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邹城一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一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3-23 10:3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绝密★启用前
山东省邹城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
说明:①本试题分第I卷和第II卷。第I卷为单项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或答题纸)上;第II卷为各类题型,答案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只收答题卡和答题纸。
②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斐(fěi)然 侪(chái)辈 贻(yí)误 胼手胝(zhī)足
B.顷(qīng)刻 奇葩(pā) 窠(kē)臼 饮鸩(zhèn)止渴
C.荫(yīn)凉 摈(bìn)弃 渎(dú)职 繁文缛(rǔ)节
D.兴(xìng)奋 发酵(jiào) 泥(nì)古 沽(gū)名钓誉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雍容 经典 韬光养晦 筚路蓝缕,以起山林
B.安详 遐思 薪尽火传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C.跨越 振辐 秘而不宣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D.坐阵 砥砺 学以致用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禁止特供标示只是一个开始,从深层次来说,还要禁止一些“隐藏”的特供,例如高标准办公用房等。
B.十八届三中全会后,钢价并未有明显的提振,进而趋弱态势明显。钢铁业想依靠政策救市的愿望似乎也随着三中全会的闭幕而落空。www-2-1-cnjy-com
C.国内一些地方为了鼓励商业能人当干部,使其带领群众致富,放宽了职场回避的要求,难免埋下李代桃僵的种子。【版权所有:21教育】
D.对养老金是否存在缺口的问题,社会各界意见纷纷,莫衷一是。事实上,从年初公布的2013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看,缺口情况很不乐观。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影视明星代言虚假广告虽为舆论所 ,但他们依然乐此不疲,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可以轻易找到借口,开脱责任。21教育网
②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 道德规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
③学好语文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知识功底,而且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还需要认真思考、反复 的良好思维习惯。
A.不齿 遵守 捉摸 B.不耻 遵循 捉摸
C.不齿 遵循 琢磨 D.不耻 遵守 琢磨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通过捐款创办公益基金回馈社会,不是企业家的法定义务,可提倡而不宜强制。
B.刘师培与章太炎齐名的国学大师,因出身于经学世家,自己又涉猎广泛,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对经学、小学、汉魏诗文皆有深入研究,被称为扬州学派的“殿军”。
C.虽然有国家资源作支撑,但面临重重困难,国有企业能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确实可说堪称不易。
D.“有质量的教育”是每个国家和地区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但对于究竟什么是“有质量的教育”,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国内一些教育专家对此持否定的态度。
二、(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6~8题。
过去30年,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如今正与令人咋舌的老龄化现象相伴而来。过快的老龄化速度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挑战。目前,中国有13.5亿人口,并在继续保持增长,但中国人口总数预计到2030年左右将开始缓慢减少。要认识到老龄化对中国的影响,可以先看看劳动人口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1979年中国开始市场化改革时,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约为7:1,目前这一比例约为5.5:1。到了2035年,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将骤降至2.5:1。
此外,劳动人口的年龄分布也很重要。过去的研究已经证明,30岁到40岁的工作人口最有生产力和创新能力,而这正是所谓的“中国人口红利”的基础。1979年改革以后,劳动人口的增长速度一直快于人口老化的速度,但从2015年开始,这一趋势将发生逆转。到2035年将有1.5个年纪较大的工人(50到64岁)对一个年轻工人(15到29岁)。这一趋势在低龄人口中也是如此,中国小学新生从1995年的2500万下降到了2008年的1670万。这表明,中国正面临着与韩国、澳大利亚和西欧其他国家一样的老龄化处境。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是因为人均寿命的显著增加和生育率的急速下降。1980年中国的人均寿命不到65岁,目前是75岁;1980年每个妇女平均生育2.63个孩子,2011年这个数字只有1.5。在中国的发达城市上海,生育率只有0.6,这很可能是全世界所有大城市中最低的。这表明,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与他们的西方同伴一样,比起家庭更看重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现在,中国正在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未富先老的大国。这是建国初期人口大爆炸和过去30年预期寿命急速上升的共同结果。但我们不能将这样的困境完全归咎于持续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政府施行的经济政策虽然帮助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但却忘记了为人口老龄化做准备。
