沿着一条笔直的路向前走。
【名师点评】 这篇习作有这样几个优点。一是中心突出。中心句出现在最后一段:“是那些心系江山社稷黎民百姓的他们,把自身化成了一盏盏永不熄灭的灯,指引着我们,让我们无惧无畏地沿着一条笔直的路向前走。”二是结构严谨。开头提出问题,结尾解决问题,注意了前后文的照应。三是条理清晰。中间部分采用了并列式的结构形式,每段一个材料,有叙有议;且所选材料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四是选材典型。文中所选四个材料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全都是古人,全都有忧国忧民之情,他们的这种感情就是一盏盏明亮的灯。五是语言富有诗意。如“你去了,带着遗憾,带着未能实现的愿望,在一个寒冷漆黑的冬夜,飘向了远方”。
课件95张PPT。第九课 赤壁赋 第三单元秋浦歌(其十四)①
李白
炉②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③。
赧④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⑤。
【注释】 ①秋浦:在今安徽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②炉:指冶炼银、铜的熔炉。③红星:火星。乱:指火星迸溅四射的景象。紫烟:熔炉上方升腾的火光和浓烟。 ④赧(nǎn)郎:指冶炼工人。冶炼工人的脸膛因炉火烘烤呈红色,故称赧郎。赧:原意是因羞愧而脸红,这里是脸色发红的意思。 ⑤寒川:寒夜中的河流。
【简介】 《秋浦歌》共十七首,是李白政治失意后,于天宝十三年(754)漫游秋浦时所作。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并不多见,因而极为可贵。前二句从视觉的角度描写冶炼劳动的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火星四溅,紫烟蒸腾,天地通明。首句从宏观着笔,气势恢弘。“红星乱紫烟”是微观的特写镜头。“乱”字用得传神,把炉花飞溅和冶炼工人作业的紧张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两句描绘了劳动的壮美画卷,下面自然引出对劳动者的赞美:被炉火映红了脸膛的工人们,在月光明亮的夜晚,一边劳动,一边歌唱,歌声在寒夜中的水面上久久回荡。“赧郎”二字用得新颖,抓住了冶炼工人最典型的外貌特征。末句从听觉的角度运笔,是对冶炼工人精神风貌的揭示。“歌曲”抒发了冶炼工人的劳动热情,表现了冶炼工人粗犷、豪放的精神。全诗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冶炼工人的赞美与歌颂之情。
这首诗是一曲壮美的古代工业劳动的赞歌,为我国古典诗歌填补了一项空白。诗人眼界开阔,选材新颖,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光辉形象。 (2014年高考全国卷〈新课标Ⅰ〉)(原文在第八课上)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文章,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有时可借助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本语段中的“以”和两个“之”。
【答案】 B【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断句方法:①通文意。先通读文段,了解文段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意思。②看标志。主要看虚词,虚词往往有固定的位置,比如发语词“夫、盖、唯、斯”等用在句首;对话标志词“曰、云、言”后一般断开;表陈述、感叹、疑问、祈使语气的词,如“也、矣、乎、哉、耳、焉”等常用在句末。③辨句式。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特别是固定句式可以帮助断句,要熟记固定句式。④明修辞。如利用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断句。
1.掌握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掌握本文重点词语的意义。
2.能够理解并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把握散文记游说理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体会韵文的艺术魅力。
3.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表现的旷达乐观的情怀。4.一词多义
(一)虚词(二)实词
6.特殊句式
(1)固一世之雄也( )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3)而今安在哉( )
(4)何为其然也( )
(5)凌万顷之茫然( )判断句判断句动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定语后置7.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散文方面: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诗歌方面: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等。
词方面: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的词有怀古、咏史、说理、谈玄、感时伤事以及对山水田园的描绘、身世友情的抒写等等,奔放热情,豪迈旷达。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
书画方面: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名画《枯木怪石图》《竹石图》。
苏轼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苏轼注重提掖后人,有“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8.了解背景
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他的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它记述了作者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凉,再到他虽身处逆境而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文章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意脉突出,行文流畅自如,是光照千古的名篇。
9.开阔视野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散文和诗的特点。但它不是纯粹的散文,也不是诗。它是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包含着浓厚的诗意。赋很难写,自宋代的欧阳修、苏轼以后,就不大有人写了。《文心雕龙》说:“赋者,铺也。”苏轼写此赋,没有大量堆砌辞藻,但与其他文章相比,显然更有文采。本课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讲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一)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1):写作者与客人月夜泛舟的情形和飘飘欲仙的欢快心情。全段不曾出现一个“乐”字,但字里行间充满乐的气氛。
第二部分(2):写由乐转悲的感情变化,表达了作者惆怅失意之情。 (二)自主思悟
1.第1自然段首句交代了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首句先交代游赏的方式是“泛舟”,时间是“七月既望”,地点是“赤壁之下”,人物是“苏子与客”。2.第1自然段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描画了什么样的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作者写的是与友人泛舟赤壁、陶醉于美景之中饮酒赋诗的内容。作者邀清风、明月、水波于笔端,描画了一幅澄静的秋夜图。
