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5课 离骚 两首 课件 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年春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5课 离骚 两首 课件 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3-22 20:10:01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第五课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蕙(rǎng)  可惩(chénɡ)  忳郁邑(tún)
B.相道(xiānɡ) 嫉余(jí) 謇朝谇(jiǎn)
C.延伫(zhù) 朕车(zhèn) 以为裳(chánɡ)
D.椒丘(jiāo) 菲菲(fēi) 高余冠(ɡuàn)
【答案】 C(A.纟襄:xiāng,B.相:xiàng,D.冠:guā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固时俗之工巧兮(本来)
B.何方圜之能周兮(合)
忍尤而攘诟(忍受耻辱)
C.伏清白以死直兮(佩服)
及行迷之未远(趁着)
D.苟余情其信芳(只要)
岂余心之可惩(受创而改变)
【答案】 C(伏:守、保持。)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不同类的一项(  )
A.长余佩之陆离     B.步余马于兰皋兮
C.哀民生之多艰 D.固前圣之所厚
【答案】 B(A.长:形容词用作动词;B.步:名词用作动词;C.哀:形容词用作动词;D.厚:形容词用作动词。)
4.从文言句式的角度,选出不同类的一项(  )
A.高余冠之岌岌兮 B.冠切云之崔嵬
C.怨灵修之浩荡兮 D.蚓无爪牙之利
【答案】 C(A、B、D为定语后置句。)
5.下列诗句中不属对偶的一项是(  )
A.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B.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D.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答案】 D
6.对《离骚》思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动,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
B.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
C.表现了诗人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俊洁的人格。
D.在表现激情的同时,更多地表达出了诗人的无奈和感伤。
【答案】 D(没有感伤。)
7.阅读第②段,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揭示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澜变化。
B.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表明自己品行高洁,不同流合污。
C.语言上运用了许多联绵词,如“兰皋”“椒丘”“芙蓉”“陆离”等,富有声韵美和表现力。
D.诗人主要采用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叙说自己被流放的经历。
【答案】 C(“兰皋”“椒丘”“芙蓉”都不是联绵词。)
8.默写原文语句。
(1)诗人不只是为自己鸣不平,而且以博大的胸怀,对人民寄予了深厚的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轻信谣言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而指斥奸佞小人违背规矩,追随邪曲,为了顺适人意,不惜歪曲真理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体现诗人要坚持美与善的理想和坚定信念,至死不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二、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9~12题。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9.“余独好修以为常”的译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独爱美(修身养性),并且习以为常。
