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

文档属性

名称 社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3-23 08:4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 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冰心 童年是无畏的,无忌的,以及无知的。童年总是快乐,童年总是遗忘,童年总是短暂。 ——高尔基鲁迅社 戏回忆作者 请同学们谈谈对鲁迅的认识。 生平简介、作品、名言、诗句等。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以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鲁迅名言 鲁迅,原名周树人,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在绍兴,周家算得上一门望族,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知县老爷,后来又到京城当上内阁中书。做官经商且都不说,所以到鲁迅出世的时候,周家已经分居三处,彼此照应,是大户人家,自然能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这就使鲁迅获得了一系列穷家小户的孩子所无法享受的条件。 作者介绍 其祖父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教育方面更是从不懈怠,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全城最严厉的私塾(三味书屋)去念书,周家书香人家的气氛也是相当浓厚的,为鲁迅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13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锒铛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致死亡,家境败落了下来,因此卖了房子。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小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父亲去世之后,他为中国落后的医术悲叹,所以决定去日本学医,学医过程中,发现中国的国民更需要思想上的解放,毅然决定弃医从文,回国后,就开始文学创作,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最终成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者介绍写作背景 本文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写的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看社戏的情景。鲁迅母亲娘家在绍兴附近的平桥村,童年的鲁迅因此有机会与农民的孩子交朋友,并了解农民生活。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同情农民、歌颂农民的篇章,《社戏》就是这类作品中的名篇。学习目标1、积累生字词,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通过分析关键语句,体会文章描写的生动性。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去阅读文章,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行体验和感悟。检查预习归省 行辈 钓虾 惮 潺潺 航船 絮叨
锣鼓 怠慢 撺掇 迟疑 凫水 篙 磕 撸
朦胧 踊跃 依稀 弥散 蕴藻 屹立
筋斗 家眷 舀 皎洁 蹿 渔父 旺相
撮 桕树 颇 纠葛 楫 好歹 题目解释 社戏: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百姓安居乐业,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来写的,但这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整体感知1、看社戏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看戏的愿望是否顺利?
3、这些小朋友们借了谁家的船去看戏的?
4、作者看到的戏精彩吗?
5、看戏归航中偷了哪些人的豆子?
6、六一公公有没有责怪他们?整体感知 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试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的结构?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1)看戏前
(2)看戏中
(3)看戏后(1—3段)(4—30段)(3l一40段)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看戏前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2、平桥村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3、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乐土” 写“我”随母亲回平桥村,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人物。3、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为什么是“我”的“乐土”呢?(1)可以得到优待;(2)可以避免读难懂的书;(3)可以和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一起钓虾、放牛等。分析课文第一部分:看戏前4、这一部分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以及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2)交代了平桥村是“乐土”,为下文“我”在这里体会到的乐事作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分析课文第一部分:看戏前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看戏中第一层:戏前波折 第二层:夏夜行船 第三层:赵庄看戏 第四层:月夜归航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第二部分的内容。
2、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试根据这些事划分层次?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每层的内容。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3、作者“看戏”的意愿是否顺利?出现了哪些波折或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三次波折:早上就叫不到船;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母亲不准我和别人同去三次转机:八叔公的船回来了;小朋友们与我同去;保证不出事。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看戏中4、文章题目是社戏,可以直接写看社戏的经过,但课文为什么要写看戏前的波折呢?一是看过戏的小朋友专门送我去,体现农村孩子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二是有了波折更珍惜看戏的机会,印象更深刻;三是从失望到如愿,波澜起伏,使故事情节更曲折生动。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看戏中5、找出看戏波折时,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第一盼望——急得要哭——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渲染沮丧)——不钓虾,东西也少吃,不开口。——高兴(烘托社戏对儿童的吸引力)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看戏中6、作者认为社戏好看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提示:正面和侧面)7、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看戏中分析课文第三部分:看戏后 1、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似的好豆
那夜似的好戏是童年那段天真
烂漫自由有趣的
生活的标志说明甜蜜的童年
回忆,一直珍藏
在作者的心里。表达了对美
好生活的向
往之情 2、我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六一公公怎么还感激起来了?分析课文第三部分:看戏后1、在课文第11节中,从哪些角度写的景物?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品词赏句触觉视觉听觉想象嗅觉(清香)(扑面吹来)(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
稀的赵庄,几点火)(歌吹)(戏台、渔火) 具体分析以下句子及其作用。1、写起伏的连山如兽脊:比喻,以动写静,形象地描绘了行船之快。2、写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间接地表现了“我”急切的心情。3、写笛宛转,悠扬,使我沉静:表现了“我被水乡美丽的夜景所陶醉,因而忘
记了自己,同时抒发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
提议
2)当外祖母担心时,双喜大声大包票;理
由有三: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
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 表现双喜反应
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表现双喜聪明、细心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
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

5)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
柴,并考虑好对策
6)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哪里会错。我
原说过写包票的!”
7)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表现双喜考虑周到
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表现他做事有始有终
表现他反应灵敏是一个聪明、机灵、善
解人意、考虑周到、办
事果断的好孩子头儿。双喜分析人物形象——双喜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头,昨天偷了我的豆了
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2)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
——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
可好么?”“豆可中吃呢?”
3)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
翘,得意地说道
4)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
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表现他淳朴、
好客
表现他淳朴、厚道
表现他淳朴、
好客、热情六一公公是一位宽厚、善良、淳
朴、好客、热忱的老人分析人物形象——六一公公
小结 本文通过“我”与农村
孩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
赞美了劳动人民和农家孩子淳朴
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了作者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文塑造了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形象,用“我喜欢文中的 ……(人物),因为他(他们)……(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 (举人物表现)”的句式,写三言两语,简笔勾勒人物形象。简笔式速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