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课堂导入
一带一路示意图
汉武帝像
汉朝(前202年—220年 )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407年。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汉朝(前202年—220年 )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407年。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大一统
大统一
大统一:
一般指的是疆域的统一,即所有的地方都归于一个政权统治。新莽、曹魏、民国都短暂的实现了大统一。
大一统:不仅有疆域的统一,还包含了思想、文化、经济的统一。秦朝 、西汉、东汉、西晋、隋朝、唐朝、北宋、元朝、明朝和清朝,这几个朝代都曾真正实现了大一统。
疆域大一统;政治大一统;
思想大一统;民族大一统;
经济大一统。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 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前207
前202
前141
9年
25
220
刘邦
建汉
秦朝
灭亡
曹丕
灭汉
东汉
建立
王莽
覆灭
楚汉
战争
东汉
武帝
即位
西汉
王莽新朝
23
两汉时间轴
西汉灭亡
汉高祖刘邦
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
汉武帝刘彻
新朝开国皇帝王莽
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促成“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认识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奠定基础(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2.通过概括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所推行的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培养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重难点】
重点: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推行的措施
难点: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时间:公元前202年
国号:汉
都城:长安
建立者:刘邦(汉高祖)
1、西汉的建立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原因: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2、汉初“文景之治”
①思想上: 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原因:吸取秦亡教训;汉初经济凋敝)
②经济上: 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重视农业生产。
(2)含义:文帝、景帝时期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黄老指黄帝学说与老子学说相糅合
相比道家思想,黄老思想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积极无为”。
思考1:“文景之治”是如何形成的?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3.汉初政治统治-----.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1)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
中央: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2)地方:郡国并行制:汉初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国并行制
(1)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
(2)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刘邦分封异姓功臣为诸侯王,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不久,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又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这给汉王朝的统一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导致了王国问题。
3.汉初政治统治-----.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思考2:什么是郡国并行制?有哪些影响?
思考3:面对这些问题,汉武帝是该怎么办?
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汉武帝时期西汉如何一步步走向强盛的?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但是,社会也潜伏着危机。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激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二、西汉强盛:汉武帝时期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开拓疆域的措施)
1、政治:强化中央集权
王国问题 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加强皇权 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 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选官制度 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监察问题 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 ,负贵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地方治理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推恩令】
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国归郡统辖。
“大国不过十余城,
小侯不过十余里”
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附益之法:为解决诸侯国问题推行的法律。严禁官僚为诸侯王聚敛财富,严禁官僚与诸侯王勾结。
设立【中(内)朝】--对抗外朝
皇 帝
中 朝(决策)
外 朝(执行)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九 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汉初,宰相位高权重,权力非常大。武帝即位以后,任用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他们组成内朝,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原来的三公丞相、太尉及御史大夫组成外朝,权力逐步被架空,退出决策层,成为执行机构。
观察示意图,思考汉武帝设立中朝的作用?
观察示意图,思考汉武帝设立中朝的作用?
削弱相权,强化皇权
【察举制】——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
①推选标准:德(孝、廉)才
②选官过程: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进行考察,选取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最后经考核再任命。
③制度利弊:
利:有利于选拔各类人才,提高官员质量。任免权由中央掌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弊:以官举士、权操于上。
后期弊端日益严重,地方官员往往推荐名门望族的子弟,而不问学识品格,被察举者名不副实。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牧惠《崇祯引出的教训》
【刺史制度】
作用:促进地方监察,强化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作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部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刺史官阶低于郡守,但巡察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权力很大。
十三
刺史
监察区
