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1《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0 05:4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4(1)《喜看稻菽千重浪》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了解人物通讯的新闻体裁,掌握这一体裁的写作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会快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审美鉴赏与创造 赏析新闻特写的细节描写、场景描写以及表现人物的手法和技巧。
文化传承与理解 学习新时代劳动者责任担当与使命, 理解他们的人生选择, 继承他 们为祖国、社会和人类的进步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探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 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 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二、自主学习 (一)背景介绍 2001 年 2 月 19 日, 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亲自为袁 隆平院士颁发了“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率先在世界上突破传统理论禁区,成功培育杂交 水稻,被国际稻作学界誉为“ ”。本文就是在袁隆平获奖后,记者沈英甲写的一篇关 于袁隆平先进事迹的人物报道。 (二)作者简介 沈英甲, 吉林人。历任《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副刊部主编。 1993 年加入中 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前尘》、《探求宇宙之谜》,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 手记》等。
(三)人物介绍 袁隆平(1930-),大学文化,1954 年 4 月参加工作。历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 院讲师, 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 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给整个人类带来 了福音。现在, 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 广应用, 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袁隆平的努力, 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 贡献。六十年代以来, 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 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 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 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 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七十年代初, 袁隆平发表了 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 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 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 (四)题目解说 文题正标题引用了毛泽东同志 1959 年写的《 》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 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美之情。副标题, 点明了所报道的人物是 ,同时也告诉了读 者他所获得的荣誉。 (五)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报刊、广播、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它以 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报道内容, 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 通过个别显示一般, 通 过平凡突出伟大, 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写人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人 是有思想的。采写人物通讯就是为了通过人的思想及精神面貌去教育人、感染人。 (六) 音正形准 ①稻菽( ) ②饥馑( ) ③分蘖( ) ④田埂( ) ⑤一蔸( ) ⑥籼稻( ) (七)板书设计 喜看稻菽千重浪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工作态度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学术品格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道德操守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理想志向 三、合作学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 ” ——“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 头蒙上了阴影。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社,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 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 ”。1992 年 6 月 18 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 隆平的来信。 信中, 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 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 有人 贬杂交稻为“三不稻 ”,说什么“米不养人, 糠不养猪, 草不养牛 ”。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 实来回答: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 产 100 千克左右。1976 年—1991 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 19 亿多亩, 增产粮食近 2000 亿千克。 由此可见, 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 11 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 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 63”是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 超过一亿亩, 平均亩产稳定在 500 千克左右, 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 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 的确, 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 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 这主要是双季早稻。目前积压的稻 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 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他写道, 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 较好, 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 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 积的 80%左右,产量占 90%以上。因此,说杂交稻属劣质米与事实不符。 (摘编自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 材料二:
