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单元解读课件)-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28页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单元解读课件)-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28页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11-10 00:2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在上海世博会湖南活动周庆典上,姑娘们穿着节日盛装,表演苗族银饰舞《苗山银月》。漂亮的苗银饰物把她们打扮得美丽、动人。你知道这些银白色的饰物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吗?我们怎样才能鉴别出来?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单元内容解读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课标》要求
1.2.2
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1.2.3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能解释生活中与密度有关的一些物理现象。
1.2.4
了解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生产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学习目标
第1节 质量
1. 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学习目标
第2节 密度
1.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 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3. 会查密度表。
4. 能联系实际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会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或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学习目标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1. 会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固体的体积,并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不同形状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体会等量替换的方法。
2. 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进一步巩固密度的概念。
3. 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熟悉天平、量筒的使用技能,规范实验操作步骤,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习目标
第4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1. 知道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 通过分析实例,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3. 通过学习密度知识的应用,认识到物理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内容分析
本章概述
一、质量
质量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根据课程标准,本章在知识技能方面要让学生知道质量的含义,对质量概念的内涵要求很浅。关于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的知识将在高中以后的课程中介绍,本章的“物理广角”中也有关于这方面的介绍。
教材首先通过举例,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通过让学生思考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进而给出质量的初步解释,让学生对质量的大小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内容分析
本章概述
关于质量的测量,在第1节开篇的图中就给出了古埃及人已经可以用“天平”测物质的多少了。那时的“天平”虽然简单,但与现在的机械天平在基本原理上是相同的。天平是测量质量的基本工具,教材介绍了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在仔细观察天平的构造、知道使用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习使用天平的方法。
内容分析
本章概述
二、密度
密度是是这一章的核心内容。在全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为以后学习压强和浮力等知识作铺垫。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体会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如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不等,表明不同的物质在这方面的性质上存在差异。然后,让学生进行“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的探究。利用探究结果让学生思考,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其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性质,从而引出密度的概念:由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
内容分析
本章概述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在学习了密度的概念后,教材安排了实验“测量物质的密度”,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量筒直接测量液体的体积或间接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最后通过 ρ=m/V计算物质的密度。密度作为物质的重要性质,有着许多重要的应用。
四、密度与社会生活
“密度与社会生活”一节中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学会用密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内容分析
本章概述
本章教材的章首图展示了苗族银饰舞,漂亮的苗银服饰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这些银白色的饰物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我们怎样才能分辨出来?银饰可以用纯银制作,也可以用含银的合金来制作,而利用密度来鉴定物质正是这一章要学的内容。
本章内容结构如下:
内容分析
实验:用天平测量
固体与液体的质量
质量 m
实验:探究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物态和位置变化
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
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建立概念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测量
性质
密度ρ=m/V
密度与物质鉴别
应用
测量
第1节 质量
内容分析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1)本节内容:包括四部分知识,即“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用天平测质量”和“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2)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天平的使用。
(3)内容分析:
①教材首先以学生所熟悉的铁锤和铁钉为例,通过比较它们所含有物质的多少,引出质量的概念,接着介绍了质量的单位,又列举了一些物体的质量,目的是让学生对质量的单位千克形成较具体的观念。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在初中阶段对质量概念讲得很浅显,只简单地使学生认识到它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第1节 质量
内容分析
②对于物体的质量不随位置、形状、物态的变化而改变的问题,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形成初步的认识。天平作为一种较复杂的测量工具,是后续实验中的重要仪器,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常用测量工具。
③本节应重视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分析的过程,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所以,建议采用教师指导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实验前,引导学生讨论正确使用天平的方法,实验时,要求每个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及操作步骤。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巡视,做好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实验中的亮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第2节 密度
内容分析
(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
