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三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根据图1可知,该时期
图1 二里头遗址平面图
A. 族权与政权形成了结合B. 已出现君主专制的萌芽
C. 手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D. 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2.西周时期,周王室在分封诸侯时,要举行分封典礼。典礼一般包括颁赐象征物品、颁布分封“命书”、确认诸侯氏称、限定祭祀范围等内容。周王室向诸侯颁赐物品,既表示了赐予诸侯统治权力,又显示了诸侯出自宗周、从属宗周之意。由此可知,西周的分封典礼
A. 促进了各地文化交流 B. 扩大了国家疆域范围
C. 强化了周王室的权威 D.稳定了中央集权统治
3.在论及上古圣王与当今人主修宫殿的差异时,墨子说:“是故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这表明,墨子
A. 重视兼爱 B.提倡节俭
C. 强调尚贤 D. 崇尚自由
4.秦始皇刻石是秦始皇东巡所刻制的七个碑石,碑石中将秦始皇的功业事迹分为如下几类:平息战争、社会安定、风俗改易、产业兴旺、官僚尽职等。秦始皇刻石旨在
A. 规范礼仪形制 B. 强化秦朝政治认同
C. 建立君主专制 D. 称颂秦始皇的功绩
5.图2是一幅关于汉代农业的画像砖,画面左侧一人持长柄弯锄翻地松土,另二人并排俯身单手伸向地里,似为施播种子,动作整齐划一。这幅画像砖可以用来说明,汉代
图 2
A. 综合国力的强盛 B. 小农经济的繁荣
C. 土地兼并的严重 D. 农业的精耕细作
6.魏晋时期,流民多庇大姓为客,编户齐民则为了逃避课役纷纷逃入私门,甚至连政府所控制的“名工细巧”也“悉纳私第”,流民和编户大量托庇于世族。此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A.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庄园经济迅速发展 D. 游牧经济的排挤
7.唐承隋制,于贞观二年(628年)正式设置义仓并征收义仓税。据统计,自唐高祖武德元年 (618年)至文宗开成五年(840年)的220余年间,中央政府实行赈贷共计136次,其中义仓赈
贷106次,约占总赈贷次数的80%。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A. 社会保障依靠民间力量 B. 赋税制度的日益完善
C. 政府发挥社会教化功能 D. 政府有一定备荒意识
8.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谈话中曾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对此解读最正确的是,当时
A. 政府重视决策的正确性 B. 中书省集中行使审核权
C. 三省之间需要紧密配合 D. 门下省单独行使决策权
9.东晋时期,道教代表人物葛洪在《抱朴子·对俗》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这反映了
A. 道教发展超过儒学 B.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
C. 儒学符合民间需求 D. 道教思想与儒学的融合
10.对文物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领略历史的魅力,图3所示两组文物最适合用于探究当时
图 3
A. 社会风气开放B.朝廷典章制度C. 民族文化交融D.瓷器制作工艺
11.唐后期,财政收入主要依常东南诸镇。据学者统计,《全唐文》中记载的肃宗以后的诏、救、赦文,以及有关御史察访地方的文献诸多,且至少有一半与经济事务有关。这说明当时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C. 监察制度日益完善D. 财政危机影响监察职能
12.宋朝时,县的长官称为知县或县令,知县或县令主管一方民政、司法和财政,如地方驻有军队,则兼任兵马都监或监押。知县下设县丞,为知县之下的副长官。县丞之下有主簿,主管本县出纳财物。主簿之下置县尉之官,主管阅习弓手、维持治安、巡捕盗贼等。这一制度设计旨在
A. 规范基层治理形式B.稳定基层社会秩序
C. 强化对地方的管理D.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13.元朝行省制下,地方税收的上供与留用整体实行七三分成的比例,但在实际执行中有所偏差。当时“一岁入粮一千三百五十万八千八百八十四石,而江浙四分强,河南二分强,江西一分强,腹里一分强,湖广、陕西、辽阳一分强,通十分也”。这反映出元代
A. 行省制便利了对地方的控制B.江南地区的经济影响力提升
C. 赋税征收采取因地制宜策略D. 各地区的税收负担普遍沉重
14.表1所示为辽、西夏、金部分统治者的改革措施。这些举措
表1
A. 强化了少数民族政权的正统性 B. 说明了少数民族文化遭到摒弃
C. 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D.满足了巩固大一统政权的需要
15.元朝在法律上规定,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犯罪后分属不同的机构审理,如果汉人遭遇蒙古人殴打,法律不承认汉人开展“正当防卫”的权利,汉人只有向司法部门申诉的权利。与此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 “四等人制” B. 猛安谋克制 C.南北面官制 D. 行省制
16.宋代注重男子个人的才能与发展潜力,科举出身的进士受到了人们的热捧,出现了“榜下择婿”甚至“榜前择婿”的情况,更有甚者, 一些富商在日后有可能参加科举考试中的读书人择婿。这些现象最能说明,宋代
A. 商品经济冲击传统礼教 B. 家世门第观念逐步淡化
C. 政府放松了社会的控制 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周幽王之乱时,犬戎进攻镐京,秦襄公以兵救周王室。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东迁以后,周平王将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然而该土地布满了戎、狄部落。秦国与之进行长期的斗争,尤其是秦襄公在位时,讨伐戎狄,开拓疆土……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与戎人的战争中阵亡。秦襄公虽逝,但其事业却未断,其长子文公即位,并于公元前750年率领秦军大破戎族,戎人败退,秦人占据周原,终于实现秦襄公的遗愿。
——摘编自任德山、毛双民《中国大历史卷二春秋战国》
材料二