实际上,只以快速增长的人均GDP作为衡量中国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指标是有很大误导性的。首先,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主导的经济中,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以平均每年20%至30%的速度上升,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国内储蓄约有一半来自国有企业。相比之下,平均家庭可支配收入同期年均增长速度只有2%—3%。此外,虽然中国居民的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全世界里都是很高的,但存下来的钱对绝大多数指望靠这个养老的人来说基本是不够用的。其次,人均GDP并不能体现实际的财富分配情况。现实中,需要考虑到财富分配指数,如基尼系数,中国在过去30多年里已经从全亚洲收入最平均的国家成了最不平均的国家。很明显,收入增长不平等和羸弱的家庭储备意味着中国普通居民对人口老龄化准备不足。没能从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中获益的居民,在退休后将处于一个非常糟糕的财务困境中。长期的偏袒国有企业和在金融上的有失公平,结果是中国家庭收入严重滞后于GDP增长速度。还有一个事实加剧了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即只有大约15%的退休工人在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行业中工作,他们享有某种形式的养老金。拥有退休金的人里只有大约10%至15%的人仍然依靠子女养老,但对于那些没有退休金的人,这个数字跃升至超过50%。
(摘编自《未富先老的中国》,有删节)
6.下列关于老龄化对中国影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总人口目前已有13.5亿,并且在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保持增长,但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会有所下降。
B.“中国人口红利”的基础将会动摇,30岁到40岁的最有生产力和创新能力的工作入口所占的比例将会下降。
C.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相对于家庭来说,更看重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这是富裕群体人均寿命增加和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D.退休金的有无以及退休工人所处的企业性质的不同,造成养老方式的不同,使得老龄化后的中国面临严重的养老问题。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过去30年所创造的经济奇迹也带来了令人咋舌的老龄化问题,这一问题反过来又在影响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B.从2015年开始,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将会快于劳动人口的增长速度,而低龄人口数量却呈下降趋势,这种状况短时间里很难改变。
C.中国正在成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大国,这与人口和寿命的快速上升有关,也与持续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
D.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平均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大多数人的储蓄是不够用来养老的。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均寿命显著增加,生育率却急速下降,这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处境是一样的。  21*cnjy*com
B.不能用快速增长的人均GDP作为衡量中国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指标,因为收入的增长是不平等的,财富的分配是不平均的。
C.长期地偏袒国有企业和在金融上压制普通中国居民,使得一些居民没能从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中获益,退休后将处于一个非常糟糕的财务困境。
D.如果我们不能对人口老龄化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中国过去30年所创造的经济奇迹就不能持续,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赵韩王普①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吾不能寐,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②欲相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③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 ①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②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③艺祖:指一朝开国的帝王。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 当:对,面对