10.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11.屈原作品中善于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的忠贞和高洁。课文中与“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语意相近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12.屈原在《离骚》中塑造了一位坚持正义、坚贞不屈的爱国诗人形象。课文中与“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语意相近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三、延伸提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6题。
自当,蒙古人也。英宗时,擢监察御史,录囚大兴县,有以冤事系狱者。其人尝见有橐驼死道傍,因舁至其家醢之。会官橐驼被盗,捕索甚亟,乃执而勘之,其人自诬服。自当审其狱辞,疑为冤,即以上御史台。台臣以为赃既具,是特御史畏杀人耳,不听,竟处死。后数日,辽阳行省以获盗闻,冤始白,人以是服其明。
会皇后殂,命工部撤行殿车帐,皆新作之。自当未即兴工。尚书曰:“此奉特旨,员外有误,则罪归于众矣。”自当曰:“即有罪,我独任之。”未几,帝果问成否。省臣乃召自当责问之。自当请自入对。既见帝,奏曰:“皇后行殿车帐尚新,若改作之,恐劳民费财。”帝大悦,语省臣曰:“国家用人,当择如自当者,庶不误大事。”
文宗即位,除中书左司郎中,有使持诏自江浙还,言行省臣意若有不服者。帝怒,命遣使问不敬状,将悉诛之。自当言于丞相燕帖木儿曰:“皇帝新即位,云南、四川且犹未定,乃以使臣一言杀行省大臣,恐非盛德事。况江浙豪奢之地,使臣或不得厌其所需,则造言以陷之耳。”燕帖木儿以言于帝,事乃止。
顺帝初,除福建都转运盐使。先是,自当为左司郎中时,泰定帝尝欲以河间、江浙、福建盐引六万赐中书参议撒迪,自当执不可,仅以福建盐引二万赐之。至是,自当复建言盐引宜尽资国用以纾民力。时撒迪方为御史大夫,不以为怨,数遣人省自当母于京师所居。
为浙西肃政廉访使。时有以驸马为江浙行省丞相者,其宦竖恃公主势,坐杭州达鲁花赤位,令有司强买民间物,不从辄殴之。有司来白自当,自当即逮之械以令众,自是丞相府无敢为民害者。自当历事四朝,官自从仕郎累转至通奉大夫,刚介弗回,终始一节,有古遗直之风。然卒以是忤权贵而不复柄用,君子皆惜焉。
(选自《元史·自当传》,有删改)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执而勘之          勘:审问
B.当择如自当者,庶不误大事 庶:或许
C.使臣或不得厌其所需 厌:厌烦
D.数遣人省自当母于京师所居 省:看望
【答案】 C(厌:满足。)
14.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自当为人刚直的一组是(  )
①若改作之,恐劳民费财 ②乃以使臣一言杀行省大臣,恐非盛德事 ③自当执不可,仅以福建盐引二万赐之 ④坐杭州达鲁花赤位,令有司强买民间物 ⑤自当历事四朝,官自从仕郎累转至通奉大夫 ⑥刚介弗回,终始一节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答案】 A(④写的是驸马宦官的事,与自当无关;⑤写自当任职的情况,不能表明自当正直。)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当断案精明。他被提拔为监察御史,巡查案件时,发现有人可能被冤枉,上报给御史台,有关官员却不予理会,结果证明自当的判断是对的。
B.自当制止朝廷劳民伤财。皇后去世,皇帝下令新做行殿车帐,自当没有开工,被尚书责备,后来自当面见皇帝陈述理由,得到皇帝的称赞。
C.自当反对皇帝滥杀。有使臣报告皇帝说,江浙好像有官员不服皇帝,皇帝下令追查处决这些人,自当通过丞相阐述自己的看法,事情才作罢。
D.自当为官尽职,但因得罪权贵不得志。他敢于违抗皇帝的命令,不怕依仗公主势力的人,在任上始终保持气节,但遭到撒迪等权贵的报复。
【答案】 D(“但遭到撒迪等权贵的报复”与原文不符。)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台臣以为赃既具,是特御史畏杀人耳,不听,竟处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司来白自当,自当即逮之械以令众,自是丞相府无敢为民害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御史台的官员认为赃物已经具备,这只不过是御史(自当)害怕杀人罢了,不理会,最终处死(那个人)。
(2)官员来报告自当,自当马上逮捕(宦官),戴上刑具以示众,从此丞相府中没有敢坑害百姓的。
参考译文:
