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D C B D C A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D A B D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题,共52分。
17.(12分)
(1)墨家:选贤任能、兼爱百姓的圣王。(2分)法家:注重法令、纪律严明的君主。(2分)
因素:时代阶段;主观意图;学识视角;阶级站位等(4分,任意一点2分)
(2)价值:以上材料均属于文献史料(或二手史料),对研究禹的形象具有参考价值。(2分)
不足之处:以上材料缺少实物史料(或一手史料),不能直观地反映禹的形象。(2分)
18.(12分)
观点:唐朝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典范,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2分)
论证:在一元行政方面,三省六部制在唐朝趋于完善,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其中政事堂的设立实现了宰相合署办公,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六部制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在选贤任能方面,唐朝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在开疆拓土方面,唐朝政策开明,恩威并施,通过设立机构、册封首领、和亲、会盟等怀柔为主的政策,密切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提高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的稳定性。
综上,唐朝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典范,为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保障,使唐朝进入中国封建时代的繁盛时期。
19.(16分)
(1)表现:基层市场蓬勃涌现;设置榷场进行互市贸易;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兴盛;市坊界限被打破,打破了商业在时间、空间的限制。(4分,任意一点1分)
原因: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耕种技术的进步,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手工业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水利工程的修建,农业生产环境的改造。(4分)
(2)表现:明州、泉州等是主要外贸港口;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主要外贸途径;关税收入成为国家收入的重要来源。(4分,任意一点2分)
原因:国家的重视;传统经济的快速发展;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发展;指南针应用于航海。(4分,任意一点2分)
20. (12分)
(1)特点:地域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于东南地区(或江南地区)。(2分)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优于北方;南方文化教育发展;家庭教育和地域文化环境的影响。(4分,任意一点2分)
(2)特点:创作主体的家庭(族)化;创作体裁多样化;逐渐摆脱性别束缚;重视文学的传播功能。(3分,任意一点1分)
原因: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反封建启蒙思想的影响;家族文学创作传统(或环境)的熏陶;封建教育的发展;印刷技术的进步等。(3分,任意一点1分)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 1O0分,考试时间为 75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班级、姓名、考试号等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
3.请在答题纸指定区域内作答,用 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工整书写。
第Ⅰ卷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三星堆遗址是一座由众多古文化遗存分布点所组成的一个庞大的遗址群,在考古过程中,
发掘出土了若干新器物,如顶尊跪坐铜人像、铜圆口方尊、玉琮、丝织品、金面具和象牙
雕刻,兼有古蜀文明、中原文明和国内其他地区文化因素。这进一步印证了
A.古蜀文化相对先进 B.南北文化趋于一致
C.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D.华夏认同观念发展
2.西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春秋后期,“士”大量出现,
“士”逐渐成为知识阶层的通称。“士”阶层的变化
A.推动了春秋社会的转型 B.带动了庶民文化的普及
C.瓦解了贵族政治的基础 D.阻滞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3.秦朝时,政府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
道路网;元朝时,政府在各地广设驿站,构筑了从大都(北京)向全国各地乃至境外延伸
的驿路体系。这些做法
A.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满足了对外扩张的需要
C.加速了两大王朝的灭亡 D.利于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4.南北朝后期,南北使节往返日益频繁,充任使节的多是南北闻名的高门名士。同时,沿
淮、汉边境有很多“大市”“小市”,打破关禁的要求日益迫切。北方汉人也不再因民族压
