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23 【海南】12·工业革命后,贵族审美影响了人们的时尚观念
【湖北】13·工业文明孕育艺术创新
2022 【甲】34·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乙】34·第二次工业革命,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重庆】14·工业化引起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辽宁】14·邮政业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广东】13·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
2021 【江苏】15·垄断组织 【天津】12·交通工具的变革【湖南】1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2020 【Ⅰ】34·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 【江苏】7月·18·蒸汽机的广泛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考情分析】
1.分析:
本讲知识是高考高频考点,选择题与非选择题都有涉及,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背景、成就、特点及影响等;
2.预测:
高考有可能会结合选择性必修中政治制度、文官制度、世界市场和商业贸易、城市化及交通变迁等知识点,综合考查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全方位的影响;
【情境导入】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讲到:“人类的物质文化在过去200年中发生的变化远甚于前5000年。18世纪时,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古代埃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的生活方式相同。然而今天,铁路、汽车和飞机取代了牛、马和驴;蒸汽机、采油机、和原子动力代替风力和人力驱动船只。”
这一系列伟大的变化都源于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工业革命一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阶段是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为第二次工业革命。
政治前提、原料、劳动力、市场(国内、海外)、资本、技术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宏观视野下的工业革命
结合时间轴分析英国具备进行工业革命的哪些必备条件。
工业革命首先爆发在英国原因:
(1)(政治)前提:英国资义制度确立并发展。
(2)(经济)条件:
①资本:殖民贸易和掠夺;
②劳动力:圈地运动;
③原料:煤铁资源丰富、殖民地原料供给;
④技术:手工工场发达;科学家努力;
君主立宪
1689资义制度建立,国内政局稳定
殖民扩张
殖民扩张提供广阔的殖民地市场
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提供大量自由劳动力
注:到1800年,英国拥有的殖民地面积达1130万平方公里,超过本国领土的46倍以上。
科学技术
17世纪英国是欧洲科学技术中心之一
手工工场
工场手工业生产经验的积累
可能性
必要性
工业革命首先爆发在英国原因:
(1)(政治)前提:英国资义制度确立并发展。
(2)(经济)条件:
①资本:殖民贸易和掠夺;
②劳动力:圈地运动;
③原料:煤铁资源丰富、殖民地原料供给;
④技术:手工工场发达;科学家努力;
⑤制度:政策支持、专利法制度、近代公 司制度、金融制度的产生;
⑥市场:18世纪英国成为最大殖民国家,
手工业生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史料:由于英国个体商人资本不足,有限公司、联合的股份公司、为海外贸易提供担保与分散风险的保险业等迅速发展。海洋贸易获得的财富通过新兴的融资渠道与金融工具大规模流向工业部门,从而为工业准备了金融制度基础……
——龙登高《为什么不是西班牙而是英国完成制度原创——兼及明清中国的讨论》
这些条件其他国家不具备吗?
政治前提、原料、劳动力、市场(国内、海外)、资本、技术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宏观视野下的工业革命
结合时间轴分析英国具备进行工业革命的哪些必备条件。
就某一方面条件,或某些条件来说,在欧洲大陆也有比英国更好的国家——如荷兰,但是没有哪个国家具有英国这样好的综合条件。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宏观视野下的工业革命
英国 中国
条 件 政治 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资本 圈地运动、海外贸易、殖民掠夺
原料 圈地运动、海外贸易、殖民掠夺、煤铁
劳动力 圈地运动
技术 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积累,专利法案
市场 圈地运动、殖民扩张
明清时期的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工业革命?
