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湖南省高二历史学考复习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理解)
1、爆发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 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②具体原因:国民贫富差距扩大,限制了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代款,更烘托出市场的繁荣假象;人们醉心股票投机活动,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受到严重冲击。
③直接原因:美国纽约 崩溃。
2、标志: 年,美国纽约股价狂跌。
3、特点: 广泛, 相当长, 特别大。
4、影响: ①破坏了社会经济。
②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示威游行、罢工不断;德、日法西斯分子趁机兴风作浪。
③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 ( http: / / www.21cnjy.com )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彼此之间矛盾日趋尖锐;为尽快走出经济困境,进一步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
5、启示:经济大危机的爆发,说明“ ”政策已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
一、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重要影响(运用)
1、主要内容:(四项措施)
①金融:整顿财政金融:恢复 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利;管制证券业。
②工业:复兴工业(核心):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 》,通过国家干预,调节企业关系;调节劳资关系。
③农业:调整农业政策: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向农民提供补贴以稳定农产品价格,调整农产品结构以防止农产品过剩。
④社会福利:加强救济,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 ( http: / / www.21cnjy.com )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 ”,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2、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中的“新”:指国家干预经济的新理论取代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3、实质:在维护 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干预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 统治(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4、影响:
①虽未能完全消除危机,但最终减轻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危害程度,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②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缓解了社会危机,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③开创了 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美国经济从此进入一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④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⑤未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不能从根本上消除 。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变化(理解)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开端: 20世纪30年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 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发展:二战结束—20世纪70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经济理论,普遍奉行 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出现了经济发展 “黄金时期”。
3、调整:70年代初— 当今:主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资本主义国家出现“ ”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 与 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二、建立“福利国家” 1.含义:P89历史纵横
2.目的:为了缩小 ,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3.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4.内容:(1)过程:成功实践: 二十世纪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十年代 ;逐渐兴起::二战后;日渐完备: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受挫:1973年经济危机后;缩小规模:20世纪80年代
⑵建立比较完善的福利制度的基础:生产力的提高
⑶社会福利资金来源: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国家补贴
⑷福利种类:失业、工伤、医疗、养老保险,住房、教育等
⑸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5.评价: 利:对 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弊:导致 不堪重负;也起了“养懒人”的消极作用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1.第三产业的兴起
① 条件: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 发展 ,公众生活水平提高 ,消费需求多样化
②表现: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其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就业人数在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都迅速上升。
③与传统产业的关系:相互促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第三产业的繁荣是第一、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反过来以其新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的工业和农业,促进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④影响:促进了 竞争力的提高;它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
2. “新经济”的出现背景: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含义:新经济是一种以 为基础,以 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影响: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特点:⑴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高度发展。
⑵打破凯恩斯主义理论: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同时出现,基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
⑶经济运行机制发生变化: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连动的关系。
第六单元练习
1.下列表述反映了民国时期服装特点的是
A.男子全部是长袍马褂,女子以猎装为主 B.男子以西装和中山装为主,女子以旗袍为主
C. 女子以连衣裙和列宁装为主 D.绿军装成为流行服装
2.民国元年,上海居民出行的代步工具有可能是
①自行车 ②有轨电车 ③公共汽车 ④地铁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④
3.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物质修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尤重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摆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这表明,康有为主张剪辫的根本出发点是A.安全生产 B.推翻清朝统治 C.发展国力 D.禁绝西方文化
4.20世纪三十年代,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开创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即
A.“自由放任”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C.发动对外战争 D.保护广阔的殖民地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社会福利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低收人阶层受惠多。其积极影响是
A.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 B.彻底解决了经济危机
C.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D.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
6.一位俄国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心生。”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心生”的举措是: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实行自由放任政策C.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D.积极发展“新经济”
7.1929年~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有可能出现的是
A. 人们大量购买进口产品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一片和平景象 D.为共度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8.富兰克林·罗斯福说:“国家的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务之一,就是要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即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罗斯福在新政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整顿金融 B.复兴工业 C.调整农业 D.社会保障
9.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的新变化
长袍马褂 中山装、西装等
中餐 西餐
马车、轿子 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材料二、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摘选自《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写出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3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2分)
10.2014年湖南学考(16分)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也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32年比1929年工业生产下降比例表
国家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意大利
工业生产下降比例 40.2% 20% 31.9% 37.4% 33.2%
------------依据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必修二》第222页制作
材料二 国会的政策是:要清除妨碍州际 ( http: / / www.21cnjy.com )贸易和国外贸易自由流通、势将减少州际贸易和国内外贸易额的障碍;要通过发展产业组织,促进各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通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减少失业和救济失业;·······,并要在其他方面复兴产业和保存自然资源。
--《全国工业复兴法》1933年6月15日
材料三 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 ( http: / / www.21cnjy.com )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他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采取措施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3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经济危机首先开始于哪个国家?2分据此材料概括这次经济危机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2分你认为这些举措对美国有何意义?2分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经济学理论2分 这一理论对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何积极影响?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