迫而南流。这表明
A.经济交流推动江南开发 B.高门名士肩负通好使命
C.民族交融奠定盛世基础 D.文化融汇消除民族隔阂
高一历史试题 第 1 页(共 6 页)
{#{QQABIYaQogAoQBJAAQgCAwVACgIQkBCCAAoGBAAIMAABQBFABAA=}#}
5.地图包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必备工具。下图反映的社会状况出现于
A. 秦末 B. 西晋 C. 唐末 D. 北宋
6.唐代前期,租庸调制的主要纳税对象是 21 至 59 岁的成年男子,而中后期的两税法规定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据此推知,两税法
A.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 B.解决了国家财政困难
C.抑制了土地兼并进程 D.体现了税负公平原则
7.中晚唐时期,朝廷奖拔那些不肯运用父祖政治关系、凭借一己才学入仕的“孤寒”;而到
了宋代,恩荫入仕者被普遍认为是“骄惰不习事”“不学无术”“文词浅拙”,为“清议”
所耻笑。这反映出
A.宋代冗官现象的严重化 B.门阀势力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C.科举制度影响选才观念 D.官僚政治体制不断发展完善
8.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河西节度使杨敬述改制、
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
A.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 D.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
9.论及宋朝政治制度,钱穆认为,宋代制度,一面是相权衰落,另一面则是中央集权。下
列选项中体现“中央集权”的是
A.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B. 设三衙掌握禁军的统兵权
C. 设三司专掌全国财政 D. 增设通判与知州共署文书
10.宋朝理学家都积极从政立业,史载他们为治的政绩,是体恤民情,明尊卑长幼之类的风
化等。不能做官时,理学家大多不再执着于仕途以达个人功名利禄,而是“退而聚学化
民”。这体现出理学的价值取向是
A. 致力于革新教育体制 B. 努力推动政治清明
C. 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D. 积极倡导经世致用
高一历史试题 第 2 页(共 6 页)
{#{QQABIYaQogAoQBJAAQgCAwVACgIQkBCCAAoGBAAIMAABQBFABAA=}#}
11.下表是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盖自青苗之议起,
北宋·刘挚《忠肃集》
而天下始有聚敛之疑。”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复合者,秦桧之罪也。”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王安石)庶足以当之矣。” 晚清·梁启超《王荆公》
A.历史人物价值不断提升 B.人物评价缺乏客观标准
C.世人的历史认知被颠覆 D.时代变迁影响人物评价
12.下表是辽、西夏、金管理制度史料,通过史料可以看出当时统治者
辽 西夏 金
辽代官职,分北、南两院,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 女真初起,其部长曰孛董,
北面治宫账、部族、属国之 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 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
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 保留了原有蕃官体系,如宁 其多寡以为号。
军马之事。 令(大王)等官职。 金太祖定燕(今北京),学习
重熙五年(1036 年),辽兴宗 人庆(四年)1147 年,复设童 辽南北面官制度。
亲临礼部贡院试进士。 子科,于是取士日甚。 金承辽后,进士科目兼采唐
宋之法而增损之。
A. 普遍采用南北面官的统治政策 B. 推行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
C. 以尊重汉族文化和习惯为主体 D. 注重民族间的交流与交往
13.《元史 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
(羁縻:笼络控制)之州,往往在是,今皆服役之,比于内地。”据此可知,元朝的边疆
治理
A. 实现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B. 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C. 接受了中原传统典章制度 D. 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14.明朝徽商大贾黄汴撰写《一统路程图记》,是现存最早的商旅交通指南。书中序言提到:
因有“水陆路程之设”,遂使“天下仕者知立于朝,耕者知耕于野,商贾知藏于市,行旅
知出于途”。该书的撰写
A.反映出长途贩运的兴盛 B.深受耕读传家理念影响
C.试图打破四民分业现实 D.体现出交通状况的改善
高一历史试题 第 3 页(共 6 页)
{#{QQABIYaQogAoQBJAAQgCAwVACgIQkBCCAAoGBAAIMAABQBFABAA=}#}
15. 清帝所主“大一统”,将“中国”的政治与疆域版图扩展到长城以外的“三北”及各边
疆地区;乾隆帝也认为“天朝疆界严明,从不许外藩人等稍有越境搀杂……亦必划界分疆,
各有专属”。这反映出清朝的疆界观
A.体现了专制皇权已达到顶峰 B.有利于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
C.体现对“华夷之辨”的继承 D.导致了地方叛乱的风起云涌
16. 下图为清朝中期人口、人均耕地面积统计数据图。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5
4
3 人口数量(亿)
2 人均耕地面积...