记者:您和雷锋都被评为“最美奋斗者 ”,你们的事迹都很好地诠释了“幸福源自奋斗, 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的价值理念,有许多共同之处呢。 袁老:我和雷锋是同时代的人,都出生在旧中国,经历过国家贫穷落后、人民受苦挨饿的 日子。新中国成立后, 我们那一代人都翻身了, 就想怎样为国家做事, 报效国家, 为人民服务。 记者:您和雷锋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既热爱本职工作,又爱好文艺。雷锋有一张拉手风 琴的照片,您也喜欢拉小提琴,听说还写诗,用现在的话说属于文艺青年。 袁老:是呀, 雷锋喜欢做好事, 也有自己的爱好。我过去喜欢拉小提琴, 年轻时喜欢游泳, 还拿过武汉市的第一名呢。 记者:听说您很受年轻人喜欢,有什么成功经验与年轻人分享? 袁老:成功就 8 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知识是基础,汗水就是奋斗,灵感是思 想要活,当你做研究或干其他事情山穷水尽时,灵感一来,就豁然开朗了。机遇就好理解了, 机遇偏爱有心人。 (摘编自《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雷锋精神》,《雷锋》2020 年第 1 期) 材料三: “让更多的人吃饱了饭 ”的袁隆平离开了, 享年 91 岁。巨匠陨落, 举世哀痛。他的辞世, 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 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之脊梁 ”,必将被我 们永远铭记。 卓越贡献改变世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 ”获得者, 是令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 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 发明“三系法 ”籼型杂交水稻, 成功研究出“两系法 ”杂交水稻, 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 为我国粮 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 治学态度影响深远。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 饱受困难挫折, 阅尽人间沧桑。 无论境遇如何, 他的身上始终流淌着家国天下的热血, 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 须眉皓然仍 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 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质疑、失败、挫折, 他始 终保持埋头苦干、不畏艰苦的科研基本功, 闯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
的呢 ”,一直鼓舞着无数科学家博弈科学的竞场;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 人说你标新立异 ”,一直激励着年轻学子勇闯创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 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 的巨薪聘请, 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 他始终铭记投身科 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 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 他极富 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 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 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 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 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摘编自《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四川在线》2021 年 5 月 22 日)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好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出人物的鲜明个性和情怀境界。材料一中 袁隆平的来信,就展现其非凡的修养和学识。 B.材料二中,记者的提问从袁隆平和雷锋的共同爱好切入,说明记者能事先了解采访对 象的生活背景,讲究访谈技巧,发问得体。 C.袁隆平把“淡泊名利,踏实做人 ”当做自己的人生准则,因此他多次拒绝了来自国外 的巨薪聘请,心无旁骛地投身于科学研究。 D.袁隆平认为, 如果总想着享受, 就不会有心思搞科研。可见, 搞科研需要耐得住清贫、 守得住寂寞,保持住静气与专注。 2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袁隆平“功名之下不忘初心 ”观点的一项是 ( ) A.2001 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B.1993 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C.1992 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D.1960 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3.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作为新时代青年,
你从他身上学到了哪些生活态度?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杂交水稻之父 1982 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 水稻科技界的盛会,座无虚席。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 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 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 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竞争对 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想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至今仍然把自己看作湘西泥巴地里滚出来的土 老帽儿,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袁隆平内心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 哀。 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博士开玩笑说:“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贩卖 ’ 我,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我就是特意要给您一个惊喜呀!”“可我 1980 年第一次应邀 来合作研究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 800 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袁隆平笑着说。那一次他 曾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准备拂袖而去。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 定为特别研究员,每月工资提到 1750 美元,他才留了下来。 “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哪!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这里给您待 遇太高,反而使我们丢份。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所以给 您定工资估计为您在国内的 10 倍,想来您该可以接受。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而第二年我们就 看到中国政府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奖,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所以我们 后来一直为那件事感到惭愧。今天,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 “哈哈,原来阁下您也曾亲自参与歧视我的‘ 勾当 ’啊!坦率地说,我们在国内是从来不争 经济利益的。可是,到了您这里,拿多少钱可就关系到中国科学家的尊严了,所以我一定要跟您 ‘斗争 ’到底啊。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作‘不打不相识 ’。这就像我们国际科技界的朋友们, 实际都是同一阵地上的竞争对手。但是也正因为在同一阵地上竞争,才有机会成为朋友啊!我和 您一见面就‘打了一仗’,所以我们的友谊也将更加长久。是不是 ”袁隆平说。