B.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 道:方法、途径
C.惟稍夺其权 稍:稍微
D.上素嫌其人,不与 与:赞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使一举而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上因晚朝 不如因善遇之。
C.岂得以喜怒专之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D.则《论语》二十篇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1.《续资治通鉴 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  ②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③君臣之间,两无猜嫌  ④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
⑤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 ⑥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
A.③⑤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太祖刚刚即位之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不过 有一次却雪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
B.赵普指出将领的权力太大导致君弱臣强,这是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在他的提示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很多功臣因此得以善终。
C.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并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他认为惩罪赏功是古今公理,事实证明他推荐的人选果然是合格的。
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宋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所以最终任他为相。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3分)
(2)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3分)
(3)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4分)
14.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如梦令①
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②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①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在途中驿亭所写。②驿亭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休息之所。2-1-c-n-j-y
⑴该词精于炼字,请简要赏析“紧”字。(4分)
⑵请从情和景的角度简要赏析“门外马嘶人起”。(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论语》)
(2)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其一》)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李密《陈情表》)
(4) ,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5)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 。(范仲淹《苏幕遮》)
(6)自胡马窥江去后, ,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五.(每小题4分,共12分。)
16. 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字。(4分)
本报讯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李克强在主持召开食安委第五次全体会议时指出,食品安全是餐桌上的民生、餐桌上的经济。强化市场监管,食品应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目前食品监管领域仍存在职能交叉或职责不清的问题,既有重复监管,也有监管“盲点”。要建立监管的长效机制,必须整合部门监管职能,进一步统筹监管力量,该整合的要整合。加强监管并不是替代企业成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而是要确保“环环有监管、守土必有责”,做到“无缝对接”。【出处:21教育名师】
答: 。
17.仿照下列文段的画线部分,另举一人做论据,续写句子。(4分)
伟人或英雄,不仅有光辉伟大的一面,也有平凡普通的一面。就如毛泽东,他既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睥睨今古,也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的儿女情长。
答: 。
18.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将序号写在题后的横线处。(4分)
①在上小学后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孩子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动机也更明确。
②学前教育重要的是让儿童积累感性的经验,丰富处理问题的策略,真正做到智能上的提高。
③才有利于提高智能,也有助于进入小学后系统地学习其他知识。
④因为学龄前的儿童并未发展出足够的抽象性、概念性思维,
⑤所以只有从游戏的亲身体验中获取渗透性、经验性的知识和技能,
⑥对于幼儿园的孩子而言,在游戏中积累零散经验越丰富,