3.“徘徊”二字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不仅逼真传神地写出了月亮不易令人觉察的缓慢移动,而且写出了被召唤出来的月亮对于游人的依依眷恋,实际上是游人即作者对于冰清玉洁的月亮的无限眷恋。
4.“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三句刻画了作者怎样的情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刻画出了作者与友人在无限美景之中饮酒赋诗、快乐至极的情态。
5.“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两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这两句话写出了小船在江面上任意东西、无拘无束的状态,这也是作者与友人此时心态的生动写照,他们抛开了世俗的羁绊,暂时忘却了忧愁。6.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了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三)深入探究
1.第一部分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
可分三层。
①第1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
②第2、3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
③第4、5、6、7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情况。2.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领略了怎样的景,抒发了怎样的情?
作者与友人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
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3.第二部分可分为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可分两层。第一层写作者的歌声,第二层写客人的箫声。
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4.第二部分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转折过渡。
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事:客吹洞箫,倚歌而和
悲:如泣如诉,舞蛟泣妇【答案】 B(愀:qiǎo。)
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徘徊 驾御 渺远 不绝如缕
B.洞箫 沧海 朔流 杯盘狼籍
C.遨游 瞬间 枕藉 用之不竭
D.袅袅 窈窕 旌旗 横槊赋诗
【答案】 B(“朔流”应为“溯流”。)【答案】 C(适:享有)
【答案】 D(D项中的“以”均为连词,表修饰。A项中,前“乎”为助词,后“乎”为语助词,相当于“呢”;B项中,前“之”为代词,后“之”为助词;C项中,前“然”为形容词词尾,后“然”为代词。)
【答案】 C(A.①歌唱,动词;②歌声,名词。B.①船桨,名词;②划,动词。C.像。D.①使……哭泣,使动用法;②哭泣。)
【答案】 A(①②动词的使动用法。③④⑤名词作状语。⑥形容词作动词。⑦名词作动词。⑧⑨名词的意动用法。)7.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今安在哉
A.羡长江之无穷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击空明兮溯流光
D.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答案】 B(例句和B都是宾语前置。)
8.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击空明兮溯流光
译: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译: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译: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
D.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译:这些知识本领不可能一下子得到,不如在悲凉的秋风中演奏箫声
【答案】 D(我知道这些想法一点也不能实现,只好把自己的无奈通过箫声寄托在这悲凉的秋风中。)
9.下面对第一段的文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紧扣题目,仅20个字就点明了出游的时间、地点、人物、方式,言简意赅。
B.“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描绘出了初秋时节江上的自然风光,衬托出游人平静爽快的心境。C.“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显示了作者对古代诗歌的喜爱,逼真地写出了封建社会文人墨客特有的兴致和雅怀。
D.“白露横江”,写秋意之浓;“水光接天”,状秋水之旺。
【答案】 C(“对古代诗歌的喜爱”不对,应为对明月的喜爱。)
10.下列对文章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描写景物,展示了一个澄澈朦胧的悠然意境,为全文奠定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B.第二段的歌词,运用“楚辞”笔法,用“桂”、“兰”、“月”暗示自己的高洁情操,用“美人”表示自己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忠君思想。
C.描写箫声的一段文字,运用比喻、比拟、叠音、拟声、侧面描写等手法。
D.第二段由“扣舷而歌之”到“倚歌而和之”,“悲”的情绪逐渐跌落,逐层深化,转化自然,丝丝入扣。
【答案】 C(没有“比拟”的手法。)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三、四、五段)
(一)整体把握
第三部分(3):写作者内心的苦闷,道出了悲的原因。
第四部分(4):通过回答客人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显示出作者的胸怀和随遇而安的乐观态度。
第五部分(5):写主客得到解脱的喜悦。 (二)自主思悟
1.写曹操的重心放在哪里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是为了突出像他这样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2.与曹操的对比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写“曹操”与“吾与子”对比,说明像曹操称雄一世,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更何况我们命运不济,仕途坎坷,只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罢了,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真令人悲叹啊!3.第3自然段运用了一系列的对比,这些对比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的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往。“蜉蝣于天地”“沧海之一粟”与“吾与子”对比,说明人的渺小。想要像长江、明月、仙人一样长存而不可得。这是现实与理想的对比,说明想长生不老而不能,因此只能“托遗响于悲风”。徐来的“清风”,已变成了“悲风”,这显示了情绪的变化,是触情于景的写法。4.第4自然段“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而又何羡乎!”这几句是如何分析“变与不变”的关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说,人类和“万物”都是永恒的。因而导出“而又何羡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这一句是针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而阐发的。5.第4自然段后半段是如何议论“取与不取”的?感情有何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哀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有,从中得到乐趣。