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 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 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以占世界 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 22%的人口,而且惠及全世界。为此,他被 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院长西瑟罗纳先生介绍袁隆平当选的理由是:“袁隆平先生发明 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 7 000 万人 的吃饭问题。”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说“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他专门 花钱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这些研究生学成后都选择 留在外国工作。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送出的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 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你们不要见识短浅。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 的人才。优秀的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来,受着我的思想束 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 一旦 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又无用武之地, 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 ” (摘编自庄志霞《袁隆平传》)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隆重推介,使袁隆平作为 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 B.袁隆平因为发明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 献,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 C.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为了感谢袁隆平专门给他送来了好种子,专门花钱请人雕了一尊汉 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D.袁隆平的研究生经他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为了成为超过老师的杰 出学者,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 E.本文通过对“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博大 胸怀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5.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
哀 ”。这是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6.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了”,他是“白费心血”,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见 识短浅 ”。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四、教考融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袁隆平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党 、同心同德 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 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值得当代中国人学习。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 他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 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他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 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 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大地上到处是灾荒战乱,百姓 ,少年时他就被迫从一 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 虽然少不更事, 但每当看到沿路举家逃难、面如菜色的同胞, 看到 荒芜的田野和 的土地, 他的内心总会泛起一阵阵痛楚。报考大学时, 他就对父母说, 他要学农。母亲听了, 说, 傻孩子, 学农多苦啊。但他是真正爱上了农业, 坚决要学, 还摆出 大道理: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最后,父母尊重了他的选择。 做梦容易, 但要把梦变成现实, 则需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和努力。于是, 为了圆自己的 杂交水稻梦, 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 废寝忘食, 殚精竭虑, 苦心孤诣, 攻关不止。为争取更多 的研究时间, 他像候鸟一样每年冬天从寒冷的长沙转移到温暖的海南岛。从播种到收获, 袁隆 平每天至少下田两次,晒得又黑又瘦,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半个世纪, 不畏艰难, 甘于奉献, ,苦苦追求, 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肝胆相照 颠沛流离 童山濯濯 处心积虑 B.肝胆相照 颠沛流离 满目疮痍 呕心沥血
C.相濡以沫 D.相濡以沫 羁旅漂泊 羁旅漂泊 满目疮痍 童山濯濯 呕心沥血 处心积虑
2.下列各句中冒号的作用, 与文中“还摆出大道理 ”后的冒号的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 并把这些缺点概括为“三个有余, 三 个不足 ”: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 B.他高兴地回答:他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真是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不过这极具夸张的梦想,正在走向现实。 C.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 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 D.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 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 世纪 60 年代, 在中国“绿色革命 ”的大潮中, 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 ”难题的 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 1930 年 9 月 7 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幼年正值九一八事变, 日本侵华, 在童 年袁隆平的心底留下了深深的民族创伤。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 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 袁隆平在学习中不愿死记硬背,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袁隆平高中毕业后, 考什么大学, 学什么专业, 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通过上 大学能升官发财, 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 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主, 于是袁 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