正确的顺序是: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谁的故乡不沉沦
耿 立
①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被拆迁房子的瓦砾上跌坐,茫然吃着午饭,只是一个馒头和一棵大葱。这是一幅为“农村上楼”而配发的照片,看到这个片子,看到一片狼藉,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21·cn·jy·com
②我看到报道:一场让农民“上楼”的行动,无数村庄正从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消失,无数农民正在“被上楼”。
③农民“被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失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我想镰刀碰到谷穗是呜咽,谷子倒下时也是呜咽,推土机的巨响脚手架的巨响龙门吊的巨响,他们听不到故乡的呜咽。农历没有了,节气没有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存伦理被改造了。21·世纪*教育网
④古人有揠苗助长的话头,也有夜雨剪春韭的诗意,乡村的消失在证明着一种东西——故乡的脆弱,美的危险,土地不再为农人服务,土地开始为GDP服务。但没有了故乡的人是无根的,离开了地气的脚步注定是走不稳而踉踉跄跄的。【来源:21cnj*y.co*m】
⑤有一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有个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 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回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⑥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你离开了那空间,你离不开那里蒸腾的气场,那里的细节,虽然有时光的流逝和空间的隔阻。但“任它草堆也好,破窑也好,你儿时放摇篮的地方,便是你死后最好的葬身之所”。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透到了骨髓,彻骨彻肤。
⑦但原乡在哪里?即使你千里迢迢回到放摇篮的地方,但拆迁的速度,要比你的脚步快几倍。在某些趾高气扬者烟灰弹落的瞬间,无论老房子无论老城墙,都会谈笑间灰飞烟灭。故乡小桥的容颜你无法再睹物思情,没有铜雀台可以锁住那也叫小乔的恋人,即是铜雀台也会被拆迁成瓦砾。你有的不只是乡愁,而是目睹故乡的凌迟,故乡的死亡。
⑧我想,拆迁的那仅仅是一座座老屋么?拆迁的是那些有形的表面的东西,那融入人生的部分呢?那故乡的气味呢?要是再向人回答三十前的故乡,你准会遇到听众的不解,因为你的斜阳流水,你的蛙鸣溪头荠菜早已无有踪影,大家以为你在说谎,说不曾存在的诗意,说你的梦呓。拆迁的巨响,它不仅仅伤到了我们的骨头,它给我们不能指认故乡的人一种暗伤,在咯血,你看不到那血丝,你感到那虚空,那是一种大地的整体失忆和乡村历史的短路。
⑨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榆树,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窗外的星空,像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的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⑩我不反对现代化,我反对的是过度和对故乡的损伤。我是怀念一种乡村的精神质地,一种氛围和一套完整的乡野价值观,那种安恬那种惬意。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也是我们人类历史的保姆,她提供的是一种见证,是我们的童年。但现代化现在成了一种不容商榷的规则,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有着吊民伐罪讨伐一切的权力。过去那种低碳的生活,那乡村的牛粪和泥泞,曾是我发誓逃离的,那不是矫情,当走过了人生,当失去了故乡,当看到沉沦的故乡,失去了的才知道珍重。
⑾在我们人生的路上,应该有故乡。 (有删节)
19.如何理解“无边的乡村在沉沦”的含义?(4分)
20.第⑤段记述文人雅集的酒桌上“我”与友人的问答,有哪些作用?(4分)
21.“在某些趾高气扬者烟灰弹落的瞬间,无论老房子无论老城墙,都会谈笑间灰飞烟灭”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22.作者说“在我们人生的路上,应该有故乡”的原因有哪些?你怎样看待现代化对故乡的损伤?(6分)
七.(共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
曼德拉一生最美好的岁月都是在监狱中度过的,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和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监狱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及其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1·c·n·j·y
山东省邹城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答案)
一、(共15分)
1. A(B项,顷(qǐng)刻C项,荫(yìn)凉 ;缛rù;D项,兴(xīng)奋)
2.B(“筚路蓝缕,以起山林”中的“起”应为“启”,意思是说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难;“振辐”中的“辐”应为“幅”,意思是“幅度”;“坐阵”中的“阵”应为“镇”,意思是“亲自在某个地方镇守,也用于比喻”)
3.D(A项标示:标明;显示。此处应用“标识”(用来识别的记号)。B项进而: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此处应用“反而”。C项李代桃僵: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用于此处不合语境。D项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21cnjy.com
