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15年湖南省高二历史学考复习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1、 苏俄新经济政策背景、内容和影响 (理解)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标志: 年3月,俄共 ( http: / / www.21cnjy.com )(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21cnjy.com
3、内容:①农业方面:以 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方面:重要企业仍归国有,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商业方面:允许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方面: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 制。
4、特点: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②以 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5、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以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21教育网
6、作用: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 联盟,稳定政权;探索了一条适合国情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21·cn·jy·com
二、“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理解)
1、表现:①工业:优先发展 ,农业和轻工业为其提供资金
②经济体制:实行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③农业:农业集体化。
2、评价: 成就:
①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②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要业化。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www.21-cn-jy.com
③为后来反 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端: ①片面发展 ,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②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④成为以后苏联 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识记):农业(垦荒、收购)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识记):注重发展重工业。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