1953 年夏,大学生活结束后,袁隆平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 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 教一门, 钻一门, 爱一门。他教外语, 效果良好。教学期间, 他还 刻苦自学, 不断提高自己听、写、阅读外文的水平, 可以不带字典阅读英、俄文资料。进校第 二年,他被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教授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的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从构成植物体的最小单位——细胞的构造开始,到根、 茎、叶、花、果的外部形态, 再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特性, 等等, 都进行了系统的学 习研究。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 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 术。 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 在备课中, 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 来到田间地头, 从实践中找答案。 他深有体会地说:“即使浅显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钻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课讲好! ” 1959 年是袁隆平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七个年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 ”为题,用辩 证唯物主义观点, 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 10 年教育, 使我明 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同时,他还向党和人 民立下誓言:“要做到政治挂帅,红专并进。 ” 在教学当中, 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 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 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 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50 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 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 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 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 得到一些奇花异果, 但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 引起他的沉思,并决心扩大视野,另辟蹊径。 60 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 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识, 讲杂种优 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 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 1960 年, 受到天然杂交稻株启示后, 他在育种方法上由采用系统选育法, 转变到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课题 上来。从 1964 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 到 1966 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
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 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 “文化大革命 ”中袁隆平利用被批斗的空隙, 专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 在不利条件中争得 了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 1970 年 11 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 是将“野败 ”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 自己关起门来研究, 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 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 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 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 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 分送给有关单 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在 19 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 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 (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略有删改) 材料二: ①要研究杂交水稻, 首先必须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雄性不育株究竟是 个什么样子?当时不仅没有实物可利用,而且连中外的科研资料上也没有记载。“杂交水稻之 父 ”袁隆平认为, 既然自然界存在天然杂交稻, 那么,( )。在水稻吐穗扬花时节的 稻田里寻找雄性不育株不啻大海捞针。盛夏时节,稻田里气温通常高达 40℃, 袁隆平和妻子 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 终于找到了 6 株雄性不育株!袁隆平欣喜 若狂, 视为珍宝, 细心地繁殖栽培, 亲自播种、浇水、施肥, 仔细观察它们细微的在每个生长 发育阶段的变化, 并作出详尽的记录, 经过两年的艰苦试验, 获得了珍贵的科研数据, 写出了 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论文,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1974 年,袁隆平的杂交 水稻研究基本成功,1975 年国务院决定迅速扩大试种和推广的范围,此后的十年里,杂交水 稻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袁隆平成功之后,国内国际各种令人眩目的荣誉、大奖 也纷至沓来,但他并来陶醉于此,改变初心,而是一如既往地潜心农业科研,继续头顶烈日, 脚踩泥泞,奔波在绿色的田野中。 ②1999 年 10 月, 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 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 CCD 小行 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③袁隆平(开场白):我现在还有两个愿望, 一是第三期杂交水稻能够在 2010 年实现大面 积亩产 900 公斤;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 主特人:您对学农的大学生有什么建议? 袁隆平:我建议,学农的大学生要到实验田里去,电脑等先进设备很重要,但在电脑和书 本里是种不出水稻的。希望他们联系实际,多到实验田里走一走、看一看。 (电视片《袁隆平畅谈事业与人生》) 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隆平将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 ”配 套关,充分表现出他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品格。 B.袁隆平身体力行,在教学中,他经常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认 为教师只有把问题钻得又深又透,才能把课讲好。 C.年轻时的袁隆平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家 人的大力支持下,他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 ”。 D.袁隆平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科技成 果的创造,得益于教学、生产、科研的紧密结合。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袁隆平凭借杂交水稻技术及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8117),因此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 科学家。 B.袁隆平最终能够成为著名的科学家, 与他从小就有的远大志向, 喜欢思考, 善于提问, 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和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密不可分。 C.袁隆平教学认真,他教各种学科都肯下苦功夫;他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杂志,大胆探索; 他走出课堂,从实践中找答案。这些均为他后来攻克“杂交水稻”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但由于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他没有大作为。