自当是蒙古人。英宗在位时,被提拔为监察御史。巡查大兴县囚犯的案卷,有一个因为蒙冤被关在狱中的人。那个人曾经看见有骆驼死在路旁,便抬回家中做成肉酱。恰好官府的骆驼被人偷走,搜捕很急,就把(他)抓起来审问,那人被迫服罪。自当审查他的供词,怀疑是冤案,马上把案卷上报御史台。御史台的官员认为赃物已经具备,只不过是御史(自当)害怕杀人罢了,不理会,最终处死(那个人)。过了几天 ,辽阳行省把抓获偷窃骆驼的盗贼上报朝廷,冤案才得以昭雪,人们于是佩服自当精明。
恰逢皇后去世,皇帝命令工部撤去行殿车帐,全部重新制作。自当没有马上开工。尚书说:“这是奉了皇上的特别旨意,员外您如果有失误,罪过就归大家了。”自当说:“即使有罪,我独自承担。”不久,皇帝果然问完成了没有。中书省的大臣于是召来自当责问。自当请求自己入宫回答皇帝。见到皇帝后,启奏说:“皇后的行殿车帐还很新,如果改做,恐怕会劳民伤财。”皇帝很高兴,对中书省的大臣说:“国家用人,应当挑选像自当这样的人,才可以不误大事。
文宗继位,授予自当中书左司郎中的职位。有使臣携带诏书从江浙返回,说江浙行省大臣中好像有对皇帝不服的。皇帝大怒,下命派使臣查问行省大臣不尊敬皇帝的情况,将要把他们全部处死。自当对丞相燕帖木儿说:“皇帝刚刚继位,云南、四川还没有平定,就因为使臣一句话而杀行省大臣,这恐怕不是品德高尚的事。况且江浙是豪华奢侈的地方,使臣可能是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编造谎言来陷害大臣。”燕帖木儿把这些话说给皇帝听,事情才作罢。
顺帝初年,授予自当福建都转运盐使的职位。在此之前,自当任左司郎中时,泰定皇帝曾经想把河间、江浙、福建六万盐钞赐给中书参议撒迪,自当坚持认为不行,只把福建两万盐钞赐给撒迪。到这时,自当又建议盐钞应该全部资助国家经费来缓解民力。当时撒迪正担任御史大夫,不因此怨恨自当,多次派人到京城自当的住所看望自当的母亲。
自当担任浙西肃政廉访使。当时有一位驸马担任江浙行省丞相,他的宦官依仗公主的势力,占据杭州达鲁花赤(元官职名,略相当于中央特派员)的职位,命令官员强买民间的货物,不服从就殴打。官员来报告自当,自当马上逮捕宦官,戴上刑具以示众,从此丞相府中没有敢坑害百姓的。自当任职经历四朝,官职从仕郎多次升迁到通奉大夫,刚强耿介不回头,始终保持同样的气节,有古人正直的遗风。然而他最终因此得罪权贵而不再得到重用,高尚的人都替他感到惋惜。
四、高考热点
17.新闻点评是用概括的语言对新闻内容进行评论,鲜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请点评下面这则新闻。要求:观点正确,态度鲜明,语言概括。
自《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央视开播以来,收视率一路走高,步步逼近全国收视冠军《中国好声音》。现在一到播出时间,就有好多人搬着小板凳守在电视机前,乖乖地“听写”。奉为圭臬、僭越、户枢不蠹……这些词只根据拼音你能写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汉字听写大会在让人们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中,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有益继承,在娱乐至上、歌舞当家的时代,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推广作出实实在在的努力。这样的文化担当,值得称道。
18.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所填语句不要使用数字。
时间分配
16个无意义音节记忆百分数
5段传记文记忆百分数
立刻
4小时后
立刻
4小时后
全部时间诵读
35
15
35
16
1/5时间用于尝试回忆
50
26
37
19
2/5时间用于尝试回忆
54
28
41
25
3/5时间用于尝试回忆
57
37
42
26
4/5时间用于尝试回忆
74
48
42
26
这是一份有关尝试回忆效果的实验结果材料。根据这个结果,我们在记忆无意义不连贯材料时,应该________;相较而言,在记忆连贯段落或文章时,应该________。但是不管记忆材料有无意义、是否连贯,分配一定比例的时间用于尝试回忆,都________。
【答案】 分配大部分时间用于尝试回忆;分配更多时间用于诵读;有利于增强记忆效果。
19.徐悲鸿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屈原宁愿投江,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受到人们敬仰的人物哪一个没有铮铮傲骨?哪一个曾向权贵低头弯腰?他们是巍峨的昆仑;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是凛然的尊严;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是天地之间堂堂正正的人!