公元前356 年,商鞅颁布变法令规定:在百姓中实行什伍连坐,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强制性地拆散家长制的大家庭……贵族无军功者要降低待遇等。公元前350年,商鞅又下令废除古老的农村公社井田制,铲除其田界封疆;普遍推行县制,其官员受君主任免,集权于朝廷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襄公对秦国的贡献。(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内容。(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发展迅速,盛况空前。史家人才辈出,私人撰史蔚然成风。《隋 书·经籍志》中的史部著录史书800余部,13000多卷并分史书为13类: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其绝大部分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此外,家传、谱牒也大量涌现。 ……唐王朝建立后,借鉴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专职史官制度和大臣监修制度,逐步建立起完备的史馆修史制度和宰相监修制度,基本上完成了史书编纂由私修向官修的过渡。自此以后,历朝“正史”和“国史”的纂修便被国家政府所垄断。
——商编自雷震《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原因》、
丁鼎《略论魏晋南北朝史学对唐代史学的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史学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史学发展的有利条件。(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图 4 北宋都城平面示意图
材料二
针对北宋汴京对社会风俗的影响力,宋人王安石指出:“且圣人之化,自近及远,由内及外。是以京师者风俗之枢机也,四方之所面内而依仿也。加之士民富庶,财务毕会,难以俭率,易以奢变。至于发一端,作一事,衣冠车马之奇,器物服玩之具,旦更奇制,夕染诸夏。” ……另有时人论道:“今夫诸夏必取法于京师。所谓京师则何如 百奇之渊,众伪之府,异服奇器,朝新于宫庭,暮仿于市井,不几月而满天下。”
摘编自惠鹏飞《汴京之中国历史影响研究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出现的社会现象。(6分)
(2)若要了解宋代经济的发展全貌,还可以补充哪些材料,并说明理由。(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2
——摘编自李克建《儒家民族观的形成和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就表格中的某一时期或多个时期的儒家
民族观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C【解析】根据二里头遗址平面图标注的陶窑、治铸青铜器遗址可知,当时的手工业发展到
一定水平,故选C项:西周分封制实现了族权与政权的结合,故排除A项:君主专制萌生于春
秋战国时期,故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该时期已经进人了阶级社会发展阶段,故排除D项。
2.C【解析】材料反映了分封典礼的内容,以及周王室颁赐物品的内涵,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分
封典礼是实行分封制时的一个重要仪式,这个仪式强化了周王室的权威,故选C项;材料侧
重点在于分封仪式,与各地文化交流和西周疆域关系不大,故排除A、B两项;分封制不利于
中央集权,故排除D项。
3.B【解析】墨子此言的大意是:古代的圣君建造宫室,是为了便于生活,并非为了观赏玩乐:
裁制衣服,是为了便于身体,并非因为行为怪僻。墨子在此提倡节俭,故选B项;“兼爱”、“尚
贤”、自由与墨子此言的主旨不符,故排除A、C、D三项。
4.B【解析】刻石内容是对秦始皇功绩的称颂,其根本目的在于强化政治认同以维护统一,故
选B项,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注重礼仪形制,故排除A项:建立君主专制先于东巡刻石,故
排除C项。
5.D【解析】画像砖中体现的是三个劳动者在劳作的情形,翻地和播种的动作体现出了农业的
精耕细作,故选D项;仅凭借农业生产情形,无法说明综合国力的强盛和土地兼并的严重,故
排除A、C两项;仅凭画像砖中的画面无法判断当地的农业生产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故排
除B项。
6.A【解析】封建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是动荡时代流民增多、农户大量依附于豪强地主的根本
原因,故选A项;魏晋时期中央集权遭到了削弱,故排除B项;庄园经济发展是材料现象的结
果而不是原因,故排除C项;游牧经济没有排挤农业经济的发展,故排除D项。
7.D【解析】根据材料“220余年间,中央政府实行赈贷共计136次,其中义仓赈贷106次”可
知,政府有一定备荒意识,故选D项;社会保障主要依靠中央政府,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
赋税制度的日益完善和政府发挥社会教化功能,故排除B、C两项。
8.A【解析】中书省有权拟旨,门下省负责修正,这样可以很好地集思广益,避免决策失误,故
选A项;中书省不具有审核权,其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故排除B项;唐太宗强调二省各司其
职,未提及尚书省,故排除C项:中书省与门下省共同行使决策权,故排除D项。
9.D【解析】东晋时期道教代表人物葛洪在《抱朴子·对俗》中的话体现了道教融合了儒学思
想,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道教人物为了教派的发展融合了儒学思想,故排除A项;材料未
涉及佛教思想,故排除B项:需学是否符合民间的需求与道教教义变化无关,故排除C项。
10.C【解析】对比唐代瓷俑和北魏文官俑的服饰,可以看出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吸收,故
选C项;北魏文官俑无法反映社会风气,故排除A项;唐代瓷俑没有体现典章制度,故排除
B项:材料未给出北魏文官俑的材质信息,故排除D项。
11.D【解析】根据材料“唐后期,财政收入主要依靠东南诸镇”“有关御史察访地方的文献诸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