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枫溪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
语文试题
时量: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这棵栽植于道光年间的古树是一棵‘救命树’,保护在树上避难的村民免受洪水侵袭,如今我们将其列为‘乡愁保护点’,有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在雄安新区大王镇大阳村,安新县乡愁保护工作队成员周建斌指着一棵古槐树说道。
雄安新区已经进入大规模开工建设阶段,在如火如荼建设场面背后,一些承载村民过往记忆的古宅、老树依然挺立,成为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
为保护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雄安新区在全国没有可资借鉴的情况下,率先成立雄安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首创雄安新区“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随着“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的开展,雄安新区乡愁家底变得清晰起来。目前,雄安全城物质类乡愁点总数2367项,非物质类乡愁遗产总数186项。
“2020年新区征迁村原有88处‘乡愁保护点’,经过我们实地调查,又新增了93处。”雄安新区管委会公共服务局乡愁专班组长辛公舜说。
据辛公舜介绍,在雄安新区的大规模开工建设中也出现了工程建设和“乡愁保护点”位置冲突的现象,雄安新区乡愁工作专班采取了“一案一政策”的活态保护措施,根据“乡愁文化遗产”价值和规划建设需要,针对每一处“乡愁文化遗产”的特点制定了“特殊”政策,有效保护“乡愁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配合了施工单位的工程进度。
雄安新区未来将利用保存下来的古宅以及古宅构件建设历史街区,利用老物件建设展示新区农耕、渔猎以及民间艺术的博物馆,利用古树打造乡愁林,让未来的新区居民记得住“乡愁”。
除此之外,雄安新区将启动“数字乡愁”影像留存和“数字乡愁云”工作,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展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三维实时渲染技术等,构建与现实世界孪生的数字虚拟空间。通过对雄安新区内的数字乡愁点进行VR及视频解说制作,建立“数字乡愁”文化平台,最大限度保留和记录古村落乡愁。
未来,雄安新区将进一步打造相应的雄安历史文化传承基地和展示区域,将传统文化融入雄安城市风貌之中。
(摘编自鲁达、崔涛《“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融入雄安规划建设》)
材料二:
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的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上,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另外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以我们自己来说罢,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她的一生大概也得老是填“江苏吴江”了。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人并不能象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过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得该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一定的居住时期。但是在乡村里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因为我知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些古宅、老树在雄安新区大规模开发中依然挺立,在于它们承载着村民们的记忆,也得益于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
B.雄安新区在对“乡愁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走在全国前列,为其它地区开展此类工作提供了从理念到实践的可供借鉴的经验。
C.乡土社会中,人口繁殖是无法避免的。因人口繁殖,土地有限,血缘社群便被迫分裂,部分人外出寻找耕地,于是产生乡愁。
D.籍贯如同姓氏一样,是人们从父辈那里继承而来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缘性,但归根结底,它和血缘有本质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城市扩张对乡村的冲击时有发生,但通过灵活处理,因地制宜,可以妥善解决这类矛盾,既不影响发展,又能留住乡愁。