【答案】 李白宁愿辞官,也不去“摧眉折腰事权贵”,陶渊明宁肯归隐,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他们是屹立的泰山,他们是不屈的信念。
五、写作创新
20.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北岛在《走吧》一诗中用异于前辈的歌声,吟唱着自我:
走吧/落叶吹进深谷/歌声却没有归宿
走吧/冰上的月光/已从河面上溢出
走吧/眼睛望着同一片天空/心敲击着暮色的鼓
走吧/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
走吧/路呵路/飘满了红罂粟
诗人朝着“生命的湖”一路走去,一路是“落叶”的萧条、“没有归宿”的迷惘、清冷的“月光”、充满诱惑的“红罂粟”……我们每一个人,也许都在同样的一条路上。
请以“在路上”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规定的话题范围之内。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体裁自选(除诗歌外)。⑤不得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写作指向】 话题“在路上”,浅显易懂,审题难度不大。但是,若不深入理解材料含意,这个作文也易平庸化。如去上学的路上,去看电影的路上,去XX路上,等等。“在路上”,是一个比喻型话题,有象征意义。从所给材料来看,这个“路”是人生历程,“在路上”,显然是指在人生之路上。正如引语中所说,人生之路有着“‘落叶’的萧条、‘没有归宿’的迷惘、清冷的‘月光’、充满诱惑的‘红罂粟’”,这些都预示着人生是在挫折和迷茫中前行的,但正如北岛在诗中所言:走吧/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即便人生之路崎岖难行,我们也有不灭的梦想和心中的圣地要去追寻。因此,这个话题,准确的立意应该与人生、理想、追求、苦难、挫折等有关。
话题是一个介词短语,可以根据立意自设合适题目,也可以用添加法,将这个话题补充完整用作题目。“谁”在路上?在路上怎么样?即补出这个句子的主语、谓语来。这个“谁”,可以是自己,可以是古人,也可以是国人,当然也可以是一个群体。这个(或这些)人在路上做什么呢?不论在路上遇到多大挫折,永不放弃自己的追求;在路上,享受着人生的欢乐与痛苦,坦然面对;等等。这样一来,文章的主题就有了,文章的内容也有了。
【佳作赏读】
泪与旗
唐黎
在去往生命之湖的路上,那满地的落英与不尽的萧索勾出了我眼中的泪,可我却不能让我生命坚毅执著的旗倒下。
在路上,我不敢看我看到的。那些上帝为我布置的景色叫我如何面对与欣赏,它们是风也瑟瑟,雨也潇潇;那些上帝为我设下的岔道叫我怎么解读,黑夜里歧路万千,让我如何走好;那些上帝为我安排的行人,要我用什么方法去陪伴,每个人都是一座山,要我怎样攀登。我好迷惘,神啊,救救我吧!清冷的月光中,是谁吹起了羌笛?那天上的云不散,可我的神已乱;那地上的水在流,可我的心已断。这一切要叫我如何面对?这凉风暖风都是悲风,这过去未来都是伤痛。
在路上,我不敢想我想到的。虽然没有谁来禁锢我的思想,可毕竟未到过生命之湖的我尚未成熟。二十年后的我会是生活在自己的小宫殿里,还是生活在别人的冷眼与嘲笑里却仍未背弃心中的理想?在生命的路上,风放肆拼命地吹,无端拨弄我的眼泪,当记忆的弦缠绕住过往的支离破碎,是慌乱占据了心扉。夜深人静,唯有孤独徘徊于路上,心中仅有“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微微凄凉与苦笑的泪。
在路上,我不敢做我想做的。我想当一个英雄,可惜没有那个胆量;我看见许多污浊不堪的世事,在我的眼前一遍又一遍地演出,我想伸出双手,却是无能为力,只是一次又一次地心生怨怒;我拥有爱心,却没有那份勇气将之释放,这分明是一种痛苦。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的重击,让我疲惫不堪。时间在无言中消逝,萍踪花影,飘飘荡荡,苦苦挽留也只有一缕微香。脚步朝着生命之湖,回想起曾经有过的景色与如今的情状,怕只怕秋来望那落叶满地,怕只怕春来看那花如泪凝。
但我依然不愿将生命的旗丢下,即便是我泪流满面,也要让旗做我在路上拼搏过的见证。
看生命的路上:月在窗影上移,花在石阶下残,树在月光中摇,泪在烛光中闪。
看我:将在路上,扛着一面大旗,像狂风一样舞蹈,心生呼啸。
【名师点评】 作者对话题理解准确,明确指出在人生的路上会遇到各种挫折,会“勾出了我眼中的泪”,但不能退缩,“不能让我生命坚毅执著的旗倒下”,主题鲜明,紧扣话题。作者开头先提出全文的中心,然后从三个方面平行展开论述,最后总结,因而文章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全文语言流畅,尤其结尾两段,充满了诗情画意,极具表现力。
课件102张PPT。第五课 离骚 第二单元
曲池荷
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①,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注释】 ①曲岸:曲折的池塘岸。
【简介】 卢照邻,志大位卑,一生坎坷多舛。这首《曲池荷》,是卢照邻晚期的作品,借咏荷以抒其情怀。借物咏怀是卢照邻的强项,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言外有抱才不遇,早年零落之感。”正可以用来评论该诗。《曲池荷》诗中的“飘零”是一样的含意,其中深深寄寓着诗人一生的忧愤与感慨。
【赏析】 “浮香绕曲岸”,未见其形,先闻其香。曲折的池岸泛着阵阵清香,说明荷花盛开,正值夏季。“圆影覆华池”,写月光笼罩着荷池。月影是圆的,花与影,影影绰绰,莫能分解。写荷的诗作不在少数。而这首诗采取侧面写法,以香夺人,不着意描绘其优美的形态和动人的纯洁,却传出了夜荷的神韵。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是沿用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意,但又有所变化,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早年零落的感慨。《曲池荷》的前两句写的是花好月圆,而后两句突然转写花之自悼。这花之自悼实为人之自悼。咏物诗,“因物以见我”,乃见其佳处。可见卢照邻咏物诗之造诣。 (2014年高考全国卷〈新课标Ⅰ〉)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题目并不是单纯地给出上(下)半句,写另外半句,而是给定语境,确定正确的诗句,相比以往加大了难度。其中(2)“猿猱”“攀援”两词较难写。
