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七课
一、课内双基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忧伤终老 辟如朝露 慨当以慷
B.攸攸我心 兰泽芳草 周公吐哺
C.山不厌高 越陌度阡 乌鹊南飞
D.绕树三匝 同心离居 误落陈网
【答案】 C(A.辟—譬,B.攸—悠,D.陈—尘。)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少无适俗韵(气质,性格) 忧思难忘(功业未就而老将至的焦虑之情)
B.食野之苹(苹果) 越陌度阡(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C.桃李罗堂前(排列) 枉用相存(枉驾,屈就)
D.羁鸟恋旧林(束缚) 乌鹊南飞(乌鸦)
【答案】 B(苹:艾蒿。)
3. 下列句子中没有用“互文”手法的一句是( )
A.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B.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C.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D.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答案】 D
4.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同时也是深刻的比喻。
B.用“乌鹊”比喻贤才,希望群贤毕至。
C.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来启发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边来。
D.这四句诗采用赋的手法,直陈其事,表现曹操求贤若渴。
【答案】 D(“赋”的手法,直陈其事,不对,应为比的手法。)
5.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因怜贤才的无所依托,渴望其归己。
B.诗人以山海作比,引“周公吐哺”的典故作勉励,表明自己求贤不懈的耿耿赤诚。
C.诗人希望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
D.诗人求才若渴,以古人自况,表明自己已成为天下人心目中的圣明君主,但却有未显声名之意。
【答案】 D(“表明……”一句不对)
6.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中的“俗”指社会风尚,就读书来说,也就是读书做官的一套。“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丘山”代表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
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中“羁鸟”“池鱼”喻指诗人自己。“旧林”“故渊”即篇末的“自然”,指大自然的广阔天地——农村田园。
C.“开荒南野际”,是指诗人回乡之后立即投入垦荒劳动。“守拙”是和官场权谋机诈的“取巧”相对而言的,是一种鄙视功名利禄,洁自身好的清高品质。
D.“樊笼”即诗中所说的“尘网”,指当时复杂的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答案】 C(“指诗人回乡之后立即投入垦荒劳动”理解太实。)
7.下列对《归田园居(其一)》诗句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由官场回归农村之后赏心悦目的田园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置身于大自然怀抱之中的欢快心情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B.诗人在诗中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充满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沁人心脾,悦人耳目。
C.诗人在诗中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深刻的总结,对尘世中的生活有清醒的认识,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D.这首诗用的是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答案】 C(“表达思乡之情”不对。)
8.《归园田居(其一)》诗中“尘网”“羁鸟”“池鱼”“樊笼”词语所用修辞的作用正确的选项是( )
A.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憎恶黑暗现实、仕途生活的情感。
B.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达诗人憎恶官场生活,逃避现实生活的情感。
C.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达诗人憎恶封建制度的束缚,意在冲破封建思想的困扰的情感。
D.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达诗人憎恶黑暗的统治,不满不合理的制度的情感。
【答案】 A
二、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9~11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9.下列加点字均有多项意义,请加以辨析。
(1)A.桃李罗堂前( ) B.天罗地网( )
C.门可罗雀( ) D.星罗棋布( )
(2)A.户庭无尘杂( ) B.门当户对( )
C.户枢不蠹( ) D.环村居者皆猎户( )
(3)A.守拙归园田( ) B.完璧归赵( )
C.咸归附之( ) D.津泽皆归其根( )
