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A C C B A D D D A A C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答案 D C D D D D C B A B C
二.综合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54分。
23.(18分)
(1)西部、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部、南部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起伏较大。(4分)
(2)热带、副热带海域水温高,大气膨胀上升,形成热带低压;上升的大气中富含水汽,水汽凝结,释放的热量继续加热大气,促使大气进一步上升;洋面气压持续降低,使得外围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流入;空气强烈旋转,中心附近风力达到12级及以上形成台风。(8分)
(3)强盛的水汽条件,副热带高压外围的偏南暖湿气流,5号、6号台风输送的水汽;东部和北部高压挡住气流前进,长时间维持; 西北部山区,地势起伏较大,地势抬升。(6分)
24.(18分)
(1)1700—2800m 坡缓,以流水作用为主,水、土条件较好;山区人类活动少。(6分)
(2)500—800m 山地区水流速度快,挟带大量砾石和泥沙;平原区地势趋缓,流速减慢,搬运物质沉积,形成扇状堆积地貌。(6分)
(3)山地区修建水库;平原区种植耐旱作物;推广喷灌、滴灌。(6分)
25.(20分)
(1)地区生产总值最高;人口规模最大;产业结构等级高;区域交通枢纽;行政级别高。(5分)
(2)有利:政策支持;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城市间交通联系便捷;产业联系强。(5分)
不利:重工业为主,转型困难,制约发展;资源限制,产业体系趋同。(2分)
(3)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利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为东北吸引更多资金、人才和技术;有利于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8分)无锡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地理试卷
注意事项及说明: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共8页。
2.请在答题卡(卷)上相应的位置内作答,答题前,请认真阅读试卷上的答题要求。
3.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初夏的天穹,星月童话陆续上演,图1为我国某地天空观测到的“双星伴月”奇观,图2为太阳系部分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1观测的时间可能为
A.清晨 B.正午 C.黄昏 D.子夜
2.观测到该奇观时,月球在图2中的位置及月亮水平方位
A.1 东北 B.2 西南 C.3 东南 D.4 西北
2023年7月24日中国3名科考队员进驻中国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工作人员进行科考时,太阳正好位于正北方向。图3为北极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此时,黄河站的太阳高度角约为
A.26°35′
B.11°05′
C.3°55′
D.0°
4.两小时后,无锡的小明同学发现太阳位于
A.东北方
B.东南方
C.正南方
D.西南方
流石滩是位于雪线之下、高山草甸之上的过渡地带,是高山地区特有的独特生态系统。图4流石滩形成过程示意图,图5为横断山区贡嘎山流石滩上植物根系发达的塔黄。据此完成5~6题。
5.形成贡嘎山流石滩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冰川堆积
6.下列有关塔黄地区的环境特点,不正确的是
A.强风 B.低温 C.土层薄 D.光照弱
南大洋贯通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南部,具有独特的海洋动力环境。图6为南大洋水文环境及动力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
7.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域表层海水性质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密度最低 B.丁盐度最小 C.甲盐度大于丁 D.乙密度大于丙
8.西风带对南大洋海域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减少海—气热量交换 B.加剧南极大陆冰盖融化
C.减缓表层海水的流速 D.促进深层海域海水上泛
9.南大洋上升流对该海域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表层海水温度下降 B.渔场渔获量减少
C.海水水质下降 D.海水交换减弱
秦岭位于我国南北方气候分界的过渡地带。图7示意秦岭主峰太白山南北坡垂直带谱。据此完成10~12题。
10.下列对太白山坡向的判断及其依据,正确的是
A.甲坡为北坡,栎树分布起始海拔较低
B.甲坡为南坡,栎树分布上限海拔较高
C.乙坡为北坡,栎类树分布海拔跨度较小
D.乙坡为南坡,栎类树种类型较多
11.太白山落叶阔叶林垂直带结构复杂的原因有
①丰富的落叶木本植物,提供了多样的物种
②耐寒的红桦林使得阔叶林分布上限较低
③气候稳定,使植被群落的边界清晰
④位于南北地理分界线,地理位置过渡性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太白山乙坡蒙古栎林亚带消失,原因可能是
A.其上面自然带整体下移 B.其分散到其它植被亚带
C.乙坡自然带整体下移 D.其相邻亚带植被侵占
乡村“产居一体”是指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产业与居住功能结合的空间模式。浙江省安吉县碧门村依山而建,逐步形成了以“家庭作坊”“个体工业”为主导的“产居一体”空间格局。图8示意碧门村下辖青山村、中心村的产业和居住用地分布情况。据此完成13~15题。
