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综合练习(含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写了近千个人物,其中堪称典型的不下数十人。读者闭起眼睛也能想得出这些人物的形象和说话的声音来。《红楼梦》的作者还能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的形象来,连带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语言,都能让读者永远留在心头。例如第七回“焦大醉骂”,全部叙述不到一千字,但焦大这个人物,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就不会忘记他。特别是他那句“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的“醉汉嘴里混唚”,就成为焦大的名句。光凭这一句话就能让人想到嘴里被塞满了马粪、捆翻在地的焦大的形象和这句惊天动地的话的声音。再如第二十四回写醉金刚倪二和贾芸的事,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起,直至“一面说,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共一千八百字左右,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市井游侠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雪芹之笔,真可谓勾魂摄魄。尤其是三十三回宝玉挨打前,要老嬷嬷快去报信,老嬷嬷却耳聋,竟把“要紧,要紧”误听成“跳井,跳井”,还笑着说:“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情势一缓一急,两相对照,一方是紧急待援,一方是木然无知,形成了鲜明对比,而“跳井,跳井”这一句话,也就把老嬷嬷耳聋淡木的神态描摩殆尽。“‘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着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
《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自然要数林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这几个人了。林黛玉是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是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是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那些老婆子时的语言是词锋逼人,势猛气锐。我觉得《红楼梦》的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特色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红楼梦》里其他人物的语言也都符合各个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包括湘云说话时的咬舌,把“二哥哥”说成是“爱哥哥”等等。所以读《红楼梦》品味各个人物的说话,如在社会生活中一样,一片天然,没有斧凿,真所谓“大匠不雕”。
材料二:
盛唐诗人王维全面的艺术造诣使之对后世诗学以及艺术理论形成了很大的笼罩力。《红楼梦》的文本较为充分地反映出王维对后世的强大而深远的影响力。对浑融蕴藉、兴象玲珑的诗美和高度情景交融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是促使《红楼梦》“诗化”艺术形成的重要因素。
曹雪芹通过《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的情节,明确标举王维诗歌。黛玉要香菱首先读《王摩诘全集》,而不是李白、杜甫的作品,并且要求香菱“细心揣摩透熟了”,比对李杜的诗歌所作的“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体现出曹雪芹对王维诗歌的格外重视。俞平伯先生认为“黛玉跟香菱谈诗,不妨视为悼红轩的诗话”。而香菱对于王维诗歌体会入微,得其神妙的鉴赏,实际上就是曹雪芹对王维诗歌的品赏之见,香菱对王维诗歌发表的那番精微的鉴赏,已多为后人论王维诗歌写景如画,精于炼字艺术时所引用。
《红楼梦》中的大量诗文曲赋多有对王维诗歌字句、意象到立意的袭用和借鉴,可见作者对王维诗歌的熟悉和欣赏。《红楼梦》中的各种描写景致的文字,多通过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句和诗意的借鉴和化用,来营造一种宁静幽美、清雅如画的境界。如贾宝玉所作《蘅芷清芬》“轻烟迷曲径,冷翠湿衣裳”(第十八回)一联,取意于王维《山中》“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而《赞会芳园》中“石中清流激湍,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翩,疏林如画”(第十一回)几句,则颇有《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的如画意境。贾宝玉所作藕香榭对联上句“芙蓉影破归兰桨”(第三十八回)以动写静,显然源自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的特殊写法。第五十回《芦雪庭即景联句》中,李纨的咏雪诗句“寒山已失翠”,翻用了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中“寒山转苍翠”。第七十六回《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中的“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的妙对,也受了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意境的启发。