(4)A.守拙归园田( ) B.守株待兔( )
C.能守其土( ) D.谪守巴陵郡( )
【答案】 (1)A.排列,B.捕鸟的网,C.张网捕,D.陈列
(2)A.门,B.门第,C.门,D.人家
(3)A.回,B.归还,C.归顺,D.归聚
(4)A.安守,保持,B.守候,C.保卫,D.做……太守
10.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诗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充分表现出了诗人眷恋故土的思乡感情。
B.说明关在笼中的鸟都喜欢飞回树林里,养在池塘中的鱼都盼望着游回江河之中。
C.表达了诗人不愿受人摆弄,任人驱使的主张。
D.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渴求摆脱官场羁绊,渴求早日回归乡里,怡然躬耕的心愿。
【答案】 D
11.对具体诗句及有关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无适俗韵”,我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和情趣。——诗人开门见山就写出了自己要归园田的理由,即与世俗不和。韵,指气韵、气质、个性、情趣等。
B.“误落尘网中”,我错误地,并非故意地落入了庸俗污浊的官场。——诗人把许多人孜孜以求的官场比作罗网,将官场生活视为污秽不堪,呼应前句,构成了诗人的整体性格。
C.“一去三十年”,诗人从393年,即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做江州祭酒在405年,即东晋安帝义熙元年,挂冠辞去彭泽令,共13年。——诗人却把十三年写作三十年,表明诗篇不大计较数字的运用。
D.“户庭无尘杂”,我家大门的内外没有世上那种乱糟糟的使人厌烦的事情。——这一句正好与《饮酒》中“心远地自偏”相印证。户庭即门庭,包括门外及院子,此处侧重指门外。
【答案】 C
三、延伸提高
阅读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完成12~13题。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2.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交代劳动的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B.三、四两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各种杂草。
C.五、六两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种祈盼有个好收成。
【答案】 D
13.对诗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语,前实后虚,相互补衬,完美和谐。
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
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的却是醇美的诗意。
D.以“沾衣”代写躬耕的艰辛,是因为归隐生活乐趣远大于辛劳,故才“不足惜”。
【答案】 B(“艰难”不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胡逸老致虚庵①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②常作灾。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③生蚌胎。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 ①至虚庵:书房名。②籯:竹笼。③明月:这里指珠。
1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方面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赞美了胡逸老的诗礼传家,不慕荣利的清高品格。(或胡逸老的诗礼传家、不慕荣利的清高品格令人仰慕)
②也披露了诗人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或安贫乐道、志在山水、追求闲适、清高等均可)
15.本诗的颈联脍炙人口,被前人评述为“奇语”。你认为奇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化静为动。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②化实为虚。什么样的图画尽可以让读者去想象,夜来风雨也是隔窗听到,并非眼见,也是虚写实事。③情景交融。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读者自能体会到。(或衬托出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视听结合。运用比喻等均可)
四、高考热点
16.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由客观景物的客观诱发而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①意境既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
②“意境”是一个由“意”和“境”相结合的美学范畴
③其中“意”指人的思想感情,“境”指客观现实环境
④意境就是人在审美过程中主客观的高度统一
⑤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境界
⑥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⑤②⑥③④
17.下面是某种发光中性笔的产品介绍,请你据此写两句能反映该产品特点的广告词,每句要求采用一种修辞手法,总字数控制在50字以内。