小农经济、闭关锁国
束缚在土地上
总结停滞、服务于农业生产
小农经济、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封建专制制度
小农经济、闭关锁国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学习任务】阅读教材P58-59,概括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其特点。
1.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开始的标志: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2)完成的标志:19世纪中叶,英国机器制造业实现了机械化。
(3)主要成就:
棉纺 织业 通过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等一系列发明创造,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工厂 出现 1771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
动力 革新 1785年经过徒工瓦特改进的瓦特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蒸汽机的使用是工业革命标志性成就
交通 工具 19世纪初,汽船、火车先后问世。从此,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814年、1825年、1863年、19世纪中期
(4)由工业革命的成就思考其特点
行业 时间 成果 发明人 职业 国籍
棉纺 1765 珍妮纺纱机 哈格里夫斯 织工 英国
1769 水力纺纱机 阿克莱特 理发师 英国
1779 骡机 克隆普顿 纺纱工 英国
1785 水力织布机 卡特莱特 牧师 英国
动力 1785 改良蒸汽机 瓦特 修理工 英国
交通 1807 汽轮 富尔顿 工程师 美国
1814 火车 史蒂芬孙 矿工 英国
特点2:来源于生产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特点1:轻工业为主
特点3:英国首先发生并长期领先
英国
↗
↘
欧洲大陆
美洲
→
亚洲
美国
法国
英国
德意志
奥地利
俄国
日本
(5)第一次工业革命扩展
法国1875年确立共和政体、
美国两党制、民主共和制度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君主立宪制
德国1871年确立君主立宪制
意大利确立君主立宪制。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美国: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
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
法国:1870年,开始平稳发展
英国:1870年,三次议会改革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确立。
德国、意大利:19世纪70年代,完成统一
思考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
1.背景
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自然科学在19世纪空前活跃并取得重大突破。
①物理学方面,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出发电机的理论基础。
②在生物学方面,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进化论。
③在化学方面,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奠定了无机化学的基础;有机化学的重要原理也基本确立,物理化学也在19世纪形成并发展起来,从而推动了化学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2、成就
领域 主要成就 历史意义
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 (1)1866年,德国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 (2)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和电动机被制造出来; (3)19世纪80、90年代,美国爱迪生等人发明的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涌现。 电力成为补充、取代蒸汽的新动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内燃机 的创制 和应用 (1)19世纪七八十年代,内燃机相继在德国问世; (2)1885年,戴姆勒、本茨各自独立制成以汽油内燃机为引擎的三轮汽车; (3)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内燃机创制带来的新式快速交通工具的诞生,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具深远影响的成就。
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1)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电话; (2)1899年,意大利马可尼试验无线电报成功。 新的通讯方式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
化学工 业的兴起 (1)人们不仅用化学方法加工原料,而且采用合成方法制造新的材料;(2)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 化学工业的发展,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改造旧 产业部门 通过新技术改造旧产业部门,如炼钢、纺织、采煤、机器制造和铁路运输等。 使旧产业部门焕发出新的活力。
归纳: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发明者主要是工匠
科技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以近代科学理论指导生产
生产组织
工厂,中小企业为主
垄断组织,大企业
进展
概况
英国先驱,逐步向外扩展,进展缓慢且不平衡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美德最突出
工业
结构
轻工业为主
重工业为主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改变世界面貌的
工业革命
生产力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社会生活
生产关系
殖民体系
政治体系
经济体系
资本主义
世界体系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社会生活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1851年,英国伦敦,第一届世界博览会
1889年竣工,当时世界最高建筑——钢铁时代的杰作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共产党宣言》
生产力
建筑领域
交通运输
农业
机械化
垄断组织
工厂制度
(2021.1·浙江选考)18世纪后半期,韦奇伍德的陶瓷不仅迅速占据了英国市场,而且不到20年就将中国瓷器逐渐挤出欧洲,其出口率达到总销量的80%。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通用部件标准化生产 B.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C.制陶业工厂制的建立 D.自由贸易成为英国国策
C
生产关系
手工工场
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选必二P25 正文
世界市场
初步形成
逐步形成
最终形成
15世纪 16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20世纪
重大事件
新航路开辟
早期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20世纪
90年代
《选必二》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贸易网、世界市场
选二第8课、选三第10课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经济体系
全球贸易网络
列强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
(18世纪晚期)
侵占10%左右(19C70S)
侵占几乎整个非洲(19C末20C初)
列强在亚洲的殖民地(19C末20C初)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殖民体系
资本主义
世界体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资本主义世界
政治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
殖民体系
资本主义全球扩张
工人与资产阶级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亚非拉与欧美列强
资阶革命浪潮
国际工人运动
贸易网、世界市场
民族解放运动
纲要下 第9/11/15课
选一第2课
选二第8课、选三第10课
纲要下 第12/13/16/21课
世界格局发生改变
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结合材料,回顾课文内容,理解两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社会地位
产业结构
城市化迅速
人口布局
人口增加
1800年
居里夫人 科学家
工业社会中的妇女从事文书工作的场景
10万以上人口的欧洲城市分布图
社会结构
文化教育
英国就业人口比重
1841年
1877年
1900年
就人类社会生活而言,工业革命是否只有正面影响?