《红楼梦》中的诗歌不仅在具体的字句、意境方面袭用王维诗歌,还在情趣、神韵方面进行模仿,往往神情逼肖。第十八回《大观园题咏》中黛玉为宝玉代拟的那首《杏帘在望》尤显功力。诗云:“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语言清新明快,境界安详和乐,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与王维田园诗代表作《渭川田家》《洪上即事田园》《山居秋暝》等的结构和情调十分相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几十个堪称典型的人物,个个形象鲜明,语言富有个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材料一用“醉金刚倪二和贾芸的事”,佐证《红楼梦》用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传神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C.《红楼梦》精心设计林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四人的语言,凸显人物既能言善语又个性鲜明的特点。
D.《红楼梦》继承和发展了王维的浑融蕴藉、兴象玲珑的诗美特质,由此形成自己的“诗化”艺术特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的情节,表明曹雪芹认为王维诗歌远比李杜的诗歌艺术价值更高。
B.香菱对王维诗歌的鉴赏,实为曹雪芹的品赏之见,这与俞平伯关于王维诗歌“写景如画”的论断一致。
C.《红楼梦》中的诗歌不是在具体的字句上袭用王维诗歌,而是在意境、情趣、神韵等方面进行模仿。
D.《红楼梦》中黛玉替宝玉写的《杏帘在望》,语言清新,境界祥乐,生活气息浓郁,酷似王维的某些诗作。
3.下列《红楼梦》诗句中最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 B.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C.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D.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4.作为《红楼梦》的赏析文章,材料一和材料二赏析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5.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材料一的观点,简析王熙凤的形象以及其语言特点。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是彻头彻尾的悲剧。……按照叔本华(德国哲学家)的学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的区别:第一种悲剧,是由极恶的人极尽他所有的能力来互相构陷而成的;第二种是由盲目的命运而造成的;第三种悲剧,是由于剧中人物的位置和关系而不得不这样的,并非一定有蛇蝎的本性与意外的变故,只是由于普通的人物、普通的境遇逼迫它,不得不这样。众人明知其害,仍然不得不互相逼迫,而不负任何责任。这种悲剧,远比前两者更为感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此种悲剧所展示的人生的最大的不幸并非例外之事,而是人生之中所固有的。对于前两种悲剧,我们对蛇蝎心肠的人物与不可预知的命运固然感到恐惧,但因其少见,往往心怀侥幸,以为自己未必会遇到,而不必求避免之道。但在第三种,因为此等平常的境遇足以破坏人生福祉,无时不可落在我们面前。况且这等惨烈的遭遇,不但时时可能自己忍受,而且有时可以加之于别人,亲身遭遇这种残酷之事,却无处诉说,真可谓是天下最大的痛苦了。《红楼梦》正是属于第三种悲剧。现以宝玉、黛玉的事加以说明。贾母喜爱宝钗的温顺娴静,不喜爱黛玉的孤僻,又听信金玉良缘的邪说,因此对宝玉的心事,随时加以压抑。王夫人本来就亲近薛家。凤姐因为管家的缘故,妒忌黛玉的才华而担心她给自己带来不便。袭人鉴于尤二姐、香菱的不幸,又听到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话,害怕祸及自身,因此对黛玉的态度也如凤姐一般。这些都是很自然很普通的事情。宝玉对黛玉信誓旦旦,却不能对最爱护自己的祖母诉说心事,因为普通的道德不允许,更何况黛玉一弱女子呢!由此种种原因,金玉因之合,木石因之离,中间并没有蛇蝎心肠的人物,也没有不同寻常的变故发生,不过由通常的道德、通常的人情、通常的境遇造成的悲剧罢了。由此观之,《红楼梦)》 真可谓是悲剧中的悲剧了。
(根据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翻译,有删减)
材料二:
一般读者都以为,“金玉良姻”是门当户对的包办婚姻,宝玉是被迫迎娶自己并不爱的宝钗,因此令人厌恶。甚至有很多人采取了阴谋论,揣测王夫人、薛姨妈乃至袭人为了促进这段“金玉良姻”,于是“金玉良姻”简直成了罪恶的代名词。不过,这样的想法实在太简单了,而且根本违反了事实。那事实是怎样的呢?
所谓的“金玉良姻”,并不是人为的阴谋,而是由和尚所传达的上天神谕!因为通灵玉上面所刻的字,而我们都知道,通灵玉的字是宝玉从前世所带来的。而宝钗的金锁片,对那块通灵宝玉也没有很大的兴趣。再看小说第二十八回更说得很清楚:“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黛玉,并不理论这事。”可见情况刚好相反,宝钗居然觉得“金玉良姻”很没意思,还庆幸宝玉一心都在黛玉身上。所以说,很多人把宝钗一家人当作阴谋者,那实在是太冤枉好人了。再想想看,以薛家的家势地位,又何必非要贾宝玉不可?就算是对宝玉情有独钟,由家长直接提亲不就好了吗?既然当时名门世家的婚姻必须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何必浪费那些没用的心机和小手段?
