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情境导入
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依然落后
一战激化了
各种社会矛盾
二月革命
推沙皇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四月提纲》
指方向
七月事件
抛幻想
十月革命
现曙光
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
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巩固了新生政权
1921年
假如你是列宁,接下来怎么办?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素养目标
1.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掌握新经济政策的时间、内容和作用。了解苏联的成立、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施,知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历史解释)
2.通过学习1936年苏联新宪法和苏联模式,探讨苏联模式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正确评价苏联模式、斯大林。(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学习列宁实事求是、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家国情怀)
余粮收集制
中小企业国有化
义务劳动制、实物配给制
农业
工业
商业
背景:“非常时期”:苏俄三年国内战争(1918——1920)
(1)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
(2)国际:帝国主义想尽一切办法企图把第一个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
(3)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产品分配
取消自由贸易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积极:
(1)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政策。
(2)符合当时国情,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
力,保障了红军胜利,巩固了新生政权。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二: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更为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他们抛出了“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参加叛乱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的情绪反映了农民是何等的不满。
在余粮收集中,懒汉和勤劳的人同样摊派,太不公平了
1920年至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许多人民死于饥饿,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
“打倒列宁
恢复沙皇”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社会矛盾尖锐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探究思考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在哪里?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实际。
消极:
(1)取消一切贸易,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2)余粮收集制触犯农民利益,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不利于工农联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
①背景
谁来拯救苏俄
Who can save Soviet Russia
②内容
依据课本内容结合所学,将两种政策内容填入表格并且进行对比。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
农业 实行余粮征集制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工业 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分配 由国家统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
①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③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④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有利于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新”的特点:
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发展商品经济
2、新经济政策
强制性计划经济
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材料: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
探究思考二:阅读材料思考,新经济政策“新”在哪?
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允许资本主义存在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指导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③特点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2、新经济政策
材料:新经济政策的实验,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象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动了!”
影响:新经济政策从苏联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④影响
2、新经济政策
苏俄农民叶莲卡在日记中写道:
“1922年春天,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
苏俄农民乔伊娜娃在日记中写道:“1922年春天,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
对于俄罗斯的男人而言,比饿肚子更可怕的事情是没有伏特加喝,所以,前几年,不得不搞点医用酒精来解馋……
1922年春天,自由贸易后,随处都可以“畅饮”了……
评价:它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完成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开始;是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
苏俄经济政策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到新经济政策给我们什么启示?
制定经济政策一定要从基本国情出发;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要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新经济政策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沙俄
苏维埃俄国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17年
十月革命
1922年
苏联成立
1991年
苏联解体
俄罗斯
苏联国旗
苏联国徽
1、苏联的成立
二、苏联的工业化
列宁的历史功绩: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
①缔造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
②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俄国,后改名为苏联。
③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
④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俄国发展道路。
一个政党
一个国家
一个主义
一大政策
斯大林:
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列宁逝世后,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斯大林认为,苏联已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可以依靠政权力量,加快经济发展。从轻工业开始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漫长的发展途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作法。苏联不应走这条旧路。可以从发展重工业开始自己的工业化。因为苏联的重要企业都是国家所有的,政府可以通过指令性计划,调动大部分人力物力资源去发展重工业、国防工业。
——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上卷
继任者斯大林认为应该怎样发展苏联经济?
优先发展重工业
实行计划经济
“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就如当时的中国一样,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斯大林
2、苏联工业化的概况
苏联工业化则首先从重工业开始,而且始终以重工业为中心。在整个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苏联正是遵循这一方针,规划社会主义建设蓝图。
……“我们的计划不是臆测的计划,不是想当然的计划,而是指令性的计划,这种计划各类领导机关必须执行。
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
根据材料及课本,归纳苏联实现工业化的举措及特点。
举措: 1928—1937年实施并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
西伯利亚铁路通车
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大型钢铁厂
苏联军事工业化
第聂伯河水电站
莫斯科地下铁竣工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根据图片和教材内容,归纳苏联工业化的成就及弊端
成就: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评价:使苏联能够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但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
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弊端:国民经济中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史料研读
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一类的龌龊的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
——《斯大林选集》
1、依据材料和课本49页农业集体化的内容概括,苏联工业化道路上出现了什么问题?
1.工业化缺乏资金的问题;
2.1928年出现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2.结合课本回答,苏联决定如何解决粮食危机问题?
三、农业集体化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
积极性:解决了粮食问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
消极性: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方式
措施:消灭富农运动;政府从多方面支持农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生产计划。
农业集体化:
1929-1933年间,苏联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运动。
实质
目的
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
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3。
斯大林: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民必须要作出牺牲。
农业集体化:
(积极) 解决粮食问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
四、苏联模式的形成:斯大林模式
1.背景: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个体农户
工人
集体庄农户
工人
生产资料私有制
公有制
农业国
工业国
剥削阶级
消灭剥削
2.形成: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规定苏联是一个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苏联颁布新宪法(1936年)
3.表现:
经济方面: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4.特点: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排斥市场
缺乏积极性
忽视民主法制
5.评价斯大林模式:
材料一:苏联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道路。
——《大国崛起》
材料二:对俄国人民来说,五年计划是一件福祸兼有的事情……它们使国家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强大起来,从而大大有助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积极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三:
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脑溢血
病逝于莫斯科,享年74岁。
丘吉尔评价斯大林:“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从木犁到核大国
跛脚巨人
行业 增长/倍 年均增长速度%
重工业 18.4 21.2
轻工业 6.2 4.1
农业 0.26 1.5
1926年—1940年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增长比较
消极: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工轻)
②没有尊重经济客观规律,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
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消极评价
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不同?从中你有何感悟?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模式
所有制
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
工业化道路
农业发展道路
单一的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集体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制定政策从国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保证人民生活水平。2.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防止个人崇拜,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思考探究三: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苏联模式的调整,你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1
2
3
1、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3、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反对个人崇拜。
2、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材料:“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922年
苏联成立
1921年新经济政策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一五、二五计划)
农业集体化
1936年苏联新宪法
标志苏联模式形成
利 弊
战时共产主义
继承 发展
本课小结
1.(2023 攀枝花)1938年苏联政府在一份文件中指出: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他们常常只工作4~5小时,国家和人民因此每年损失几百万个工作日和几十亿卢布。材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工人阶级思想觉悟低下 B.工业发展呈现衰退景象
C.牺牲农业换取工业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显
2.(2023 徐州)列宁在1921年说过,“我们不应该指望直接采用共产主义的过渡办法。必须以同农民个人利益的结合为基础”“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这说明列宁主张实行( )
A.农奴制改革 B.余粮收集制
C.固定粮食税 D.农业集体化
课堂小测
D
C
3.(2023 盐城)“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飞机产量仍达到两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致胜的利剑。”这一现象得益于( )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苏联模式的推行 D.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4.(2023 西宁)列宁说:“如果原先的道路在当前这个时期证明不合适,走不通,就选择另一条道路来达到我们的目的。”1921年春,列宁选择的“另一条道路”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开展了农业集体化 D.颁布苏联新宪法
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