本产品由书写装置和发光装置组成,笔帽上端设一开关体,通过打开开关可实现照明功能。本产品在保留了中性笔原有的书写功能的同时,满足了在黑暗的环境下可以照明使用的功能。本产品采用上圆盘形灯座与下圆盘形灯座的结构大幅度的提高了照明的范围和光线的强度。
广告词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告词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广告词1:一笔于身,光明随行。
广告词2:在黑暗中书写光明,在书写中照亮人生。
18.米兰·昆德拉说:“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由于性格、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生命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请你从以下四位作家或文学人物中,任选两位仿照示例各写一句话,表达对生命的理解。要求符合人物特征,句式大致相同。
人物:陶渊明 徐志摩 桑地亚哥 巴金
示例:苏东坡——生命就是一次风雨兼程的旅行,只有心胸旷达,才能笑到终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陶渊明——生命就是一只冲出樊笼的鸟儿,只有回归自然,才能自由飞翔。
徐志摩——生命就是一个星辉斑斓的梦,只有轻轻地来悄悄地去,才会让梦长留。
桑地亚哥——生命就是一场单枪匹马的战斗,只有先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对手。
巴金——生命就是一只黑夜里追寻光明的小舟,只有以爱为桨,才能拥抱明天的太阳。
五、写作创新
19.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某州警察局要通过系列考核招聘一批监管高速公路的巡逻警察。笔试得分排在前10%的应试者自动被淘汰,其余进入下一轮。有人不服,告到法院。但法院的裁定是:警察局的做法顺理成章。因为每天在公路上巡逻是很枯燥的重复劳动,拦截超速行车者又非常危险,需要警察勤恳踏实、忠心敬业。根据以往的经验,那些考试中分数较高的人,往往过于聪明伶俐、机敏活络,很难长期在这份工作上恪尽职守。而警察局需要的恰恰是那些不但能胜任并喜爱该项工作,而且能够长期以此为职业的人。
分数之间,诚有高下;分数背后,更有文章。请以“分数背后”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写作指向】 作文话题“分数背后”,让我们联想到前段时间上海一名成绩普通的中学生因为跳海救人而得到了留学美国的机会这一事件。当时不少成绩优秀的学生很不服气,家长也质疑此事。两件事情同样耐人寻味。其实这涉及到一个人才的评价标准问题。分数能衡量一切吗?分数高的一定能力高吗?分数高的一定适合某个工作岗位吗?这个话题启发我们思考,我们在人才的选用上不能唯分数是论,而应该依据实际选拔。如果只重分数,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拔,被选用的人就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贻害无穷。
【佳作赏读】
哈佛大学的选才观
美国哈佛大学近日在上海招生。最终被哈佛选中,而且成为全球极少数被哈佛提前录取的优秀学生之一的,是一个名叫汤玫捷的学生。
这个在复旦附中400名学生的考试成绩中排名一百名之外的女生,何以能被哈佛大学看中呢?打动哈佛大学的,并非汤玫捷的学习成绩,而是她的发展潜力和超出普通学生一大截的综合素质。哈佛大学招生部的一位负责人向新华社记者透露:“哈佛之所以选择汤玫捷,三分之一是看中她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较好的治学功底,三分之一是因为她有着丰富的社会经历、极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交际沟通能力,此外,通过老师的推荐信,哈佛被汤玫捷的勇敢、热情、风趣、幽默,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所打动。”
哈佛的眼光,无疑是很厉害的。他们把上海出色的尖子人才招去了。重分数,又不唯分数是从;重成绩,更看重的是能力。他们真是不拘一格选人才。在哈佛大学,这样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不胜枚举。有音乐天才与数学蠢材并举的学生;有从未上过高中却拥有数个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奖的学生;也有在公益与慈善事业中默默奉献的学生……总之,每位学生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及常人无可比拟的特质,但事实证明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这所大学培养出的人才闻名于世,选好苗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哈佛招生中,每年都有三分之二的“状元”学生被拒收。原因是除高分外,他们“一无所有”。中国历史上的状元有真才实学的不多。今天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哈佛的选择是符合选拔人才的标准的。他们看一个学生是否优秀,是否有才能,并不一定完全看考试成绩,甚至不看分数。分数高的未必是优秀学生,分数低的不一定是差生。复旦附中成绩一百名外者照样优先录取。可悲的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培养出了一批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考试成绩样样优秀,但动手能力特别低下。因此,许多有眼光的大公司,宁可要一位优秀的高职毕业生,也不要高分低能的“好学生”。
认真研究一下哈佛的选拔人才的经验,下决心改革我们的高考制度,让我们每一位受教育的人都有用武之地,是时候了!
课件114张PPT。第七课 诗三首 第二单元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①生春夏,芊蔚②何青青!