虽然小说一开始就有“金玉良姻”的预告,但那是指最后的结局,是上天注定的宿命,黛玉才是贾家上上下下公认的宝二奶奶人选!这么说,你一定很惊讶,然而事实正是如此。很多人一直被表面的“金玉良缘”给蒙蔽了,所以自动忽略了许多情节,以下就举两个例子来看吧。首先,王熙凤以当家理事者的身份,当众对黛玉开了一个玩笑,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同时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这话讲得太明了,凤姐利用“吃茶”的婚姻礼俗,那绝不是随便乱开玩笑的。想想看,当时儿女的婚姻大事必来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凤姐哪里敢僭越,一定是掌握到长辈的心意,谨守分寸大体的王熙凤才敢这样露出形迹。于是就在这里,脂砚斋提供了最强而有力的证词,他说:“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其不然,叹叹。”
再看第五十七回,薛姨妈住进潇湘馆亲自照顾林黛玉,言谈间提到她想要把黛玉说亲给宝玉,并说这样的提亲是“四角俱全”的完美做法。这时旁边的婆子们听了,也顺势敦促薛姨妈说:“到闲了时和老太太一商议,姨太太竟做媒保成这门亲事是千妥万妥的。”接着薛姨妈便断定“我一出这主意,老太太必喜欢的”,可见二玉的亲事是众望所归,从上到下,都认定宝玉的新娘是林黛玉。因此,“木石前盟”还可以说是“木石姻缘”呢。
只可惜有情人并未终成眷属,因而让读者无限同情,以致很不理性地怪罪给“金玉良姻”。殊不知,曹雪芹借此苦心地告诉我们:世事难料啊,“无常”的本质是以各式各样的方式展现出来的,令人万般无奈。
(摘编自欧丽娟《红楼十五钗》,有删减)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材料一,悲剧分三种:第一种是由蛇蝎心肠的人互相构陷而成的;第二种是由盲目的不可预知的命运造成的;第三种是由普通人物和境遇逼迫而成的。
B.“因为普通的道德不允许”,宝玉不能对贾母诉说心事以及“金玉因之合,木石因之离”这些都是王国维用来证明《红楼梦》是“第三种之悲剧”的理由。
C.材料二认为贾宝玉与薛宝钗所谓的“金玉良姻”,并不是人为的阴谋,而是和尚假借上天神谕的一种别有用心的安排,而宝钗其实并不在意金玉之说。
D.《红楼梦》第二十五回,王熙凤以当家理事者的身份,当众对黛玉开了一个玩笑,认为无论是人物、门第,还是根基、家私,黛玉都配不上宝玉。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国维认为贾母爱宝钗的温顺娴静,而不喜欢黛玉的孤僻,又听信金玉良缘的邪说,而想着要压下宝玉的心病;王夫人本来就与薛家相亲近,这些都极其自然。
B.《红楼梦》一书与一切悲喜剧不同,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它属于叔本华说的第三种悲剧,显示了人生所固有的而非意外造成的不幸,远比其他悲剧更感人。
C.材料一部分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说明《红楼梦》中的悲剧不但主人公时时可能自己忍受,而且有时可以加之于别人,是天下最惨烈而又无可奈何的悲剧。
D.材料二引用脂砚斋提供的最强而有力的证词“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证明了黛玉才是贾府公认的宝二奶奶人选。
8.根据材料一,下列人物判词最能体现《红楼梦》所体现的“悲剧中的悲剧”的一项是( )
A.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B.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C.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D.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9.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10.两则材料对《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的看法有同有异。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节选)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即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黛玉一一拜见过。贾母又说:“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众人答应了一声,便去了两个。
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坐。丫鬟们斟上茶来。不过说些黛玉之母如何得病、如何请医服药,如何送死发丧。不免贾母又伤感起来,因说:“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说着、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众人忙都宽慰解释,方略略止住。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意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材料二:
