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级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考试
地理
考生注意:
1.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
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选择性必修1第一至三章。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某天文爱好者于2023年1月20~21日连续两天对某恒星进行观测,观测地,点位于北半球
中纬度甲地(如下图),图中a、b、c、d为投影到天球面上的该恒星位置,2023年1月20日20时
观测到该恒星位于天顶的b处。据此完成1一3题。
1.1月21日,再次观测到该恒星位于b位置的时间是
abe d
A.19时3分56秒
B.19时56分4秒
C.20时3分56秒
D.20时56分4秒
2.1月21日20时可观测到该恒星位于图中的
A.a
B.b
西
甲
东
C.c
D.d
3.两天内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观测恒星,但恒星位置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
A.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的差异
B.农历纪年和公历纪年的差异
C.恒星日和太阳日周期的差异
D.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的差异
2023年4月6日,我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返回位于上海的极地
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南极科考任务圆满完成。右图为我国已建成的南极科
459
135
学考察站(部分)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三个科考站与南极点的自转线速度关系是
A.中山站>长城站>昆仑站>南极点
B.长城站>昆仑站>中山站>南极点
极
C.南极点>昆仑站>中山站>长城站
D.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南极点
5.一运动物体从长城站运行至南极点过程中,其运动轨迹可能偏转的
455长城站“
135
方向是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
北京时间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
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升空。
右图为二分二至日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最接近
图中的
A.①
B.②
④
C.③
D.④
7.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时,纽约(西五区)华人观看电视直播
③
的当地时间是
A.5月30日10时31分
B.5月29日10时31分
C.5月30日20时31分
D.5月29日20时31分
【高二级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地理卷第1页(共8页)】
4124B高二级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地理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结合所学可知,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即一个恒星日为23时56分4秒。结合材料可知,1月20日20时
观测该恒星位于b位置,则21日观测到该恒星仍位于b位置的时间与20日观测时间应相差23时56分4
秒,计算可得时间为19时56分4秒
2.A结合上题分析可知,1月21日19时56分4秒观测到的恒星位于b位置,结合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
东,因此观察到的恒星会自东向西运动,故1月21日20点该恒星位置应处于图中的位置
3.C结合所学可知,恒星日周期为23时56分4秒,太阳日周期为24小时;恒星日为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
阳日为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由于恒星日和太阳日周期存在差异,因此同一时间观察到的恒星位置会不同:
观测恒星位置变化与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的差异无关;农历纪年和公历纪年与观测位置变化无关;地球自转
和地球公转方向一致,且与观侧位置变化无关
4.D地球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从图中看,四个考察站相比长城站的纬度最
低,自转线速度最大,自转线速度关系是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南极点
5.B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地表运动物体发生偏转,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图示地区位于南半球,从长城站
向南运动到南极点,运动方向左偏,偏转方向是东南方向。
6.B载人飞船发射时间为北京时间2023年5月30日,接近夏至日,故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图中的
②位置
7.D载人飞船发射时间为北京时间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纽约位于西五区,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相差
13小时,根据“东加西减”计算可知,载人飞船发射时,纽约(西五区)当地时间为5月29日20时31分。
8.C图中所示,北极圈及其以北都出现极夜现象,为冬至日。
9.A0点所在经线平分昼半球,为12时,即东经135度为15时,Q所在经线与东经135度的时差为12时,日
在东边,故Q点为3时。此图为北极上空的俯视图,为逆时针方向运动,弧OM为晨线,ON为昏线。东经
135度为15时,北京时间为14时
10.C读图可知,晨线位于甲位置时,北半球昼短夜长,昼长达到最小,应为冬至日:晨线位于丁位置时,北半球
昼长夜短,昼长达到最大,应为夏至日;晨线位于丙位置时,晨线与经线大致重合,为春秋分日;晨线位于乙
位置时,介于秋分与冬至或冬至与春分之间。杭州亚运会开幕当天为9月23日,为秋分日,晨线位于丙
位借
11.B根据上题可知,甲位置表示冬至日,丙位置表示春秋分日,晨线由甲移动至丙期间(即冬至日至春分日期
间),太阳直射点自南回归线向北移动至赤道,故杭州昼短夜长,昼渐长
12.D读图可知,甲地全年昼夜平分,应为赤道地区:乙地冬至昼最长,夏至昼最短,应位于南回归线和南极圈
之间;丙地冬至出现极夜,夏至出现极昼,应位于北极圈内;丁地冬至昼最短,夏至昼最长,应位于北回归线
和北极圈之间;乙、丁两地昼夜情况相反,应关于赤道对称,纬度相当
13.C
结合上题分析,甲在赤道上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
乙位于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冬至日昼长
为18小时,纬度靠近过60S,正午太阳高度约为53°26',丙在北极圈内,冬至日出现极夜现象,正午太阳高
度0;丁位于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冬至日昼长为6小时,纬度靠近过60N,正午太阳高度约为634'。故
四地正午太阳高度从高到低的排序是甲乙丁丙
14.D由材料可知,图中岩体多为火山岩,火山岩属于喷出型岩浆岩,最可能是玄武岩:石灰岩是沉积岩,大理
岩是变质岩,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
15.B火山岩是岩浆向上喷出地表冷却凝结而形成的
16.A
图中“火山岩石林景观”的形成首先是岩浆向上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火山岩,再经过地壳运动,向上
抬升使该地突出地表,最后通过外力的风化、侵蚀即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最终形成火山岩石林景观。
17.B
读图可知,大陆边缘类型位于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地带,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激烈,地壳
活跃,多火山、地震;大陆边缘类型b位于大洋与大陆的交界处,不属于板块交界地带,因而属于稳定型大陆
边缘,地壳比较稳定
18.D图中大陆的西海岸是海沟,大洋板块俯冲插入大陆板块之下,是板块相向运动导致的。结合六大板块
分布图可知,亚欧大陆的东岸板块做相向运动,西岸不处在板块交界处;非洲大陆西岸及澳大利亚大陆西岸
不处在板块交界处;北美大陆西海岸处在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做相向运动,形成海沟
和海岸山脉
19.C根据图示岩层形态,甲处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乙处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丙处岩层有明显错
动和位移,是断层构造
20.D
丁处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山岭的形成原因是向斜槽部坚实,不易被侵蚀而成。
21.A
图中甲处为背斜,是天然的储煤层且煤层埋藏浅,最适宜开采
22.D
读图可知,图中A以上的上游河段的落差比较大,流速快,因此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比较强,河谷一般
呈“V"型,多峡谷
23.
读图可知,图中C处处于河流的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区,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农耕发达,耕地集
中,人口密集,有利于规模较大的聚落;图中AB两处处于河流的中上游地带,地形起伏较大,人口相对稀
疏,耕地分散,形成较大聚落的可能性比较小
24.A山区普通公路在山间盘旋迂回可以减小单位距离内的坡度,主要考虑了地形因素
25.C
曾经的盘旋迂回是因为技术水平低,经济力量不足;现在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桥隧建设技术的进步
使得高速公路建设能够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实现直达,缩短通行里程,节省通行时间;山区耕地资源较少,
高速公路建设对耕地的占用较少:建设桥梁和遂道,投资较大
26.C据图中信息可知,三天的最低气温在7℃左右,故排除气温低于0C的12月:24小时内降温达到15℃
为冷空气过境,而6月和8月主要受来自太平洋的暖湿的夏季风影响;10月亚欧大陆的蒙古一西伯利亚高
压逐渐强盛,冷空气开始频繁南下,因此同学记录的数据,最可能是10月。
【高二级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地理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412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