6.最后写“客喜而笑”,情感转悲为喜。此时已经不是开头的那种单纯的山水之乐了,“笑”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说明分外欣慰和轻松,苏轼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三)深入探究
1.第3自然段客于明月清风、良宵美景中吹奏出充满悲哀的箫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
客人认为即使曹孟德那样的英雄豪杰,当年声威赫赫,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渔樵江渚的草民,生命更是如蜉蝣般短暂,渺小得有如沧海一粟,梦想成仙又不可得,便不由悲从中来,借箫声来表达愁绪了。
2.“客”是如何抒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样的“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的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会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文章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是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不是为了写人生短暂。3.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苏子的回答照应了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答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
作者告诫我们,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4.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的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
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他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而注意到了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不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了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四)概括主旨
文章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复杂的感情。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做到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五)鉴赏艺术
1.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
与骈赋、律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2.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本文通篇以景来贯穿,“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现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溯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人的伤感起于曹操的“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苏子的对答,亦从清风、明月入论。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绪的外现;“扣舷而歌之”则是由“空明”“流光”之景而生,是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
【答案】 D(A项两字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B项“西”字为名词作状语,“东”字为名词活用作动词;C项“渔樵”为名词活用作动词,“侣”“友”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
5.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我们任凭小船随意漂荡,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B.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译文:桂树做的棹,兰木做的桨,划破月亮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C.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译文:背对着大江喝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
D.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如果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同我们都是永不消失的。
【答案】 C(应为“面对大江斟酒”。)
6.对本文内容及写作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本文首段正面描写“泛舟”游赏的景物,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B.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情怀。C.本文作者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
D.尾段写作者听了客的一番谈话之后,悲情达到高潮,以致借酒浇愁,放浪形骸于舟中。
【答案】 D(尾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荡寇志
长篇小说。一名《结水浒传》。七十回,结子一回。清俞万春作。曾自称创作此书意图在于,接续七十回本《水浒传》,说明“当年宋江并没有受招安、平方腊的话,只有被张叔夜擒拿正法一句话”。主要情节写退职管营提辖陈希真之女陈丽卿,被高俅养子高衙内看中,威逼求婚。
陈氏父女逃出京师,投奔亲戚刘广,又结识了刘的姻家、官军将领云天彪。后陈希真与刘广暂时在猿臂寨落草,但却勾结官军和地主武装,专与梁山作对,企图战胜梁山,向朝廷赎罪。后经云天彪荐引,被朝廷录用,并随同张叔夜擒杀了梁山一百单八将。充分暴露了作者对农民起义军必欲斩尽杀绝而后快的反动立场。1860年6月2日,太平天国军队进入苏州,曾将此书版本焚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