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登高》 课型
教学目标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了解杜甫生平及其作品风格;品味和鉴赏诗歌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 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解析意象,知人论世,体会古典诗词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深刻理解杜甫积极入世的精神内涵; 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 爱国情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1.从意象入手,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欲穷千里目 ”,王之涣告诉我们一个哲理, 想要在某一个领域达到一定高度, 就要有更 高远的境界。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向我们传达了对亲人的思念。陈子 昂看到天地悠悠, 新生悲怆之情。 “天下有形形色色的人, 就有形形色色的文 ”,伟大的诗人 杜甫也曾经登上高处,写下了著名的《登高》,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登高》,看看杜甫登 上高处,看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受? 二、自主学习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 年—770 年) ,字 , 自号 ,唐代伟大的 诗人, 与李白合称 “ ”。出生于河南巩县, 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 ”区别, 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杜甫也常被称为 “ ”。 杜甫诗作风格特色:“沉郁 ”指 。“沉 ”即“深 ”,指 的深刻、深广、深厚。 “郁 ”即“积 ”,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顿挫 ”则指 。指遣词用句的停 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 成了“顿挫 ”音乐美。 (二)了解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 年)在夔州所作。写这首诗的时候, 已经结束四年了, 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 相互争夺地盘, 社会动乱, 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 杜甫只能继续 漂泊, 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 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 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 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郁闷, 他抱病登台, 但反而是愁上加愁, 更
增添了新的悲哀。当时杜甫身居夔州, 已经五十六岁, 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 加之心情抑郁忧 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三)文体知识—律诗 定义: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起源: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 、 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 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 时期。 类型: 常见的类型有 和 。 特点:律诗在 、 、 、 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律诗每首四联,依次 称 、 、 、 (或 );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 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 押), 一般押平声韵, 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 。 (四)解题 登高诗就是指 的诗歌统称。从创作时间看, 既有登高时的即景之作, 也有登高过后的 有感生发和应命奉笔之作;既有重阳旧俗登高时的抒怀之作,也有四时登高的即兴之作。从创 作地点看, 登高临远之地既有高山叠嶂, 也有亭台楼阁, 只要地势高, 视野开阔, 适宜远眺赏 景即可。 (五)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渚清沙白( ) 萧( ) 繁霜鬓( ) 潦倒( ) 2 .解释词语: ①啸哀: 。 ②渚: 。 ③鸟飞回: 。 ④落木: 。 ⑤萧萧: 。 ⑥万里: 。 ⑦常作客: 。 ⑧百年: 。 ⑨艰难: 。 ⑩苦恨: 。
繁霜鬓: 。 潦倒: 。 新停: 。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 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六)板书设计
登高 写景 抒情 首联 仰观 云天秋风 俯察 仰观 俯察江水洲渚 无边的落木 不尽的江水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苦恨双鬓 新停酒杯
颔联 颈联
尾联
三、合作学习 阅读《登高》,完成下面小题。 第一组 1 .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其中风、渚,天、沙,猿啸、鸟飞,对仗工整。 B .颔联“萧萧”“滚滚” 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加形象,景象萧瑟、阔远。 C .“ 常”极言诗人客居他乡之久,抒写思乡情切; “独” 突出孤独无依,处境艰难。 D .“ 悲秋”二字是诗眼,前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后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
2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第二组 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前两联重在写景,既有具体景物,又有整体描绘,展现了秋天空旷寂寥的景象。 B .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 “作客”二字表明诗人受朋友之邀,前去作客,写下此诗。 C .尾联将个人潦倒境遇与国家多难命运联结在一起,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D .全诗格律严谨,意境雄浑,情感深沉,章法曲折,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4 .本诗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第三组 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精选意象, 多角度写景, 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 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 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 境界开阔, 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 使得个人的 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 .颈联中“ 悲”是全诗的诗眼, 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 诗歌所抒之情 委婉含蓄,动人心弦。 D .诗歌前半部分写景, 后半部分抒情, 由情选景, 寓情于景, 情与景浑然一体, 淋漓尽致 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6 .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 寓? 第四组 7 .下列对杜甫《登高》的理解和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开门见山,格调高亢,气势恢宏,境界阔大,情感悲凉。描绘景物,远近高低, 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势的峡江秋景图。 B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 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的感怆,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C .颈联从纵、横两面着笔表现感情,从时间到空间,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归 结到时世艰难,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 D .杜甫《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凄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