6 .作为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不仅深受中国人的爱戴,还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 父 ”,那么,你心目中的袁隆平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 世纪 60 年代, 在中国“绿色革命 ”的大潮中, 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 ”难题的 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高中毕业后, 考什么大学, 学什么专业, 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通过上 大学能升官发财, 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 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主, 于是袁 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 大学毕业后, 袁隆平到湖南安江农技任教。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 教一门, 钻一门, 爱一 门。在教普通植物学时, 他下苦功夫, 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 构造, 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 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 为止。在备课中, 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 来到田间地头, 从实践中找答 案。 1959 年,是袁隆平进入“ 而立 ”之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 ”为题,用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 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 10 年教育, 使我明确了人生 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 50 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 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 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 薯上, 但只得到一些奇花异果, 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 他 决心另辟蹊径。 60 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 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识, 讲杂种优 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从 1964 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 1966 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
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 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 1970 年 11 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 是将“野败 ”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 自己关起门来研究, 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 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 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 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 在 19 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 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 (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有删改) 材料二: 主持人:您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请问是什么促使您从事这项研究的呢? 袁隆平:我们现在 13 亿人口, 人均大概一亩三分地;到 2030 年可能达到 16 亿人口,人 均就只一亩地。我们要修高速公路、铁路、机场, 城市要扩大, 还要退耕还林, 退田还湖, 每 年减少几百万亩耕地,可是人口每年增加 1000 多万,这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中国人能不能 养活自己?所以,我们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主持人:30 多年前,您还是一个偏僻农村的教师,后来,正是您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杂 交水稻,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我想,您的探索之路, 一定充满艰辛吧? 袁隆平:唉,几十年了,其间遇到的困难、挫折、失败,真是一言难尽!我的工作地点主 要在试验田, 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 打雷、刮风、下雨时我也去, 去观察稻子倒伏不倒伏, 观 察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 主持人:听说,您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去稻田观察,从 1979 年至今,已经骑坏了八九辆车。 除了能吃苦以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 袁隆平:我认为, 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 就是创新, 要不断地创新, 不断地向新的领域、 新的高峰攀登。 (摘编自《袁隆平访谈录》) 材料三:
从上世纪 80 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以及出国讲 学等方式传授技术,已经为 80 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 14000 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现在 杂交水稻已经种到了非洲等国家, 并在当地不断创造出高产纪录。 1999 年 10 月, 经国际小天 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 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 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20 年 11 月 2 日,位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迎来晚稻测 产,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 911.7 公斤。加上衡南基地此前早稻测产,杂交稻突破亩产 1500 公 斤的目标, 再次打破杂交水稻单产纪录。袁隆平听到测产结果后说, 下一步目标, 向全省、全 国水稻产区推广,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这样评价袁隆平:“袁隆平先生发明 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 7000 万人 的吃饭问题。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我们把袁隆 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做,他的成就 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 (摘编自《东方评论》)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隆平身体力行,在教学中,他经常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这为 他攻克“杂交水稻”这一难题打下了基础。 B.袁隆平认为我国每年都在减少耕地面积,可是人口仍在递增,这进一步促使他潜心杂 交水稻研究,并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 C.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采用开办培训班和出国讲学等方式向外国传授技术,为世界上多个 发展中国家培养了杂交水稻技术人才。 D.2020 年, 中国在水稻研究上又有好消息, 湖南衡南杂交水稻试验示范基地的晚稻测产 突破 1500 公斤大关,再次打破水稻单产纪录。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年轻时的袁隆平对大自然及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义