幽独③空林色,朱蕤④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⑤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释】 ①兰若:香兰和杜若,草本植物,气味芬芳。②芊蔚:形容草木茂盛。③幽独:深居独处。④蕤(ruí):草木下垂的花。⑤嫋嫋:同袅袅,形容风吹拂。
【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他主张汉魏风骨,强调风雅比兴,反对形式主义的齐梁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先驱,初唐诗坛的主将。其诗风格高昂清俊,深沉蕴藉。著有《陈伯玉集》。【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篇吟咏香草兰若。一、二句点明兰若生长的时间,描绘了兰若枝叶的茂盛。“芊蔚”“青青”两个同义词都形容花叶的茂盛,再加以“何”字,赞美之情自然溢出。前两句写绿叶,三、四句写红花,写兰若幽独空林,艳红的花朵披散下来,把紫色花茎都遮住了,使山林群芳为之失色。前四句赞美兰若的风姿,后四句转而写芳华的零落。由夏入秋,白日渐短,秋风乍起,芬芳的花朵也将凋落,“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凋零,悲叹自己年华流逝,理想难以实现。
此诗运用比兴手法,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却屡受排挤,这正像幽独的兰若。
全诗通过对兰若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情。(2014年高考湖北卷)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5个小题,如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月明星稀,________________。 (曹操《短歌行》)
(2)问今是何世,________________,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3)一去紫台连朔漠,________________。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4)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5)垆边人似月,________________。
[韦庄《菩萨蛮(其二)》]
(6)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__,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7)挟飞仙以遨游,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8)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南”字易错。(2)“乃”字易错。(3)“青冢”两字易错。(4)“唯”字易错。(5)“皓”字、“凝”字都易错。(6)“暝”字易错。(7)“而”字易错为“以”。(8)“霹雳”两字易错,“如”易错为“似”。
【答案】 (1)乌鹊南飞 (2)乃不知有汉 (3)独留青冢向黄昏 (4)唯见江心秋月白 (5)皓腕凝霜雪 (6)云归而岩穴暝 (7)抱明月而长终 (8)弓如霹雳弦惊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平时背诵名句名篇时要注意领悟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本题限选5题,答题时要注意。1.了解五言诗的基本特征;掌握有关的文学知识。
2.欣赏诗的语言美、艺术美,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领会《涉江采芙蓉》中的游子思乡之情;曹操的思贤若渴及统一天下,自强不息的精神;陶渊明厌恶官场,热爱自然的情感。4.一词多义
(一)虚词(二)实词
7.走近作者
(1)《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古诗十九首》最早源于梁代萧统《文选》。“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西晋陆机、东晋陶渊明、南朝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2)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192),为兖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3)陶渊明(365~427),东晋时期文学家。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陶渊明的创作包括诗歌和文章两大部分,而以后期的诗歌成就最高。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与之彻底决裂的决心;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等级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他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8.了解背景
(1)清代沈德潜对《古诗十九首》的写作背景有过很好的分析:“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语》)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
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徒添一腔乡愁。《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逐渐没落的时代面貌。(2)《短歌行》:曹操领兵南征北战,“挟天子以令诸侯”,渴望统一天下,然而,他虽高标“唯才是举”,却又叹人生苦短,人才难求。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表达了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抒发其求贤若渴的情怀。
(3)《归园田居》:共五首,大概写于诗人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的次年(406年)。这是第一首,诗人选择了一些典型的生活场景,以兴奋的心情写出了田园景物的美好和他对归隐生活的热爱。本课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讲读《涉江采芙蓉》
和《短歌行》第一段)
(一)整体把握
1.《涉江采芙蓉》:写游子不辞辛劳,满腔热情,涉水到江河里采摘荷花,要送给家中最心爱的人。在摘花的时候,四顾都是陌生人,自己的心上人却在远方,在遥远的、短时间内无法到达的地方,游子心头被泼了一盆冷水。想到两情相爱却异地分居,这种情形也许会延续一辈子,心情一下子变得沉甸甸的。
2.《短歌行》第一段
写到诗人在对酒当歌的欢宴时刻,突感人生易逝,不禁感慨万千。面对逝去的年华,想到了功业未成,不禁忧从中来,于是唯有借酒消愁。表面上情调消沉,其实正表现了诗人想建功立业而未成的焦急心态。 (二)自主思悟
1.《涉江采芙蓉》开头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开头两句向我们展示了如画的景物;风和日丽,女子荡着小船,去采摘美丽的莲花,湖岸泽畔有数不清的芳香的兰花香草。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内心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美丽的莲花要是送给自己的心上人该是多么美好的事,可是自己的心上人远在天涯海角!这好似一声叹息,表现出这位女子的寂寞凄凉和伤心失望。
3.如何理解“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两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这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4.《短歌行》开头八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抒写作者对人生苦短的感叹,“人生几何”宛如千年一叹的沉重,吐出胸中的郁闷,之后又用“譬如朝露”作比,表现出自己对年华易逝的感叹。“朝露”比喻人生的短暂。 (三)深入探究
1.怎样理解《涉江采芙蓉》这首诗?