【答案】 (1)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3)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平时背诵名句名篇,要注意领悟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1.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及《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2.理解并把握诗中的关键语句,分析理解作者抒发的政治抱负。
3.感悟并学习诗人坚持真理、热爱祖国、至死不渝的崇高精神。2.掌握通假
(1)偭规矩而改错( )
(2)忳郁邑余侘傺兮( )
(3)何方圜之能周兮( )
(4)延伫乎吾将反( )
(5)伏清白以死直兮( )
(6)进不入以离尤兮( )
(7)芳菲菲其弥章( )“错”通“措”,措施。“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圜”通“圆”,圆凿。“反”通“返”返回。“伏”通“服”,保持。“离”通“罹”,遭受。“章”通“彰”,显著。4.一词多义
(一)虚词(二)实词
6.特殊句式
(1)謇朝谇而夕替( )
(2)步余马于兰皋兮( )
(3)不吾知其亦已兮( )
(4)高余冠之岌岌兮( )被动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7.走近作者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在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受到广泛的尊崇。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名平,字原。而《离骚》中则自称正则,字灵均,这是前者的转写化名。“正则”与“灵均”是“平”和“原”两字的引申义。屈原与怀王同祖,他当左徒,是以宗亲而任重臣。
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动,据《屈原列传》所载,并用屈原作品相印证,主要有:内政方面帮助怀王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楚怀王死了以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此时郢都“百姓震愆”,“民离散而相失”,他只得去故乡而就远。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大概有九年之久。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于是,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江走去。屈原不可能回楚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于汩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8.了解背景
关于《离骚》的写作年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则当作于放逐以后。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怀王时被疏以后,有说作于顷襄王时被放以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作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他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反复谈到“民”的问题,“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离骚》);“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九章·抽思》)。这实际上是古代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思想的发展。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9.题目解说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指出:“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10.开阔视野
楚辞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如萧统《文选》中的“骚”类、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篇,就是对整个楚辞而言。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楚地早有歌谣,据刘向《说苑》记载,约公元前6世纪有《越人歌》和《楚人歌》。《论语》载孔子曾听到《接舆歌》,《孟子》中也有《孺子歌》等等。可是这些楚地歌谣仅一鳞半爪地存于历史记载中,只是到了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种文学样式。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者。据《史记》记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见《宋文鉴》卷九十二)这一说法是正确的。除此而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自主思悟
1.开头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开头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2.如何理解“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这两句诗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这两句启下。描述自己早晨在朝廷上进谏,傍晚就被罢免了官职,以致情绪非常低落和困惑,心情极为痛苦。3.屈原说“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却为什么又说“謇朝谇而夕替”?请找出相关诗句,并分别概括出具体的原因。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为了正义和理想,屈原丝毫没有顾及个人的利益和安危。“虽九死其犹未悔”显示了屈原坚定的决心,完美的人格。5.