1
0
1753年1766年1784年1812年1822年
A. 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 B. 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
C. 高产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 D. 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题,满分 52分,其中第 17题 12分,第 18题 12分,第 19题
16分,第 20题 12分。
17.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代之圣王禹汤文武,百里之诸侯也,说忠行义,取天下。大禹躬行此道,
他深知“尚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禹“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使饥
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他“兼爱天下之百姓”,“遂得光誉令问於天
下”。
——摘编自(清)孙诒让《墨子间诂》(清代《墨子》校勘大成之作)
材料二 治国之道,去害法者,则不惑于智能,不矫于名誉矣。昔者舜使吏决鸿水,
先令有功而舜杀之;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以此观之,先令者
杀,后令者斩,则古者先贵如令矣。……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韩非子·饰邪》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墨家和法家眼中禹的形象。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墨法两家对
禹形象认识差异的影响因素。(8 分)
(2)指出上述材料对研究禹的形象的价值和不足。(4 分)
高一历史试题 第 4 页(共 6 页)
{#{QQABIYaQogAoQBJAAQgCAwVACgIQkBCCAAoGBAAIMAABQBFABAA=}#}
18.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思想(部分)
“要在中央”、国家统一、郡县体制是我国古代大一统国家治理
大一统的一元行政
理念和治理体系的三大要素。
选贤任能 选用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是国家治理能力高低的关键。
“治安中国”与“华夷
边疆与民族能否得到治理,是大一统国家能否安定的重要因素。
一家”
——摘编自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
围绕上述材料中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思想,就唐朝的国家治理体系提出自己的观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分析。(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9.(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
这场革命的根源可以在中国经济生产率的明显增长中找到。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
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
从而促进了农业。此外,宋朝兴修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据估计,11至
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宋朝建国后,对海外贸易十分重视。公元 987 年,宋太宗派宦官八人,分四
路到南海诸国招徕商人来华贸易,首先续通了唐时自广州——越南—印尼—大食(阿拉伯)
的海上商运航线,而后开通了明州(宁波)、泉州到日本及高丽的航线。到宋哲宗时,将
密州(诸城)板桥镇开辟为贸易港,北可到高丽、日本,南可通南海各港,内陆可与内河
漕运相连接,是当时一条重要的河海贸易线路,加上宋哲宗时增开的泉州可直达阿拉伯各
国的航线,使宋朝的海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摘编自于一贫《两宋时期海外贸易与税收管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8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朝海外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表现和形成原因。(8
分)
高一历史试题 第 5 页(共 6 页)
{#{QQABIYaQogAoQBJAAQgCAwVACgIQkBCCAAoGBAAIMAABQBFABAA=}#}
20.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武楠楠《宋元明三朝词人数量及地域分布的统计分析》
材料二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女性文学世家。一家之中祖孙、母女、婆媳、姊妹、
姑嫂、妯娌等均系诗人、词人、文学家,这种现象在江南地区尤为多见。明清之前,女性
创作只限诗词文赋。明清时期,女性作家于诗、词、文、赋、散曲、戏剧、弹词、小说,
以及文学评论多种文学体裁均有成功的尝试和写作。她们不再局限于同性之间的交流,冲
破“男女授受不亲”的藩篱,大胆与男性文人接触,以此来提高自己。她们否定“内言不
出于阃(内室)”的传统观念,开始编选、出版女性诗文总集、选集、别集,并自著诗话、
诗评,以扩大女性文学在全社会的影响。
——摘编自郭延礼《明清女性文学的繁荣及其主要特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明三朝词人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女性文学的特点并说明其原因。(6分)
高一历史试题 第 6 页(共 6 页)
{#{QQABIYaQogAoQBJAAQgCAwVACgIQkBCCAAoGBAAIMAABQB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