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市 2023--2024 年度上学期高一联考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5:BADCB 6—10:BCADD 11—15:ACDAC 16:C
二、非选择题
17、(21 分)
(1)名称:地方分权体制:分封制(2 分);君主“独制”:中央集权制(2 分);
不同:基础不同: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中央集权制以地缘为基础;性质不同:分封制属于贵族政
治,中央集权制度属于官僚政治;官吏权力大小不同:诸侯王有封地有世袭特权、较大独立权,中央集
权制度下官员由君主直接任命、有任期、拿俸禄、服从中央;影响不同:分封制容易出现分裂割据,中
央集权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最高统治权不同:分封制最高统治权分散,中央集权制度最高
统治权集中(君主专制);(答 2 个不同点给 6 分,答 3 个不同点给 8 分)
(2)趋势:监察机构的州、道演变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权力由监察领域向行政财政军事领域扩张;治
所由不定到固定;地方行政区划由两级制变为三级制;地方州道权力呈现加强趋势,由内重外轻向外重
内轻转变;(任答 2 点 4 分)
认识:都是时代的产物,对当时的政权及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地方行政机构的变革
大都围绕着强化中央集权而进行,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地方行政机构的不断完善有利于促进
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健全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基层实现持久稳定的基本前提。(任答 2 点给 5 分,
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18.(19 分)
【参考答案】
(1)史料类型:铜诏版属于出土文物,是实物史料。(2分)
史料价值:铜诏版用小篆作为标准文字,是秦统一文字的见证,是研究秦代书法的现存实物之一,有极
高的史料价值;铜诏版上刻有统一度量衡的相关信息,为研究秦的经济如度量衡提供了重要的物证;铜
诏版是秦始皇发布的诏书,为研究秦朝的政治提供重要依据;诏版上的铭文是当时直接刻在金属铜版上
的,对研究秦朝的篆刻技术具有重要史料价值;铜诏版属于青铜文物,在中国青铜铸冶史上也有特殊价
值。(任答两点得 4 分,任答 3 点得 7 分)
(2)评分标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辩证分析,一个角度 4分,两个角度 8分,结
论 2 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参考答案】
看法: 首先,汉承秦制是指汉朝的基本制度是继承秦朝的,如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
政策、文书制度、度量衡等,汉朝基本沿袭。其次,汉初对秦朝的制度也进行了修改。如治国政策倡导
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取消了秦朝的残酷刑法;在郡县制外实行了封国制。再次,汉武帝时期进行了更
{#{QQABKYSUoggoABBAAQhCAw0iCkKQkAGCCKoGQEAMMAABgRFABAA=}#}
多的调整变化,政治上增设中朝分割外朝决策权,经济上均输平准、征收财产税,思想上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等。
综上所述,汉朝统治者灵活调整治国策略,对秦朝的制度进行了取舍与改变,顺应了秦汉社会的变迁
的需要。“汉承秦制”这一通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片面性。
19. (12 分)
评分标准:示例仅供参考,其他角度的答案只要符合题意均可按说明计分;论题 2 分,论述 8 分,结论 2
分;
评分标准:第一层次(9-12 分):
标题恰当,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能够准确、充分运用史实;阐述清晰,逻辑严密。
第二层次(6-8 分):
标题较恰当,观点较明确;理由较充分,能够运用史实予以说明; 逻辑关系较清楚。
第三层次(0-4 分):
有标题,有观点,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无标题,无观点或观点不明确,运用史实不够准确或
无史实。
【参考答案】
论题: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交融具有双向性。(2 分)
论述: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军事改革就很好地吸收了少数民族的长处。赵武灵王命令军队采用胡人服饰,
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戴着插有貂尾或鸟羽的武冠,穿皮靴,进而发展骑兵,训练在马上射箭的
作战技术,使军队中宽袖长衣的正规军装,逐渐改进为后来的衣短袖窄的装备,提高了赵国的军事实力,
顺应了战争方式由“步战”向“骑战”发展的趋势,为国家的稳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少数民族汉化的
典型当属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在改革中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分明姓
族,改易汉俗,还鼓励与汉族通婚。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鲜卑族吸收了汉族文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
(8分)
综上所述,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双向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有利于中华文明发展。
(2分)
{#{QQABKYSUoggoABBAAQhCAw0iCkKQkAGCCKoGQEAMMAABgRFABAA=}#}怀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值为100分,总时量为75分钟。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大禹陵在绍兴,这是传统的鸟文化区。但大禹是龙文化的代表,夏王朝是龙文化主体的
王朝。夏朝龙神话主体的确立并不意味着风神话的消亡,相反凤神话还在民间甚至主流文化中生存并发展。这揭示出
A.龙凤神话同一性起源B.多元一体的文明特征
C.部族文化的不确定性D.阶级矛盾被神话掩盖
2.表1 中的言论
表1
A.强调个人道德修养B.催生仁者爱人思想
C.反映社会道德失序D.标志人文主义产生
3.秦朝的考课制度涉及官员的方方面面,大到事关国家安全的军事领城,小到乡里日常的公共物品都在考核范围之内,官员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如果出现纰漏,都要受到上级机关的惩罚和问责。这一制度
A.体现中央的最高权威B.具有君主专制的色彩
C.标志以法治国的确立D.缘于官僚政治的确立
4.汉武帝经济上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颁布算缗、告缗令,向他们征收财产税。这些措施表明
A.经济专制源于政治专制B.小农经济面临深刻危机
C.国家治理能力得到加强D.儒家思想成为正统主流
5.表2 为两汉科技成就统计表。据表2可知
表2:两汉科技成就统计表
A.中国古代科技缺乏竞争力B.科技发展根源于经济需求
C.手工业是古代科技的核心D.专制体制阻碍科技的发展
6.东晋初期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 出现所谓“王与马,共天下”之说。这种门阀政治下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动态平衡一定程度维持 了统治的稳定。这表明