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 8 .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四、教考融合 (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九日齐山登高①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② 【注】①唐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火,友人张祜遭逢失意前未拜访,二人重阳登高, 诗人有感而作。 ②牛山句: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去此而 死乎! ”后以“ 牛山泪”“ 牛山下涕” 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 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登高》开篇描写登高之所见,多感官、多角度地渲染出一种凄冷孤苦的意境氛围。 B . 《九日齐山登高》标题点明了登高的时令是重阳节,诗中多处体现重阳佳节的习俗。 C . 《登高》全诗意境深沉,忧国伤己,无一景不悲,无一语不悲,无限悲凉溢于言表。 D . 《九日齐山登高》全诗意境清冷、低沉悲凄,颈联、尾联都体现了诗人情感的悲凄。 2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九日齐山登高》首句“涵”字极为传神地写出了江水的清澈, “雁初飞” 点明了时节, 整 个画面动静结合,生动形象。 B . 《登高》颔联用 “无边”对“不尽” ,“萧萧”对“滚滚” ,写出了肃杀寥廓的秋景,透露诗人 面对广阔天地的豪情壮志。
C . 《九日齐山登高》最后一句由眼前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登上牛山落泪的故事, 告诫友人 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 D.两首诗的作者在秋日登高, 虽然描绘的秋日之景各有不同, 抒写的登高心境也不尽相同, 但两首诗都属于登临诗的杰作。 3 . 《九日齐山登高》的颈联“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有何含意?请结合诗句简要 分析。 (二)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 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③。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①玉垒:山名。 ②西山寇盗:指吐蕃。 ③梁甫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 《梁甫吟》。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登楼》首联花伤客心, 以哀景写哀情, 与“感时花溅泪” 同为正衬手法。《登高》首联 绘景如工笔画,具体描绘风、天、猿啸、渚、沙、鸟飞,形、声、色、态一一呈现。 B . 《登楼》颈联议论天下大势, 坚信大唐帝国政权稳固, 气运久远, 警示吐藩不要枉费心 机前来侵扰。《登高》颈联言简意丰,抒发了常年漂泊异乡、老来多病孤愁的慨叹。 C .两首诗都有羁旅漂泊、忧国忧民之情。《登楼》尾联用典, 表达难遇明主、报国无门的 悲愤之情。《登高》尾联直抒胸臆,抒发国运艰难、身世坎坷、穷困潦倒的悲苦之情。 D .两首诗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借诗人登高临眺的所见所思所感,融自然景象、
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 .虽同为登高临远之作,这两首诗的颔联所写之景却各有不同,请结合诗句分别赏析。 (三) 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楼① 杜甫〔唐〕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② 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③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④。 【注】①这首诗写于成都,时在代宗广德二年(764)春,诗人客居已是第五个年头。② 玉垒,山名,在今茂汶羌族自治县。③西山寇盗:指吐蕃。④梁父吟: 《三国志》说诸葛亮躬 耕陇亩,喜欢吟诵乐赋诗篇《梁甫吟》。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首诗都有登临所见之景,《登高》所见的是阔远悲凉的秋景,《登楼》所见的是生 机盎然的春景。 B .两首诗都交代诗人登临时的境遇,《登高》是“ 常作客,多病、孤独” ,《登楼》是“ 万 方多难”。 C .两首诗都融自然景象、国难家愁、个人年老多病的情思为一体,都体现诗人沉郁顿挫 的艺术风格。 D .两首诗都是七言律诗,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且都是前四句写景,后四句 抒怀。 2 .杜甫两次登临抒怀,所见之景不同,所抒之情又有何异同呢? (四) 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 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 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 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 丘峦 崩摧。洞天石扉, 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 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 忧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 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将谢灵运与自己对比,谈自己在梦中到达谢公住处,穿上谢公鞋履,表达出对其 倾慕向往之情。 B . 《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为一首记梦诗, 以“梦游”为线索, 写了“梦游之因”“梦游所见”和“梦 游之感”。 C . 《登高》以一“ 悲”字贯穿始终,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中含情,情自景生,既 显自然之悲象,又书人生之艰难。 D .社甫为人忧国忧民,李白为人恣意潇洒,这都表现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登高》面 向现实,注重格律,沉郁顿挫; 《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少受格律拘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 .物象“猿”“水”“鸟”在两首诗中均有出现,却以不同的形式成为蕴含着不同情致的意象,请 对比两篇文章中的这三个意象,并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一)作者简介:子美 少陵野老 现实主义 李杜 小李杜 大李杜 老杜 思想内容 内容 艺术形式 (二) 了解创作背景:安史之乱 (三) 文体知识—律诗:声律 对仗 唐宋 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字句 押韵 平仄 对仗 首联 颔联 颈联 末联 尾联 对仗 (四) 解题:古人登高临远写景抒怀 (五) 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渚清沙白(zhǔ) 萧(xiāo) 繁霜鬓(bìn) 潦倒(liáo) 2 .解释词语: ①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②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③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④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⑤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⑥万里:指远离故乡。 ⑦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⑧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⑨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⑩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二、合作学习 1 .D “前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后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理解错误,前后错位。应是前四句描 写登台所见的秋景,后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 2 .写景手法角度: ① 巧用叠字。“萧萧”这一拟声叠词修饰“下”,更使读者如亲历其境,听到了风卷无边落叶的声 音;“滚滚”渲染出长江波涛汹涌、奔腾咆哮、 一泻千里的气势,读来音调铿锵,气势奔放。 ② 视角多变。诗人在登高之处,仰望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不尽长江, 汹涌澎湃,滚滚奔腾,激流而来。仰视与俯视结合的景象描写,颇有疏宕之气。 创设意境角度:
③ 意境壮阔、雄浑,诗人借助“落木”与“长江”两个意象,通过“萧萧下”与“滚滚来”的形象 化描写,创造出极为壮阔悲壮、雄浑的意境。 ④ 化用诗句。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但诗人继之以 “滚滚长江”,使其境界旷远,意象宏阔。 内容结构角度: ① 颔联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联既是首联写景的延续,又为“颈联”抒写悲秋做了充分的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巧用叠字。“萧萧”为拟声叠词,使读者如亲历其境,听到了风卷无边落叶的声音;“滚滚”渲染出长江 波涛汹涌、奔腾咆哮、 一泻千里的气势。叠词的使用增强语言的音韵美。“无边”“不尽”,使“萧萧” “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 酬的感怆。 视角多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 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寄寓了诗人灵魂深处的苍凉与悲苦。 意境壮阔、雄浑。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 一句仰视, 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 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 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化用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诗 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与下句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组合成境界旷远,意象宏阔的 画面。 颔联为千古名句,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写景的同时,为“颈联”抒写悲秋做了充分的铺垫,深 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3 .B “受朋友之邀,前去作客”错误,“作客”指的是飘零在外、客居他乡。 4 .此联上句写羁旅之愁, 下句写孤病之态。诗句词简意丰, 抒写自己常年远离家乡为异乡客, 孤独登台逢 秋生悲,沦落不遇,晚年多病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悲秋感慨长期漂泊, 一生多病独自登上高台。 此联上句写羁旅之愁。“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 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 “秋 ”字在前两联写足了秋意之后, 顺势带出, 并应合着“登高 ”之时节;“常
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居无定所的处境。 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 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此联中的“万里”“百年”照应上联之“无边”“不尽”,使上联之景与此联之情融为一体。诗句词简意 丰,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的处境,秋季独自登高,更生许多愁绪。诗人 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 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 5.C “委婉含蓄”理解错误。结合“悲秋”“多病”等词可以看出颈联直接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 惆怅之情,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之意,悲怆而博大,并不“委婉含蓄”。 6.①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 ②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 ③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 ④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作者在写这首诗时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困顿,“潦倒新停”和颈联的“百年多病”,即写出了个人病困 潦倒的生活,表达对自己这种生活的慨叹之情; 作者一生仕途坎坷,壮志未酬,“繁霜鬓”和颈联的“百年 ”,说明此时的诗人已是迟暮之年,双鬓已白, 百病缠身,诗人想到自己却无所成就,心中充满了激愤与哀怨,此诗寄寓了诗人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 哀怨; 这首诗是诗人在农历九月初九独自登高所做,此时正是秋天,万物萧条,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 想到自己沦落他乡,潦倒穷困,愁肠百结,愁绪万千,想到了各地的叛乱,国势的艰危,不禁有了对祖国 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 这首诗是诗人在五十六岁时,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 势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百姓生活非常艰难,也像自己一样穷困潦倒,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对人民艰苦命运 的关切。 7.C “从时间到空间”错,应是“从空间(万里)到时间(百年)”。 8.有作客思乡的情思,天涯孤独的怅惘,悲秋苦病的沉痛,人在暮年的感叹,无力报国的苦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联,写景,渲染悲凉气氛,抒发内心的凄凉苦闷。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富于形象化,不仅使人 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颈联,“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 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 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年老多病、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 融,寄托诗人作客思乡悲秋苦病的沉痛和天涯孤独的怅惘的情怀。 尾联,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 ”,组合在一起,突出诗人暮年的感叹,无力报国的苦闷之情。 三、 教考融合 (一)1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D. “全诗意境清冷、低沉悲凄, 颈联、尾联都体现了诗人 情感的悲凄”错。首联描写了雁过秋江,与客提壶登山的美景,表现出诗人置酒会友,佳节登高的愉悦之 情;颔联的“开口笑”及“菊花满头”,也能体现诗人及时行乐的思想。