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 ”。 B.袁隆平熟悉国外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他所做的无性杂交、环境影响等试验,对 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 C.在对待科学研究的问题上,袁隆平始终秉持了创新精神,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 领域、新的高峰攀登。 D.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 用其名字命名了小行星(8117),使 其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 9.下列对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与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两者都以事写人,选取了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相关的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都有序 地展现出人物品质。 B.《喜看稻菽千重浪》介绍了袁隆平边理论联系实际边教学边试验的特点。材料一突出袁 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艰辛过程。 C.《喜看稻菽千重浪》通过小标题和采访过程中的亲身感受来表现人物。材料一从小事和 细节入手通过人生经历来塑造人物。 D.作为人物通讯和人物传记,两则材料都基于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客观、严谨地陈述, 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10.袁隆平作为科学家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11.以上三则材料都与袁隆平院士有关, 三者的写作侧重点有何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 料简要分析。 五、参考答案 二、自主学习 (一)背景介绍 江泽民 杂交水稻之父 (四)题目解说
七律·到韶山 袁隆平 (六) 音正形准 ①稻菽( shū ) ②饥馑( jǐn ) ③分蘖( niè ) ④田埂( ɡěnɡ ) ⑤一蔸( dōu ) ⑥籼稻(xiān ) 三、合作学习 1.C 2.A 3. ①要实事求是, 严谨治学。写信批驳错误观点(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社, 凭着他杰出的学识 和无与伦比的实践, 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 ’”)。②要立志报国, 爱岗敬业。(“我和雷锋是 同时代的人……我们那一代人都翻身了,就想怎样为国家做事,报效国家,为人民服务 ”)③要勇于奋斗, 乐于奉献。幸福来源于奋斗, 成功在于奉献, 平凡造就伟大。④要努力学习。知识是灵感、机遇的基础。⑤要淡 泊名利, 不忘初心。(“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巨薪聘请 ”)⑥ 要有健康的个人爱好(“雷锋喜欢做好事,也有自己的爱好。我过去喜欢拉小提琴,年轻时喜欢游泳 ”)。 4.BE 5.斯瓦米纳森的推崇使他产生了对比联想;他尚未得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的承认,且杂交水稻技术被 他们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 6.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国外一 流的科研条件更有利于杰出人才的成长;一旦祖国有条件让他们发挥作用,他们也会随时回来。 四、教考融合 1.B 【解析】肝胆相照:以真心相见。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此处指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风 范,没有提到困难处境,也不是双方,故应用“肝胆相照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羁旅漂泊: 漂流异乡,没有一个固定的家。此处说的是灾荒战乱中的百姓,故应用“颠沛流离 ”。童山濯濯:光秃秃的 山上没有草木。也做为人秃顶的诙谐说法。满目疮痍:眼睛看到的都是创伤,形容遭受战乱、灾祸严重破 坏后的景象。这里指战乱中的景象,与“荒芜的田野”相应,故应用“满目疮痍 ”。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
盘算(多含贬义)。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与“甘于奉献”等搭配,故应用“呕心沥血 ”。 2.B 【解析】语段中的冒号表示解释说明。A 项, 表示解释说明, 解释前句提到的“三个有余, 三个不足 ”。B 项,表示提示下文。 C 项,表示解释说明,解释前句的“错觉 ”。D 项,表示解释说明。 3. ①把袁隆平“ 乡村教师 ”的平凡身份和“颠覆世界权威 ”的超凡胆识进行对比,突出他敢于挑战权 威,富于创新精神。②把袁隆平“名满天下 ”的伟大成就与“专注于田畴 ”的平凡小事进行对比,突出他 的淡泊名利,专注科研事业。③把袁隆平“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 ”与“名满天下的时候 ”的行为进行 对比,突出其即使平凡普通,也具有挑战权威的胆识,即使功成名就,也仍专注研究杂交水稻。 【解析】画横线句有三层对比。第一层对比,“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 他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 威的胆识 ”,这是身份与胆识的对比。“乡村教师 ”身份平凡,而“颠覆世界权威 ”则需要超凡的胆识。这 个对比突出了袁隆平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创新的精神。第二层对比,“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 他却仍然只是 专注于田畴 ”,“名满天下 ”表明他此时已经功成名就;而“专注于田畴 ”则说明他仍然在做着以前做的平 凡小事,还是亲自在试验田里辛勤劳作。这个对比突出他对科研事业的专注与热爱,并不在意名利。第三 层对比,“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 他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 ”与“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 他 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对比,身份卑微时敢于挑战权威,名满天下时仍旧从事基础工作,歌颂了袁老不 管是什么角色,都能够心无旁骛,专注研究杂交水稻的精神。 4 .C 5 .B 6. ①忧国忧民, 具有博爱情怀。袁隆平不仅立志要使中国富强, 还想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 造福世界 人民。②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勤奋进取。把孟德尔、摩尔根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应用于教学与研究中,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 ”的大门。③不计名利,甘为人梯。把自己的研究小组发现 的珍贵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7 .D 8 .C 9 .B 10. ①刻苦钻研(吃苦耐劳);②勤于实践;③勇于创新;④不计名利(无私奉献) 的团结精神;⑤为国为 民为全人类谋利益。(答出 4 点即可) 11 .材料一:侧重展现袁隆平的教学生涯与杂交水稻的科研活动,用事件来塑造人物形象和品质,因 为这是一篇人物传记。材料二:侧重介绍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起因和实践探索中的艰辛,在对话中体现
人物的思考和优秀品质,因为这是一篇人物访谈。材料三:侧重交代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以 及对世界的影响,用概括的语言体现人物的精神高度,因为这是一篇新闻评论(消息)。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