4.C(“不耻”是“不以为耻”;“不齿”是“看不上、瞧不起”,表鄙视,合乎语境。“遵守”指不违背,与标准保持一致;“遵循”强调遵守并依循着办,与“规律”搭配。“捉摸”是“猜测、预料”义,多用于否定,如“难以捉摸”“捉摸不定”,没有“反复思考”义;而“琢磨”正是该义,合乎语境)www.21-cn-jy.com
5.A(B项成分残缺,可在“刘师培”后加“是”。C可说去掉。D项表意不明,由于代词“此”的指代对象不确定,“国内一些教育专家对此持否定的态度”表意不明)
二、(9分,每小题3分)
6.C (不是谈老龄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7.A (原文并没有提到老龄化问题是中国经济奇迹带来的)
8.B (“不能用”应该是“不能只用”)
三、(12分,每小题3分)
9、A(渐渐地、逐渐地)
10、B.( 均为介词,趁着,趁机; A.均为连词,前修饰;后转折。C.介词,凭;连词,以致。D.连词,表结果,原来是;连词,表因果,就。)【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1、D(③是宋太祖劝解兵权的委婉之词;⑥是说赵普善用《论语》治政。)
12、A(错在“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应为“探访功臣的家,不可预测”。)
四、(24分)
13.(1)陛下认为天下狭小吗?向南北(方向)征讨,现在正是时候。 (3分)
(2)陛下顾念我们到如此地步,这就是所说的使死者复生、白骨长肉啊。(3分)
(3)刑法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4分)
14.(1)“紧”字,这里是“狂”或“大”之意(字意1分,放在句中描绘为“驿门深闭也隔不断呼啸的风声”亦可)该字以动衬静(以风声之大衬托出四周之冷寂亦可),渲染了一种冷清死寂的氛围(渲染怎样的氛围1分),突出了诗人贬谪后的落寞哀伤(1分)。
(2)门外驿马长嘶,人声嘈杂。该句乐景衬哀情(手法1分,写到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乐景衬哀情的任何一个皆可。),用门外的喧闹之景(景物特征1分,答道“喧闹”或与之接近的词语即可。)反衬门内之凄清,将诗人彻夜难眠后的身心俱疲之状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门外马嘶人起”暗示了诗人孤独凄凉的贬谪生活又将开始,含蓄地透露出诗人的无奈与怨愤之情。[情感2分,身心俱疲(疲累倦怠、孤苦凄凉等)1分,无奈与怨愤(或无奈与厌倦)1分。]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5.(1)任重而道远 (2)长风破浪会有时
(3)内无应门五尺之僮(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5)波上寒烟翠 (6)废池乔木
五、(12分)
16.答案(示例)李克强指出食品安全是重中之重,要强化市场监管。
17.解析:内容上要兼顾人物“伟大”“平凡”两个方面。句式一致,举例恰当,论证合理。
答案: 就如鲁迅,他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大憎大爱,也有“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慈父情怀。21*cnjy*com
18. ②⑥①④⑤③
六、(18分)
19.(1)无数村庄正从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消失,无数农民正在“被上楼”。(2分)(2)农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存伦理被改造了。(2分)
20.(1)证明了“没有了故乡的人是无根的”(或“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
(2)诗意问答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3)引发了下文关于“原乡”的说法。(4分)
21.(1)借代。“趾高气扬者烟灰弹落的瞬间”代指房地产开发商谈判的成功的时刻,生动得刻画了土地开发的利益所得者草菅民意的暴发户形象。(2)夸张。旧房改造的范围和改造的速度均被夸大,准确地表达了近年只管建设不顾文化保护的现状。(3)用典。化用苏轼《赤壁赋》写三国时期周瑜赤壁之战大胜曹军的诗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深刻讽刺了当下不顾文化保护的重建工作。(答出任两点即得4分)
22.(1)“在我们人生的路上,应该有故乡”不是说每一个人一定要出生农村并在农村留有住所,而是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存有一套完整的自童年就开始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因为人都是历史的,不能隔断历史而存在,且都在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支撑下立身处世,所以每一个人都该有一个“故乡”。(3分)
(2)现实中现代化对故乡确有损伤,给我们带来了阴翳、污染甚至毁容,损毁了不少传统文化魅力,让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现代化太过强势,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缺乏包容之心,让人有压迫感。(或:现代化革故鼎新值得赞赏,那种抱残守缺的思想早该革新,贫穷落后不该是我们需要的,因循守旧的美学思想也该醒醒了。)(正反思考均可,言之成理给分)(3分)
七.(共60分)
解读这道试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曼德拉的那句话的深刻含义,属于名言类作文试题,是近年来作文试题命制的常见类型之一,也是难度相对较大的命题形式。曼德拉的这句话是用否定的语气从反面来讲的,意思是说,虽然我的“肉体”走出了监狱大门,但如果不把痛苦忘却,那么我的“思想”仍在监狱中。我们把这句话变一个说法,变成肯定的语气,就是:要把痛苦和怨恨忘却。只有这样,才能走出阴影,摆脱精神桎梏。曼德拉的话表现了他豁达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度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这句话给了我们这样的启发: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磨难和打击。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的理解和对待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不顺心”,甚至是悲痛、仇恨,不能宽宥他人、微笑着面对生活,那么他就永远不会成功,一生只能活在悲痛与绝望之中。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立意:①忘却痛苦就意味着成功;②走出心灵的监禁(心灵越狱);③宽恕别人就是爱自己;④甩掉包袱,轻松上阵。