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节选)
茶已三献,贾妃降座,乐止,退入侧室更衣,方备省亲车驾出园。至贾母正室,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之。贾妃垂泪,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挽贾母,一手挽王夫人,三人满心皆有许多话,但说不出,只是呜咽对泣而已。邢夫人、李纨、王熙凤、迎春、探春、惜春等,俱在旁垂泪无言。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这时不说不笑,反倒哭个不了,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能一见!”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邢夫人忙上来劝解。贾母等让贾妃归坐,又逐次一一见过,又不免哭泣一番。然后东西两府执事人等在外厅行礼。其媳妇丫鬟行礼毕。贾妃叹道:“许多亲眷,可惜都不能见面!”王夫人启道:“现有外亲薛王氏及宝钗黛玉在外候旨。外眷无职,不敢擅入。”
又有贾政至帘外问安行参等事。元妃又向其父说道:“田舍之家,齑盐布帛,得遂天伦之乐;今虽富贵,骨肉分离,终无意趣。”贾政亦含泪启道:“臣草芥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今贵人上赐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华,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且今上体天地生生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岂能报效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伏愿圣君万岁千秋,乃天下苍生之福也。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更祈自加珍爱,惟勤慎肃恭以侍上,庶不负上眷顾隆恩也。”贾妃亦嘱以“国事宜勤,暇时保养,切勿记念”。贾政又启:“园中所有亭台轩馆,皆系宝玉所题:如果有一二可寓目者,请即赐名为幸。”元妃听了宝玉能题,便含笑说道:“果进益了。”贾政退出。
元妃因问:“宝玉因何不见?”贾母乃启道:“无职外男,不敢擅入。”元妃命引进来。小太监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命他近前,携手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
11.下列对两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写王熙凤出场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丰满了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收到了巧妙的艺术效果。
B.材料一中王熙凤对黛玉这个初来贾府的“远客”嘘寒问暖,表面看蕴含着她对黛玉关爱之情,实质上是对贾母的逢迎和讨好。
C.材料二写到的元妃省亲是全书中贾府兴盛得势的重要表现,在这炙手可热的权势之下,却是暗流涌动的败落。
D.材料二中“茶已三献,贾妃降座”,以及贾母启道“无职外男,不敢擅入”等细节,体现了此次省亲礼节繁琐,等级森严。
12.王熙凤具有高超的说话艺术,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13.“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红楼梦》中众多女性的悲凉人生令人叹息。材料中林黛玉“进贾府”与贾元春“回贾府”之间有何不同的悲剧意义呢?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凤姐听说,便回身同了探春、李纨、鸳鸯、琥珀带着端饭的人等,抄着近路到了秋爽斋,就在晓翠堂上调开桌案。鸳鸯笑道:“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①相公,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李纨是个厚道人,听了不解。凤姐儿却知道说的是刘姥姥了,也笑说道:“咱们今儿就拿他取个笑儿。”二人便如此这般的商议。李纨笑劝道:“你们一点好事也不做,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仔细老太太说。”鸳鸯笑道:“很不与你相干,有我呢。”