B.雄安新区未来不仅会通过建设历史街区、博物馆等来保护物质类乡愁遗产,还会构建数字虚拟空间来保护非物质类乡愁遗产。
C.与自己家相比,“外婆家”也有血缘上的意义,但通常在地缘上存在差异,不是血缘在空间上的投影,也不是血缘和地缘的合一。
D.很多“新客”“客边”在村里就算繁衍了几代,依然无法获得本村的身份认同,说明中国乡土社会中的血缘和地缘是很难分离的。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2000年,时任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回福建省永定县祭祖,完成了父亲吴鸿麟回乡祭祖的愿望,临别时,吴伯雄在吴氏宗祠里题词“敬宗昭德”。
B.兴起于江浙一带的两头婚,既不属于男娶女嫁,也不属于女招男入赘。在两头婚家庭里,没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对爸爸妈妈的父母都叫爷爷奶奶。
C.金庸先生的多部武侠小说都对湖北襄阳有生动的描述。金庸去世的当晚10点左右,襄阳的金庸迷们用蜡烛摆出“走好”两个大字,以追思纪念金庸。
D.如今,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留下“386061部队”:38,即妇女节,指留守妇女;60,即60岁,指留守老人;61,即儿童节,指留守儿童。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作出分析。(4分)
以上两则材料都围绕“乡愁”进行阐述,但是表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红棉袄
孙犁
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得俯到地面上,砂石上。云并不厚,可沉重的怕人,树叶子为昨夜的初霜的侵凌焦枯了,正一片片坠落。
我同小战士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再强登那峻峭的山顶时,身上发了暖,但一到山顶,被逆风一吹,就觉得难以支持了。顾林在我眼前,连打了三个喷嚏。
我拉他赶紧下来,在那容易迷失的牧羊人的路上一步一步走下,在乱石中开拔着脚步。顾林害了两个月的疟疾,现在休养得稍微有了些力气。我送他回原部队,我们都还穿着单军服,谁知道只一两天天气就变得这样剧烈。
“身子一弱就到了这样!”他像是怨恨自己。但我从那发白的而又有些颤抖的薄嘴唇,便觉得他这久病的身子是不能支持的了,我希望到下一个村庄,在那里休息一下,暖暖身子。
风还是吹着,云,凌人的往下垂,我想要下雨了,下的一定是雪片吧?天突然地暗了。
远远的在前面的高坡上出现一片白色的墙壁,我尽可能的加快了脚步,顾林也勉强跟着。这时远处山坡上已经有牧羊人的吆喝声,我知道天气该不早了,应是拦羊下山入圈的时分。
爬上那个小山庄的高坡,白墙壁上的一个小方窗就透出了灯火。我叫顾林坐在门前的一块方石上休息,自己上前打门。门很快开了,一个姑娘走了出来。我对她说明来意。问她这里有没有村长,她用很流利的地方话回答说,这里只是一个小庄子,总共只有三户人家,过往的军人有事都是找她家的,因为她的哥哥是自卫队的一个班长。随后她就踌躇了。今天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妈妈去外婆家了,哥哥还没回来。
她转眼看了下顾林,对我说:“他病得很严重吗?”
我说:“是。”
她把我让到她家里,一盏高座的油灯放在窗台上。浮在黑色油脂里的灯芯,挑着一个不停跳动的灯花,有时细碎地爆炸着。
姑娘有十六岁,穿一件红色的棉袄,头发梳得很平,动作很敏捷,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我想,屋里要是没有那灯光和灶下的柴火的光,机灵的两只大眼也会把这间屋子照亮的吧?她挽起两只袖子,正在烧她一个人的晚饭。
我一时觉得我们在这里休息,有些不适当。但顾林躺在那只铺了一张破席子的炕上了。显然他已是精疲力尽了。我摸摸他的额头,又热到灼手的程度。
“你的病不会又犯了吧?”顾林没有说话,我只听到他的牙齿的“得得”声,他又发起冷来。我有些发慌,我们没有一件盖的东西。炕的一角好像有一条棉被,我问那正在低头烧火的姑娘,是不是可以拿来盖一下,她低着头没听完我的话,便跳起来,爬到炕上,把它拉过来替顾林盖上去,嘴里一边说,她家是有两条棉被的,哥哥今天背一条出操去了。把被紧紧地盖住了顾林蜷曲的身体,她才跳下来,临离开,把手按住顾林的头,对我蹙眉说:“一定是打摆子!”
她回去吹那因为潮湿而熄灭的木柴了。我坐在顾林的旁边,从门口向外望着那昏暗的天。我听见风还在刮,隔壁有一只驴子在叫。我想起顾林明天是不是能走,有些愁闷起来。
姑娘慢慢地对我讲起话来。炉膛里的火旺了,火光照得她脸发红,那件深红的棉袄,便像蔓延着的火焰一般。她对我讲,今年打摆子的人很多,并问我顾林的病用什么法子治过。她说有一个好方法,用白纸剪一个打秋千的小人形,晚上睡觉放在身下,第二天用黄表纸卷起来,向东南走出三十六步,用火焚化便好了。她小时便害过这样的病,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治好的,说完便笑起来:“这样是不是迷信呢?”