《涉江采芙蓉》这首短小的抒情诗,初读感到它很单纯,是表现一位女子在采莲的美好时节思念自己离居的丈夫的。女子是这首诗的主人公,抒发的是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如果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位女子,那就错了。这首诗归根到底仍然是游子的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虚拟”的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腔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2.诗中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
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3.诗人“涉江采芙蓉”时原来就没有想到“所思在远道”吗?如何理解“所思在远道”这句话在诗中所处的位置?
“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还是为了“所思”。如果入首就开门见山,把对方表出,诗就平板无味了。在头两句对方是藏锋不露,第三句一转,就趁势把对方突然托出,才见出这句话有雷霆万钧之力。这句诗是全诗发展的顶点,同时是个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4.关于《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就要看对“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的解释。解释可能有两种:一种是“还顾”者就是“涉江”者,古代离乡远行的照例是男子,照这样看,便是男子在说话,是他在“还顾望旧乡”,想念他的心爱的女子,“涉江采芙蓉”的是他,“忧伤”的也只是他。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还顾”者就是“所思”,不是“涉江”者,却还是“旧乡”的男子。照这样看,说话的人是留在“旧乡”的女子,是她在“涉江采芙蓉”,心想自己在采芳草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那位“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起“长路漫浩浩”欲归不得之叹。碰到这样模棱两可的难关,读者就要体会全诗的意味而加以抉择。5.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曹操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遇到不少挫折和失败。他深感奋斗中的艰难,也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理想尚未实现而忧愁,所以才有人生短暂之叹。但这一“叹”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者不思进取的消极之“叹”,而是渴望得到贤才帮助以实现建功立业雄心的英雄之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然是积极昂扬的精神。 6.诗中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有何作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衿”,是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这里作为贤士的代称。“悠悠”,长的样子,形容绵长的思念之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诗经·郑风·子衿》篇中的成句。“君”,这里指所思慕的贤才。“沉吟”,就是低吟,用低声吟诵表示渴念。“呦呦”,形容鹿叫的声音。“苹”,指艾蒿。“鼓”,是弹奏。
“呦呦鹿鸣”以下四句是引用《诗经·小雅·鹿鸣》篇中的成句,《鹿鸣》原是欢宴宾客时唱的诗,这里借用表示诗人对招贤纳士的热情。这八句是说:俊士贤才啊,我在长久地思念你们。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是时刻不忘直到如今。鹿在呦呦地叫啊,它们呼朋引伴相聚而食郊野的艾蒿。我要是有满座的嘉宾,就用弹瑟吹笙把他们欢迎。【答案】 B(A.芙:fú,C.契:qiè,D.哺:bǔ。)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羁鸟 子襟 吐哺 呦呦
B.箜篌 伶俜 槌床 晻晻
C.踯躅 玳瑁 岌岌 谣诼
D.芰荷 溘死 葳蕤 樊笼
【答案】 A(“襟”应为“衿”。)
4.对下列诗句意义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译文:来到江上采莲花,沼泽地里有芬芳的兰草。
B.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译文:回头看看故乡,前方的长路漫漫。漫浩浩:漫长的样子。C.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我们的感情如此深厚,却分离而居,看来我只能忧伤而死啊!离居:夫妻分居。
D.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译文:像月亮一样明亮,什么时候让我也来收拾一下。掇:收拾。
【答案】 D(“何时可掇”,意思是贤者何时可以为我所用。掇:拾取、采取。)5.选出与“对酒当歌”中的“当”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B.有大石当中流
C.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D.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答案】 A(A和例句都当“面对着”讲,B在……的地方,C、D在。)6.下列句子中的“遗”字,与例句中的“遗”字读音、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采之欲遗谁
A.得遗金一饼 B.小学而大遗
C.留待作遗施 D.以光先帝遗德
【答案】 C(A.丢失,B.遗漏,例句和C都读wèi,当赠送讲,D.指死人留下的。)7.阅读《涉江采芙蓉》,对该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写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贻赠远人之念。
B.“采之欲遗谁”中的“遗”读wèi,是馈赠的意思。古人有采摘香花赠与相亲之人的习俗。
C.“所思在远道”,所思念的人尚在远地,表现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悲慨之情。
D.“同心而离居”五字,说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生遗憾,也表现了主人公思乡怀友的真挚之情。