正说着,只见贾母等来了,各自随便坐下。先着丫头端过两盘茶来,大家吃毕。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敁敠②人位,按席摆下。贾母因说:“把那一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让刘亲家近我这边坐着。”众人听说,忙抬了过来。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拉了刘姥姥出去,悄悄的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若错了我们就笑话呢。”调停已毕,然后归坐。
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只坐在一边吃茶。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个人一桌,刘姥姥傍着贾母一桌。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等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鸳鸯偏接过麈尾来拂着。丫鬟们知道他要捉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鸳鸯一面侍立,一面悄向刘姥姥递眼色。刘姥姥道:“姑娘放心。”
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③。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巴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那里拿的动他。”说得众人都笑起来。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 甲 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 乙 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叫“心肝”。 丙 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 丁 手里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的,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她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肏攮④一个儿!”众人方停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凤姐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哪里夹得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不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拣,早有地下的人拣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
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看她笑。贾母又说:“谁这会子又把那个箸子拿了出来,又不请客摆大筵席。都是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牙箸,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收了过去,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凤姐道:“菜里若有毒,这银子下去了就试得出来。”刘姥姥道:“这个菜里若有毒,俺们那菜都成了砒霜了!哪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
少时吃毕,贾母等都往探春卧室中去说闲活。这里收拾过残桌,又放了一桌。刘姥姥看着李纨与凤姐儿对坐着吃饭,叹道:“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凤姐儿忙笑道:“你可别多心,才刚不过大家取乐儿。”一言未了,鸳鸯也进来笑道:“姥姥别恼,我给你老人家赔个不是。”刘姥姥笑道:“姑娘说那里的话,咱们哄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鸳鸯便骂人:“为什么不倒茶给姥姥吃?”刘姥姥忙道:“刚才那个嫂子倒了茶来,我吃过了。姑娘也该用饭了。”
(节选自《红楼梦》第40回,有删改。这是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
文本二:
