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级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依据材料“这一聚落有公共墓地,但各个墓地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可知,姜寨聚落遗址仍处于母系
氏族公社时期,还未出现贫富分化,故A项正确;姜寨聚落遗址处于氏族公社时期,“万邦”时代处于五帝后
期的龙山文化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原始农业的信息,故C项错误;姜寨聚落遗址处于母系氏族公
社时期,而非父系氏族社会,故D项错误。
2.B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统治者重视人口。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社会生产力
逐步提高,小农经济产生与发展,个体劳动者的生产价值凸显,统治阶级采取各种措施增加人口、劳动力,以
促进社会发展、增强国力和军力,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A项,排除;材料与百家争鸣无关,排除C项;人口
数量影响但不决定国力强弱,排除D项。
3.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国家转型阶段,面对社会动荡的现状,各家纷纷提出治理国家的
方略,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各家本质上“争”的不仅是国家统一的方式,排除B项;国家最高统治权是国
家的治理方略的具体方面,排除C项;单纯的学术问题与材料“各个学派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信息不
符,排除D项。
4.D“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原则指的是宗法制原则。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根本目
的是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故D正确:宗法制不能确保分封制的顺利实施,故A错误:宗法制继承了商朝政
治制度,故B错误;保障周王室的内部团结的目的也是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故C错误。
5.B根据材料可知,“封”的金文释义是植树为帜、划定疆域、驻军守土,体现了封疆割据;“郡”的金文释义是为
君主管理地方,体现了中央集权。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B项正确;材
料体现不出郡县制对统治区域扩大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家统一的相关信息,不符
合题意,排除C项;西周实行分封制,郡县制的建立并不是借鉴西周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项。
6.A奉常、郎中令、少府和宗正都是国家官员,专门管理宗庙、宫殿警卫、皇帝的生活供应和皇帝家族、亲戚等
事务,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本质特点;政务繁杂与诸卿管理皇帝的私人、家族事务
不符,B项错误;唯才是用与三公九卿的具体职务无关,C项错误;职能细化是具体做法不是本质,D项错误。
7.C根据材料“除田租税之半”“全部免去老百姓的田租,算赋也由过去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减至四十钱,徭役
也由一年一服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可知减免田租,减免算赋、徭役,体现了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目的是恢
复农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C项正确;减免田租,减免算赋、徭役,并不会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排除A项;材料
未涉及“攻打匈奴”及“抑商”问题,排除B、D两项。
8.C材料“皇帝年幼继位,由太后临,但太后又不便接触大臣…仰承其鼻息行事”反映的是东汉后期年幼
皇帝不能亲政,太后掌握朝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这根源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下皇权的进一步强化,
故C项正确。外戚擅权的根源并非母族亲属受到重视,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儒家道德思想的地位,
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宦官掌权威胁外戚特权,排除D项。
9.D材料中“吴人不能越淮、沔(汉水)而进取中国,中国不能陵长江以争利者”说明三国鼎立具备客观的地理
条件,故D项正确,其余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0.C魏晋南北朝时期能够与皇帝“共享天下”的,只有士族势力,这反映出当时士族门阀势力显赫,故选C
项;材料并未体现贵族世袭特权,故排除A项;材料显示的是以王导为首的士族与皇帝共坐御床,未涉及士
族崛起的过程,故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帝王统治的根基就是士族势力,材料显示的是当时士族强大
而不是衰落,故排除D项。
11.C依据所学知识,唐代草书脱离字体的实用性,成为了一种艺术作品,如材料中张旭的草书用无拘无束的
笔墨变化,字势的巧妙搭配,具有诗情画意,也最易于抒发出情感意境,C项正确;材料中无法看出草书融合
了其他字体优点,排除A项;草书没有与儒家思想背道而驰,排除B项;笔画分明、结构方整是楷书的特点,
排除D项。
12.D结合所学可知,义仓是旧时各地汉族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是在隋开皇五年创立的,是一种由国家
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是隋朝建立义仓的目的,排除。
13.B根据材料可知,安史之乱后,地方军政长官经常随意摊派赋税,在粮税分配方面,中央提成额远远低于地
方留成额,这表明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膨胀,中央集权弱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基层治理的信息,排除
A项;材料没有体现赋税改革方面的信息,排除C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政府财政困难的结论,排除D项。
【高一级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4124A高一级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考试
历史
考生注意:
1.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
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三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右图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一姜寨聚落遗址。这一聚落
有公共墓地,但各个墓地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这表明当时
A.贫富分化尚未出现
B.“万邦”时代已开启
C.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D.父系氏族社会来临
2.商鞅提出了“徕民”(招来民众)政策,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以“广土众民”,越国规定“女子十七不
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这些主张反映出,当时社会
A.诸国纷纷变法改革
B.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C.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人口数量决定国力强弱
3.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既相互影响,又相互批判,出现了“百家争鸣”
的局面。各家本质上“争”的是
A.国家的治理方略
B.国家统一的方式
C.国家最高统治权
D.单纯的学术问题
4.西周初期,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上,统治阶级内部确立了“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
贤”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
A.确保分封制的顺利实施
B.消弭商朝政治的影响
C.保障周王室的内部团结
D.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
【高一级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卷第1页(共6页)】
4124A
5.如表是“封”和“郡”的金文,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
封
郡
释义
释义
植树为帜
划定疆域
解
为君主管理地方
驻军守土
A.扩大了统治区域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实现了国家统一
D.借鉴了西周制度
6.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
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职能细化,各负其责
7.汉文帝曾两次下诏“除田租税之半”,此后,三十税一遂成为汉代定制。公元前167年,又宣布
全部免去老百姓的田租,算赋也由过去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减至四十钱,徭役也由一年一服
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A.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为攻打匈奴养精蓄锐
C.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D.确立重农抑商的国策
8.东汉后期,皇帝年幼继位,由太后临朝,但太后又不便接触大臣,因而重用娘家父兄协理政事,
外戚自恃亲贵,无视幼主,朝中大臣均仰承其鼻息行事。东汉外戚擅权的根源是
A.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B.儒家伦理道德成为正统
C.皇帝权力的进一步强化
D.宦官掌权威胁外戚特权
9.晋史学家习凿齿言:“自今三家鼎足四十有余年矣,吴人不能越淮、沔(汉水)而进取中国,中国
不能陵长江以争利者,力均而智侔,道不足以相倾也。”这表明三国鼎立的出现
A.造成政局长期的动荡
B.有利于中原经济发展
C.削弱了吴蜀两国实力
D.具备客观的地理条件
【高一级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卷第2页(共6页)】
412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