夜晚静得很,顾林有时发出呻吟声,身体越缩拢小起来,我知道他冷,我摸摸那条棉被,不只破烂,简直像纸一样薄。我已经恢复了温暖,就脱下我上身的军服,只留下里面的一件衬衫,把军服盖在顾林的头上。
这时锅里的饭已煮好。姑娘盛了一碗米汤放在炕沿上,她看见我把军服盖上去,就沉吟着说:“那不抵事。”她又机灵地盯视着我。我只是干笑了一下,表示:这不抵事怎么办呢?我看见她右手触着自己棉袄的偏在左边的纽扣,最下的一个,已经应手而开了。她后退一步,对我说:“盖上我这件棉袄好不好?”没等我回答,她便转身去断然的脱下来,我看见她的脸飞红了一下,但马上平复了。她把棉袄递给了我,自己退到角落里把内衣整理了一下,便又坐到灶前了,末了还笑着讲:“我也是今天早上才穿上的。”
她身上只留了一件皱折的花条布的小衫。对这个举动,我来不及惊异。只是把那满留着姑娘体温的棉袄替顾林盖上,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人的动作,是自己幼年病了时,服侍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
我凝视着那暗红的棉袄,姑娘凝视着那炉膛里一燃一燃的余烬,一时,她又讲话了。她问我从哪里来,尽走过什么地方,哪里的妇女自卫队好。又问我什么时候妇女自卫队再一次检阅。一会我才知道,在去年,平山县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写“我”与小战士结伴而行,在一个小山村里与“姑娘”邂逅的过程,生动展示了“姑娘”对“小战士”的深切关爱。
B.小说与《百合花》都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我”不仅是一个叙事主体,同时也是一个故事主体,即故事中的主人公。
C.小说写“姑娘”面对来投宿的“我”和小战士时的“踌躇”神情以及她介绍治“打摆子”的迷信方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而丰满。
D.小说中的“姑娘”与《百合花》中的“新媳妇”都是淳朴、善良、乐于奉献的群众代表,她们的事迹虽有不同,但同样感人至深。
7.关于小说最后一段中姑娘讲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采用转述的方式再现姑娘的讲话内容,使内容更加集中,节省了笔墨。
B.转述时融入了“我”的情感,饱含对姑娘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的赞美。
C.姑娘讲话虽不属于小说的主要情节,但却是主要情节之外的必要补充。
D.小说写姑娘的讲话内容并非闲笔,意在突出她直率、好奇的性格特点。
8.文中划横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分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以“红棉袄”为题,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选自《旧唐书·白居易》,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0.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C. 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D. 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古代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 弱冠,是指男子二十岁,已经成人,可以加冠行礼,但身体还不够壮实。
C. 元和,唐代时唐宪宗的年号,年号是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
D.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 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 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 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13. 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4分)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4分)
结合文章分析,白居易为何被贬为江州司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雁门胡人歌
崔颢
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②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郡,这里指雁门。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
B.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
C.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
D.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
16.诗歌的尾联传递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诗进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的“______,______”两句,以“木”“金”的变化说明人工可以改造客观事物的性状,以此来论述人通过学习也可改变品性的道理。
(2)曹操《短歌行》中化用《管子》之语,表示希望自己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涉江采芙蓉》中写主人公遥望故乡,归乡之路绵延无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作为鲁迅笔下“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不蹈袭前人成法,不断追求新变,其对音乐之贡献______。中国古代重要乐种清商乐,便创始于曹操。清商乐兴起于曹魏时期,此时文坛较活跃的是建安文人团体的核心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他们不仅促成乐府民歌的文人化转型,更让清商乐______。曹操于______之际,不废吟咏,他填写的乐府诗如《蒿里行》《短歌行》等在当时就众口相传,风靡一时。曹操基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兼以宏伟之想象,对乐府诗的体制进行了大胆革新,发壮心,抒豪情,表现出尚实精神与通达作风。通过曹操对汉乐府的改造,拓宽了乐府音乐的创作领域与艺术表现力,这对中国音乐史的走向乃至清商乐的形成,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历经1800年的岁月流转,清商乐依然______。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不容小觑 风生水起 厉兵秣马 流光溢彩
B.不容小觑 声名鹊起 戎马倥偬 熠熠生辉