由此两联来看,意境并非清冷悲 凄。再者最后两联,诗人只想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而感叹,更不 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也饱含诗人友人和自我的安慰。 2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 “透露诗人面对广阔天地的豪情壮志”错,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寓情于景,抒发了韶光易逝,壮 志难酬的感怆。并非抒发面对广阔天地的豪情壮志。 3 .表层含义:面对重阳佳节,痛饮为欢,没必要面对落日余晖而心生叹恨。深层含义:面对落日余晖难 免而生人生迟暮之感,借登高饮酒暂时摆脱生活的束缚与烦恼,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同时也表达了大醉忘 忧、暂得行乐的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句含义的能力。颈联的意思是说, 只应纵情痛饮来酬答这重阳佳节, 不 必为登高远眺落日余晖而心怀叹恨。表层含义:面对重阳佳节,携酒登高,置酒会友,就应该痛饮为欢, 无须面对落日余晖而心怀叹恨。深层含义:结合背景来看,杜牧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 以施展,同游的友人张祜又遭逢失意,难免面对落日余晖而生人生迟暮之感,“但将”“不用”等词语的 运用,充分表达诗人借登高饮酒,暂时摆脱生活的束缚与烦恼,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同时也表达了大醉忘 忧、暂得行乐的思想。 (二) 1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A . “以哀景写哀情……同为正衬手法 ”错误, 二者都是 以乐景写哀情,是反衬。
2 . 《登楼》颔联描写锦江春色辅以天地之势, 形容玉垒浮云赋予古今之慨, 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 下句就 时间驰骋遐思,满怀对国家山河的热爱和民族历史的回忆,寓情于景,境界宏阔。 《登高》颔联描写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勾勒出一幅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 上句以落叶的“萧萧 ”之声, 呼应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借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境界雄阔、苍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诗人从登楼看见的景色开始写起,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山河景观。 锦江水夹带着朝气盎然的春色从天地间奔腾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不定,这使诗人联想到了动荡 不安的国家,那浮云飘移就像是古今世势的更替变幻。上句从空间上扩展,下句从时间上蔓延,这样 延展开来,顿然形成了一片宏阔悠远的意境,包括诗人对国家山河的热爱和民族历史的回忆。并且, 登高望远,视野开阔,而诗人偏偏向西北方向望去,可见,诗人心怀国家,此时,他忧国忧民的高大 形象跃然纸上。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 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 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 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 “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三) 1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 “两首诗都融自然景象、国难家愁、个人 年老多病的情思为一体”错误,《登楼》中没有个人年老多病的情思。 2 .景: 《登高》借风、天、猿、渚、沙、鸟、落木、江水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空旷寂寥的秋景图; 《登 楼》借春花、锦江春色、浮云等描绘了一幅朝气盎然、繁华壮美的春景图。 情:两首诗都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但《登高》还表达了漂泊之苦,老病孤独之愁;而《登楼》则还坦 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意象及情感的能力。 《登高》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秋风急秋气高猿声凄哀,洲渚青沙滩白鸟儿回 旋;落叶一望无际萧萧落下,长江不见尽头滚滚涌来。借风、天、猿、渚、沙、鸟、落木、江水描绘 了一幅萧瑟荒凉、空旷寂寥的秋景图。 《登楼》写登上高楼后满眼繁华,锦江水夹带着朝气盎然的春色从天地间奔腾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 不定。诗人看到的是一幅朝气盎然、繁华壮美的春景图。
情感方面,两首诗都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登高》中“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感伤自己的同时 也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登楼》中“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 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 感, 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 以乐景写哀情。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 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 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进一步说 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 此外,《登高》还表达了漂泊之苦、老病之愁:万里悲秋感慨长期漂泊, 一生多病独自登上高台;而《登 楼》则还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 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 (四) 1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 “对比”错误,诗中以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 达了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 2 .李诗中“猿 ”“水 ”“鸟 ”都是活力与激情的象征。杜诗中“猿 ”“水 ”“鸟 ”都是凄凉、哀伤、无力 的。 李诗中渌水荡漾,清猿啼叫,鸾鸟驾车,营造了清幽美丽、超凡脱俗的意境,寄托作者寄情山水,追求自 由的情怀。 杜诗先是一个“哀”字营造了忧伤的情境;“渚”是“清”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 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悲哀。画面为冷色调,营造了秋天肃杀凄凉的景象,暗 含作者常年漂泊、孤苦无依的哀伤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谢公投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那里渌水荡漾,清猿啼叫,景色十 分幽雅。“鸾回车”,鸾鸟驾着车。诗中“猿”“水”“鸟”都是活力与激情的象征。渌水、清猿寄寓作 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鸾鸟驾车则是仙界的景象,鸾鸟充满了、力量,表达李白对美好自由世界的向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 旋。 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接着,苦闷情 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 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 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无力,悲哀之情油然而生。画面为冷色调,营造了秋天肃杀凄 凉的景象,暗含作者常年漂泊、孤苦无依的哀伤之情。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