只见平儿同刘姥姥带了一个小女孩儿进来,说:“我们姑奶奶在那里?”平儿引到炕边,刘姥姥便说:“请姑奶奶安。”凤姐睁眼一看,不觉一阵伤心,说:“姥姥,你好?怎么这时候才来?你瞧你外孙女儿也长的这么大了。”刘姥姥看着凤姐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心里也就悲惨起来,说:“我的奶奶,怎么这几个月不见,就病到这个份儿。我糊涂的要死,怎么不早来请姑奶奶的安!我们屯乡里的人,不会病的,若一病了,就要求神许愿,从不知道吃药的。我想姑奶奶的病不要撞着什么了罢?”平儿听着那话不在理,便在背地里拉她。刘姥姥会意,便不言语,那里知道这句话倒合了凤姐的意,扎挣着说:“姥姥,你是有年纪的人,说的不错。你见过的赵姨娘也死了,你知道么?”刘姥姥诧异道:“阿弥陀佛,好端端一个人怎么就死了?我记得她也有一个小哥儿,这便怎么样呢?”平儿道:“这怕什么?他还有老爷太太呢。”刘姥姥道:“姑娘,你那里知道,不好死了,是亲生的;隔了肚皮子是不中用的。”这句话又招起凤姐的愁肠,呜呜咽咽地哭起来了。
巧姐儿听见她母亲悲哭,便走到炕前,用手拉着凤姐的手,也哭起来。凤姐一面哭着,道:“你见过了姥姥了没有?”巧姐儿道:“没有。”凤姐道:“你的名字还是她起的呢,就和干娘一样,你给她请个安。”巧姐儿便走到跟前,刘姥姥忙拉着道:“阿弥陀佛!不要折杀我了!巧姑娘,我一年多不来,你还认得我么?”巧姐儿道:“怎么不认得?前年你来,我还和你要隔年的蝈蝈儿,你也没有给我,必是忘了。”刘姥姥道:“好姑娘,我是老糊涂了。若说蝈蝈儿,我们屯里多得很,只是不到我们那里去,若去了,要一车也容易。”凤姐道:“不然,你带了她去罢。”刘姥姥笑道:“姑娘这样千金贵体,绫罗裹大了的,吃的是好东西,到了我们那里,我拿什么哄她玩,拿什么给她吃呢?这倒不是坑杀我了么。”
凤姐道:“求你替我祷告。要用供献的银钱,我有。”便在手腕上褪下一只金镯子来交给她。刘姥姥道:“姑奶奶,不用那个。我们村庄人家许了愿,好了,花上几百钱就是了,哪用这些?就是我替姑奶奶求去,也是许愿,等姑奶奶好了,要花什么,自己去花罢。”凤姐明知刘姥姥一片好心,不好勉强,只得留下,说:“姥姥,我的命交给你了。我的巧姐儿也是千灾百病的,也交给你了。”
(选文中的情节出自《红楼梦》第113回,抄家之后,贾府败落,刘姥姥第三次进贾府,并看望病危的凤姐。)
【注】①篾片:旧时为主子帮闲凑趣的人,也叫“清客”。②敁敠【diān duō]:用手估量物体的轻重,引申为忖度。③不伏手:不顺手。④禽攮[ cào nǎng]:一种地方方言,粗话。意为吃饭,但姿态不雅。
14.请依据人物形象判断文本一划横线处的甲、乙、丙、丁代表的人物依次是( )
A.史湘云 林黛玉 王夫人 探春
B.探春 王夫人 史湘云 林黛玉
C.王夫人 探春 林黛玉 史湘云
D.林黛玉 史湘云 探春 王夫人
15.下列与文本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姥姥在荣国府看似滑稽的表演,与贾府溃败时收留巧姐的情节相得益彰,使刘姥姥的形象丰满动人。
B.文本一在细节处彰显匠心独运,通过箸、桌、漱盂、麈尾等餐饮用具,反映了贾府奢华、排场的生活。
C.曹雪芹用白描手法绘了一幅“群笑图”,八位主子各具笑态,展现了人物的不同的处境、身份和性格。
D.凤姐褪下金镯子,求刘姥姥替她祷告时用,被她拒绝了。刘姥姥没有见钱眼开,主要是因为此时贾府败落,凤姐也不似以前那样有钱。
16.请概述凤姐对刘姥姥前后两次进贾府的不同态度,并据此概括其为人特点。
17.《红楼梦》里有一位不属于大观园却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的人物刘姥姥。作者写了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尤其是详写了她第二次来到荣国府的情景。第二次,刘姥姥深入到贾府的许多角落,角色也由王家的亲戚成为了贾母的座上宾,出席了贾府丰盛的家宴,游览了大观园。这次刘姥姥接触到的人物之多,所见的场面之广,都远远胜过了第一次。试分析作者在第四十回浓墨重彩地描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作用。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柳絮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江仙”是词牌名。最初的“词”是指配合乐曲演唱的歌词,不同的词牌在字数、句数、平仄上都有不同的规定。
B.上片“白玉堂前春解舞”着力描写了柳絮在白玉堂前随风飘扬飞舞的情状,“东风卷得均匀”却流露出不得不委身于东风的无奈。
C.“任他随聚随分”形象地写出了薛宝钗“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的处事态度。
D.本词巧妙地借柳絮之口委婉地道出薛宝钗青云平步的志向。全词托物言志,句句咏物,处处有“我”,物性我形,水乳交融。
19.下面诗句中,“柳絮”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难绾难留难挽抚,任扬任坠任摧欺。——无名氏《柳絮》
B.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唐 薛涛《柳絮》
C.惯恼东风不定家,高楼长陌奈无涯。——宋 韩琦《柳絮》
D.缭绕晴空似雪飞,悠扬不肯着尘泥。——宋 朱淑真《柳絮》
20.在大观园最后一次诗会中,这首词被众人推选为独占鳌头的作品。薛宝钗在叙述其创作意图时说过:“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不落套”即不落俗套,有不同于他人的立意。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本词在立意上的“不落套”体现在哪里?
