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与西周 课件(共26张PPT)--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夏商与西周 课件(共26张PPT)--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9 19:4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二节 夏商与西周
《纲要上》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P5-7
第一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P2-3
第八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P44
第十一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P60
第十五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P86
第一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P2
第四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P19
第七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P35
第十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P56
《选必三》第一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P2
《选必二》
《选必一》
一、基本历程
(一)夏朝 约BC2070~约BC1600
益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夏本纪》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
①继承制度: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②中央机构: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机构与职官基本具备。
③地方制度:直接统治——夏部族生活的地区(聚族而居)
间接统治——王朝的其他地区
1.政治
④法律与教化
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随意残害奴隶
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如夏朝《禹刑》,商朝《汤刑》
残酷的奴隶社会
禹刑,中国夏代刑法的总称,具体内容已散佚。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昭公六年》
郑玄日:“夏刑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干”
——《周礼·秋官·司刑》注
“夏刑三千条”。
——《唐律疏议》引《尚书大传》曰
“刑名从商”
——荀子
(选一P44)
2.经济
冶金:进入青铜时代(选三P2)
货币: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海贝,还有用骨头、石头做成的仿制贝(选一P86)
文化遗存: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
科技:天文《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等内容 (纲上P5历史纵横)
3.文化
——依据学者观点制作
(2022·重庆市高考模拟调研·1) 据考古发现在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酒器,如陶觚、铜爵、罍等,且成套用于随葬。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了(  )
A.礼乐制度已经确立 B.阶级分化国家产生
C.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D.私营手工业的发达
(二)商朝 约BC1600~BC1046
商朝多次迁都,后定于殷,故也称殷朝。
1.政治
①王位继承:商朝父子相传,兄终弟及。
②神化王权
商朝统治神秘色彩浓厚,通过占卜进行决策、理解天命、主宰国政。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二)商朝 约BC1600~BC1046
1.政治
内 服
外 服
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
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③中央机构:更加完善,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父子相传,兄终弟及。
④地方制度:内外服制
◎商族势力范围示意图
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民族 设“宾”管理民族事务及对外交往(导入)
对外
③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选一 P60、64)
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注:课本笼统地表述为“先秦”)
2.经济
纺织:甲骨文出现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出土的商代遗物中,多次发现玉蚕。有了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青铜铸造: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展示了青铜文明,铸造的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陶瓷: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
商业: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
3.文化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甲骨文是商朝历史的见证。
利簋 拓片 铭文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尚书·牧誓》
◎武王伐纣形势图
考古发掘
后世文献
相互印证
(三)西周 BC1046~BC771
“二重证据法”
BC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1.基本历程:
2.政治制度
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旧贵族
权利
义务
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力役

(1)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
对象:
权利与义务
独立性强!
世袭统治权(政、军、财)
意义:
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
(武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积极: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传播了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形成文化认同,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前期是积极影响)
消极:受封诸候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随着诸侯国实力的壮大,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现象,周天子权威逐渐衰弱。(后期是消极影响)
影响:
特点: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主要特点);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家”与“国”紧密结合),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二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在基础。
(2)宗法制(宗族生活政治化)
目的:
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作用: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关系,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传承了宗法观念,有利于凝聚宗族,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宗法制下形成的特权思想、等级观念等,对此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近现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
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吕氏春秋》
(3)礼乐制度(等级观念生活化)
含义: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乐是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目的:为更好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的等级秩序。
内容: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定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作用: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结合材料及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天子”)
受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
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最高执政集团权力集中程度较低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国人暴动、共和行政”)
(宗法制)
(分封制)
(2021.1·浙江高考·1)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
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
3.经济
商周 生产工具 木、石、骨、蚌等材质,青铜农具极少
土地制度 井田制
性质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劳作方式 农夫集体耕作(选二 P4)
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纲要 P7)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滕文公上》
(1)农业
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纲要上P7)
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选必二P4)
(2)手工业
殷墟妇好墓出土
铜铲
青铜戈
利簋
青铜铸造:青铜器种类繁多,铸造工艺达到很高水平,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
丝织业:绢帛是商周贵族普遍的衣着材料。
生产工具: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很少使用。
(3)商业
货币
信贷契约
关税
铜贝
(自然——人工货币)
“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
“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
商人的主体
范蠡
吕不韦
国家设有专门掌管奴隶和牲畜买卖的官吏
①商朝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选二38)
②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选一86)
①《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选二38)
②商周时期出现商业契约(选二39)
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关税,分为国内和国境关税(选一94)
商朝
城市初具规模,宫殿、宗庙位于城市中心。
殷墟
宫殿宗庙区
王陵区
(4)城市
(选二56)
①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建有相应规定
②三等城邑: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采邑
周朝: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
市场
宫城
太庙
社稷坛
(选二56)
匠人营建都城,九里见方,都城的四边每边三门。都城中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大道可容九辆车并行。王宫的路门外左边是宗庙,右边是社稷坛;王宫的路寝前面是朝,北宫的后面是市。每市和每朝各百步见方。
3.文化
①商周时期君权思想的变化
项目 商 周
君权 来源 商王的权力来自于“帝”或“上帝”;“帝”或“天”是为民而设的,商王是承天之命,管理民事 天命是可以改变的;君权不仅来自于上天,同时也受民众意志的制约;统治者的“德”也是树立君权的必要条件
君权 传承 殷商前中期主要继承方式为兄终弟及;后期已存在血缘亲疏之分的嫡庶观念 实行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
君权 实现 人的主体性让位于神的主体性,主要通过占卜、祭祀等宗教手段实现;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主要是通过“礼”来限制不同政治权力、规定其秩序来实现的
a.殷商尊神敬祖重巫,有着强烈的神本文化特征。殷人迷信上帝的权威具有绝对性,殷人做任何事情都要算卜,一切唯神,一切在卜。相信“天命永恒”。
b.西周对人事的重视,标志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精神的萌芽。
“敬天保民”、“敬德保民”、周末“天命可咒”“天命不可信”等。
②治国思想:从“神本”转向“民本(人本)”
文化载体
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纲上5)
西周何尊青铜器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纲上6)
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纲上5)
甲骨文、铭文
(2021·天津和北区二模·1)下面是我国青铜器出土地点分布示意图,考古发现这些遗迹具有
中华文化的共同属性。这说明(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第一次高峰
C.中华文化的地域性
D.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