A.门阀政治强化了皇权政治B.门阀政治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进步性
C.门阀政治削弱了中央集权D.门阀政治与皇权政治之间相得益彰
7.表3是公元3世纪前后南北方人口变动统计表。这些变化说明
表3:公元3世纪前后南北方人口变动统计表
A.南方总人口远远超过北方B.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到南方
C.人口变化受政局形势影响D.荆州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
8.杜佑在《通典:州郡典(卷一七七) )中描述:“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准。炀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开通
A.顺应统一与发展的需要B.成为隋朝灭亡的根本诱因
C.导致农民起义不断发生D.推动南方经济超越了北方
9.唐朝时期, 出现了大量如《忆昔》、(江南春》 等描写秀美风光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诗歌,
留下了如“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等脍炙人口的诗句。这
A.得益于当时民族关系和谐共融B.反映了唐朝江南经济得到初步开发
C.体现了唐朝儒家文化底蕴深厚D.折射了唐朝励精图治下的盛世局面
10.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从早期几乎全部官位的重职、要职都由贵族成员担任,到汉武帝“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再到后世“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才是择”的变化。据此变化可知
A.察举制是选拔人才最佳方式B.早期选官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科举制影响了西方选官制度D.选官制愈发趋向于公平公正
11.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开始实行的新赋税法,即将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户无主客, 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实行按户等征税和征收秋夏税的做法,这缘于
A.土地兼并对租税制的破坏B.商品经济对租税制的影响
C.经济衰败对国家统治威胁D.藩镇割据造成的收入锐减
12.宋朝以前,我国民风比较开化。普通民女离婚再嫁毫不出奇。但宋朝时期却强调“三从四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宋史·烈女传》共记载烈女42人,其中贞节烈女类达38人之多。这表明
A.理学思想理论日趋完善B.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学说
C.理学思想日益束缚人性D.理学信仰面临严重危机
13.有学者指出某一朝代“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这表明该朝代
A.中央行政体系日臻完备B.地方行政效率提高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D.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14.王安石希望通过变法使国家体制“返璞归真”,市易法、青苗法参考了《周礼·泉府》,
“保甲法"参考了(周礼》的乡遂比闾、什伍制度,为此他还编纂了《周礼新义》。王安石这些做法体现了
A.复古以革新的政治策略B. 重建礼制的理学观念
C.理财为先务的制度设计D.以文治国的立国政策
15. 金黑宗统治期间,将大量猛安谋克“徒居中土,与百姓杂处, 计其户口,给以官田,使其播种,以充口实”。这一举措
A.消除南北文化的隔阂B.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加速了金朝封建化进程D.拓展了金朝的统治区域
16. 以下四幅图片,分别对应了我国古代的四个历史时期,其中与元朝对应的是
图1 图2
图3 图4
A.图1 B.图2 C.图3 D.图4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个小题, 共52分。其中17题21分, 18题19分, 19题12分。
17. (21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 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汉武帝把全国分为 13个州,每州设一名刺史,刺史负责对所辖各郡进行监察。后来刺史的权力逐渐由监察领域向行政财政军事等领域扩张,州刺史获得军权,成为集军政财监察权力于一身的地方权力中心。东汉时州刺史的治所由不定到固定,地方行政区划由郡、
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依据“山川形便”原则把全国300多个州划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域,道的长官名巡察使,或名处置使,后来则定为观察使。玄宗开元年间,每道有固定治所,重演了汉代州刺史权力逐步扩张的历史,地方行政区划也由州、县两级变为了道、州、县三级制。
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1)指出材料一中的“地方分权体制”与君主“独制”的名称,并比较两者的不同。(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唐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趋势。并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上述不同时
期地方行政制度的认识。(9 分)
18.(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右边图5 为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珍藏于镇原县博物馆。其上阴刻秦始皇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馆,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
图5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
材料二 1975年, 在湖北云梦县城西部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简,共一千一百多支。内容大部分是秦朝的法律及文书。从秦简中可以看出,秦朝的酷刑种类繁多,仅刑法的名称就有货、笞、耐、迁、宫、弃市等。还有不少条文是针对“隶臣”的。
——李伯钦《中国通史. 卷三秦汉),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的史料类型,并分析其史料价值。(9分)
(2)历史上有一种通称叫“汉承秦制”。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你对“汉承秦制”这一通称的看法。(10分, 要求:史论结合, 逻辑清晰,形成结论)
19.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 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 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 并进行阐述。(要
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形成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