⑤专制统治:任用酷吏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张汤在惩治“陈皇后”案和“淮南王谋反”案中表现令武帝满意,后又帮助武帝推行盐铁政策、打击富商豪强,先后升任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
杜周也是一名酷吏。他特别会揣测武帝的心思,判决案件以武帝的喜好为依据。
酷吏张汤(影视剧照)
酷吏杜周(影视剧照)
政治上:
【补充说明】
设刺史
推恩令
用酷吏
察举制
设中朝
政治
方面
二、1、巩固政治统治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皇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类别 措施
货币政策 改革币制(五铢钱)将铸币权收归 中央
专卖制度 实行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物价政策 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工商业政策 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又称“算缗告缗”)
2.经济:统制经济,扩大财源
币制改革
经济垄断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盐铁专营
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均输平准】
桑弘羊
均输:下令在各地设均输官,将郡国须上交中央而中央充裕的物资,从出产地直接运到所需地贩卖,减少郡国与中央往来运输的费用。
平准: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掌管物价的官吏,利用均输官所出物资,根据市场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作用:
1.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大商人垄断市场。
2.打击商人囤积居奇,市场物价得以保持稳定。
算缗:即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
告缗:则是鼓励知情者揭发瞒报不报或自报不实者。凡揭发属实,即没收被告者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奖励告发者一半财产。
币制改革
盐铁专营
均输平准
征税抑商
经济垄断
经济
方面
统制经济
扩大财源
加强中央集权
主要:儒家思想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直接: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1)原 因
3.思想:“大一统”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2)董仲舒的新儒学
①特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道家、法家以及阴阳五行家的思想而形成新的儒学,外儒内法,带有神学倾向。
主要:儒家思想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直接: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1)原 因
3.思想:“大一统”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2)董仲舒的新儒学
天 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皆尊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 —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地》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董仲舒传》
② 内容:
A“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统一,中央集权
B“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拟制暴政
C“施行仁政”“德刑并用” ——缓和社会矛盾
D“三纲五常” ——维护统治
①特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道家、法家以及阴阳五行家的思想而形成新的儒学,外儒内法,带有神学倾向。
3.思想:
思考:阅读课本23页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概括董仲舒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有何作用?
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春秋繁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积极:A.确立了儒学独尊地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消极:结束了百家争鸣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小结: 二、西汉的强盛
措施 目的(作用)
政治 设立中朝 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 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设立察举制 选拔范围广,提高官员质量
颁布“推恩令” 成功削减了诸侯王的势力
设州部刺史 促进地方监察,加强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任用酷吏
经济 改革币制 改用五铢钱,铸币权收归中央 重农抑商,抑制富商大贾实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强化中央集权
盐铁官营 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均输平准 国家插手商业贸易,平抑物价
算缗告缗 抑制工商业者,增加财政收入
思想 尊崇儒术 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统一思想,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设五经博士 中央设太学,建立起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系
4.开疆拓土
(1)平定匈奴:设置河西四郡
(2)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3)管理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
(4)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丝绸之路路线图
(1)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2)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
张骞出使西域具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拓展疆域
铸铁、凿井
金 银 漆器
丝绸 瓷器
四大发明
香料,珠宝
皮货,药材
乐器,歌舞
天马,佛教
原为打压匈奴的战争之路
成为商贸之路,文化之路,东西文明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
第2课时【学习目标】
1、通过历史地图,概述汉朝疆域的“四至”,明确秦汉时期中国疆域的演进,知道汉朝大一统国家的巩固过程及其影响。(时空观念))
2、通过教材及相关史料了解东汉兴衰的原因及相关史实,并理解“光武中兴”的具体表现(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结合课本及相关图片,认识两汉时期的文化,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对两汉文化的认识
难点: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拓展疆域
经汉武帝的开拓,西汉的疆域较秦始皇时扩大了近一倍。汉民族形成。
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逐步实现大一统,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治。
三、东汉的兴衰
1.西汉灭亡
(1)原因: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2)王莽篡权: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三、东汉的兴衰
2.王莽统治
(1)王莽新政:王莽针对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社会危机,但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2)政权覆亡:王莽统治末年,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企图解决问题的王莽,成为被问题解决的王莽。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思考1、王莽改革是否挽救了社会危机?
