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 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一、单选题
1. 八十年前,在台儿庄这个并不起眼的地方,爆发了一场举世关注的殊死较量:中华几女用血肉之躯筑成的钢铁长城,顽强抗击了日军两个精锐师团的疯狂进攻,殊敌一万多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这场战役发生于今天的( )
A.济南市 B.枣庄市 C.临沂市 D.菏泽市
2. 下列关于下图所示战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彭德怀是这次战役的指挥官 B.这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D.这是抗战中的最大规模战役
3. 《李宗仁回忆录》中写道:“……捷报发出后,举国若狂。“……抗战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被李宗仁誉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指的是( )
A.准海战役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辽沈战役
4. 李宗仁在回忆中写道:“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为抗战以来的第一快事”。“抗战以来的第一快事”指的是( )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长沙会战 D.湘西会战
5. 1938年春,日军进攻徐州。李宗仁指挥军队积极抵御,与日军血战近20天,中国军队歼敌1万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这场战役是( )
A.百团大战 B.台儿庄战役 C.枣宜会战 D.长沙会战
6. 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场大溃退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政府执行片面抗战政策 B.国统区在经济上面临崩溃
C.作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悬殊 D.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
7.电视剧《亮剑》中八路军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军团长楚云飞联合作战的情景只能出现在:( )
A. 北伐战争中 B. 长征途中 C. 抗日战争中 D. 解放战争中
8、“对于中国来说,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一衣带水’这个词几乎成了我们形容日本必不可少的词汇。然而,在地球上现有国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以下史实可以证明日本离我们“最远”的是 ( )
①南昌起义 ②九一八事变 ③卢沟桥事变 ④平津战役 ⑤台儿庄战役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②③④
9.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属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重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 试图消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10.1938年4月英国伦敦路透社电讯:“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上述报导中的战役:
A.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B.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取得抗战以来的规模最大的胜利 D.极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11.(题文)1945年4月,中共“七大”召开。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其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放手发动群众B. 壮大人民力量
C. 打败日本侵略者D. 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12.张爷爷回忆起抗战往事,声音洪亮地说:“那个时候年轻,有的是力气,我们几下就撬翻了几十米的铁轨。等鬼子后来发现时,我们早就按计划撤退了。”张爷爷回忆的战役是( )
A. 平型关大捷B. 台儿庄战役C. 百团大战D. 淞沪会战
13.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是( )
A. 七七事变
B. 八一三事变
C.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14.下列战役,发生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是( )
①淞沪会战 ②百团大战 ③第三次长沙会战 ④太原会战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5.下列史实与结论搭配不正确的是( )
A. 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开始
B. 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 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D. 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胜利做了重要准备
16. 1938年4月9日路透社电讯说:“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材料中“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指( )
A. 万家岭战役胜利 B. 台儿庄战役胜利
C. 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 D. 豫湘桂战役胜利
17. 蒋介石在台儿庄大捷后的电报中说:“此次台儿庄之捷,幸赖我前方将士之不惜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日本军方也公认战役的失败是中国方面“集中国力”,提出要促使国共“两党分裂”。这些材料说明台儿庄战役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
A. 国军将士不惜牺牲 B. 后方同胞全力支援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八路军的支援配合
18. “历时4个多月,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以上文字是对哪一次会战的描述( )
A. 徐州会战 B. 太原会战 C. 淞沪会战 D. 武汉会战
19. 叶挺将军曾评价:“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盛名当永垂不朽。”该战役
A. 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B. 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一场胜仗
C. 有效地破袭了日军的交通线
D. 使日军基层军官损失殆尽
20.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下列哪些城市失陷后( )
A. 武汉、广州 B. 北平、南京 C. 北平、天津 D. 上海、南京
二、非选择题
21. 1931-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抗战,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赢得了抗战的胜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九二九年十月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突然到来,迅速席卷全球,根本改变了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造成全球性经济大混乱这场经济危机给日本经济的打击是沉重的,为激进法西斯势力的崛起提供了充分的气候和土壤。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一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余主张日本占领东省事,先提国际联盟与非战公约国,以求公理之战胜。”南京发表的《告公民书》称:“政府现时既以此次案件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已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对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摘编自《蒋介石日记》
材料三:七月七日晚,驻丰台的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夜间军事演习,借口一士兵失踪,攻击宛平城,駐守当地的第二十九军宋哲元部吉星文团奋起抵抗,战争全面爆发,蒋介石在七月八日采取了以下行动:电令宋哲元,“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电令军委会办公厅主任徐永昌、参谋总长程潜,准备增援华北;下令孙连仲、庞炳勋率部北援。
——摘编自《卢沟桥事变史料》下册
材料四: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主要是第五战区将士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充满爱国热情地英勇作战的结果,还有一个原因是得到鲁南爱国民众的有力支持,他们一村一村组织起来,冒着敌人的炮火,日夜奔走在战场上抬运伤兵。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经济危机对日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为摆脱危机,日本采取了什么军事行动?
(2)据材料二,归纳蒋介石及国民党对日侵华的态度。
(3)材料三反映了哪历史事件?树斗三跟材料二相比,蒋介石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4)据材料四:归纳台儿庄战役获胜的原因。
22.材料一 杨奎松等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目录(节选)
第一章 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
第一节 从华北交涉到淞沪抗战
第二节 国际社会的最初调停
第三节 中国争取国联的支持
第四节 九国公约会议无所作为
第二章 联合苏联与争取德国中立
第一节 中苏订立《互不侵犯条约》第二节 苏联提供军事援助
第三节 德国保持中立
第四节 中德关系的逆转
第三章 反对英美妥协与争取外援……
依据材料概括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
23.中国正面战场抗击了大量日军,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格“看”战役】
战役 名称 参战 双方 国民党军队与日军
地点 山东枣庄台儿庄 时间 1938年
(1)表格中战役的名称是什么?该战役在中国抗战史上有何重大意义?
【电讯“显”战役】
寇酋松浦中将率一〇六师团全部……犯我……万家岭……此役为本线空前恶战,亦为空前胜利。
(2)该电讯中赞扬的战役发生于哪次会战之中?该战役能够取得重大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析”战役】
1941年12月—1942年1月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盟军方面获得的第一个胜利。就中国战场而言,此战是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的战略相持阶段中,国民党军队获得的较大战役级别的胜利之一。甚至战略反攻阶段最大的胜利——湘西会战都无法与之相比。
(3)材料中“第三次长沙会战”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根据材料,指出这次会战的重大意义。
(4)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
1-5.BCCAB 6-10DCBBB 11-15DCDBB 16-20BCDDA
21、打击了日本的经济,促进法西斯势力崛起。发动九一八事变(2)寻求国际联盟的支持,不抵抗)(3)七七事变。由不抵抗变为抵抗(4)第五战区将士英勇作战,鲁南民众的支持。
22、特点:由争取国际社会、国联的支持,到联合苏联和中立德国,再到与英美妥协,争取英美援助;由单纯幻想得到国际社会的调停,到推行务实的外交政策;不拘泥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对外妥协退让的基础上,争取反法西斯国家支持。
23.(1)台儿庄战役。意义: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2)武汉会战。中国军队集中优势兵力,利用山路崎岖、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将日军一个师团分割包围。(采取了正确战略战术)
(3)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先后发动两次长沙会战,企图占领长沙,均未得逞。意义:扭转了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的战局,振奋了世界人民争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信心。
(4)不屈的抗战。(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