【答案】 C(“所思在远道”指所思念的人在旧乡,表现的是游子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9.下面对《涉江采芙蓉》的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兰泽”是生有兰草的沼泽地。“芙蓉”“兰泽”“芳草”等词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B.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中常有出现。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C.“还顾”是回头看,这一词的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惆怅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
D.“同心”指感情深厚,“终老”指度过晚年,直到去世。最后两句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他本想和所爱的人同心同德生活在一起,但因分离而永远不能生活在一起,怎能不让人痛苦。
【答案】 D(最后一句理解不够准确。)10.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涉江采芙蓉》诗中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在全诗中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B.“采之欲遗谁”这一句承上两句而来,它是突然的转折,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此中有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它是一句疑问,也是一声叹息。C.诗人“涉江采芙蓉”时根本没想到“所思在远道”,当采到芙蓉后,才猛然想起,于是怅然若失,惆怅之情不由涌上心头。
D.“同心而离居”两句是在就男女双方的心境作对比之后所作的总结。在上文微吁短叹之后,把心里的“忧伤”痛快地发泄出来,便陡然煞住。表现得愈直率,情致就愈显得沉痛深挚。
【答案】 C第二课时(讲读《短歌行》
第二段和《归园田居》)
(一)整体把握
1.《短歌行》第二段
一方面,诗歌开篇借人生易逝的感慨,表达了其渴望在有限的人生中建功立业的焦急心态;另一方面,诗歌接下来反复表达了他对人才的渴慕之情。总体来看,曹操此诗表达的是自己求贤以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透着作者慷慨悲凉的感情。2.《归园田居》
诗歌的前八句,概括叙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归田的缘起。让我们亲眼看到了他从“爱丘山”到“落尘网”再到“归园田”的心路历程。后十二句诗人着力描写了闲静、淡雅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其中也透着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否定。 (二)自主思悟
1.作者用“乌鹊绕树”作比喻,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月明星稀”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又有比喻的深意。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那些在三国鼎立局面下无所适从的人才,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
2.作者以周公自比,表明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作者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也有与周公一样的接待人才的殷勤态度。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宽大广博的政治胸怀和永不满足的求贤之心。3.《短歌行》一诗多用比喻来表达诗人自己的心情。试举例分析。
总之,诗中两处写月,是实写其景,但经诗人通过丰富的联想,拈来作比,赋予了月浓浓的情感,情景交融,大大增强了诗的感染力,有力地突出了诗的主旨。4.《短歌行》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典故?使用这些典故有什么作用?请从文中找出并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指作者借酒浇愁。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3)“呦呦鹿鸣”以下四句是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呦呦”,形容鹿叫的声音。“苹”,指艾蒿。“鼓”,是弹奏。《鹿鸣》原是欢宴宾客时唱的诗,这里借用表示诗人对招贤纳士的热情。
(4)“山不厌高”两句出于《管子·形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表示作者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5)“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其中有周公的话:“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作者以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了陶渊明怎样的本性?这两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开始先不写归田,而以追述往事开篇,对个人的性情作一概括。“适俗韵”,是指逢迎世俗的本性与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本领。“丘山”则代表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适俗韵”前缀加“少无”,“丘山”前饰以“本爱”,表现出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它为全诗定了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最终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6.如何理解“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一个“误”字包含了无限的辛酸、沧桑。这一句看似平淡,却含有深意,内含几多感慨、几多眷恋,但写来仍是深藏不露。
7.诗句中的“拙”字,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拙”即拙朴,含有原始本质的意思,跟世俗的虚伪相对,强调自己不会追随世俗的潮流,并以此自许。8.作者笔下的普通的农村生活景象,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从诗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的内心闲适、自在、喜悦。他把平常的农村景物饶有兴致地写入诗中,而这些景物一经入诗,便和他的感情相互交融,普通的景物也具有了美感。尤其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语调轻快活泼,“荫”“罗”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榆”“柳”“桃李”几乎是含情的。(三)深入探究
1.怎样理解和鉴赏《短歌行》这首诗?
