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短 文 两 篇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授课人:江宁高中 刘星答 谢 中 书 书
陶弘景陶弘景 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南京)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茅山)。武帝礼聘不出,但朝迁大事辄就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谢中书,及谢徵,字元度,曾任中书鸿胪。
“书”,及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开篇点题“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意境美色彩搭配之美山水相映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感官交互之美语言美结构美 言简意赅,字字玑珠 以四字为主,句式整饬 句句含景,画面优美总分总的结构。开篇一句总领全文,以“美”点明文章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全文。这样首尾呼应,叙议结合,浑然天成。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我 来 欣 赏 美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苏 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嘉祐进士。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而求外职,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不久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传世的诗词文巨多,名震国内外。他擅长书法、绘画,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夜游缘起夜游所见夜游所思寺庭步月月下幽景对月感怀月月月(1-3句)(4句)(5-7句) 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幽美深远的小景,创造出清幽宁静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又饱含着宦海沉浮的悲凉感和落拓不羁、随缘自适的旷达乐观的个性。夜游记承天寺(记事)(写景)(抒情)闲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何相似之处?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