如何理解“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这四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这四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成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但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使诗具有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恍惚的艺术效果。6.“固时俗……以为度”这几句写了什么内容?分析“时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写周围风气的败坏。“时俗”一词,说明当时社会环境一团糟,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尺度可言,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
(三)深入探究
1.节选的这部分里第一节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节接着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前后是否有矛盾?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因而遭到小人诬陷、倾轧,君主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虽然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无退缩的念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等就是对这种心志的表白。第二节里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是就在政治活动中的进退来说的,并不意味着诗人就此放弃操守。因此,前后并不矛盾。
2.诗中的“鸷鸟”“方圜”各指代什么?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除此之外,节选部分还有运用这种写法的诗句吗?试找出并加以分析。
“鸷”是凶猛的鸟,指鹰、雕等。“鸟”这里指一般的鸟。它们分别比喻君子和小人。“方”是方枘,“圜”是圆凿(榫眼),比喻根本不相同的两种人。这样写,既增强了诗歌的文学色彩,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给读者以较深刻的印象。
这种写法,在本诗乃至屈原所有的诗歌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运用。如本诗中的“蕙”“蛾眉”“兰皋”“椒丘”“芰荷”“芙蓉”“繁饰”等均比喻高尚的节操、美好的品行、崇高的理想;而“众女”等则比喻小人。这种写法,形象鲜明,情感意识强烈,使诗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3.文中描写花草禽虫的用意是什么?
课文中描写花草的诗句有“既替余以蕙纟襄兮,又申之以揽茝”“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些诗句交代诗人自己被疏废弃的原因及被废弃后的行为。显然,诗人用自己爱好奇伟瑰丽的香蕙芳芷比喻自己理想的崇高美好;在被疏废弃后的恶劣处境中,诗人仍让自己的马缓行在长满兰草的水边高地,疾驰在长满椒树的山冈,依旧以荷花、荷叶为衣,表现了诗人无论“进”“退”,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始终不变,九死不悔。在描述楚国群邪蔽贤,自己壮志难酬时,以古来鹰隼和凡鸟不能同群比喻自己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决心。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蕙”“茝”“鸷鸟”“兰”“椒”“芰荷”“芙蓉”等作比,意象华美,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能被一种深远的意境所吸引,这些生长在水国荒地的幽花香草把人们的心情引到奇丽的幻想境界。诗人用它们来象征自己高洁的品德,披戴亲近它们,就是象征他的被服德义,这就写出了诗人的高大芳洁的动人形象。4.《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答案】 A(B项“谇”读suì;C项“圜”读yuán;D项“芰”读jì。)
【答案】 C(A项“虽”应释为“唯”;B项“错”为“措施”;D项“攘”应释为“忍受”。)【答案】 A(A.固:本来;B.以:因为/而;C.周:苟合/合;D.善:崇尚/好做。)【答案】 C(例句和C都当“不得志”讲。A.阻塞不通,B.穷尽,D.穷尽。)【答案】 C(蛾眉:喻指高尚德行。)【答案】 A(A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其它三个都是为动用法。)
7.下列各句中的特殊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吾知其亦已兮
A.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B.謇朝谇而夕替。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长余佩之陆离
【答案】 C(都是宾语前置句)8.下列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长长地叹息泪流满面啊,为人民生活的多灾多难而哀伤。诗人几遭贬抑,关心国运民生却无可奈何,只能仰天长叹,掩面哭泣。
B.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多替。——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可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这一句写出了君主不分贤愚忠奸的昏庸。C.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一句是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坚守正直,恪守高洁,一心向善,九死未悔,这是屈原人格的写照,也是他为人处世的原则。
D.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怨我那圣王实在荒唐,他始终不能把民情体谅。这一句写出了诗人对楚王昏庸的刻骨仇恨。