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不理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伏、变化不易把握。“青青子衿”两句、“呦呦鹿鸣”四句均出自《诗经》,我们对照课文注释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即可。至于如何把握这首诗中情绪的断续、起伏、变化,我们可以从个人的情绪在某个时候变化无端、不必强寻线索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它原来是配乐的,首先要和音乐旋律相应和的角度来理解。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创作于宴飨宾客时。 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两句,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接下来“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随后“明明如月……不可断绝”却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思;最后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体察人才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雄心壮志。从以上简要分析来看,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读整首诗,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写忧思,自然随意,反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气概,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等有气魄!2.《短歌行》里“忧”字出现多次,你认为作者“忧”的是什么?你认为这首诗的情调是怎样的?
(1)诗人一“忧”人生短暂,自己老年将至而大业未成;二“忧”贤才难得;三“忧”贤才不能投奔自己。
(2)诗人将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总之,这首诗的情调开头低沉,后来昂扬。诗歌情调健康,内容积极,诗中所表现的进取精神,能给人们以鼓舞向上的力量。3.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美在哪里?
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这是近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
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4.《归园田居》主要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①对比。诗人善于通过对比来体现诗的旨意。全诗第一层言出仕之苦闷,第二层道归隐之愉悦,这是对比关系;第三层“樊笼”与“自然”也是对比关系。其中第一层还有一系列的对比:如世俗与本性、丘山与尘网、鸟笼与树林、小池与深渊等。这些对比,将诗人崇尚什么、憎恶什么的心态,表现得十分鲜明。
②比喻。诗中多处以比喻达意。如:“尘网”比喻仕途的束缚和险恶;“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则是诗人对解脱困扰、重返自然的向往和追求的比喻;“樊笼”比喻仕途的束缚和险恶。这些比喻都收到了使诗的旨意更加鲜明生动的效果。 (四)概括主旨
《涉江采芙蓉》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表现了丈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以及芙蓉无从寄出的痛苦与惆怅之情。
《短歌行》
曹操的这首诗是抒情性很强的言志诗,全篇抒写了年华易逝的感慨,流露出求贤若渴的心情,表现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归园田居(其一)》
诗人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平平淡淡的田园农家生活,对归返田园的生活进行了赞美,这就鲜明地表现了“性本爱丘山”“复得返自然”的品性和喜悦。 (五)鉴赏艺术
《涉江采芙蓉》
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作了铺垫。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销魂!《短歌行》
1.运用修辞,准确表情达意。
诗中作者多用比喻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譬如朝露”一句抓住了韶华易逝与朝露易去的相似点构成比喻来形象地表现自己的感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则礼赞了贤才,同时也流露了自己对贤才的渴望之情;又用“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来喻指自己对贤能之人的礼遇。这都极好地表达了诗人“唯才是用”的思想。“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又采用起兴的手法来表现对贤才的礼遇和贤才难求的孤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则采用类比手法来表现礼遇贤才的殷勤态度。
2.发展旧体,表达新意。
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在“楚辞”和五言诗出现以后,便少为人用,“盖四言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钟嵘语)道出了其原因,但曹操不仅采用了四言诗体,而且让它来承载自己深沉的思想和深刻的现实意义,从而使四言诗这一古老的诗体样式在“五言腾涌”的时代再次焕发光彩。 《归园田居(其一)》
1.情景交融。