【扩展阅读】王莽改制
王莽掌权以后,为了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颁发诏令,进行改制。其主要内容包括实行“王田”,禁止奴隶买卖,平抑物价,政府贷款,改革币制,统一度量衡,变更国号、官名、官制、地名等。他的很多措施触及到了当时社会许多重大问题,如实行“王田”是为了缓和土地兼并,禁止奴隶买卖是为了减缓农民奴隶化,统一度量衡的相关举措甚至为后代所沿用。
王莽改制之所以失败,首先是因为改制或多或少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王莽逐步丧失了拥立他上位的统治基础;其次是制度本身存在问题,如币制改革数年之间进行三次,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混乱;第三是因为王莽统治集团内吏治腐败,贪官污吏乘机压榨人民;第四则是因为王莽在改制没有取得太大成效的情况下,对周边民族发动了战争,严重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最终引发了以绿林、赤眉为代表的农民起义。
三、东汉的兴衰
(1)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 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
3、光武中兴
光武帝刘秀
三、东汉的兴衰
措施 作用
政治 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员,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释放奴婢
思想 重视儒学 儒学得到继续发展
汉光武帝的中兴举措:
3、光武中兴
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节省政府开支
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经济恢复
序号 皇帝 即位年龄 死亡年龄
…… …… …… ……
4 和帝 10 27
5 殇帝 1 2
6 安帝 13 31
7 顺帝 11 30
8 冲帝 2 3
9 质帝 8 9
10 桓帝 15 36
11 灵帝 12 34
12 少帝 14 14
13 献帝 9 54
平均值 9.5 24
汉桓帝以后,东汉朝政长期被宦官把持,一些正直的官员、士大夫、太学生上书揭露宦官的罪行,反被宦官诬告为“党人”逮捕入狱,并扩大禁锢范围,史称“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
4.东汉的衰落
(1) .东汉中后期的统治
②党锢之祸
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政
③、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政治上: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
经济上:建立自给自足的庄园
军事上:拥有私人武装和城堡
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刘秀本人就是南阳的大豪强,南阳、河北等地区响应刘秀的人,都是拥有宗族宾客子弟的豪强地主。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 东汉中后期的统治
(2)黄巾起义
①原因:地方豪强势力膨胀,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②概况: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
③结果:起义历史9个月,以失败告终。
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1、史学成就
书名:《史记》
作者:(西汉)司马迁
内容: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 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共130卷
地位: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
评价: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不虚美、不隐恶,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两汉的文化
《汉书》
作者:(东汉)班固
内容:以本纪、表、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汉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历史,共100卷。
地位: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文学
汉赋: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乐府诗: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具有现实主义特点
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四、两汉的文化
3、科技——医学
《黄帝内经》:战国至西汉年间成书。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神农本草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医圣”
华佗:发明适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即麻沸散
四、两汉的文化
(1)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
(2)东汉:《九章算术》中国古代数学完整体系形成
4.3科学
(1)西汉时,发明了植物纤维纸(纸质粗糙)
(2)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数学
造纸术
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成为了主要书写材料,为中西文化传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课堂小结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西汉的建立
黄老之学,轻徭薄赋
“文景之治”
政治:推恩令、中朝、察举制、刺史、酷吏
经济:均输平准、货币、赋税、盐铁官营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边疆:平匈奴、设立西域都护府、出使西域
汉初统治
武帝盛世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锢之祸、黄巾起义)
两汉的文化:史学、文学、医学、科技等方面成就,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
西汉
东汉
削藩引发“七国之乱”
王莽篡汉
前202年
前180年
前141年
9年
184年
25年
汉高祖刘邦
文景之治
王莽改制
汉武帝刘彻
东汉刘秀
黄巾军起义
秦始皇 汉武帝 汉光武帝
政治 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中央:设立中朝; 地方: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选官:察举制。 中央:正式成立尚书台,严格控制外戚干政,完善察举制;完善刺史制度,整顿吏治,裁并郡县,裁减官吏等。
经济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改革币制、收归铸币权;实行盐铁官营、酒榷;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征收财产税(算缗、告缗)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恢复三十税一,轻徭薄赋;释放奴婢,安置流民;
思想 颁行法律,以法治国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建立太学,设立五经博士 重视儒学 ,提倡文教,主张“柔道”(德政)治理天下。
军事 北击匈奴、南征百越 任用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巩固边防、拓展疆域;派张骞通西域,设西域都护府,打通丝绸之路。
秦建立、汉巩固统一措施的比较:
二、两汉的文化
领域 代表性成就 特色、价值
史学 西汉司马迁《史记》 首创纪传体通史,兼具史学和文学价值
东汉班固《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汉赋:司马相如《上林赋》等 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乐府:《江南》等 民歌修改而成,语言质朴生动
科技 医学:《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奠定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注、
数学:《九章算术》、《周髀算经》 在代数和几何学上贡献突出,在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张衡发明地动仪,撰写《灵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