【答案】 D(“刻骨仇恨”不对。)9.在下列横线上补出原文诗句。
(1)表现诗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诗人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0.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学识渊博,明于治乱,擅长外交辞令。起初深得国君信任,曾先后任左徒、三闾大夫,后屡遭奸臣陷害,先后两次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攻破楚国郢都,屈原于夏历正月十五日怀石投汨罗江而死。
B.《离骚》是屈原遭奸臣陷害,第二次被放逐到江南时的作品,也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C.屈原的作品还有《九章》《九歌》《天问》等。
D.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他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答案】 A(应为五月五日。)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一)整体把握
第二段,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表现追求美德、体解不悔的高尚品德。
(二)自主思悟
1.第2自然段开头6句写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作者对此前自己的行为产生了怀疑。他后悔当初没有认清形势,选准道路,那么现在抽身退出还来得及吧!当然,由进到退是要经过一番内心的争斗的。“延伫”“步”“止息”等语词,写出了一位犹豫、彷徨、苦苦思索的诗人形象。
2.第2自然段开头写屈原犹豫彷徨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这里的犹豫彷徨为屈原自沉汩罗江埋下了伏笔。
3.“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初服”是指什么?此句表现了屈原怎样的选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初服”指出仕前的服饰,比喻原先的志向。屈原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已有了充分的认识,但他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志向,而是一如既往地保持自己原有的美好品德。
4.“余独好修以为常”一句有何深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了自己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志向。“独”字表现出作者认定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并甘愿为之付出代价的态度,带有一丝自豪的味道。 (三)深入探究
1.屈原对后世有怎样的影响?
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他关心国家和人民,直到今天仍作为坚定的爱国者受到高度评价。虽然他的爱国和忠君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背离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但同时也要看到,屈原又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他并不把自己看作君主的奴仆,而是以君主从而也是国家的引路人自居。
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生理想有坚定的信念,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与自身所属社会集团的大多数人对抗,宁死不渝。这就在忠君爱国的公认道德前提下,保存了独立思考、忠于自身认识的权利。作为理想的殉难者,后人曾从他身上受到巨大感召;他立身处世的方式,也被后世正直的文人引为仿效的榜样。2.《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1)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都是香草,作者用服饰的高洁来象征自己的美德与才能。虽未明说,但喻意自明。(2)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明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3)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美感。(4)较多地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对仗工整。
(四)概括主旨
本诗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却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表现了诗人和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表达了诗人誓死坚持自己的理想、保持人格清白的决心,也体现了诗人因谗被疏后,继续求索的精神和内心的矛盾冲突。 (五)鉴赏艺术
1.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屈原的浪漫主义在《离骚》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中塑造了一个高大纯洁的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远远超出了现实。诗中贯串着诗人改造现实的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便表现出以身殉理想的坚决意志。二是运用奇特的幻想、新奇的意象来表现个人生活和政治理想,感情充沛、强烈,语言华丽。
《离骚》中的感情或炽热、激越、昂扬,或缠绵、细腻、深沉;同时诗中有“我”,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有个性,诗中充满了内质与魅力,给我们带来感动、眼泪、欢喜、惆怅。他用兰花香草、荷衣蓉裳来象征自己品格之纯洁高尚,他将群小党人比作萧艾臭草、恶禽秽物。这一切都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2.大量运用比喻和象征。