C.非同小可 风生水起 戎马倥偬 流光溢彩
D.非同小可 声名鹊起 厉兵秣马 熠熠生辉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通过曹操对汉乐府的改造,增强了乐府音乐的创作领域与艺术表现力,这对清商乐的形成乃至中国音乐史的走向,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B.曹操对汉乐府的改造,拓宽了乐府音乐的创作领域与艺术表现力,这对清商乐的形成乃至中国音乐史的走向,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C.通过曹操对汉乐府的改造,拓宽了乐府音乐的创作领域并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这对中国音乐史的走向乃至清商乐的形成,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D.曹操对汉乐府的改造,拓宽了乐府音乐的创作领域并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这对清商乐的形成乃至中国音乐史的走向,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改造文章的祖师”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在莎莉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小海伦终于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C.热情的“北京话”还告诉她,他爱人有个亲戚就住在站上。
D.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盲盒让人迷恋,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会是什么惊喜。但是, ① 。盲盒消费浪潮之下,存在虚假宣传、到手商品与宣传不符、消费纠纷难以解决等问题。有地方消保委委托专业检测机构对10件不同品牌的玩具盲盒产品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其中8件有安全隐患,存在造成儿童呼吸道堵塞进而导致窒息的风险,真可谓怀着“拆开有惊喜”的期待, ② 。盲盒营销击中了猎奇心态、攀比心理等人之“软肋”。不可预见性让人感觉新鲜刺激,想要满足好奇心;盲盒诱惑大家拿到隐藏款、集齐全系列,刺激非理性重复购买;人们迎合“流行趋势”,跟风购买,不由得深陷其中;因商家故意降低产品抽中概率,被不断刺激,过度消费……盲盒营销的商品,很多时候不是“真需要”,只是“超想要”。连一些成年人都无法基于自身经济能力、消费需求和兴趣爱好等,作出理智消费选择,更何况未成年人涉世未深、懵懂无知, ③ 。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请以“人们”为开头,改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使之与后面一句一起构成排比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兮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气者,人之根本也。”做人做事,都应该有那么一股子气。这股气有不同表现形式,如大气、才气、勇气,骨气等。纵观历史长河,那些经得住岁月冲刷的,往往是"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那些能让后人启迪思维、浸润心灵的,大多是清正风气、嘉言懿行。从“三过家门而不入”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苟利图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种种凛然意气、凌云志气、冲天豪气,长存于人们的记忆中,为一代代人标定了精神坐标。
你最欣赏哪股气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株洲市枫溪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
语文试题答案
1.D“它和血缘有本质的不同”错误。由原文“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可知,归根结底,还是属于血缘的范畴。
2.B “不仅会通过建设历史街区、博物馆等来保护物质类乡愁遗产,还会构建数字虚拟空间来保护非物质类乡愁遗产”错误。雄安新区未来保护乡愁的两种方式不是分别保护物质类乡愁遗产和非物质类乡愁遗产,而是既保护物质类乡愁遗产又保护非物质类乡愁遗产。
3.A 材料二的观点是:乡土社会中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A.吴伯雄回乡祭祖,是认祖归宗,是血缘性地缘的体现。B.两头婚说的是当地婚姻习俗,与血缘无关。C.襄阳的金庸迷们追思纪念金庸,是一种地缘性体现,与血缘无关。D.农村务工留守的情况与乡土社会血缘性的地缘无关。
4.题干要求简要说明材料二使用的论证方法,作答本题首先明确常见的论证方法有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任答两点,并结合材料给4分】
由“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分析可知,材料运用引用论证,论证“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
由“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的扩大”分析可知,材料运用比喻论证,用“细胞分裂”比喻人口繁殖,形象地论证了血缘社群的分裂。
由“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分析可知,材料运用举例论证,举自己的事例,论证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的观点。
由“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得该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一定的居住时期。但是在乡村里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因为我知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的”分析可知,材料运用对比论证,将乡土社会与现代都市进行对比,论证乡土社会中血缘与地缘很难分开。
5.【每一点两分】①由“这棵栽植于道光年间的古树是一棵‘救命树’,保护在树上避难的村民免受洪水侵袭,如今我们将其列为‘乡愁保护点’”分析可知,围绕“乡愁”,材料一回答了“乡愁”“是什么”:乡愁是离开故土的村民对过往生活的美好记忆。