(2)教学难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
(3)内容分析:
①密度是在学习了质量之后引入的一个新物理量,是这一章的核心内容。它在全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为以后学习压强和浮力等知识作铺垫。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体会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如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不等,表明不同的物质在这方面的性质上存在差异。然后,让学生进行“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的探究。
第2节 密度
内容分析
利用探究结果让学生思考,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其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也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性质,从而引出密度的概念:由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
②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物理学中的“密度”是表征物质性质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往往感到难以理解,这一节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内容分析
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设计、数据记录与得出结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训练。
由于教材中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但本实验又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操作,正确地记录数据并得出结果,因此,在实验前可与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密度公式来测定物质的密度。例如,需要测出哪些量 需要选用什么测量工具和器材 用什么办法来测量 以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明确实验目的、知道实验原理,会选择实验器材,明白实验步骤,正确采集数据,最后得出结果。
第4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内容分析
(1)本节内容:密度与温度;密度与物质鉴别。
(2)内容分析:
①密度与温度:在学习了密度概念及其测量的基础上,本节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如何利用密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密度与温度”的问题中,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的现象引出温度对物质密度的影响。风是常见的自然现象,有了气体受热膨胀、密度变小的知识,就能解释风的形成了。通过自来水管在冬天容易被冻裂,引出了水和冰哪个密度大的问题,也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4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内容分析
②密度鉴别物质:用密度鉴别物质是密度知识的一个重要应用。教材通过分析一个实心铅球是否是纯铅制造的问题,给出了用密度鉴别物质的方法,并呼应了章首语提出的问题。教材还进一步介绍了密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其他广泛应用,以此引导学生重视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③不同的材料,因为物理性质不同,在生活中有不同的应用。教材在“材料与社会发展”中简单提到了一些材料的属性,展现了材料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本单元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天平的使用。
2. 掌握密度的概念。
3. 测量物质的密度。
1. 天平的使用。
2. 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
3. 设计实验,测量物质的密度。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教学策略
天平是初中物理课中重要的测量仪器,使用规则比较复杂,操作难度较大。教材通过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的实验来让学生学会天平的使用。首先在学生实验前把涉及器材安全的问题作为强制性要求列出,并提示学生思考这样要求的道理。
在教学中,不应生硬地告诉学生使用托盘天平的三个步骤和要注意的两点,而不讲任何道理,认为学生只要记住了、照着做,就算达到要求了。
一、在探究中学的使用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教学策略
其实,仪器的使用规则都是有道理的,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你所用的天平有没有检查天平底座是否水平的装置 应怎样调平?天平的平衡螺母安装在什么位置?如果指针偏左,应该向哪个方向旋动平衡螺母?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体会天平的操作程序和规则,就明白并学会了如何用天平称量质量。
学习实验操作技能需要充分的体验和反复的操作练习。教材在后续的课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提供多次使用天平进行实验操作的机会。如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测量盐水和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中,都会让学生用到天平。
一、在探究中学的使用
教学策略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根据铝块的m-V图象找规律是重点和难点。通过分析图象,可以得到铝块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进而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把实验结果推广到其他物质,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同一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如果换用其他物质做实验会发现,物质不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二、通过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进一步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教学策略
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意识到: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与物质的种类有关,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性质,物理学中就用密度来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通过比较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可以分辨不同的物质。
比值定义法是用两个或多个物理量的比值来定义一个新物理量的方法。“速度”概念就是这样建立的。本章采用同样的方法构建出一个新的物理量——密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二、通过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进一步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教学策略
在学习了密度概念及其测量的基础上,本章第4节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如何利用密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密度与温度”的问题中,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的现象引出温度对物质密度的影响。风是常见的自然现象,有了气体受热膨胀、密度变小的知识,就能解释风的形成了。通过自来水管在冬天容易被冻裂,引出了水和冰哪个密度大的问题,也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重视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教学策略
用密度鉴别物质是密度知识的一个重要应用。教材通过分析一个实心铅球是否是纯铅制造的问题,给出了用密度鉴别物质的方法,并呼应了章首语提出的问题。教材还进一步介绍了密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其他广泛应用,以此引导学生重视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不同的材料,因为物理性质不同,在生活中有不同的应用。教材在“材料与社会发展”中简单提到了一些材料的属性,展现了材料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重视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课时安排
节次 课时
第1节 质量 1课时
第2节 密度 1课时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1课时
第4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1课时
单元复习 1课时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