附:【诗歌简析】
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于途中所写。词中通过夜宿驿亭的描写,绘出贬谪途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旅途中凄凉寂寞的心情和倦于宦游的情绪。
首句点明时间是夜晚,“遥夜”即长夜,状出了夜漫漫而难尽的感觉。紧接“沉沉”的叠字,将长夜难尽的感觉再度强化。一句尤妙在“如水”的譬喻。是夜长如水,是夜凉如水,还是黑夜深沉如水,作者不限制在何种性质上相“如”,只说“如水”,让读者去体味。较之通常用水比夜偏于一义的写法,有所创新。次句点出地点。“驿亭”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憩宿之所,一般都远离城市。驿站到夜里自是门户关闭,但词句把“风紧”与“驿亭深闭”联在一起,则有更多的意味。一方面更显得荒野“风紧”;另一方面也暗示出即使重门深闭也隔不断呼啸的风声。“驿亭”本易使人联想到荒野景况以及游宦情怀,而“风紧”更添荒野寒寂之感。作者虽未言情,但景语中亦见出其情。
“梦破”二字,又流露出多少烦恼情绪。沉沉寒夜做一好梦,更反衬出氛围的凄清。“梦破”大约与“鼠”有关,客房点的是油灯,老鼠半夜出来偷油吃,不免弄出些声响。人一惊梦,鼠也吓咆了,但它还舍不得已到口边的美味,远远地盯着灯盏。“鼠窥灯”的“窥”字,用得十分传神。它那目光闪闪,既惶恐,又贪婪。昏暗灯光之下这一景象,直叫人毛骨悚然,则整个驿舍设备之简陋、寒伧,可窥见一斑。能否捕捉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往往是创造独特的词境的成败关键。此句与下句间,有一个从夜深至黎明的时间过程。下句之“送”字、“侵”字都锤炼极佳。天犹未明,“晓”的将临是由飞“霜”知道的,而“霜”的降临又是由“寒”之“侵被”感到的。
“无寐,无寐”的重复,造成感叹语调,再联系“风紧”“鼠窥灯”“霜送晓寒”等等情景,可以体味出无限的感伤。古时驿站常备官马,以供来往使者、官员们使用。而“门外马嘶人起”,门外驿马长嘶,人声嘈杂,正是驿站之晨的光景。这不仅是写景,从中可以体味到被失眠折腾的人听到马嘶人声时的困怠情绪。同时,“马嘶人起”,又暗示出旅途跋涉,长路关山,白昼难辛的生活又将开始。
此词不直写心境,而是写一夜难寐的所见、所闻、所感。词写长夜沉沉,驿亭风紧,饥鼠窥灯,晓寒侵被,人声嘈杂,驿马长嘶,真实谪徙羁旅的苦境与凄情。秦观《如梦令》阅
[参考译文]
韩王赵普做宰相,太祖刚刚即位,多次出去微服私访,有时探访功臣的家,不可预测。一天,大雪下到夜里,皇上敲赵普的家门。赵普赶忙出来,慌忙叩拜迎接,问:“夜深寒冷,陛下为什么出来?”皇上说:“我睡不着,一张床之外,都是别人的家,所以来看看你。”赵普说:“陛下认为天下狭小吗?南征北伐,现在正是时候,希望能听听您以后的打算。”皇帝说:“我想攻打太原。”赵普很长时间没有说话,说:“这不是我所能了解的。”皇帝问其中的缘故,赵普说:“太原阻挡着西、北两面,假使一举攻下太原,那么两边的祸患就要由我们来独挡了,为什么不暂且留着等待平定各国(之后再攻打太原呢)。”太祖笑道:“我的想法正是这样,只不过试探一下你罢了。”于是定下攻打江南的决议。
太祖取得天下以后,召见赵普问道:“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总共换了十个姓氏,战争不断,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停止天下战争,替国家建立长治久安之计,有什么方法呢?”赵普说:“藩镇节度使的权力太重,君弱臣强罢了。只有渐渐地削夺他们的权力,控制他们的钱粮,收回他们的军队,那么天下自然安定了。”话未说完,皇上说:“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明白了。”皇上趁着晚朝,和老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喝酒,酒喝到最畅快的时候,宋太祖开口道:“人生在世,好像骏马掠过缝隙一样快,所求的富贵,不过多积聚些金银,多一些自我娱乐,让子孙没有贫乏罢了。你们为什么不解去兵权,选择好田产房屋,作为子孙长久之业,多养些歌儿舞女,每天饮酒相欢,来度过一生。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上下相安,不是很好吗?”(石、王)等都拜了两拜说:“陛下顾念我们到如此地步,这就是所说的使死者复生、白骨长肉啊。”第二日都托言有病,乞求解除兵权。宋太祖答应了,都让他们以散官的身份回家养老,给他们的赏赐也特别优厚,众多功臣都因此善终。
赵普辅佐太祖时,有一名大臣立功,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赞成升他的官。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说:“刑法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太祖入宫,赵普立在宫门口,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太祖醒悟了,才认可他的上奏。赵普想任命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的意愿,太祖不采纳。第二天,赵普又上奏,太祖又不采纳。过了一天又上奏,太祖大怒,拿过奏折撕裂扔到地上,赵普脸色不变,慢慢拾起奏折回家后修补连缀,又呈上去。太祖才醒悟过来,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那个人果然称职。
赵普做了宰相,每当朝廷遇到大事,商定重要决议,刚一回到家,就马上关起门,打开箱子拿出一本书读,有一整天,即使家人也不能猜出(他读的是什么)。等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后来他去世后,家里人才打开箱子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太宗想任他为相,有人诬陷说:“赵普,山东学究,只是能读《论语》罢了!”太宗怀疑,把这件事告诉赵普。赵普说:“我确实不懂得读书,只是能读一本《论语》辅佐先帝安定天下,才用了半部,还有一半可以辅佐陛下。”太宗疑虑消释,最终任命他为相。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