关于社会问题
1867年,占家庭总数约3/4的劳动者家庭在国民收入中只占不到40%的份额,…1833年,埃尔德莱有一个织工,一家7口,4个人工作,…他们的伙食是:早上喝粥,中午土豆拌盐,晚上也是这样,最多加一点麦片粥。
——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美国匹兹堡
英国煤矿中工作的童工
环境污染
工作环境差
社会主义运动
风起云涌
社会立法调整
《选必一》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纲要下》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贫富分化
(2020·全国I卷)有人描写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黎:人们在巴黎内部建立了两座截然不同、彼此敌对的城市,一座是“奢靡之城”,另一座是“悲惨之城”,前者被后者包围。当时“悲惨之城”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波旁王朝的苛政 B.资产阶级的贪婪
C.贸易中心的转移 D.教会统治的腐朽
B
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阶级
政治
思想
社会生活
经济
逐步沦为半殖半封社会;太平天国运动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器物层面)
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衣食住行风俗观念的近代化
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救亡图存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维新思想、革命思想(西学制度层面)
民主共和、实业救国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结合近代史相关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寻找一些关键词描述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经济、阶级……)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鸦片战争
五口通商
开设工厂
协定关税
瓜分狂潮
洋务运动
割地
赔款
戊戌
变法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自然
经济
张謇
林则徐
康有为
孙中山
太平天国
义和团
中法战争
《北京条约》
火烧
圆明园
领事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
待遇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以“工业革命与晚清中国”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工业革命与中国
工业革命对晚清中国社会的双重作用
英国在19世纪中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随后欧美诸国纷纷加入工业革命的浪潮,相继完成两次工业革命,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发动鸦片战争等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丧失一系列主权,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也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中国各个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一系列救亡图存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国近代工业产生,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得到初步发展。西方启蒙思想逐渐传入中国,资产阶级相继发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推动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中国近代的遭遇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应变、不求变,将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个时代。我们应该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探寻新发展路径,更好的应对发展挑战。
答案示例
方法指导:
1、明确设问要求,
2、提炼观点。
3、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史论结合说明。论述过程要讲究格式,有层次结构、逻辑关系、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
4、总结升华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概念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工业革命的背景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积极方面
工业革命
的进程
工业革命
的影响
消极方面
工场手工业
大机器生产
资本
劳动力
技术
市场
前提
1.生产力大发展
2.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的重大变化
3. 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
4. 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5.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原料
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
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等
本课小结
直接相关的至少有 节课
27
改变世界面貌的
工业革命
生产力
社会生活
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
世界体系
课堂评价
1.(2023海南卷)17世纪,欧洲贵族男性穿着华美、妆容精致,且以戴假发和编发辫为时尚。从19世纪中叶开始,工业资产阶级引领服装潮流,男装简洁而实用。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科技进步提高生活水平 B.思想解放推动政治变革
C.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 D.社会变迁影响流行风尚
C
2.(2022全国卷)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
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
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
A
3.(2021·湖南高考·14)欧洲最早出版的科学期刊是19世纪中叶首批成立的各国科学院的院刊。随着科学家按其专业组成专业性学会进行研究,到1921年科学期刊已增至2.5万种,其中大部分是在19世纪后期增加的。这反映了( )
A.科学研究日趋大众化
B.科技成果改变人类生活
C.科学院数量迅猛增加
D.科学与技术结合更紧密
D
4.(2022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地图上的文明史
(1)概括指出图1、图2的编绘者力图告诉我们些什么。
(2)如果让你绘制一幅1850年前后人类文明发展的地图,说说你的设计并说明理由。
答案:(1)图1:早期人类文明多元、独立发展;人类文明由分散逐步走向区域性联系;扩张战争、人口迁徙、商贸活动是文明交流和联系的途径。图2:以农业文明的视角看人类文明发展;人类文明发展不平衡。
(2)示例:1850年前后,世界各地区存在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可以通过贸易、人口迁徙路线来表现(以西欧为中心)。将英国标注为“世界工厂”,以工业文明区域、农业文明区域进行空间区分,并将英、法、西等国的殖民地进行标记。
理由:1850年英国以及欧洲和美国已经完成或者进行工业革命,属于工业文明区域,其中英国工业化程度较高,成为世界工厂;同时期的亚非拉广大地区依然处于农耕文明时代,在经济上逐渐依附于欧美。同时,资 本主义列强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打破其封闭的经济结构,使之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部分。火车、轮船等先进交通运输工具,使列强大量输出工业品,掠夺原料,甚至投资办厂更为便利,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