四、名著阅读
参考答案:
1.D 2.D 3.A 4.材料一着眼于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侧重赏析《红楼梦》语言的魅力;材料二着眼于王维诗歌的影响力,侧重赏析《红楼梦》诗化意蕴。 5.①运用带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语言,令人印象深刻。“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非常符合王熙凤泼辣的个性特点,成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典范;②人物语言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和个性,具有作者精心设计的语言特色。“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这一段王熙凤夸林黛玉的语言特写,刻画了王熙凤能言善语、八面玲珑的形象特点。
6.A 7.B 8.C 9.①首先提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的观点;②然后引用叔本华的悲剧学说,将三种悲剧产生的原因、危害进行对比,突出了第三种悲剧的悲剧性;③接着举《红楼梦》宝黛之事具体分析其悲剧缘由;④最后强调“通常的道德”“通常的人情”“通常的境遇”导致了宝黛的爱情悲剧,因此是“悲剧中之悲剧”。 10.同:宝黛爱情悲剧不是由极恶的人构陷导致的,其中没有阴谋和罪恶。
异:王国维认为宝黛悲剧的发生是“由于剧中人物的位置和关系而不得不这样的”。贾母、王夫人等人更喜欢宝钗,导致了宝黛悲剧的发生;欧丽娟则认为黛玉是贾府上下公认的宝二奶奶人选,宝黛爱情没有被打压,“金玉良姻”不是人为的阴谋,而是由和尚所传达的上天神谕,它体现了命运的无常。
11.A 12.①“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说明她比较忙,事情多,说明她知远近,知道黛玉是嫡亲的孙女,在贾府讨长辈欢心。
②“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表面上是恭维林黛玉,其实还是讨好贾母。贾母的嫡孙女都有这通身的气派!当时在场的惜春、探春、迎春听了心里也会很舒服。
③“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意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两句“该打,该打!”说的贾母心里更是舒服。贾母是贾府中的最高家长,他在贾府中的地位至高无上。她的话表面上都是恭维林黛玉,其实都是讨好贾母。 13.①黛玉到贾府,名为投亲,实为寄人篱下。黛玉在贾府中的地位与处境,除去贾母一点点丧女之痛外,王熙凤的拭泪是为了讨贾母的欢心,贾宝玉的痴狂是为了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黛玉才真的是一种悲的薄凉。总之,《红楼梦》中人物的悲剧是命中注定的。林黛玉也不例外。
②“元妃省亲”在《红楼梦》全书中是极盛之巅,可谓“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稀载难逢”,元妃的哭却写尽了人物内心的哀伤孤寂,在深宫大院那见不得人的地方自是步步惊心,好不容易有机会回家享天伦之乐,却不得不遵守礼法的种种约束,长辈见自己都必须行跪拜之礼,和亲人近在咫尺却又似隔着千山万水,中间横亘着无法逾越的礼法,且又因太监在场耳目众多,只能相看泪眼,无语凝噎。元妃的“哭”写出了她表面风光无限,内心却无比哀伤孤苦的形象。
14.A 15.D 16.①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时,凤姐高高在上,威风八面,和鸳鸯导演着让刘姥姥出尽洋相,为讨好贾母而戏弄刘姥姥。对刘姥姥的态度是轻视和利用。②刘姥姥第三次进贾府时,凤姐病危,处境凄惨,拜托刘姥姥替自己祷告祛病,还把自己的女儿巧姐儿托付给刘姥姥。对刘姥姥的态度是尊敬、恳求和信任。③据此可见凤姐善于逢迎,势利圆滑,洞察人情世故。 17.①从叙述角度看,刘姥姥是旁观者,也是见证人。小说通过刘姥姥这个局外人的角度的眼光和活动写出大观园的美丽和富贵奢华,展现贾府日常生活的一个侧面,揭示官宦之家的生活状态。②从人物角度来看,刘姥姥是贾府众人的陪衬者,凸显贾府人物的形象特征。通过她写活了许多人物,如妙玉、凤姐、贾母、宝玉、鸳鸯、平儿等,鲜明地呈现出贾府中各色人等的身份、年龄和性情等的特征。③从情节上来看,与“一进”和“三进”情节遥相呼应;为日后贾家败落,刘姥姥挺身而出救巧姐埋下伏笔。④从主题上来看,通过刘姥姥在贾府的所见所感,从更广阔的社会视角,写出了当时社会 的贫富悬殊、人情冷暖,侧面表现了封建家族衰亡史的主题。⑤从艺术效果上来说,刘姥姥具有象征意义,她代表着一种艰难却也自给自足的平民世界。这种生活对贵族之家的浮华奢靡是有新鲜感的,刘姥姥的到来,使贾母感受到一种遥远的真挚的情感,使贵族小姐们感受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乐趣。
18.B 19.D 20.①柳絮“轻薄无根无绊”指地位卑微,无依无靠、四处飘零。薛宝钗一改俗套,借柳絮表达出青云直上的志向。
②“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柳絮不再是轻薄低微,被人忽视,而是在充满富贵气象的白玉堂前展示曼妙的舞姿。
③“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作者用两个反问句强调柳絮不会因无根而随水而逝、沦落芳尘,一反柳絮飘零无依的“俗套”。
④最后三句,柳絮被嘲笑的“无根”却成为扶摇直上的优势,抒发了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