②由“为保护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雄安新区在全国没有可资借鉴的情况下,率先成立雄安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首创雄安新区‘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根据‘乡愁文化遗产’价值和规划建设需要,针对每一处‘乡愁文化遗产’的特点制定了‘特殊’政策,有效保护‘乡愁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配合了施工单位的工程进度”分析可知,围绕“乡愁”,材料一回答了“记住乡愁”该“怎么办”:地方政府重视乡愁,采用各种手段来留住乡愁。
③由“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另外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分析可知,材料二围绕“乡愁”写了乡愁产生的原因,即“为什么”:乡土社会中,血缘社群分裂,一部分人远离故土落籍他乡,于是产生了乡愁。
B
D
【每一点两分】①第一处写风吹草倒、云的沉重以及树叶的焦枯坠落,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压抑,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②第二处借助风吹、云垂、天暗,写出了“我”的焦急心理,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任答两点得2分,结合文章分析共4分,酌情给分】①“红色”象征着生命活力,也象征着革命精神;而“棉袄”则象征着保护与关爱,象征着火热心肠。小说以“红棉袄”为题,含义隽永,耐人寻味。②“红棉袄”是故事中的关键物件,与小说中姑娘将自己心爱的“红棉袄”加盖在顾林瘦弱身体上的这一重要情节密切相关;③以“红棉袄”为题,更能彰显主人公淳朴善良的品格,讴歌抗日根据地军民的鱼水情深,凸显主题。
B
A
D
13. (1)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请求外调,被任命为杭州太守。
(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建议得分点:(1)言事:向朝廷进谏;听:采纳;(2)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乃:竟;及:赶得上。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
14.表面是因为白居易写的《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实际上是因为当时宰相被刺伤,白居易最先上疏,权贵们因有嫌其出位。
15. C
16.【答出两点给2分,结合诗词分析共4分,酌情给分】
表达了对饱受战争之苦的边地百姓的关切和同情。
表达了民族间相安无事,百姓尽情享受安宁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借边地安宁,民族和睦,百姓生活安闲从容等内容,含蓄地表达了凝重的反战主题。
体现出对胡人的关注,表达了不能因为战争把胡人与汉人对立起来的民族观,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17.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18.B(第一组:“不容小觑”指不能小看;不能轻视。“非同小可”,指情况严重或事情重要,不能轻视。语境是说曹操不蹈袭前人成法,不断追求新变,其对音乐之贡献不能小看,故应选“不容小觑”,这样就排除了C、D两项。第二组:“风生水起”,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声名鹊起”形容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语境是说建安时期的核心人物“三曹”父子不仅促成乐府民歌的文人化转型,更让清商乐的知名度大增,故选“声名鹊起”,进而排除第二处是“风生水起”的A、C两项。第三组:“厉兵秣马”指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戎马倥偬”形容军务繁忙。语境是说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军务繁忙的闲暇之际,不废吟咏,故选“戎马倥偬”。第四组:“流光溢彩”本义是流动的光影,满溢的色彩,形容光芒耀眼,色彩明亮,一般用在形容车灯、霓虹等,有时也用来形容时装表演和珠宝的色彩艳丽。“熠熠生辉”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语境是说历经1800年的岁月流转,清商乐依然“熠熠生辉”。故选B)
19.D(原句的毛病之一是滥用介词“通过”造成主语缺失;病因之二是搭配不当,原句的“拓宽”和“表现力”不搭配,应在“表现力”前加一个动词“增强”。A项,介词“通过”没有删掉,主语依旧缺失;另外“增强”和后面的“领域”不搭配。B项,主要毛病是“拓展”和后面的“表现力”不搭配。C项,滥用介词“通过”造成主语缺失;另外,“对中国音乐史的走向乃至清商乐的形成”的表述属于语序不当。“乃至”连接的是有递进关系的两个部分,应先是对“清商乐的形成”有影响,然后才是“对中国音乐史的走向”的影响。D项,修改正确。故选D)
20.C(A项表示特殊含义,B项表示否定或讽刺,C项“北京话”的引号作用是特殊称谓,)
21. ①不能无视盲盒营销的副作用;②收获的是难以预见的惊恐;③根本无法抵挡盲盒的诱惑
22. 人们因盲盒的不可预见性感到新鲜刺激,想要满足好奇心;因拿到隐藏款、集齐全系列的诱惑,非理性重复购买;因迎合“流行趋势”,跟风购买,不由得深陷其中;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前文说到“下一个会是什么惊喜”,后文接着是转折连词“但是”,由此可知此处应是和“惊喜”相反的内容;又根据后文“存在虚假宣传、到手商品与宣传不符、消费纠纷难以解决等问题”,可知,此处应填写“不能无视盲盒营销的副作用”一类的句子。
②处,根据前文抽检的结果80%的玩具有质量问题,“存在造成儿童呼吸道堵塞进而导致窒息的风险”,又根据句间语义关系“真可谓怀着‘拆开有惊喜’的期待”可知,此处应填写“得到的却是无法预料的惊恐”一类的句子。
③处,根据前文“连一些成年人都无法基于自身经济能力、消费需求和兴趣爱好等,作出理智消费选择”,许多成年人都无法抵御盲盒的诱惑,那么对于“涉世未深、懵懂无知”的未成年人,就应是“根本无法抵御盲盒的诱惑”。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
本题要求“以‘人们’为开头”改写句子,首先要让“人们”作为主语,放在句子的最前面;然后分析整个句子,“感觉新鲜刺激,想要满足好奇心”“非理性重复购买”“不由得深陷其中”是“人们”购买盲盒导致的三种结果;而“不可预见性”“拿到隐藏款、集齐全系列”“迎合‘流行趋势’,分封购买”是导致以上结果的原因,可以作为句子的原因状语。
最后,根据题目要求,按照排比句格式,以“人们”为开头,变换句子为“人们因盲盒的不可预见性感到新鲜刺激,想要满足好奇心;因拿到隐藏款、集齐全系列的诱惑,非理性重复购买;因迎合‘流行趋势’,跟风购买,不由得深陷其中”即可。
【文言文翻译】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
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刚来九江时,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炼制丹药。这座草堂如今还保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