13.碧门村“产居一体”空间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规模较小 B.产业绿色环保 C.土地资源有限 D.生产联系复杂
14.下列有关青山村和中心村“产居一体”用地空间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都以大型竹加工工厂为中心集聚分布
②都以道路为轴线集聚分布
③都能更好地发挥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
④都具有更好的物流、包装和仓储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5.在“产居一体”模式下,碧门村要实现跨越式乡村振兴更需要
A.完善基础设施 B.引进发展资金 C.扩大产业规模 D.坚持文化引领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图9为2012-2021年我国劳动力人口数占总人口比重及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数占全部就业人口比重图。据此完成16~17题。
16.图中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对应的曲线是
A.④②① B.③②① C.④②③ D. ④③②
17.据图推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第一产业发展水平走低 B.我国第二产业发展加速增长
C.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平缓 D.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非洲国家实现民族独立以来,在铁路建设方面取得了发展,但总体上铁路布局仍保留了殖民时期的特点。图10为非洲铁路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8~19题。
18.据图描述非洲铁路分布的主要特点
A.大致呈环形放射状格局
B.铁路分布均衡
C.沿海布局多,内陆少
D.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铁路网
19.从铁路布局推测图示区域铁路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A.加速区域城市化
B.方便农矿产品输出
C.加强人员对外交流
D.完善区域铁路网
梨果仙人掌耐热、耐旱,果实味美多汁,具有清肺止咳,凉血解毒之功效,其独有的胶质更是护肤品的上佳原料,西藏东南部的察瓦龙乡为梨果仙人掌的优势分布区、野生仙人掌大量分布于河谷低海拔处,其植株高度可达4-5米,虽花鲜果艳,密集成林,但却鲜为人知。图11为察瓦龙乡周边位置示意图。
20.察瓦龙乡盛产梨果仙人掌,最可能是因为该地区
A.气候炎热干燥 B.河谷水源充足 C.土壤肥力较高 D.生物丰富多样
21.制约察瓦龙乡梨果仙人掌发展的原因有
①工业基础薄弱,产业化水平低
②人口稀少,需求量小
③价值未得到开发,政府不支持
④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2.下列有关察瓦龙乡梨果业发展的对策合理的是
A.缩短产业链,提高总产量 B.提高梨果业机械化水平
C.建设商品化梨果生产基地 D.农户自行发展深加工
二.综合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56分。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2023年7月29日20时至8月2日07时,随着5号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持续北上,华北、黄淮一带的降雨逐渐铺展。门头沟区和房山区在北京全市的降雨量最大。此次北京的降水持续时间较长,超过了70小时。
材料二 图12为北京市地形图,图13为2023年7 月30日6号台风“卡努”行进过程中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1)描述北京市地形地势特征。(4分)
(2)从海-气相互作用角度,简要说明台风的形成过程。(8分)
(3)简述门头沟区和房山区成为这次暴雨重灾区的原因。(6分)
2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三工河流域(43009,N-45029,N,87047,E-88017,E)位于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南缘。流域内分为山地区、平原区、沙漠区,其中平原区居民点、农田遍布。图14示意三工河流域不同海拔高度主要外力作用的分布状况。
(1)指出该流域最可能发育山地森林的大致海拔范围,并说明依据。(6分)
(2)指出三工河流域山前冲积扇发育的大致海拔范围,说明其形成过程。(6分)
(3)从水资源利用角度,为平原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2023年4月,沈阳都市圈正式获批,成为全国第九个国家级都市圈、东北第一个国家级都市圈。沈阳都市圈以沈阳为中心,包括鞍山、抚顺、本溪、阜新、辽阳、铁岭、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共7市1区,都市圈面积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47.1%。东北老工业基地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材料二 表1为2021年沈阳都市圈中各主要城市人口与经济指标统计表。图15为沈阳都市圈各城市主导产业及主要交通线简图。
表1:
城市 沈阳市 鞍山市 抚顺市 本溪市 皐新市 辽阳市 铁岭市
GDP(亿元) 7249.7 1888.1 870.1 894.2 544.7 859.7 716.0
常住人口(万人) 902.8 332.5 173.2 132.6 164.7 160.5 238.8
(1)根据材料,指出沈阳市成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理由。(5分)
(2)评价沈阳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条件。(7分)
(3)简述建设沈阳都市圈对东北振兴的促进作用。(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