《离骚》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香草、美人喻追求高尚节操的自己,以恶鸟喻邪恶小人,以淫女喻党人、奸臣。以天地诸神比喻历史,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3.具有强烈的韵律感、音乐性。
(1)押韵。根据上古音韵系统,《离骚》是隔句用韵的。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诟”“厚”是韵脚;“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错”“度”是韵脚。
(2)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在这首诗里,一般是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兮”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兮”读起来绵长,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3)大量使用对偶句。
如:“既替余以蕙纟襄兮,又申之以揽茝”“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4)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革几羁”“郁邑”“侘傺”“陆离”等是双声词,“岌岌”“菲菲”等是叠音词。 (六)随堂练习
1.下列字形书写有错误的一组是(  )
A.贬黜   叹息   九死未悔
B.嫉妒   诽谤   欲盖弥彰
C.忧闷   消逝   投机取巧
D.奔驰   规距   孤傲不群
【答案】 D(“规距”应为“规矩”。)
【答案】 A(B项的“朕”应为第一人称“我的”;C项的“攘”应为“忍受”;D项的“苟”应为“只要”。)
【答案】 C(C项都是介词,译为“把”。A项①表转折关系;②表示承接关系。B项①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是用作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①是“唯”;②是“即使”。)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謇朝谇而夕替——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
B.背绳墨以追曲兮——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
C.余独好修以为常——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
D.岂余心之可惩——难道我的志向是应该受惩罚的吗
【答案】 D(D项句子应翻译为:“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受挫而改变的吗?”)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与《诗经》用写实精神来广泛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相比较,《离骚》书写理想,抒发爱国热情,富有浪漫气息,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优秀传统。
B.《离骚》主要借助丰富的想象,同时运用了夸张、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
C.文学史上常“风、骚”并称。“风”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骚”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
D.《离骚》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最长的一首政治叙事诗,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答案】 D(《离骚》应为政治抒情诗。)聊斋志异
文言短篇小说集。清蒲松龄作。内容多取材民间故事,经作者丰富想象,通过人鬼相杂、幽冥相间的艺术画面,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罪恶,讽刺科举制度的虚伪和种种弊端,歌颂男女青年的纯真爱情,批判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作品继承和发展了魏晋志怪小说和唐人小说的艺术成就,一方面把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等非现实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曲折而自由地反映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和斗争;一方面又充分利用这类特殊形象所提供的超现实力量,鲜明表达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既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又给人以现实主义的真实感。小说构思奇巧,既幻异曲折,跌宕多变,又脉络分明,叙次井然,且以文笔洗练、描绘细腻见长。其思想与艺术成就,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创作上的新的高峰。优秀篇章很多,如《劳山道士》讽刺投机取巧和浅尝辄止者必然碰壁;《画皮》揭露披着美丽伪装以害人的恶魔的伎俩;《婴宁》歌颂了少女无视封建礼教的反叛精神;《红玉》写“人侠”和“狐侠”锄强扶弱、为被迫害的人民复仇;《促织》控诉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煎迫;《席方平》剖析了整个官僚统治机构的丑恶本质;《胭脂》暴露了封建司法的黑暗和腐败。这些作品脍炙人口,流传甚广。但其中亦掺杂有封建伦理道德、因果报应和宿命论等思想糟粕,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局限。此书通行本共十六卷四百三十篇,现存最早刻本为乾隆三十一年青柯亭本。解放后又发现了作者的部分手稿和乾隆时的铸雪斋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