“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的那种恬静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2.比喻生动形象。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彩。
3.语言朴素自然。
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B.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C.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D.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答案】 B(A项中“歌”,名词用作动词,唱歌;C项中“归”,使动用法,使……归服;D项中“鼓”,名词用作动词,弹奏。)3.对下列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感叹时光流逝,人生苦短,应饮酒作歌及时行乐。
B.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彼此同心而身处两地,忧伤将伴随我们到老。
C.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作者以周公自比,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D.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比喻诗人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之情。
【答案】 A(“应饮酒作歌及时行乐”不对。)4.对《归园田居》一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尘网”,喻污浊、黑暗的官场。
B.“羁鸟”,以关在笼中的鸟自喻。
C.“故渊”,即篇末所说的“自然”。
D.“樊笼”,指囚牢般的社会制度。
【答案】 D(“樊笼”,指官场。)
5.下列对《归园田居》中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简笔勾勒,以表现诗人生活的简朴。
B.“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屋后有榆柳的绿阴,堂前有桃李竞放,素淡与绚丽相映成趣。
C.“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出一片宁静、朦胧、和谐的农村生活画面,这是作者想象的情景。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狗吠、鸡鸣,生机盎然,充满了生活情趣,使人流连忘返。
【答案】 C(非想象之景,而是现实的景象。)
6.对诗歌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短歌行》是曹操借乐府旧题抒发自己抱负的诗,表露了他感伤离乱、怀念旧人、渴望贤才以及急欲建功立业的复杂心情。
B.“对酒当歌”至“唯有杜康”,是曹操对人生短促的感叹,表现了他性格中软弱、消沉的一面。C.《涉江采芙蓉》一诗借江上的芙蓉与芳草起兴,流露出对爱人的思念,并抒发了欲归不得及“同心而离居”的哀伤惆怅之情。
D.“山不厌高”以下四句诗,用高山的气魄,大海的容量来勉励自己,说要像周公那样思贤若渴,广招天下贤士,早日建立功业。
【答案】 B(表现了曹操对人生苦短的一种惆怅,从侧面表达了作者的壮志雄心。)红楼梦
长篇小说。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为清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多认为由高鹗续成。曹雪芹的未定稿名《石头记》;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鹗第一次以活字版排印出版时,改名为《红楼梦》。清末书坊印行时曾题作《金玉缘》。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联系着广阔的社会背景,描述了贾家荣、宁二府父子、兄弟、妻妾、主仆之间,表现在婚姻、道德、文化、教育、财产等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 有对立阶级的压迫与抗争,也有统治阶级内部的钳制与叛逆;有家庭之间的倾轧、骨肉之间的陷害,也有豪强之间的掠夺、走卒之间的诱骗。其中,尤以宝玉、黛玉同贾政、薛宝钗等人之间所展开的反封建礼教、争取爱情自由的斗争最为激烈。当贾府统治者兼用的高压与欺骗手段,强迫宝玉与思想上格格不入的宝钗结合时,黛玉以血泪泣诉和最后一死,控诉了封建社会对她的煎迫;宝玉亦以顿发痴呆和最后出走,表达了他同封建家庭的决裂。这场斗争和探春的反抄检,鸳鸯的反霸占,晴雯的反迫害,尤三姐的反淫乱等斗争交织相映,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与腐败,反映出当时已经萌发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封建统治传统旧思想的矛盾,显示了封建社会制度濒于崩溃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作品规模宏大,结构谨严,虽事件繁纷,但错落有致;描写自然逼真而无夸饰之痕,语言丰富而生动,特别是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各阶级、各阶层人物形象。其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尤三姐,乃至作者寥寥几笔勾勒的刘姥姥、焦大等,均为我国文学画廊中的著名艺术典型。作品虽对封建大家庭的没落,不时流露出悼惜之情,描写亦带有贵族色彩,但瑕不掩瑜,仍以其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成为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的高峰。后世研究《红楼梦》,被视作一种专门学问,称为“红学”。此书版本很多,最早有脂砚斋评八十回本,亦称《红楼梦》脂评本。又有乾隆五十七年程伟元将八十回与高鹗后续四十回合辑排印本,又称《红楼梦》程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